高中文化常识

作者&投稿:长孙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这个不少的,你可以买一本相关书籍,不知道哪种好的话可以问问卖书的老板

苏轼于1036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得   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7月26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统一首诗啊,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南陵别童入京写于天宝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诗中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关于"南陵"在东鲁还是在宣州(今安徽)之南陵?已如注释。另一个问题是:诗人只言"别儿童",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显然有所指责。詹锳《谈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一期)认为此诗是"把刘氏比作'会稽愚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杜甫(712—770)唐朝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七岁开始学诗,20多岁漫游山东、江浙等地。天宝六年(747年)赴长安应试而落第。在贫困失意之中,他看到了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写下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安史之乱爆发后,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晚年贫病交加而死。其诗存有1400多首,反映了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他被后世奉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我回答的很好了,给我分吧

杜甫(712—770),唐朝诗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经典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一生创作1400多首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行路难 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背景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南陵别儿童入京 背景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大诗李白曾经先后3次来到南陵,并在这里创作了几十首脍炙的传世佳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就是李白由山东移居安徽南陵县写就的。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末,李白与道士吴筠共同隐居在今浙江曹娥沱江游的剡中,吴筠在会稽游览时,遇到唐玄宗召他入京,他乘机向玄宗推荐了李白。此外,玄宗的玉真公主(当时出家为道士)久闻李白诗名,也支特李白来长安。于是,唐玄宗三次下诏书召李白入京。李白深知这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到了,心中十分高兴。在南陵(今安徽南陵县)与家中妻儿告别时,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啄忝秋正肥。呼童烹酌白酒,儿女嬉笑牵衣。高歌取醉自慰,起舞落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快马涉远道。会稽愚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上百度


中外文化常识
1、美人鱼雕像以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为原型,坐落在哥本哈根港口的海边。2、李白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指的是扬州 3、清代,人们说的“入关”指的是"山海关".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桂林山水 5、甲骨文的发源地是安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6...

55个中国文化常识你了解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十大名茶、四大名绣都有哪些八大家、饮中八仙都是谁、五经是哪几部、五岳指的是哪里ellip;答不上来补课,了解中华文化,转发收藏!

我国第一文化常识
我国第一文化常识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以下是我们国家的一些第一文化常识。中国第一部历史记载 我国第一部历史记载是《史记》,由司马迁撰写,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二千三百年的历史。《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对后代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汉代,儒学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国文化常识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以和合为核心,展现出博大精深的内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经历了辉煌与困苦、成就与挫折,这些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塑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并对全球其他民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不仅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石,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跨越历史、现在和...

中国文化常识的介绍
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

古代文化常识灯谜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三、其他分法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

古文化常识宗法和礼俗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姓名、礼俗、宗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作者强调要关注“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即是侧重研究普通人物的社会生活史,即社会史——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变迁,所以答案选D,A ...

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常识内容简介
《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常识:修身、立诚、明心、养性全攻略》是一本深度解析中华文化的宝典,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并从中提升个人素养。该书分为九个部分:神话传说、天文历法、地理、风俗礼仪、典制军事、科教文娱、宗教哲学、文史典籍以及农业商业,详细介绍了各种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习俗。例如,神话传说...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生必知的文学常识有哪些?越多越好谢谢
终咳尔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 《荀子》逍遥游(节选) 《庄子》邹忌讽齐国讷谏 《战... 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是这样,现代的张晓风,席慕容的书也很好,希望多多涉猎一些,...

夹江县13078322306: 一个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经典名句和文学常识有哪些? -
终咳尔立: 就高中生来说已经拥有自主学习的条件,对于文学经典与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以《论语》为重,以论语为出处的成语超过350个. 其他关于中国文化,文学常识应点滴积累,多多阅读,《三字经》《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启蒙读物,虽然是启蒙读物,但今天即使是大学生能对书中内容一一了解的也是寥寥无几. 诗词、古文方面掌握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后可根据兴趣拓展一些. 外国文学,也是出于兴趣随意涉猎,多多益善. 关于整理出来的东西,纯粹是为了掌握而掌握的,就是去了很大的意义与乐趣,可以自己去百度文库,或新浪共享等搜索

夹江县13078322306: 上海地区高中语文文言常识 -
终咳尔立:[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终咳尔立: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离骚1、文学常识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文化常识1.求李白“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创作背景.2.苏轼的生平概述(最好简单一点).3.杜甫生平概述(最好简单一点). -
终咳尔立:[答案]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统一首诗啊,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
终咳尔立: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关于死 -
终咳尔立: 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都表示死亡,但是用法不同

夹江县13078322306: 高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终咳尔立: 奉君命 承蒙关照 辱国之举 窃以为 垂帘听政 敢不从君 惠顾 谨奉法令 幸来告之 贱内

夹江县13078322306: 怎样学好高中政治《文化常识》? -
终咳尔立: 不用每句话都背,但是有些句子和知识点是要会用的,比如: 文化的力量表现在什么地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