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部分经文节录

作者&投稿:盖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包含问题~

由某一角度言,本经的根本主张在于鼓励出家修行、戒律信仰及观心论。然而换另一个观点而言,则整部经均论述报恩之事。〈功德庄严品〉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净心供养如是住阿兰若真善佛子,所获福德无量无边。若复有人以众珍宝供养悲母,所获功德亦无差别。’由此可知,实际上贯穿本经首尾的理论归结于报恩说。那么,出家与在家修行两说如何调和呢?基于唯心唯识思想的基础,劝令出家众实修戒、定、慧三学;对在家众劝令供养悲母,二者立场不同却可并存不悖。总之,本经含有《般若》、《维摩》、《法华》、《华严》、《涅盘》、《贤劫》、《观普贤行法》、《诸佛境界摄真实》、《梵网》、《首楞严三昧》、《弥勒上生》等诸经的思想观点,并以《瑜伽》、《摄大乘》、《唯识》诸论为其基础。此外,本生谭中也含有不少的经典。例如,〈流水长者的本生〉系依据《金光明经》,〈九劫超越〉依据《婆沙论》,〈尸毗王〉、〈萨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据《六度集经》、《本生鬘论》等,可见本经系成立于印度大乘佛教末期,是以一切佛教为背景。由以后的佛教来看,本经中不管是法华系、华严系、唯识系、唯心系、一乘或三乘、大乘或小乘、显教或密教、瑜伽戒或梵网戒、如来藏或阿赖耶识、真如或无漏种子皆无滞碍地相接。即使就印度末期的大乘思想而言,也是极好的范本。其中有关本有无漏种子的问题或是大乘戒授受作法的问题也有更充分的资料。

自古以来,《心地观经》是以说四恩著名的经典。在本经之前,虽有种种片断的报恩说,但皆不如本经有系统。此即是本经中心思想归于四恩说的理由。本经虽说四恩,但并不仅止于实际道德面向,还包含深奥的教理问题及修道生活上的论议、主张。本经对修道生活的根本主张,即是大乘的出家修行论;而其思想的根据则归于唯心论,其理由如下所述。〈序品第一〉无特别的记述,故暂且不述。〈报恩品第二〉佛首先说:‘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其次,五百长者言:‘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于是,佛为有退转心的众生示一切有恩之德,说四恩。既闻得四恩之趣,则应如何报之?这就要行三种波罗蜜。因此,卷第二的结论必待于〈波罗蜜品第八〉才出现。卷第三不过是以偈颂重覆卷第二的长行,因此无特别可记之事。唯一附加上的内容是提及王者乃是于过去世修三聚净戒的结果,故每个人必须忏悔灭罪,作一个持戒的人。〈厌舍品第三〉提及:‘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与罗什译的《维摩经》〈佛国品第一〉之文一致(大正14·538c)。本品又举维摩之德如下:‘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这相当于《维摩经》〈方便品第二〉所述(大正14·539a)。除沿用《维摩经》的经义外,尚沿用佛对六群恶性比丘的说法,说即使身居聚落,若行大慈,则是真远离。引用这些经文意义何在?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引用此二文并非当作肯定的材料,实际上是为了要破在家修行论。即为了说明过去时,佛虽赞维摩在家佛教,但事实上在家修行是具有很多缺点的,终究必须走出家修行之路。那么,出家修行为何?于是整部经大半致力于详述出家修行的殊胜。此处简述本经的大要:〈报恩品〉的使命是却小乘,阐明大乘。〈厌舍品〉的主旨在说明在家佛教的缺点,倾向于出家佛教。后面各品内容经义均在礼赞教导出家佛教。由此可知本经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大乘的出家修行论。盖《维摩经》等在家修行论的新大乘运动勃兴,年代既久,《维摩经》中所见的新鲜的生命力很快就丧失,形成藉着在家佛教之名但实际却呈现腐败堕落的状态,这时新的反动运动──出家修行论或戒律信仰抬头是很自然的事,本经就是此潮流中的一产物。本经既立基于大乘的出家修行论,在实际修行上则教人要住阿兰若无人僻静之处,依持戒、十度及禅定观心。此即《心地观经》立名之由来。至于要如何观心呢?就形成了所诠空不可得之心外无物的唯心论。如〈观心品第十〉所述:‘善男子!三界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如虚空心、如猿猴心、无内无外无中间心,即三界之地,离此无菩提心,也无身口意三密的修行。(中略)

·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 慈父恩高如山王 悲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于一劫 说悲母恩不能尽。
·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部分经文节录
佛告五百长者,你们听到赞美大乘的言论,心中产生疑问并探讨其深远意义。你们知道吗?大乘的恩德在于它能为未来世界带来安乐。众生应理解并铭记这四种恩惠: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三宝恩。这四种恩惠是所有生命共享的。首先,父母的恩惠不可忽视。父亲的慈爱如同山王,母亲的悲悯深如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介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学佛者没能力赚钱
回答:学佛并不能让人在生活中取得任何便利的事~这不是很荒谬吗。 事实上,它只是让意根变得发达一些而已。 但是赚钱需要投入情感,主要是肉体上自我维持的热情。 如果人的理智能够坚定不移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肉体,当然,真正学佛学有所成的人,一定会有法子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而好的习惯就是通向金钱和世...

密宗的十二部指的是什么
密宗有12部特别重要的经典。是信仰的根基。具体如下:1.大日经。2.金刚顶经。3.理趣经。4.仁王经。5.孔雀王经。6.宿耀王经。7.瑜只经。8.般若心经。9.请雨经。10.心地观经。11.求闻持经。12.密严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心地观
本经的〈观心品〉里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于生死苦海也是此心。总之,三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于一切诸法之中,能有变生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包含问题
由某一角度言,本经的根本主张在于鼓励出家修行、戒律信仰及观心论。然而换另一个观点而言,则整部经均论述报恩之事。〈功德庄严品〉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净心供养如是住阿兰若真善佛子,所获福德无量无边。若复有人以众珍宝供养悲母,所获功德亦无差别。’由此可知,实际上贯穿本经首尾的理...

孟简作品一览
孟简是一位在佛典翻译和文学创作上都有深厚造诣的人物。元和六年,他受朝廷之命,与刘伯刍、归登、萧俛等一同前往醴泉寺,翻译了《太乘本生心地观经》。他的诗文才华尤为突出,其中《咏欧阳行周事并序》一诗,讲述了欧阳詹与太原妓的动人爱情故事,被收录在《全唐诗》卷473中,共有七首诗作和三...

唐朝时期日本留学僧译经大师灵仙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翻译工作,历时九个月完成。元和五年开始的译经工作,是确实存在的。有两则史料可以佐证:其一,《宋高僧传》卷三《唐礼泉寺般若传》:“释般若,罽宾国人也。貌质魁梧,执 *** 整,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门,深思翻译,奈何有事于蜀部,刘辟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

本缘部目录
- 7卷 0157: 悲华经 - 北凉·昙无谶译 - 10卷目录继续列举了大量经书,如大乘悲分陀利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来源和译者。这些经书不仅反映了佛教思想的演变,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通过查阅本缘部目录,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索佛教故事和教义的丰富多样性。

四恩是指哪四恩
四恩出自《出本生心地观经》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无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

城区19832466125: 有哪些佛经中的经典???再推荐些句子. -
甫虎促皮: (一)人类殊胜,人身难得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人为天...

城区19832466125: 为何“地藏菩萨本愿经”而不是“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
甫虎促皮: 节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此诸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名曰无垢.弥勒菩萨.师子吼菩萨.妙吉祥菩萨.维摩诘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虚空藏王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三昧自在王菩萨.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妙辩严王菩萨.欢喜高王菩萨.大神变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清净雨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

城区19832466125: 子女报父母恩的四种境界 -
甫虎促皮: 上报四重恩,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土)恩、三宝恩.----- 诸葛长青 很多有缘者,在学佛的过程中,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大回向中的“上报四重恩”的四重恩是什么意思? 大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

城区19832466125: "醍醐"是什么?从何而来? -
甫虎促皮: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

城区19832466125: 地藏菩萨为何又称地藏王菩萨,末学在佛经中发现的经文. -
甫虎促皮: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释尊. 阿弥陀佛===》弥陀(有大师说把'阿'字去掉不妥,因'阿'有无生之意). 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 药师琉璃光佛===》药师佛. 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咱们中国人有这方面的爱好.佛菩萨是不会生气的.

城区19832466125: “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 哪些佛经里有这个教证? -
甫虎促皮: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报恩品第二上“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

城区19832466125: 《大乘心地观经》里观心的方法是什么? -
甫虎促皮: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盘经》说:...

城区19832466125: 找懂佛学的朋友解释一段话
甫虎促皮: 这是顿悟 释迦摩尼佛和六祖惠能大师 都是这样 贪嗔痴一起放下 那上就能成佛 这也就是 禅宗说讲的 明心见性 但这对于凡夫太难了 所以 一般都走 渐悟 先放下执着 再是分别 最后妄想 然后成佛 或者净土法门 带业往生 等等

城区19832466125: ...寻迁司封郎中.元和四年,超拜谏议大夫,知匦事.简明于内典.六年,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倪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译《大乘本... -
甫虎促皮:[答案] (1)B 户部侍郎王叔文窃取政权. 窃:窃取(土地、权力,职位).(2)B ①说孟简升职;④朝廷下令,不是说孟简;⑥说孟简沉溺佛教.(3)C 孟简是因抗旨被贬,而不是与权臣斗争.(4)①子...

城区19832466125: 身为佛弟子如何看待自身的财产 -
甫虎促皮: 财产是五家共有,天灾,强盗,疾病,官府,败家子都会把你的财产夺走.在保证自己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有财产应该多布施,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佛讲的“财布施,得财富”.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