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服饰制度的概述

作者&投稿:歹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隋代的女子服饰描写!~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梳宝髻,插双蓖为饰,穿直领衣衫,高腰裙,束绅带,披帛,笏头履。
中晚唐女服
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中晚唐女服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中唐女服
穿窄袖短襦及袍衫的妇女。唐代妇女,以体态*为美,在画中表现的十分具体。同时期的壁画、陶俑妇女形象也大多如此,连石窟寺里的菩萨也是这种形状,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由于身材丰硕,服装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此图为穿短襦长裙、披帛的贵妇。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穿襦裙的贵妇及戴幞头、穿袍衫的侍女。

唐代舞女服饰--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隋唐五代服饰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隋唐帏帽
唐代的帏帽、笠帽都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此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妇女(敦煌莫高窟壁画)。

隋唐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穿襦裙、半臂的妇女。(唐代陶俑)

隋唐胡服
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半臂、披帛、衫、袄、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等。左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

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时期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首的汉人将领夺取政权的机会。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从而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郧州(今湖北安陆)、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总管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所平定。581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隋文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

改革府兵制度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
改革后,堪称“兵农合一”,以往士兵须专注练兵,向政府索取粮食及开支,此举令士兵自给自足,同时节省政府开支。

编制《开皇律》
北周时的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顽等人在北齐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更定法律,在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这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隋唐大运河
隋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地区,在平定南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陈后,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文帝开皇元年(582年),修建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二年开皇七年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西安,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为后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赵州桥

建造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计者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隋末民变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弑父夺位,即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杨广修隋唐大运河,沿岸建40余座行宫以便游览江南。杨广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外他还为了反击连年入侵者高句丽,三次大规模出兵讨伐高句丽,可惜的是三次都大败而回,死伤逾百万。杨广的行为淘空了隋朝雄厚的国力,国内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爆发反抗隋朝的起义:[2]

长白山首义——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
杨玄感反叛——613年,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瓦岗军起义——616年,瓦岗军首领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破距东都洛阳仅百余里的兴洛仓。由于李密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翟让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在兴洛仓附近筑洛口城,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随后,瓦岗军破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瓦岗军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
河北起义——616年,窦建德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
江淮农民起义——617年,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淮南,占领了高邮,切断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致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李渊起兵——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克长安,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在此形势下,隋朝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当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仍然在城内寻欢作乐。618年(武德元年),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长安杨侑禅位于唐朝。隋朝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

618年洛阳守将隋王世充立隋炀帝杨广太子杨昭的另外一个儿子杨侗为帝,年号 皇泰。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称帝。同年五月,王世充杀杨侗,亦谥为恭帝。隋统始绝。

帝王年表
隋朝·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高祖 文皇帝 杨坚 54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世祖 炀皇帝 杨广 569年—618年 大业 604年-618年
— 恭皇帝 杨侑 605年—619年 义宁 617年-618年
与隋恭帝同时并立政权:
— — 杨浩
(本为秦王) ?—618年 大业 618年
— 哀皇帝 杨侗
(本为越王) 604年—619年 皇泰 618年-619年

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汉代的通天冠样子和进贤冠相近,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时改用珠),并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级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文武官朝服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所戴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亲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无章。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隋文帝赐大臣束九环金带,官员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大业间(公元605年至617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内,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十五年(公元674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历朝历代服饰的来历和特点是什么?
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级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饰与唐代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男子服饰——官服: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平民...

古代衣裳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夏朝的服饰特点显著,以青色为主,体现了其崇尚的宗教信仰。夏代的上衣下裳设计中,上衣象征天,通常为玄色,而下裳象征地,常用黄色。2、商朝的服饰样式已趋成熟,以上衣和下裳为主要结构,袖口狭窄,腰部束有宽边腰带和蔽膝,展现了早期的服饰特点。3、西周时期,上衣下裳制继续流行,男女装束有所...

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服饰特点如下:1. 殷商时期: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奴隶主贵族通常戴高冠,身穿交领过膝绣衣并束带,女子头戴饰品,披发垂肩。2. 西周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冠旒礼制”,冕服成为上层社会服制的核心。3.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图案以变形龙凤、几何连续纹为主,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交领...

中国古代各朝服饰的特点与发展
1、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2、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

宋代的服饰沿袭哪个朝代的制度
1、在宋朝,服饰制度基本保持了唐朝的某些风格,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宋代的皇帝和大臣们遵循唐朝的礼仪制度,穿着华丽的官服,这种官服以红色为主色调,采用丝绸、锦缎等高档面料制成。此外,宋代还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服饰制度,例如皇帝的龙袍。2、宋代的普通百姓则主要穿着朴素实用的服饰。这些...

历朝历代服饰的来历和特点是什么?
根据古籍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而周代在继承夏、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对后世各朝的章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商周时期的服饰特点包括上衣“衣”和下裳“裳”,并以宽边的腰带束腰,裙状的“韨”用于遮蔽膝盖。【秦朝服饰】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了周代的六冕制度,只保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其中:一、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女子的嫁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嫁衣自然带有蒙古服饰的特点。蒙古人的发式和笠子帽是当时的标志,而质孙服则是蒙古人的日常服饰,短袍、紧窄的设计方便骑射。贵族妇女则穿着宽大、长袍,头戴高帽,嫁衣同样保留了蒙古服饰的风格。3. 明朝嫁衣:明朝建立者朱元璋为了恢复汉族传统,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明代的嫁衣以...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是如何演变的
1、商周时期,我国的服饰主要以皮、革、丝、麻为主要材料。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丝麻织物逐渐成为重要衣料。商代人已经能够织造出极薄的丝绸,并且有提花几何纹样的锦、绮,以及绞织机的罗纱等。此时的衣料色彩以厚重为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来看,服饰的装饰虽然有繁简之分,但上衣下裳的区分已经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哪个朝代的制度
宋代在审美方面偏向于简约,作为现代人看宋代的审美都会觉得高洁。宋制汉服很好地体现了宋代的审美。宋代服饰制度以“礼”为出发点的,形制大体承袭唐代。赵匡胤经历过唐朝后期奢侈弥漫造成的动乱,不愿步唐朝的后尘。因此在服饰制度上奉行节俭朴素的作风,直到宋后期才出现奢靡之风。宋代官服分为祭服、朝服...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朝服饰制度 - 搜狗百科
御季康舒: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 隋炀帝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有什么特点?
御季康舒: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朝服饰的来历于什么 -
御季康舒: 隋朝服饰的来历没什么特殊的,就是直接从南北朝传承下来的,没什么重大变革.最多也就是官方将服饰制度回归到了秦汉的z章服制度,老百姓随意.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朝服饰制度的隋俑服饰形象 -
御季康舒: 隋俑多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发式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额部鬓发剃齐,承北周以来“开额”旧制,洛阳出土隋俑和敦煌壁画所见大体如此.如敦煌莫高窟390窟隋妇女进香图,贵妇著大袖衣,外披帔风或小袖衣,这种衣式早见于敦煌北魏以来佛传故事画中男子衣著,但那是内衣小袖而外衣大袖.衣袖大小正与隋代贵妇服装相反.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头梳双髻.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唐服饰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有些什么呢? -
御季康舒: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服饰制度逐渐得到恢复.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朝女子的服饰和发式. -
御季康舒: 帔 帛羃与帷帽起初,羃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羃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帔...

儋州市18610944503: 说说隋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
御季康舒: 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如《南史》、《北史》、《隋书》等记载:“武兴、本仇池……著乌皂突骑帽、长身小袖袍、小口裤、皮靴.”“高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裤.”“滑国……人皆善骑射,著小袖长...

儋州市18610944503: 隋朝服制的承前启后表现在哪里
御季康舒: 三省六部制,承接魏晋开启唐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