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是什么人?有哪些事迹,思想又怎样

作者&投稿:蓟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贽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扩展资料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贽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生平
  李贽于嘉靖六年(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出生于福建泉州市南门外。原名叫林载贽 ,因家族泉州清源瀛洲林李同宗两姓分*派的缘故,效曾祖父从本姓改为李姓,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最先入闽的祖先林闾林睦斋于元朝末期因避战乱由河南入闽。二世祖林驽林东湖是一位航海家商人,经常往还于刺桐港和波斯湾之间。因迎娶波斯女性,故而家族中*出现伊*斯*兰教信*仰者,也即是中国男人迎娶中东女子为妻。到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时,家庭的信*仰已经摆脱了曾祖母信*仰的影响。   
  李贽虽然出家做过和尚,但是佛教并非其唯一信*仰,根源上说,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关于李贽青少年时候的治学情况,有如下记述:“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礼经少决科之利也。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竟以尚书窃禄。然好易,岁取易读之。”(李氏文集卷一一易因小序)   嘉靖三十年,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授河南共城教谕。三十*九*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父白斋公病故于泉州,回乡守制。时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嘉靖四十二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三年服阕,尽室入京……居京邸十阅月不得缺,囊垂尽,乃假馆授徒。馆复十余月乃得缺。称国子先生如旧官。”   
  隆庆四年(1570),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至万历五年(15┐┐)止,共七年。在南都任职的七年中,相识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等。后来耿定向的假道*学面貌露*出时,李贽与之互相辩难。至于李贽对耿定向的弟*弟定*理以及定向的学生焦竑则一直为莫逆的朋友。在南都时,李贽又见过王守仁的弟*子王畿以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李贽对王、罗二人都很崇敬。这一时期的重要关键是李贽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王襞长时期在左右,对“乐学”之说,发挥尤多。   万历五年(15┐┐),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公余之暇,仍从事于讲学。他居官的准绳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而且“自*治清苦,为政举大体”。他还在府衙的楹柱上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是: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其二是:“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水,两袖清风。”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记他此时,“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每至伽蓝,判了公事,坐堂皇上,或置名僧其间。簿书有隙,即与参论虚玄,人皆怪之”。这颇似罗汝芳的作风。当时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很多,上官严刻,他说:“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在姚安居官三年以后,他厌恶簿书的生活,袁中道记他“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李贽的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活,使他深感受人管束之苦。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说:“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尽触也。……最苦者为员外郎,不得尚书谢、大理卿董并汪意。……又最苦而遇尚书赵。赵于道*学有名。孰知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最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此余平生之大略也。”这是多年居官生活的总结,反映了处处与上司抵触的情况。这种抵触,实质上是李贽的反封*建思想与封*建主*义的抵触。他解官以后,并不回乡,携妻女往湖北黄安依耿定*理。自称:“我老矣,得一二胜友,终日晤言,以遣余日,即为至快,何必故乡也?”在李贽云南辞官的前一年,万历七年(1579年),何心隐被楚抚王之垣缉捕杀*害于武昌。李贽对这件事极为愤怒,曾著文二篇为何辩冤,并表示对何的景仰。后来他给焦竑的信中,提起何心隐说:“何心老英雄莫比。观其羁绊缧绁之人,所上当*道书,千言万语,滚滚立就,略无一毫乞怜之态,如诉如戏,若等闲日子。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其文章高妙,略无一字袭前人,亦未见从前有此文字,但见其一*泻*千*里,委曲详尽。观者不知感动,吾不知之矣。奉去二稿,亦略见追慕之切。”(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书)信中所称论何心隐者二篇,今焚书卷三中有何心隐论一篇;另一篇,未见。焚书卷六有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五绝一首:“三日三渡江,胡生何忙忙?师*弟恩情重,不忍见武昌。”这诗当作于云南解官后初到黄安时,可见他对何心隐及其弟*子的同情。李贽一生未有机会与何相识,他在与焦漪园太史书中曾引以为憾:“弟向在南都,未尝见兄道有此人也,岂兄不是之耶,抑未详之耶?若此人尚不是,天下古今更无可是之人类,则其所是者又可知也。”(焚书卷一)。   
  李贽弃官后于万历九年(1581)春,应湖北黄安(今红安)耿定*理之邀,携妻子女儿到耿家乡黄安天台书院讲学论道,住耿定*理家中充当门客兼教师,但和耿定*理做大官的的哥哥耿定向意见冲*突。耿定向在李贽看来是乡愿、是假道*学的代表人物。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去以后,自然与耿定向不能相容,不可能再在黄安耿家住下去了。耿定*理死时,李贽有五言长诗三首哭耿子庸(定*理字)。其间万历十一年王畿卒,李亦著王龙溪先生告文,对王畿表示敬仰,如称王畿为“圣代儒宗,人天法眼”,又说“先生今既没矣,余小子将何仰乎?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李贽从黄安移居麻城,因无馆住宿而返。第二年三月才定居于麻城龙潭湖上的芝佛院。龙潭距城三十里,一般人不易走到。他从此安静地读书著作,与一二相知者讲学。移居麻城的时候,李贽将妻女送回福建,自己孑身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李贽倡导绝假还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唪经祈祷。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他喜爱清洁成癖,衣服一尘不染,经常扫地,以至“数人缚帚不给”。“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衿裾浣洗,极其鲜洁。拭面拂身,有同水淫。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忻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言。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所读书皆抄写为善本,东国之秘语,西方之灵文,离骚、马、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双校,肌擘理分,时出新意。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诗不多作,大有神境。”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贽认识了在当时文学上反*对复古主*义的公*安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次年,袁宏道(字中郎)又来麻城访李贽,二人并同至武昌。《公*安县志》袁宏道传载:“时闻龙湖李老,冥会教外之旨,走西陵质之。李老大相契合,赐以诗。……留三月余,殷殷不舍,送之武昌而别。”袁宏道之兄袁宗道,对李贽也表示倾仰,自认为能够了解李贽的一人。他在答李信中说:“不佞读他人文字觉懑懑,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云中信使不断,幸以近日偶笔频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读亦能解也。”(白苏斋类集卷一五)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宗道致李贽一面,更为推崇:“翁明年正七十,学道诸友,共举一帛为贺。盖翁年岁愈久,造诣转玄,此可贺者一。多在世一日,多为世作一日津梁,此可贺〔者〕二。”(白苏斋类集卷一六李*宏甫)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梅国桢是麻城人,也是与李贽甚相契合的友人之一。李贽著观音问中所称澹然师便是梅的女儿。袁中道梅大中丞传记载他:“尝曰,人生自适耳,依凭轨迹,外张名教,酷非所屑”,又称“女澹然以孀为尼,公不之禁。澹然戒*律甚严,于道有入,父子书牍往来,颇有问难。”同年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这时新安汪本钶来从。汪自万历二十二年即来龙湖问学,至李贽死为止,先后相从九年。李最后在狱中给汪有“嗟子胡然泣涕洟,相依九载不胜奇”的诗句。万历四十六年(1618),李贽死后的十六年,汪本钶编辑了李贽晚年的书信诗文而成续焚书,汪本钶在书的序言中对李贽的思想作了以下的评论:“钶从先生游九年,所朝夕左右未尝须臾离也。称事先生之久者无如钶,宜知先生之真者亦无如钶。顾钶何足以知先生哉?则先生之自知也,先生自与天下万*世人共知之也。先生一生无书不读,无有怀而不吐。其无不读也,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至于饫足不已;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尽至于呕出亦不已。以故一点撺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实关天下万*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已也。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瞆者明,梦者觉,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聒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頫而心折焉。”    
  万历二十六年(1598)李贽七十二岁,春天仍在北*京,次年春天与同在北*京的焦竑共往南京,并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曾在与焦弱侯书里,约略透露了著作藏书时的情况:“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得与其人会觌,亦自快乐。非谓有志于博学宏词科也。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纪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况真正圣贤,不免被人细摘。或以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书)李贽对藏书的评价,自许甚高。他说:“藏书收整已讫。……一任付梓矣。纵不梓,千万*世亦自有梓之者。盖我此书,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续焚书卷一与耿子健书)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到山西、通州、济宁、南京游历。在济宁、南京曾两次与利玛窦见面,讨论教*义。二十八年回到麻城。同年冬天,湖广佥事冯应京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龙湖芝佛院,又毁坏他预为藏骨的墓塔。李贽被*迫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二十*九*年,罢官御史马经纶闻讯将李贽接到通州,住莲*花寺。   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春二月,遗言身后白布盖尸,土坑埋葬,似从回*教葬仪。同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意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三月十五,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死后,马经纶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梅掌科、苏侍御捐资为李树碑。   
  李贽生有4子3女,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
  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主要思想观点: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送东阳马生序全部译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请问下面居士是哪些人。东坡居士、易安居士、六一居士、青莲居士_百 ...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蝶庵居士——张 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明珊居士——招子...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翻译
出自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选段: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以夸际遇...

唐朝有哪些宰相?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昭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浚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启 韦贻范 哀帝朝 宰相六人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必然有孔子和武则天。他们一个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帝。1、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但我觉得,孔子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在教育上平等的对待所有人。在孔子之前,也有人曾创办私学,但是这种私学都有...

张山人游吴留一月以诗画为贽赋此赠之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作者:王世贞诗名:张山人游吴留一月以诗画为贽赋此赠之朝代:明全文:南中平子雅三绝,来向吴江歌四愁。自谓暂因双凤住,不然归作五羊游。玉壶小醉阊门月,银管长骄艺苑秋。莫问区区借名姓,此生端拟不惊鸥。

现在学佛的人多还是古代学佛的人多?健康的人学佛容易成功还是有病的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蝶庵居士—...

...我以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的翻译是什么?
出自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选段: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以夸际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
小题1:“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文中说“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文言文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

蓬江区17789816262: 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酉亚复方:[答案] 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蓬江区17789816262: 李贽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
酉亚复方:[答案]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

蓬江区17789816262: 李贽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
酉亚复方: 李挚是明朝后期一位独立个性的思想家 敢于批判儒家正统思想

蓬江区17789816262: 李贽是什么时代的人?
酉亚复方: (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字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 居士,生于泉州晋江... 李贽的光辉思想, 主要体现 在他反对封建等级和封建束缚的进步 思想. 李贽认为,每...

蓬江区17789816262: 介绍一下有关与李贽生平有关的事情 -
酉亚复方: 李贽(1527年-1602年),明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回族.嘉靖年间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授共城教谕.三十九年,擢南京...

蓬江区17789816262: 明代思想家李贽任姚安知府期间有何政绩?
酉亚复方: 大思想家李贽于明万历五年至八年(1577〜1580年)出任姚安 知府.在此期间,李贽本着“务以德化教民,不贾世俗能声”的原则, 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政...

蓬江区17789816262: 李贽有哪些文学著作?
酉亚复方: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朝后期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 贽原姓林,名载贽,...

蓬江区17789816262: 明朝官员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 -
酉亚复方: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

蓬江区17789816262: 在文学上李贽倡导什么思想?
酉亚复方: 在文学上李贽倡导“童心说”,认为天下之文都出自“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写不出好文章.他反对孔孟之道,也就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作 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李贽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 他专门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猛烈攻击和迫害.他的 《藏书》问世时,受到进一步的迫害,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 被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他的著作,虽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蓬江区17789816262: 李贽的思想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酉亚复方: 1、提倡“为学贵在有疑”,反对迷信盲从.李贽本人就是一个敢向权威和权贵挑战的人,敢于探究被他人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明代,儒家经学被奉为至论,而他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