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子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秋水的写作背景~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本篇主旨在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虽然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决非一般的诡辩。本篇共分四段,第一段借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来发挥题旨。揭示万物齐一、物无贵贱的道理,提出无为而自化的思想,认为无为即可以返真。第四段写了三则寓言,庄子钓于濮水”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惠子相梁写轻世以肆志,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国,这段文字实在难能可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则,将惠子分析事物的主观认知心态与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感受心态对照写出.中心仍是无为的思想。至于第二段孔子游于匡和第三段公孙龙问于魏牟,大旨亦在无为。

《秋水》的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的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庄子·秋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只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本篇主旨在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虽然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决非一般的诡辩。本篇共分四段,第一段借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来发挥题旨。揭示万物齐一、物无贵贱的道理,提出无为而自化的思想,认为无为即可以返真。第四段写了三则寓言,庄子钓于濮水”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惠子相梁写轻世以肆志,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国,这段文字实在难能可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则,将惠子分析事物的主观认知心态与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感受心态对照写出.中心仍是无为的思想。至于第二段孔子游于匡和第三段公孙龙问于魏牟,大旨亦在无为。

百度知道


秋水的写作背景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

李元洛南湖秋水写作背景介绍
《南湖秋水》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代,当时南湖所在的地区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积淀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李贺写《南湖秋水》这首诗时年仅十八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对于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受。他在这...

《秋水》的翻译
《秋水》的翻译: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1、出自于《庄子﹒秋水》“濠梁之辩”篇中。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2、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南湖秋水李元洛写作背景
南湖秋水的景色是李元洛笔下的主题,通过描绘湖水的颜色、波纹和倒影,展现出秋天的美丽和宁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湖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湖水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静谧和宁静。李元洛的散文《南湖秋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这篇散文以...

李元洛南湖秋水的写作背景
洞庭湖创作。根据查询新浪新闻网显示,李元洛写《南湖秋水》的写作背景,是在湖南岳阳游览洞庭湖,描绘出湖水的清澈、宁静和秀美,深受大众的喜爱。

文言文《秋水》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李元洛写南湖秋水的写作背景
游览南湖时。李元洛写《南湖秋水》的写作背景是他在游览南湖时,被湖水的美丽景色所吸引,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他决定将这份美丽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南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湖之一。

南湖秋水李元洛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肃宗乾元二年秋。根据查询中国文学网显示,肃宗乾元二年秋其创作背景是在肃宗乾元二年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所写,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南湖秋水李元洛的写作背景
回忆起一次别离的场景。作者在南湖秋天的景色中,回忆起一次别离的场景,感受到了南湖秋水的清澈美丽,以及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些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蔺县15231768395: 《秋水》写作背景 -
巧厚信康: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

古蔺县15231768395: 秋水的创作背景 -
巧厚信康: 不只是在写越女采莲而生“离愁”,而是有所兴寄的.如果我们联系词人当时的仕途处境,越女的“离愁”是有所指的.也就是说,词中的“头风浪晚,露重烟轻”的环境,不正是当时词人所处的仕途的环境? 欧阳修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

古蔺县15231768395: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涘是什么意思? -
巧厚信康: 涘的意思:水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古蔺县15231768395: 庄子秋水的写作特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
巧厚信康:[答案] 《庄子-秋水》赏析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

古蔺县15231768395: 作者写秋水一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巧厚信康: 《秋水》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知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一切,就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海道更广大无边,自叹不如.海若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内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这故事告诉我们须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容.

古蔺县15231768395: 《庄子 秋水》揭示了什么道理?你对此有何评价? -
巧厚信康: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

古蔺县15231768395: 《秋水》选自什么? -
巧厚信康: 《秋水》是《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古蔺县15231768395: 《秋水》》选自《 》.作者是 时期著名 家, 家 -
巧厚信康: 《秋水》》选自《庄子 》.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古蔺县15231768395: 文言文《秋水》问题 -
巧厚信康: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我们学的是前面的部分.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却又并非秋天的洪水.这个问题要先从庄子说起,庄子是战国时的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很多个国家,而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每个国家的语言,习俗都不一样.其中也就可以解释你的这个问题的——用的天文历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历)不一样!而庄子当初写《秋水》的时候用的是周历,我们今天所用的是夏历(即农历),你查一下字典也可以知道的,夏历和周历是不一样的,周历一般比夏历迟两个月.我们知道,秋天是9~11月左右,而夏天是6~8月左右,也就是说,庄子所谓的“秋天的洪水”,用周历比如是10月的,而夏历却只是8月,也就是夏天了.故才有秋水之说.

古蔺县15231768395: 《秋水》一问的哲学意义和文学意义分别是什么? -
巧厚信康: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描绘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宏伟景象,由此自然引发出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接着又从东流入海的河伯的视角,见出大海的浩淼无际,由此自然引发出河伯的惭愧无地和望洋兴叹.在此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