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官怎么执行各工作?

作者&投稿:邹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从祖国的南部到达北部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没有大半年是到达不了的,并且在路上花费的钱财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古代的官员要是要进京城面圣的话路途非常艰难,古代官员等到朝廷召见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来进京城。

首先,地方官进京城述职起源于周朝,确立于明朝。地方官到京城开会述职也被称为朝觐考察,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众诸侯定期入京城向皇帝觐见,后来也出现藩国使臣朝觐,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进京城述职,古代皇帝都担心那些地方官员和京城官员互相勾结,因此尽管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外放官员都是要有朝廷的旨意才可以进京城,如果朝廷没有召唤就随意进京,后果不堪设想,轻则仕途受到影响,重则有性命之忧。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将进京城述职的范围扩大到府、州、县的地方官员,并且设立功业册来记录地方官的功绩,以此来达到考察地方官员的目的。

然后,古代官员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去京城述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没有飞机、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那么地方官进京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系统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于是就产生了驿馆,到了明朝更是在驿馆的基础上设立了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这三种驿递机构,其中驿站主要是递送客人,递运所是运送军事物资的,而急递铺是负责运送公文的。而地方官员进京一般都会选择骑马、马车或者水路,并且在古代对于官员进京是有便利的驿道,这些驿道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到达京城的时间,并且在路上有很多驿站,可以解决地方官员的食宿问题,最重要的是朝廷在诏令地方官进京城的时候会发放火牌给他们,这个火牌可以在驿站免费食宿,换句话来说就是公费报销差旅。

最后,古代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地方官员进京都有驿站提供食宿和车马,但是速度相对比较慢。

从唐代的官员配置来看,一个县最多会有12位官员,少的只有4位,越是靠近政权核心,人口越多的县,官员的数量就会越多,而且古代的县并没有那么多的居住人口,大多数都是几万人而已。
在不同的朝代官员的配置整体上相差并不会特别大,明朝时期还有一些官员是专门用来教育百姓的,而且中国古代的线并没有现在那么大,如今很多县的人口能够高达几十万,人口稠密的地方甚至能够超过100万,但其实古代的人口数量并没有这么多,总人数能够超过10万,就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县了,而那些下等县和中等县就只有几万人口,在明清时期几万人口的县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古代的管辖区要比现代小一些,河南的兰考县就是以前的兰丰县和考城县合并而来。

所以古时候管辖区比较小,而且人口有限,在当时几名官员就可以管理一个县了。而且古代的县城面积也没有那么大,和我们如今的乡镇差不多,一般只有三种人居住在县城里,一种就是在县衙工作的小吏和衙役为了方便,所以必须居住在城里,第2种就是在县城做生意的商人,这些商人必须循规蹈矩,不然的话有他们好果子吃,而最后一种就是乡镇比较有钱的乡绅们,他们害怕受到土匪的侵扰,所以就会住在县城,古代社会一直都是这样的居住模式,所以占地面积向来并不是那么大。

不过古代的县衙算起来也就十几个人左右,他们无法确切的管理到每一个村子,所以县衙在治理问题上都需要依靠各地的乡绅。最常见的就是村里那种德高望众的人物,只要村民之间出现了纠纷,不是大案子,就一般不用去到县衙,而是去找乡绅理论,在征收钱粮的问题上更加需要通过相生来进行整理,以前只县上任的时候都会先提前打听一下自己,管辖区内是否有比较厉害的高官家庭,有的话就需要主动拜访,这样才能方便后续管理。

  《转贴》中国古代官员等级
  2012-02-20 13:56:23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ZF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的办公场所与官府文化 一座古衙门,半部官文化------独具特色的官府衙署文化 古代官署格局类同“小”皇宫 古代官署建筑构图与皇宫是相像的,当然,在比例上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地方衙门,就像皇帝的宫殿,在前面有 大门和庭院,两侧有警卫和属僚用的小户间,大堂相当于皇帝的正殿,主要用来执行仪式和其他正式的事情。二 堂相当于皇帝的其他殿堂(特别是后殿),主要用来完成每日的职务。在一个小衙门里,二堂或二堂的部分常被指 定为签押房,这是私人的办公室或事务室,官员可以用来阅览公文,也可以和他的亲信幕僚商谈,无论是在上午 例常的办公时间,或者在下午、晚上其他随意的工作时刻。皇帝也会为了同样的目的,指定一个内殿或事务室, 虽然不称为签押房。衙门后面的部分,用作长官家庭的住所,相当于皇帝后妃的后宫。 官署衙门建筑与文化的代表作——内乡县衙
“北有故宫,南有县衙, ”这句话中的县衙指的是南阳的内乡县衙。秦灭六国后,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 县,此后,封建社会的地方衙门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加上诸多人为的 因素,数以千计的地方衙门基本上荡然无存,但河南省的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却奇迹般完整地保存下来。
清代的县衙有 1500 多个,到今天只有内乡县衙保存完好。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 1304 年),重建 于清代,占地 2 万多平方米,厅堂房舍 280 余间。内乡县衙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山西霍州署形成 了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中国古代四级官署衙门古迹系列。 中国人是很重视“中”的。在《孟子》中就有“立中国而抚四夷”这样的说法,认为自己是在世界的中央。从北 京的故宫到南阳府衙、内乡县衙,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一致性:主要建筑都摆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地摆在 两边。衙门衙门,一衙之门,谁能进谁不能进,是有讲究的,官衙的大门只对与事件有关的人敞开,平时百姓是 不能任意出入的;进大门后是仪门,只有在上级或同级官员来访的时候,仪门中间的门才能打开,地位低一些的 官吏和其他人只能从仪门右边的小门出入;仪门之后,中轴线上是大堂,是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 上级官员的地方;在中轴线的两边对称地分布着六房,左边为吏、礼、户,右边是刑、兵、工,对应着中央政权 的六部;大堂后面,中轴线上是官员办公的场所,叫二堂,别人要进二堂,是要向门房禀报的;二堂往后,中轴 线上是三堂,这是官员日常起居之所,但凡会客、商议政事、处理一般公务都在这里,有些涉秘和不宜公开的案 件也在这里审理,三堂也是官员的一般生活区,官员可以在这里品茶、更衣和读书;三堂东西两边院落里住着官 员的家人;三堂的后面是后花园,为官员和家人的游玩场地。 内乡县衙大门外宣化坊对面,是一方画着传说中叫犭贪的巨大照壁。画面上的犭贪四足踏着金银财宝仍不满足, 却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左上方的一轮红日欲吞之。其结果自然不难想象。知县坐堂理事,抬头就可以透过宣化坊看 到犭贪的形象,想到犭贪的后果,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1995 年 6 月8 日,朱镕基来到内乡县衙,目光在三堂的一副对联上停了很久,他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的辩证关 系、给予高度评价。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坐在内乡县衙的二堂,抬头就能看见“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是封建时代官吏的执政理念,相当于我们今 天讲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天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口若悬河而论之,可以束之高阁而弃之,可以脚 踏实地践行之,具体如何对待,全赖执政者一念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理常常是靠不住的; “国法”即国家 的制度法纪法令,古时的国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法,说不上具体规范,运用者的空间很大,同样一件案子,依 据同一个法律条款,张县令和李县令断案的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即便法律是一杆秤,良心的定盘星打在什么 地方才是关键;人情者人之常情也,老百姓是人,当官的是人,罪犯也是人,至于当官的意思向什么人倾斜,只 有天知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这六个字很少能够和谐地一起发挥作用。通常, “天理”是高擎的旗帜, “国法”是挥舞的招牌,“人情”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内乡县衙里叫刑钱夫子院的地方是幕僚的居所或者叫幕府。居于其中的人物叫幕友、幕宾、夫子或师爷等等,其 实就是顾问、参谋和秘书的角色,这些人有专门的修养和独特的技能,属于主意点子较多的精灵之辈,常常是地 方官处理政事的得力助手。从夫子所居之所紧邻知县这一点来看,夫子的作用非同一般。划于密室,夫子是少不 了的人物;行权于上下,夫子要从中调度策应;点火于基层,更要靠夫子的神来之笔,由于夫子的特殊地位,知 县可以利用他做许多自己不便做不好做的事情;还由于是幕友关系,推脱责任、转嫁危机之类的事情也可使得。 有了幕友这个层次,权力运行的自由度增大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古代县官是县的行政长官,主观一县的行政和治安。
  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律称令。《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

明朝县官 沈榜 《宛署杂记》 内容很多,楼主有兴趣可以看看。截其大概,分20类。
还有古代衙门,都采用值班制,不是上班时间也有人在衙门,晚上要值夜班,县令也要值夜班。
1、劝农:祖制:朔旦,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顺天府府尹率宛、大二县知县,自会极门领出,府首领一员捧之前,至承天门桥南,召两县耆老面谕之。月一行,著为令。语随时易。惟正月、十二月,以农事未兴,无之。其初,盖重农意,欲其自畿内布之天下也。乃嘉、隆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雇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里长闾阎,无复知德意者。而且以称病,甚或有以代役持其短,而宣谕遂寖失其初矣。遐迩小民,其谁知之!先年宣谕,语多无考,谨录其存者如左:  正德十二年:二月,说与百姓每:春气发生,都要宜时栽种桑枣。三月,说与百姓每:勤谨务农,都着上紧耕种。四月,说与百姓每:田苗发生,都着上紧耘锄。五月,说与百姓每:农忙时月,不要懒惰废业。六月,说与百姓每:田苗发生时节,都着上紧耘锄。七月,说与百姓每:勤谨务农,不许早眠晏起。八月,说与百姓每:生理艰难,凡事务要节俭。九月,缺。  正德十四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三月,说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四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五月,说与百姓每:谨守法度,不要教唆词讼。六月,说与百姓每:盗贼生发,务要协力擒捕。七月,说与百姓每:互相觉察,不许窝藏贼盗。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九月,说与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节积蓄。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向寒,都着上紧种麦。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许为非。  正德十五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如今天气和暖,都要趁时农务。三月,说与百姓每:勤谨务农,都要上紧耕种。四月,说与百姓每:农忙时月,不许懒惰废业。五月,说与百姓每:不许纵放头畜,作践田禾。六月,说与百姓每:各守本分,纳粮当差,不要误了。七月,说与百姓每:田苗发生时节,着上紧耘锄。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闰八月,说与百姓每:柴米艰难,都撙节度日。九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十月,说与百姓每:各守本分,纳粮当差,不要误了。十一月,说与百姓每:撙节用度,不许妄费财物。  嘉靖三年:二月,说与百姓每:依时务农,不许游惰失业。三月,说与百姓每:都要孝顺父母,不许缺了奉养。四月,说与百姓每:不许纵放头畜,作践田禾。五月,说与百姓每:耕田都要牛力,不许私自杀宰。六月,说与百姓每:不许假充内外势要,诓骗财物。七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朝廷教令,不要违犯。八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省俭,不要大破小用。九月,说与百姓每:谨守法度,不许教唆词讼。十月,说与百姓每:桥梁道路,都要依时修理。十一月,罢。  嘉靖七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养生全靠着谷粟,不要懒惰农业。三月,说与百姓每:农家须要勤力,不许耽误时月。四月,说与百姓每:各安本分,不要生事害人。五月,说与百姓每:各务生理,不要闲过。六月,说与百姓每:各保身家,不许指称诓骗财物。七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收了,务要撙节用度。八月,说与百姓每:不许将耕种田地投献势家。九月,说与百姓每:秋成后,须要积蓄多余粮石,以备荒歉。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寒了,父母有年老的,好好奉养他,莫教冻馁。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都安分守法,贫的不要歹勾当,富的不要骄奢。  嘉靖九年:二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三月,说与百姓每:孝亲敬长,不许忤逆,犯了,不饶。四月,说与百姓每:耕牛出力最多,不许私自宰杀。五月,说与百姓每:田苗发生时节,着上紧耘锄。六月,说与百姓每:男耕女织,务要各勤生业。七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八月,说与百姓每:收获了田禾,都要爱惜积藏,忽贱弃了。九月,说与百姓每:各务生业,不要游手好闲。十月,说与百姓每:农工已毕,各务生理,不要游手好闲。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正当闲暇,宜预修农器,以备来岁之用,勿得违误。十二月,说与百姓每:罢工程已歇,节次说的言语,都要依着行,不许怠慢了。  嘉靖十七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即今春初,天时融和,趁时整理农务。三月,说与百姓每:春气和暖,着趁时耕种。四月,说与百姓每:田苗盛长,着尽力农务,不要懒惰。五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时雨沾足,务要用心耘锄禾稼,勿得怠惰。六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时雨沾足,务要用心耘锄禾稼,勿得懒惰。七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禾稼成熟,务要及时收敛,勿得怠惰。八月,说与百姓每:秋收既毕,都要撙节用度,勿得浪费。九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秋收已毕,凡事撙节,勿得浪费。十月,说与百姓每:今农闲时月,务要勤做生理,勿得游惰。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即今时寒,各要勤务生理,毋自致冻馁。十二月,说与百姓每:即今岁晚收务间,各宜节俭,勿事奢荡。  嘉靖二十二年:二月,说与百姓每:此时天气热,务农。三月,说与百姓每:上紧布种,毋怠。四月,说与百姓每:用心耘锄,毋荒。五月,说与百姓每:谨慎蒿田,勿延。六月,说与百姓每:休走六畜践伤。七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旺发,成熟在迩。八月,说与百姓每:收秋在迩,勿懒须勤。九月,说与百姓每:收秋之时须撙节。十月,说与百姓每:须要昼夜巡逻火盗。十一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收了,都要撙节用度。  嘉靖二十三年:二月,说与百姓每:此时天气热,务农些。三月,说与百姓每:农家须要勤力,不许耽误时月。四月,说与百姓每:各安本分,不要生事害人。五月,说与百姓每:各务生理,不要闲时节。六月,说与百姓每:各保身家,不要骗诓财物。七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收了,要撙用度。八月,说与百姓每:不许将耕种田地投献势家。九月,说与百姓每:秋成后,须要俭用。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寒了,父母老,好好奉养。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都要安分守法,不要骄奢。  嘉靖二十八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和美,正好耘锄。三月,说与百姓每:即时下种,耕锄毋怠。四月,说与百姓每:天雨润泽,正好上心农耘。五月,说与百姓每:田苗盛旺,勿得偎怜延捱。六月,说与百姓每:田禾加增,时不许退怠。七月,说与百姓每:上紧将熟田看守收割,防俭。八月,说与百姓每:将成熟子粒入仓撙用,毋延。九月,说与百姓每:收割毕日,毋要浪花,守度。十月,说与百姓每:早起晚眠,小心火烛,防度。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夜巡日检,要防不虞,凡百仔细。  嘉靖三十三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天气热,务农。三月,说与百姓每:农家须要勤力,不许耽误。四月,说与百姓每:用心耘锄,毋荒。五月,说与百姓每:谨慎蒿田,毋延,六月,说与百姓每:休走六畜践伤。七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旺发,成熟在迩。八月,说与百姓每:收秋在迩,勿懒须勤。九月,说与百姓每:收秋之时,须要撙节。十月,说与百姓每:须要昼夜巡逻火盗。十一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收了,务撙节。  隆庆二年:二月,说与百姓每:目今土脉润泽,都要种耘。三月,说与百姓每:上紧布种勿迟。四月,说与百姓每:田苗发时,用心看守。五月,说与百姓每:少放六畜作践。六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之时勿慢。七月,说与百姓每:用心将此收敛。八月,说与百姓每:将成熟子粒入仓。九月,说与百姓每:收割毕日,毋要浪花。十月,说与百姓每:早起晚眠,小心火烛。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夜巡日检,要防不虞。  万历四年:四月,说与百姓每:宜趁时勤作农业,毋得懒惰。五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不许怠惰。六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正长时节,都要上紧耘治,毋得怠惰。七月,说与百姓每:如今雨泽沾足,田禾长茂,都要用心看护,以待秋收。八月,说与百姓每:目今禾稼成熟,都要及时收获,勿得懒惰。九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已收,都要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月,说与百姓每:如今农务已毕,都要安心营生,毋得浪费。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农事既毕,都要各安生理,撙节用度。  万历五年:二月,说与百姓每:目今土脉润泽,都要及时务农,毋得懒惰,三月,说与百姓每:目今土脉润泽,务要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四月,说与百姓每:宜趁时勤作农业,毋得懒惰。五月,说与百姓每:目今禾苗盛长,都要趁时耘锄,毋得怠惰。六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毋得懒惰。七月,说与百姓每:如今雨泽沾足,各要尽心农务,以望秋成。八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将熟,都要上紧及时收获,勿得懒惰。闰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收了,都要撙度,毋得浪费。九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收成已毕,都要撙节用度,不许浪费。十月,说与百姓每:农事既毕,都要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农事已毕,俱要各安生理,撙节用度。  万历十八年:二月,说与百姓每:目今春和,土脉润泽,都要及时农务,毋得怠惰。三月,说与百姓每:目今土脉润泽,务要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四月,说与百姓每:宜趁时勤作农业,毋得懒惰。五月,说与百姓每:目今禾苗盛长,都要趁时耘耕,毋得怠惰。六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毋得懒惰。七月,说与百姓每:如今雨泽沾足,各要尽心务农,以望秋收。八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将熟,都要上紧及时收获,毋得懒惰。九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收成已毕,都要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月,说与百姓每:农事既毕,都要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农事已毕,务要各安生理,撙节用度。  万历十九年:二月,说与百姓每:即今春和土润,各宜用心整理农务,毋得怠惰。三月,说与百姓每:如今春和土润,都要用心整理农务,毋得怠惰。闰三月,说与百姓每:目今农务时节,都要上紧耕作,勿得怠惰。四月,说与百姓每:趁时勤作农业,毋得懒惰。五月,说与百姓每:田苗盛长时节,各务尽心农事,毋得怠惰。六月,说与百姓每:目今田禾盛茂,各宜尽力农事,不许懒惰。七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用心看护,以待秋收。八月,说与百姓每:如今禾稼成熟,务要及时收获,毋得狼藉。九月,说与百姓每:目今田禾收成,务要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月,说与百姓每:收成既毕,各宜撙节用度,毋得浪费。十一月,说与百姓每:如今农事既毕,都要各安生理,撙节用度。  愚尝跧伏草野,庄诵皇祖轸念小人之依,列圣继美重本之训,以谓耕籍秉耒,念农倡和,深知稼穑艰难,媲述《诗》《书》所称,无以加此。然犹未睹宣谕谆切随时告诫,触景廑虑,宛然家人父子,拮据纤勤,蚤作夜思如斯之详且亹亹也。慨自唐虞成周之际,爰宅四时,东作西成,岁月时日,水火土谷,历世不易,以迄后稷树艺,司徒振德,其在廷命官则然耳。有如今日家喻户晓否乎?未能也。遂师巡稼,司稼辨物,里宰趣耕耨,野虞毋代,妇女毋观,以暨田畯田正,受成茹咨,黍稷重■〈珍,禾代王〉,禾麻菽麦,钱镈铚艾,芟柞耘获,其因官受职则然耳,有如今日月朔申敕督率否乎?未能也。田家作苦,莫如《豳风·七月》一诗,日征月迈,寒暑衣褐,耜趾绩猎,筑场修圃,食瓜断壶,熏鼠墐户,索绹乘屋,钜细毕具,主伯亚旅,黄耉妇子,举酒烹羊,其讽诵民俗则然耳。有如今日颁之朝堂,布之方策,天子临轩,亲与野人相告语,面命耳提,月一举行,世世不替否乎?未能也。居今之世,欲省耕省敛,兴法补助,不可矣。而皇心沕穆,兼照闾阎,屯田水利有使,劝农丞尉有官,已又总责之守与令,而每月必宣谕京兆,以示四海九州,使近自郊甸,远暨要荒,悉吾皇一身为之命令教诏,真若豳民家长之于其家众然,而谓唐虞成周之世有是乎哉!虽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民性至愚,愚则易惰,以彼布帛菽粟,民所自足也。而圣皇宣谕,必使率作兴利,有菽粟,如水火,宜乎亲聆伏听之民,踊跃从命之不暇矣。顾犹有不然者。今观衢术之交,绣窗绮席,曳罗衬锦,累褥重裀。而鹑结者尚次诸涂,彼何有于桑?钟鼎水陆,鲭五侯,调易牙,筦弦优俳,杂遝并进,而枵罄者尚叹诸室,彼何有于耕?即使国门之外,画地而畦,围堑而庄,疑于业农矣。而所植非珍果奇花,则蓝蓼卉草,何者?彼一畦之人,货之固抵阡陌也。山壑之民,岩居谷汲,披裘舐犊,疑于业农矣。而所治非薪厂煤窑,则公侯厮养。何者?彼丝毫之利,岁计固致倍蓰也。诸如此类,滥觞未已,岂独不闻宣谕之旨耶?即曰四方辐辏,不皆辇下土著,而寄之为寓,客之为籍,莫非王民,是方欲以宣谕宛平、大兴者达之天下,俾四海九州如在宇下,共承睹听,而奈之何不使观化自近始也!嗟嗟!谕之不从,民之愚也,奈之何畏于宣谕!至里老雇役以应命,并面从者无之矣。天颜咫尺尚尔,有司又安所辞其责哉!  
2、县衙门
县署设北安门之西,中为节爱堂。堂东为幕厅,西为库,后为见日堂,各三楹。循两阶而前为六房,东曰吏房,曰户房,曰粮科,曰礼房,曰匠科,曰马科,曰工南科;西曰兵北科,曰兵南科,曰刑北科,曰刑南科,曰工北科,曰铺长司,曰架阁库,曰承发司。制比外州县,分科稍烦,盖有宫府之事在焉。堂前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门(万历十八年知县沈榜重修)。其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又前为大门,以其面皇城而治也,故不敢树塞云。见日堂后为知县廨,又后为官仓,三堂。东为粮马县丞廨,迤南为典史廨,堂西为军匠县丞廨,稍前为管屯主簿廨。吏廨无定所,时补各官廨之空地云。凡治必有公署,以崇陛辨其分也,必有官廨,以退食节其劳也,举天下郡县皆然。乃宛平设附都城,署廨独不得与外属驿递馆舍絜方比隆,借曰统有所尊,制不当侈,而五兵马司,率又得自宏广,几数倍之。若南之上元,其堂陛规制,俱国初所定,则更基度崇广,木石攻坚,比之外司府有加焉。宛平前堂之后不数尺即为官廨。其所谓见日堂者,亦姑即廨前厅事借以名之,实无堂也。此后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联墙,声音可通。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顾不知创自何时,何所迁就,而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夫宛平未名之前,总之蓟县无论矣。自辽设析津府,析蓟地为析津、宛平二县,则宛平已同为附府首邑。金立中都,号燕京,宛平又同为附郭京县。即夷风朴陋,固不宜使附府附京之县,故与大兴分广狭也。或曰,古析蓟地时,蓟廨归析津县,别扩民居为宛平治,故制不充广云。然此姑就署廨言之也。古不有就桑而听,荷担而咏者乎?彼之分抑何其辨,而劳何其节,奚择乎署廨为也?今之宛平城内总小甲,悉属五兵马司。近城地方三四十里犹籍隶厂卫,县官曾不得一轻拘摄;县门之外,率尔我而主宾焉。即丘民细事,奉上檄而理之。非犄角城社,则缓颊役占,或盛服不为敛,立语不为屈,稍一法绳之,而他公差已持牍立索,当堂引之去矣。是分之不得辨,非署之不崇也。各官职掌,除民事外,内自厂卫,以至各监局;外自省闱,以至驿邮;岁时自宗庙陵寝行幸以至浣洗之事,虽巨细不一等,而县应固沓如也。此外,又有近题检勘,率经两县,正官无远近必亲往,加以奔走守候,尊卑酬应,戴星往返,惟日不给,是劳之不暇节,非廨之不广也。夫京县,四方之首也,表仪所系,群听具瞻,繄古强项令,破柱取奴,彼何其壮?循行郊陌,劝课农桑,抑又何其裕?而奈何今之不然耶?嗟嗟!令之不职,其端岂如是乎?可以观世道也已!  
3、职官
职官:设知县一员,县丞二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洪武中,定知县秩七品,其佐领以渐而杀。宛平亦与外同。永乐中,行在北平,革去布政司,乃升宛平、大兴为京县。知县秩正六品,县丞正七品,主簿正八品,惟典史秩仍视外县。万历六年,并军匠事入粮马厅,革去县丞一员。万历十二年,复设如故。
4、山川 河流 古迹 铺设 街道
5、地亩 嘉靖末年,官民田地共叁千肆百贰拾柒顷捌拾肆亩捌分玖毫叁丝。官田地陆拾柒顷捌拾柒亩肆分柒厘,民田地叁千叁百伍拾玖顷玖拾柒亩肆分叁毫。万历拾贰年分,征粮地贰千玖百叁拾伍顷玖拾亩。拾叁年,永年伯王炜今中宫父奏讨护坟地贰拾伍顷伍亩伍分。邠哀王万历拾叁年生仙居公主万历拾叁年生拨去护坟地贰拾伍顷柒拾叁亩玖分玖厘玖毫。
6、人丁 每三年,本县奉文审定人丁一次,分九等,就中择上中则编各衙门正头,其次为贴户,其次征银给募。年远丁数无可考。万历初元,册开见在人户壹万陆千柒百贰拾户:民户六千四百一十五户,军户二千三百四十六户,杂役户七千九百五十九户。人口男妇共捌万壹千柒百贰拾捌口:男子伍万壹千贰百壹拾叁口,成丁三万八千四十九口,不成丁一万三千一百六十四口。妇女叁万伍百壹拾伍口:大二万九千九百九十八口,小五百一十七口。然非实征之民者。
7、赋税 姑记万历贰拾年者。正赋中通共起存银叁千陆百陆拾捌两柒钱伍分贰厘陆毫伍丝肆微捌纤陆沙陆尘陆埃壹渺贰漠伍糢。分计之则有夏税起运银共贰百柒拾柒两叁钱贰分伍厘玖毫伍丝玖忽伍微壹纤捌沙柒尘捌埃壹渺贰漠伍糢:御马仓大麦银陆两捌钱玖分贰厘陆毫,御马仓豌豆银壹拾玖两柒钱叁分柒厘玖毫,锦衣卫驯象所内象房仓大麦银叁拾伍两叁钱柒分柒厘壹毫,光禄寺小麦银伍拾陆两玖钱捌分捌厘,良乡县丰济仓小麦银贰拾叁两壹钱玖分捌厘,白洋口仓绵布银贰两叁钱壹分柒厘伍毫,古北口仓小麦银叁拾玖两叁钱柒分贰厘,派剩小麦银壹拾玖两壹钱捌分玖厘玖毫壹丝捌忽七微八沙,京库人丁丝折绢银柒拾两肆钱伍分玖厘叁毫柒丝伍忽,京库农桑丝折绢银叁两柒钱玖分叁厘伍毫陆丝伍忽八微壹纤柒尘八埃壹渺贰漠伍糢。存留小麦银玖拾壹两捌钱陆分壹毫陆毫贰丝柒忽玖微叁纤捌沙玖尘。有秋粮起运银共肆百贰拾贰两玖钱玖分壹厘贰毫肆丝壹忽贰微陆纤柒沙贰尘:内府供用库芝麻银肆拾伍两捌钱贰分叁厘柒毫肆丝贰忽壹微,光禄寺赤豆银壹拾陆两捌钱玖分陆厘,白豆银伍两肆钱,大青黄豆银叁两捌钱捌分捌厘,御马仓黑豆银贰拾玖两肆钱壹分陆厘柒丝贰忽,南石渠仓黑豆银叁拾捌两捌钱陆分捌厘,京库绵花绒银壹拾捌两肆钱贰分,密云龙庆仓粟米银捌拾肆两伍钱,龙庆仓黑豆银壹拾两捌钱壹分捌厘,横岭口仓粟米银柒拾两叁钱叁分陆厘伍毫,古北口仓粟米银陆拾捌两陆钱贰分玖毫,镇边城新城仓粟米银壹拾伍两玖钱壹分贰厘,派剩米银壹拾贰两伍钱贰分陆厘陆丝七微壹纤肆沙伍尘,京库地亩绵花绒银壹两伍钱伍分柒厘捌毫陆丝陆忽肆微伍纤贰沙柒尘。存留粟米银贰百肆拾贰两贰钱伍分贰厘玖毫伍丝壹忽玖微壹纤肆沙贰尘。有马草起运共银叁百玖拾两捌钱伍分捌厘伍毫贰丝柒忽玖微肆纤玖沙柒尘捌埃:御马内场草银玖拾肆两柒钱陆分伍厘,宣府在城草场草银柒拾肆两伍钱陆分,太仓银库草银贰百贰拾壹两伍钱叁分叁厘伍毫贰丝柒忽玖微肆纤玖沙柒尘捌埃。存留银贰千叁拾叁两伍钱叁分肆厘叁毫肆丝壹忽捌微玖纤柒沙捌尘。有盐钞起运银壹百肆两玖钱陆分肆厘,存留银壹百肆两玖钱陆分肆厘。繇赋中通共工食银叁千伍百肆拾壹两捌钱叁分捌厘叁毫贰丝肆忽柒微捌纤。分计之则有各衙门共编银贰千玖百壹拾贰两贰两叁分捌厘贰丝肆忽柒微捌纤。西城草场库秤伍名,每名工食银拾两捌钱。万历贰年,奉文每名议增银肆两贰钱,共柒拾伍两。学、屯、盐书办三名,每名工食银壹拾捌两。屯院皂隶一名,工食银玖两陆钱。会同馆马驴站银壹千贰百壹拾叁两肆钱肆分伍厘叁毫贰丝肆忽柒微捌纤,帮贴买驴价银陆拾捌两,馆夫工食银壹百捌两,库子工食银壹拾肆两肆钱。科道长跟、皂隶工食银玖拾叁两陆钱。刑部库子工食银叁百陆拾捌两。国子监膳夫工食银贰拾两。通政司铺兵工食银陆拾两。礼仪房打扫夫银捌拾贰两捌钱,本府加增刑匠科书办一名,工食银玖两,治衙书办一名,工食银玖两,本府修理公舍银捌两,乡饮酒礼银叁拾两,立春银陆拾伍两。
8、力役
9、仓库
10、商业(促进商贸发展)
11、马政(给国家养马)
12、土木工程
13、养济孤老院
14、契税(商税)
15、过节、庆祝、吊亡。
16、考试 劝学
17、礼敬贤能
18、敦风俗
19、宣教化
20、管理寺观。


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 贺龙和周士第、关向应等在雁门关前线,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取得“雁门关大捷”。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国民政府暂迁武汉,中国军队进行了“南京保卫战”。 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为守卫徐州与日军...

古代“状元”是谁任命的
话说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出去代州(今山西代县)做官。临走的时候向娄师德辞行,娄师德问:“出去做官要忍让为主,你想好怎么做了吗?”娄师德弟弟早就知道他哥哥是这个脾气,所以早就在家里把预案想好了。他胸有成竹的说:“就算别人吐口水在我脸上,我都不会生气,只是把它擦干净,这总可以吧。”娄师德弟弟以为这个答案天...

薛宣的人物生平
晓谕说:“郡府不自己揭露检举的原因,是不想代县治理民事,侵夺贤令长的名誉。”长吏没有不高兴又畏惧,脱下帽子谢薛宣把恩惠归给自己。 薛宣为官赏罚分明,用法公平而且一定实现,他任职过的地方都是有教令可为准则,多数宽厚仁爱使民有利。池阳县令推举的廉吏狱掾王立,郡府未及召见,听说王立受囚犯家属贿钱。薛宣责备...

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这些地方都在今天的什么位置
1、代郡 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战国时期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2、雁门 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

对唐太宗作如何评价?
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鉴于有些折冲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

司法部和法制办合并吗
重新组建司法部,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到司法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统筹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法律事务管理和普法宣传,推动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方案提出,将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司法部,作为...

宋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净)宋太祖是如何巩固统治的赵匡胤是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祖上世代为官。他自幼习武,体壮有勇力,擅长兵法, 遇事能随机应变。他当初追随周太祖郭威,在周世宗柴荣时任武官,屡立战功。在高平大败汉军。周世宗南征,他在清流关战役中杀死南唐节度使,生擒敌军主帅,升任殿前都点 检。陈桥兵变之后,他定...

秦始皇身边的文臣武将?
有:蒙恬、李斯、王贲、李信、王翦等。1、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人 ,秦朝著名将领。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其...

狄仁杰和包青天谁的官职大
狄仁杰官职更大,狄仁杰最高官职是宰相,包青天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1、狄仁杰介绍: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

代县有哪些名人?
代县人。1836年,道光丙申进士,年仅二十一岁,是当时京都四才子之一。授刑部主事,年仅21岁。后升郎中。性耿直,笃志于学。当时古文家梅曾亮、汉学家张穆各树旗鼓,互相争鸣。他往来于梅张之间,各取其长,尽得两家之学。尤工于诗,与京都名士董文灿、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名噪一时,后官庐州知府、调署庐风兵备...

滨城区15775828536: 以前的县官一般管什么
潜岸牛黄: 以前,县官就是一个县级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军事长官,和公检法最高的官员,主管全县大小事物,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书记,公安局长,检察院院长,法院院长和武装部部长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官员如何进行考核 -
潜岸牛黄: 中国古代有一套系统的官吏考核制度,“考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政绩考核.所谓“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查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总之,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县官是法官吗? -
潜岸牛黄: 古代县官就是全县的首席法官.理由如下: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而县以下一般不设完整的、正规的政区,因此,县官也就处于封建官僚体系的末端, 常常被称作是“ 七品芝麻官”.不过,县官的地位虽然不...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县官是法官吗? -
潜岸牛黄: 不能说他是法官,但是他包括了法官的职务. 古代封建制度并没有 将行政跟司法分开. 所以古代县官的职务包括了,现在县长的行政权力还有执法权力与法官的司法权力.通俗说就是古代县官是现在的县长加上法官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的考勤制度是怎样执行的?
潜岸牛黄: 我国的考勤制度起源很早,但当时的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文献记载,当不晚于清代.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薄”专司考勤.画到簿为官吏考功的重要凭证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等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的约束力.咸丰年间,成立总理衙门,为了防止画到溜号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别予以“请奖”或者“参劾”,这便是历史上考勤与奖惩相结合的开始.

滨城区15775828536: 关于古代县官及科举考试的一些问题 -
潜岸牛黄: 各朝代不一样. 一般县官犯案由上级审查定罪,呈报中央,严重的要多级会审.民众如果指认县官一般向上一级就可,比如知府. 会定期审查,一般三年一次考核政绩,决定升降. 当然,考生要有当地有名望的人的推荐和县官的同意,本地的考生也算县官的门生,也就是学生.

滨城区15775828536: 明清时县官兔职需上报朝廷吗 -
潜岸牛黄: 是的,需要上报朝廷.明清时全国所有的州县长官都是由朝廷吏部选派的,每3年任期届满,他们还都要回到京师报到,根据其政绩,再次参加这种“铨选”,奔赴新的任所.在每一年里,总有一千四、五百名知州、知县在任上,同时又有五...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县官也是法官吗? -
潜岸牛黄: 我国古代很多很多官都可以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当然我所理解你说的法官大概就是拥有审判权的人吧?……我国古代基本上是个官就可以判案子...就连皇帝不也经常来个御审...咱们过去是宗法社会,不是很重视法律的...

滨城区15775828536: 古代县官是法官吗?古代县官是法官吗.电影.电视上.古代县官管抓人
潜岸牛黄: 肃穆的公堂,头顶着“明镜高悬”匾额的县太爷端坐在公案之后,如狼似虎的衙役分... 县官是一县父母,也是首席法官.在他之下,有一个由县丞、县尉以及主簿组成的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