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志南绝句

作者&投稿:谷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作者:僧志南,南宋和尚。志南是名,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俗姓待考,能诗文。
拓展资料
赏析: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
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
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
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麼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志南和尚的《绝句》注拼音,如下:
《绝句》
朝代:宋 作者:志南
ɡǔ mù yīn zhōnɡ jì duǎn pénɡ , 古 木 阴 中 系 短 篷 ,
zhànɡ lí fú wǒ ɡuò qiáo dōnɡ 。 杖 藜 扶 我 过 桥 东 。
zhān yī yù shī xìnɡ huā yǔ , 沾 衣 欲 湿 杏 花 雨 ,
chuī miàn bù hán yánɡ liǔ fēnɡ 。 吹 面 不 寒 杨 柳 风 。
译文对照: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扩展资料
志南和尚《绝句》赏析: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慕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诗中的“短篷”即是小船,“杖黎”就是拐杖。诗的前两句写春光的诱人。
一个出家人,本应静坐禅斋,诵经念佛,但志南却被明媚的春光,勾起浓厚的游兴。他迈步走出庙宇,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他乘着一叶小舟,荡到古树荫下,在古老的树荫下把小船拴住。
然后弃舟上岸,拄着拐杖,过了桥,向东走去。这两句写得极富动感,写出了志南和尚春游时的雅兴,他不顾年老力蓑(已到了拄着拐杖的年龄),也不畏路途艰苦(又要乘船,还得过桥),为的是寻觅动人的春色。短短十四字,明写诗人追寻春光的急切之情,暗写春光的明媚诱人。
后两句写诗人游春的独特感受:大好春光,美不胜收。前人写春的诗句,也不胜枚举。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赏析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http://lib.sst.org.cn:8080/datalib/2003/KiloPoetry/DL/DL-20031204105124/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发射点发生发生法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赏析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绝句宋志南蕴含着诗人怎样感情?
南宋僧人志南《绝句》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赏析...

绝句宋志南的第二句的前两个字念什么?
诗名: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二句的前两个字杖藜的拼音:zhàng lí

绝句宋志南的全诗意
绝句宋志南的全诗意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孔子像会雕刻在美最高法院的门楣之上?智花丶109 2016-03-25 · TA获得超过4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诗名:绝句 ...

绝句志南后两句欲湿二字描绘了什么?
诗人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喜悦之情。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义为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

绝句宋志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构成的美丽景色?
《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诗词,出自《宋诗纪事》卷九三。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杏花在细雨中开放,杨柳在微风中摇曳,人们感到舒适又愉快。

绝句宋志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宋志南的《绝句》如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从侧面景物,按照短篷,杖藜、小桥东、杏花雨、杨柳风等景物顺序,描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本诗尤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绝句宋僧志南中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凉杨柳风,在这首诗当中,作者表现出对春天的这种喜爱之情

绝句宋志南的这首诗描绘了什么等美景写出诗人的侠义?
绝句宋志南的这首诗描绘了的美景写出诗人的侠义: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绝句宋志南同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春天?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 ...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吹到脸上,无甚寒意,使人感到格外柔和。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参考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人教课标版上册.教学资源正文

临沂市17124702235: 志南和尚《绝句》全文是? -
昔樊昊迪: 僧志南,南宋和尚.志南是名,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俗姓待考,能诗文.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靠,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这就是志南和尚的名作——《绝句》.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临沂市17124702235: 南宋释志南《绝句》的全诗是什么 -
昔樊昊迪:[答案]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扬柳风”出自于宋代一个叫释志南的和尚之手,题目是《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仗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临沂市17124702235: 求志南和尚的《绝句》全诗的意思! -
昔樊昊迪:[答案]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资料:志南:南宋时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

临沂市17124702235: 南宋志南绝句 -
昔樊昊迪: 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赏析 赏析 【赏析】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

临沂市17124702235: 《绝句》志南 -
昔樊昊迪: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赏析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

临沂市17124702235: 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
昔樊昊迪: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临沂市17124702235: 志南和尚的《绝句》 -
昔樊昊迪: 《绝句》 南宋-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释: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

临沂市17124702235: 宋朝诗人僧志南的绝句 -
昔樊昊迪: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千古传咏的名句.春天的魅力和迎春人的欣喜都在诗中体现出来了.可这美丽的春天在何方呢?戴上竹篷,撑着竹拐,向那小桥走去吧.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巧妙的点出了春天的方向,原来,在桥的那边是春天,是欣喜,是希望.桥,连接起了两岸,也连接起了美好的向往.注:《宋诗记事》作僧志南

临沂市17124702235: 绝句 志南 -
昔樊昊迪: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白话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僧志南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临沂市17124702235: 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意思 -
昔樊昊迪: 【赏析】 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走出庙宇,来到田野,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驾着小篷船出游,船在古树下停泊,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和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