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作者&投稿:威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度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
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度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金刚经强调,前观所化境的众生不可得,此处内观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所缘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而反观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自性,可为发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有好多人把这四相解释为外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众生相就是众生,寿者相就是老头。
其实这个世界本是我们自性化现出来的,如果心中没有这四相,那么外面的四相也就不存在了。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扩展资料: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讲的很重要的法教。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解脱路途上最大的束缚,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执著,佛教徒视执著为大魔。
执著的另一个名称叫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显现的一切事情都是相,但佛经中相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显现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最大的束缚并不是显现本身,而是对于显现的执著。
噶举祖师帝洛巴对那若巴大师说:“显现不会束缚你,束缚的是对于显现的执著,你务必断除执著”。显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要看我们对显现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说:“外境所现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执境为实自作缚,悟后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为友伴,究竟义中不可得,此即无生之法身”。
相分为四个: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多数修行者由相上往往会执迷不悟。譬如小乘行者在我相和人相上经常迷惑,破不了烦恼障,所以极难证得阿罗汉果;大乘行者在众生相和寿者相上容易迷惑,断不掉所知障,所以极难证得佛果。因此我相和人相会障碍获得解脱,众生相和寿者相会障碍证得佛果。
大乘经典中采取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之名词。烦恼障是指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所知障是指对于二元对立的执著,对于能取与所取的执著,对于三轮的执著。所谓的三轮是指:作意者、对境以及事物这三种。譬如以布施为例,施者、受者及物品。弥勒菩萨说:“何谓贪等分别念,则其即是烦恼障,何谓三轮分别念,则其即是所知障”。
小乘经典中并没有采取这两种障碍的名词。烦恼障名为具染不知之痴暗,所知障名为非具染不知之痴暗。尽管如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在其中。修行者必须要远离一切相,如果不远离一切相,成不了菩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对大乘而言在修行道路上该断除的障碍有些是属于烦恼障,有些是属于所知障,基本上所有的障碍都包含在这两种之中。我相和人相是属于烦恼障,众生相和寿者相是属于所知障,仍然纳入在这两种障碍之中。若有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于证得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的佛果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佛教

楼主,无我相,是指不要用自我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
无人相,是指不要用别人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
无众生相,是指不要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
无寿者相,是指不要用长生不死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
因为佛法是无实,也无虚的,不生不灭的,
佛法是没有真实存在的具体的,但众生却又要靠佛法去修行度化的。
楼主的理解是对的,但不具体。
建议楼主多看看金刚经,特别是注释,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善哉善哉

对于楼主的这个问题,我就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这段话是如来佛祖对菩萨所说的.原文是:若菩萨生人相,生我相,生众生相,生寿相即非菩萨.
无人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有美与丑,善与恶之分.美丑之是世间的虚相,如金刚经中所写: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是相非相即见如来.善恶之分,世间没有绝对的善,相反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心中想善即是善,心中想恶即是恶,正如如来所说:天下本无邪,邪在我心中.
无我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太执著,心中老是有"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已"我"为中心,比如:我认为,我以为,我想等..
无众生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有人与动物,植物等区分,芸芸众生皆离不开六道,皆在六道之中,你是人,说不好你前生是牛,是马.所以因以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这就印证了佛教的教义:众生皆平等.
无寿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看重世间的金钱,权利,爱情,名声和生命,如太看重以上几种何为看透红尘,那又如何做到玄奘法师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总的意思是:修道之人应该做到,无善恶美丑之分,忘乎自我的境界,于一切众生舍怨亲之念而平等一如之心,断其一切欲望.做到无我,无心,无一切的境界,才能达到四大皆空.

许多佛教中人总是想将意识处于无分别的状态--一念不生的定境,作为无我相的实证,或者认为意识不去分别所接触的一切外境,就是无我相,然而这样岂不是越学佛越笨吗?
因此,师兄这一问,显然相当有慧根,胜过许多专研在文字之人以及严重误会佛法之人,金刚经乃至般若经典如心经所讲的心,并不是讲意识心。
师兄岂不闻:无眼耳鼻舌身意(出自心经),哪个心无眼耳鼻舌身意识呢?
又云:无色声香味触法,哪个心没有六尘外境呢?
而金刚经又常提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请问师兄,我们的意识心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吗?
无所住,就是不住于任何境界上:当我们看萤幕的文字时,就是意识住于语言文字画面的境界上了,不管意识有没有执著,都是住于境界上了,纵然当我们无忧无虑的时候,也是意识住于轻安的境界上,都是有所住,人生大概只有睡著无梦的时候,意识暂时断灭,才会无所住,或者昏迷的时候,意识也不现起,这时候当然也是无所住。
可是问题来,当这两种情况下无所住时,意识还能生其心吗?
生其心就是在运作,当意识断灭时,哪有可能继续运作呢?
否则车祸昏迷的人,应该继续清醒,很痛苦的继续领受痛觉,也知道别人帮他抢救才对,可是事实上绝无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纵然有,他也是住于痛觉上,也是有所住而生其心,而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回归到问题,佛经讲的这种境界,不是意识心,而是不同于意识的另外一个心,因为既然能生其心,当然是心而不是物质,师兄可曾想过,我们意识每天断灭,或者昏迷时也断灭,断灭以后又必须怎么出生呢?
现前可见的是我们意识一定是依于大脑的状态而改变,当一整天思维研究、事业、或其他杂物时,意识必定因为大脑使用过久的关系--产生疲劳,导致需要透过睡眠,让意识不再运作,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又或者当大脑受到猛烈打击时,意识也必然受到影响,乃至重病、发高烧时,意识必然随著大脑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可是现前可见的是,当脑部麻醉,隔天清醒、或从昏迷醒来,意识又再度复苏了,那意识是怎么出生呢?
又或当我们还是受精卵时,此时当大脑还没形成时,意识显然也还没出生,又是什么动力让受精卵渐渐成长呢?
如果是母亲,那每个人应该又高又帅或者又美又正,因为母亲可以决定(假设),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显然除了身体,意识的背后,有个有特殊分别功能的心,能够摄取受精卵,乃至能出生意识!!
而佛法要入门所要实证的第一步,就是亲证这个心,现前观察原来色身与意识乃至种种功能都是由他出生,然而这个心却没有意识对于外界的见闻觉知功能,否则的话,当它执持受精卵的时候,必定会觉得自己一直被关著,很闷而想出离,显然这个心没有意识这种了知性的作用。
而师兄知道为什么金刚经特别强调无我相吗?
这是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意识心就是自己,因为意识能够详细了知所看见、所听到、乃至所触摸到的种种讯息代表意含,因此会返缘自己是真实我,这其实在胎儿刚出生时,就会自然地这样执取了,不需要透过他人教导,这就是分别所生的我见与我执。
也就是我相。
可是佛法所说的另外一个心,却没有这样的体性,因为这个心--入胎识(只有他才能入胎,意识办不到),离却外境的见闻觉知--无所住--不动,因此不会返缘自己真实有,只会默默的做事--随缘应物--如如--生其心,因此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及无我相乃至无寿者相,就是在讲这个入胎识,而不是意识心。
入胎识从来就不会返缘自己的存在(离六尘外境的见闻觉知),所以无我相,也因为如此,不会有人我之分别--人相,更不会有众生相,而此心也不会反观自己存活多久,只有意识才会返缘自己等待多久,活了多久,而此心无此心相,所以是无寿者相。
因此这个心又称为非心心(不同一般人所认知的心),无心相心(不是意识心相的心),不念心(从来就不想念外界一切讯息,因为不知),入胎识(能执持受精卵),金刚心(此心有实体,却无形无色,但是无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它),无所住心(不曾染著六尘外境),真心(唯有此心才是真实永恒,让我们一世又一世的出胎),如来藏(这个心也含藏了成佛所需的功能种子)。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末学浅见:
四相以“我相”为主;若能“无我”,其余三者也必定相继断除。
而古来高人无数,最难断除者,就是这个“我”了!
断除我见,实证这个“能见闻觉知,能思考”的“我”本为虚妄;并且决然放弃这个“假我”,即是走上了“出离三界”的轨道;
然而,断我见却只是声闻乘初果:“须陀洹”,次第而到“声闻极果”(阿罗汉);此时,仍然不能测度大乘悟后菩萨之智慧,何况诸佛境界!
“无四相即是佛”一句,算是“浅化”佛法吧。于理不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这应该是出自《金刚经》吧……我可能可以为你解答,因为以前一个和尚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其实这四句话并不想之前所说的是4个……其实就1个,就是心无本相……,其实这是指佛家的超凡脱俗境界,超脱相的束缚,升华至普陀境界……只有超越了自我众生之相,才能看到如来本相……


既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那么守戒和不守戒有何区别,吃肉与吃素有何区...
另外,如果真的无我相无人相。。。就不会产生可以放弃持戒的这种执着,也就是说,您认为可以放弃持戒,本身就是一个执着。宁可执着(有)如须弥山,也不可执着(空)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还可以修善止恶,执着于空,就有可能什么也不干了什么也不修了,最后落入可怕的狂禅执着。您的这个疑问是...

为什么说无众生?
“无众生”这个概念主要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讨论的,它涉及到佛教对于众生和觉悟的看法。在佛教中,众生是指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形态,包括人类、动物、神怪等。然而,佛教认为众生都在苦难之中,这是因为众生的行为和经历都受到业力的影响,而业力是过去的行动和经验所带来的结果。因此,从佛教的角度来看,...

如何除掉四相
色是我眼,声音是我的耳朵,那你就不住这个眼睛了。为什么呢?一切色是我色,你将来成就的佛果的话,就遍法界故,就是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你成就的跟阿弥陀佛无相体是一样的,跟释迦牟尼佛的无相体是一样的,化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就是无量的光明、...

“三心一净,血相俱无,大以其大,苦心不死”是什么意思?
三心一净,四相俱无.--要心气合一、声气合一、身心合一,四相(世间万相)都没有(意思是不受外物干扰)。

用无我来破除四相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我们要仔细地反观一下,这个「我」是由一个精神现象(即阿赖耶识)投胎过来,在母体的地水火风形成六根,六根又接触外面的...

关于智能手机的四相一无要怎么写啊,求解答!明晚就要啦,很急,谢谢!
额,个人意见,仅供参考,1.没有传统手机的按键。 2.将开关机的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3.脱离了手机是拿来打电话的基本功能。4.想不出来了。

四相是什么?
四相 修习密乘大圆满道,证得有学乃至无学所有道相:法性现前相、证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和法遍不可思议相。道家亦有,分别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又叫四象。(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

佛能够放得下我,却放不下众生,是不是也应该讲是没有放下一切?那“放...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就是说,破这个四相,对于佛和菩萨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佛心中无我,也无众生相。就是说,不仅放下我,也要人,放下众生,放下众生,放下寿者。而且,连放下的念头,也要放下,不染一尘。但无四相,却依然广度...

也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轻慢众生成为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称为人相。厌三途苦,原生诸天,是众生相。心中眷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者即是众生,无四相者即是菩萨。” 六祖的解释比较通俗,结合《金刚经》的上下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

四相初生四相殊,羲皇以上一无无,剧怜多少修途客,寿我迷人犹讳愚,啥意思...
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无无。剧怜多少修途客,寿我迷人犹讳愚。意思是: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于《易经》的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拿空间来讲,东西南北也是四象。人生统统被现象所困。羲皇以上是讲形而上道,万法本来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们现在很可怜,大家...

泰州市17681265790: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 “相”也有翻译成“想”的,就是观念、概念的意思,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种主观执念. 金刚经》有20个地方都反复地提到了“我相、人...

泰州市17681265790: 佛说:众生无相中的"相"是指什么呢? -
费山洛亭: 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

泰州市17681265790: 问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 此四相出自《金刚经》,何谓四相? 1、我相——度众生时,见有能度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则无我相,我相不是本来有,取我则有我相,不取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钱财,若执自己有财便有我相,不执自...

泰州市17681265790: 众生相,皆无相.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答案]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部分出自《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

泰州市17681265790: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答案] 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部分出自《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

泰州市17681265790: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 出自《金刚经》 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

泰州市17681265790: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 个人浅见: 以无住的心去观察“人”,不住“人”相,即对于“人”相不起执着,心里了了分明的清楚知道“人”,但对于“人”不作任何的分别差别想或定性.没有“好”人,也无“恶”人. 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依上理解. “寿者”有各种解释,我是这样理解:有寿命的事物,即有生有灭的事物、有始有终的事物,其实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是有为法. 个人愚见,能真正做到这样的,只有菩萨.

泰州市17681265790: 佛家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具体指什么? -
费山洛亭: 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金刚经>中所说四...

泰州市17681265790: 众生相,皆无相.是什么意思? -
费山洛亭: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部分出自《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