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又叫华不注山的原因

作者&投稿:诸葛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泉城济南的东北角,有一座海拔只有197米的华山,被誉为“济南第一历史文化名山”,为了区别于西岳华山,济南人也常称之为“小华山”。该山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又名金舆山,华不注山等。那么华山为什么被称为华不注山呢?
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东通志》释“华不注”:“喻此山孤秀,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华不注,‘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
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就因齐、晋两国的一场战争闻名遐迩了。《左传·鞌之战》记载:“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曾盛赞此山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后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如唐代李白、宋代曾巩、元代赵孟等,都为“华不注”山留下诗篇或画作,历史文化名人的诗画使该山愈发四海闻名。
李白《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说:“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曾巩也有《华不注山》诗,其中有“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句,“金舆”也是该山的历史别名。元代大书画家、诗人赵孟的《趵突泉》诗,更是家喻户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还有名画《鹊华秋色图》(鹊即鹊山,华即华不注山)传世,为人们留下了一幅数百年前的鹊、华山美景写真。
那么,这座被叫做“华不注”的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有关注,今人也仍有争议,共同之处是这座山是因为像某样东西而得名的,道理就像现在的“燕子山”“郎茂山(原名狼猫山)”等一样。古人的解释中,多认为“华不注”像水中的花蒂,而老济南人却通常认为“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
那么,上述说法中究竟哪种更可信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又有何证据呢?我们不妨从传统语言学,即文字、音韵和训诂学的角度作一番去伪存真的分析。但问题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学术性,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直至中古音(南北朝至唐五代)的声调,平声是不分阴阳的,即那时平声调的字还没有发展到现代普通话中一声和二声的区别。所以,“华(华、蕐)”字和“花”同音同义。“华”的本义就是“花”,无论从字形、字音还是字义上均无须争议,此不赘述。问题的难点主要出在对“不注”二字的解释上。
早在西晋时期伏琛的《三齐略记》一书中,就引用了同时代谱学家挚虞《畿服经》中对“华不注”一词的解释,其中对“不”字的解释是:“‘不’,又音‘跗’,如《诗》‘鄂不韡韡’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前半句的意思容易理解,是说根据《诗经·小雅·常棣》中的文字判断,“不”就是“跗”,“跗”的意思是“蒂”。但“华跗之注于水”一句令人费解,详见后文具体分析。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卷二之“花足曰萼”条下,进一步解释了花蒂为什么被叫做“跗”:“或问:花蒂何以曰‘跗’?曰‘蒂’者,花足也,故其字从‘足’。”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跗”的本义是脚,后来引申出底座的意思。有的人会问,凭什么说花蒂被称作“跗”呢?那是因为花蒂或花萼就相当于花的底座儿。根据杨慎这个解释,后来也有释“不”为“趺”的,“趺”同“跗”,都有底座儿的意思,所以也说得通。
从古文字形的角度讲,解释“不”为“跗”也没问题。考察“不”“帝(本义为蒂)”的字形可知,二字字形极为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帝”比“不”多了一个类似“H”形的符号,其实这个指事符号,在古文字中常用来表示天然物或人造物某处较细或扎紧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如“帚”中的“冖”、“乱”“辞”中的“冂”等,都是由这个指事符号演变来的,这个符号在古文字中有时也被省略,可有可无。以上分析这说明,“不”“帝(蒂)”二字在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关系都很近。
尽管《山东通志》释“华不注”条也沿用了古书中的说法:“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但“华跗之注于水”这句话确实令人费解,原因是无论我们用“注”字的本义——“灌也”(《说文》,即注入、灌入),还是用“注”的其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这句话。花又不是液体,怎么能“注于水”呢?按照这种十分牵强的解释,“华不注”三字合起来,意思就不明不白了。赵明丽曾发表《左传考释两则——“恶之易也”及“三周华不注”解》一文,文中罗列了历代对于“华不注”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说:“华不注”实际上是“花跗注”或“花柎注”。……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王士禛“花萼跗明水”(《秋日游华不注》)、高宅旸“昔闻华不注,跗萼衔千重”(《望华不注》)等诗句也皆证明了“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这一典实。
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解决“华跗之注于水”的顺畅理解问题,因为“花萼跗明水”等句,仍然不能对“注”字的解释有任何帮助,“华跗之注于水”仍是一笔糊涂账。
或许是因为古人也感到“华跗之注于水”解释不通的缘故吧,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中搬出《左传·成公十六年》的一条注文,重新解释“华不注”,他说:“华不注,‘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戎服”就是军服、军装。可以说这种解释更离谱儿,首先华山从外形上与军服毫无相似处;其次,果然如此,“华戎服”或“花戎服”又是什么意思呢?
由此看来,用单个字的字义合起来解释“华不注”,虽然也是一条不错的思路,但最终还是行不通。
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将“华不注”三个音节合起来理解,问题就简单得多。那么,从古音韵学的角度讲,老济南们说的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是否合理呢?既然“华不注”在春秋时期就已见于文献记载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上古时期的音韵系统(西周初年至汉末的声韵系统)来解释才合理。
“华”释“花”没有问题,上文已有解释。关于“注”字的上古读音,则需要科普一下上古音韵学知识了。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了两个上古声母发现,一个叫做“古无轻唇音”,大致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中,只有双唇音b、p、m,还没有发展出唇齿音f、w。也就是说,当时的“跗(fu)”“柎(fu)”“趺”都读作类似bu的音,与“不(bu)”的读音相同或十分相近。释“不”为“跗(或柎或趺)”,符合同源字音近义通的考释规则。依据这条语言学发现还可以断定,百度百科“华不注山”条下的“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也是错误的,因为上古音时代的人还不会读f这个音。
钱大昕的另一个发现叫做“古无舌上音”,通俗地讲就是,上古时期的舌音声母系统中,还没有发展出现代舌上音声母zh、ch、sh,而只有舌头音声母d、t、n。根据这个发现,上古音时期的“注(zhu)”也与“花咕嘟”的“嘟”或“花骨朵”的“朵”读音相近,大致为du。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华不注”的读音还原到上古音时期,应该读作“花不朵”或“花不嘟”。老济南们说“华不注”就是“花骨朵”的谐音,之所以还有人质疑,是因为“不”和“骨”的形音义毫无联系,“不”是古唇音(双唇音)字,“骨”是古牙音字,即便是在现代汉语读音中也无任何关联。我们又如何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其实,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读音。在山东方言中,“花骨朵”又读作“花不朵儿”,还读作“花不嘟儿”。后两种虽然不见于词典收录,但在口语中仍十分常见。了解了这个知识,“华不注”就是“花不朵”或“花不嘟”,亦即“花骨朵”谐音的解释就合理了。
“华不注”“花不朵”也罢,“花骨朵”也罢,都是不可拆的词,凭语音判断则合理,硬是逐字拆开分析后再合起来理解,就误入歧途了。明白了上面的解释,再去看看济南的华不注山,是不是越看越像一个尚未绽放的“花骨朵”了呢?


济南华山的地理位置
2、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总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政府驻地为洪家园村,其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N36°44′17.98″, 东经E117°05′28.83″。3、济南华山又叫“华不注山”、金舆山,位于济南市东北角,素以奇秀著称,位于华山公园(华山风景区)内。其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N36°43′39....

华不注是什么意思
依据这条语言学发现还可以断定,百度百科“华不注山”条下的“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也是错误的,因为上古音时代的人还不会读f这个音。钱大昕的另一个发现叫做“古无舌上音”,通俗地讲就是,上古时期的舌音声母系统中,还没有发展出现代舌上音声母zh、ch、sh,而只有舌头音声母d、t、n...

华不注山特色景观
华不注山的历史人文价值也不容忽视,这里是春秋时期齐晋“鞍之战”的古战场,齐顷公在此战败,留下“华泉”换位的典故。山上的华阳宫,建于金代,供奉着五帝及多位历史人物,如逢丑父和闵子骞,明清时期更是香火鼎盛。宫内壁画揭示了碧霞元君的生平故事,是国内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尽管历经岁月...

济南华山哪个地段风水好
华山之阳是一块风水宝地。华山南偏东,清河北偏西。后有华依靠,前有清河环抱,济南华山又叫华不注山、金舆山,它因形状像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被当地人称作出水芙蓉。

济南市有什么山
3、英雄山,这个名字是毛爷爷来济南的时候改的,埋葬了济南战役中牺牲的1600多名将士。以前叫四里山,故名思义,是距离珍珠泉济南旧城中心四里地。路条可长可短,我一般喜欢赤霞花卉市场,济南战役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周六周天开市。4、华山,又名华不注山。著名画家赵孟頫的《鹊...

你知道吗,华不注山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华不注山 正确读音是:huā fū zhù shān 华:读作huā,平声 不:读作fū,平声 注:读作zhù,去声 山:读作shān,平声 济南名胜趵突泉的泺源堂有幅赵孟頫撰写的名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联语中的华不注,就是济南北郊的华山。

山海经中的大荒之地在哪里?不周山又是在哪儿?
不周山的意思就是不完整的山,而正好向了我们进入青藏高原的那条路,天堑成通途,正好有一个缺口,让我们可以进入不周山,可能就是现在的那个地方。神话传说,毕竟是神话传说,他有着他自己的想象力和特点,我们现在的人不能根据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理解这些东西。我们要将我们的感情带入到当时的山海经中...

赵孟云鹊华秋色图中所画的华不住山早在什么一书中就曾记载过
《左传》。《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是赵子昂传世名作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就因齐、晋两国的一场战争闻名遐迩了。《左传》记载:“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所画的华不注山早在什么一书中记载
《左传》。赵孟頫在绘制《鹊华秋色图》图中的华不注山还是在一片沼泽水面之中,周围树林散布,山体高耸。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在《左传》中出现并记载:“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芒康县15181829042: 进法华山公园门票要门票吗 -
臾点基泰: 要门票的. 济南华山公园位于济南历城区,济南华山又名华不注山,曾经因为战国时期的晋齐“鞍之战”中齐倾公的战车骖马被树枝挂住缰绳在此误车,故又得名“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海拔197米,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剑一把拔地而起,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很多人认为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转音.因其形状如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济南华山公园地处济南市东北角,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剑一把拔地而起,山南边有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华阳宫,占地9万平方米,周围池塘遍地,古有华山湖,是典型的近郊型山水旅游场所.华山主要景点有华山、华阳宫、华阳湖等景点.华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骚客都曾登临此山.

芒康县15181829042: ...标山的两个山头,就似烟波浩渺的湖水之中的标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 华山,又名华不... -
臾点基泰:[答案] 小题1:齐烟九点,独特的地理景观;是世俗风情与历史积淀融合的典范;复杂多样的地质因素,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景观.小题2:有些山是以其肖形的事物而命名. 小题3:打比方、引用 示例1:将标山的两个山头比作湖...

芒康县15181829042: 请问济南市华山的“华”读音是hua2还是hua4? -
臾点基泰: 你好.应该读4声hua4.因为华山,又称华不注山,因古老的华族所居而得名.作为姓氏,就读4声hua4.

芒康县15181829042: 李白曾赋诗: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说的是哪里? -
臾点基泰: 李白的这句诗“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描写了山峰的外形险峻秀丽,就好像芙蓉一样青葱翠绿.李白的这首诗描写的地方是华不注山,之所以会用芙蓉来形容,是因为华不注山的形状近似圆锥形,位于黄河的南边,这座山不高,四周都是水...

芒康县15181829042: 歌颂泉城济南的50字散文 -
臾点基泰: 老舍先生曾在济南生活和执教多年,对济南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与季羡林先生一样都把济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这篇优美的散文让众多读者对济南尤其是冬天里的济南心生向往之...

芒康县15181829042: "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是什么意思 -
臾点基泰: 华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没有丘陵连绵也也高耸云间.

芒康县15181829042: 关于华山的来历 -
臾点基泰: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海拔2154.9米居五岳之首.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古代中国心脏地区,--古称“天府之国”的长安关中地区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

芒康县15181829042: "华阳花影"的来历和意思 -
臾点基泰: 没什么典故来历 只是网络作者卖弄 故作玄虚 生造的 华阳和花影分开就好理解了 华阳宫 在济南东北侧有一座华不注山,简称华山.金兴定四年(1220年),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 被誉为“历下胜景”、“济南巨观” ...

芒康县15181829042: 中国五大名山华山名字的由来 -
臾点基泰: 华山,五岳之中被称做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城南,海拔1997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花山,古代“花”“华”通用,又称华山;又因其西邻有少华山,又称太华山.华山以“奇拔峻秀”冠天下.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还有玉女(中峰)、云台(北峰),为华山五峰.华山名胜很多,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于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崖上开凿出的通道千尺瞳、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华山自古一条路”,现在亦然.

芒康县15181829042: 华山名字的来处 -
臾点基泰: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