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的天下和国家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斐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何为中国?”是史学家热议的话题。

我们现代理解的“中国”的概念,是一个有明确的人口、疆域、主权的民族国家。这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但在古代,却跟我们现代的认识大有不同。

当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其实出现得很晚,是十七世纪欧洲提出来的,欧洲各国经过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签订了著名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理念。后来这个理念推行到了现代。在此之前,全世界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

最早出现“中国”这个词儿,是在周代早期青铜器何尊上,有“宅兹中国”的铭文,这个“中国”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王国,并不代表周朝的疆域,只是它的地理位置在各诸侯国的中央。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国”,是指诸侯国,是区域的地方政权,“天下”,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所以清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大事,跟每个人密切相关。看来,中国古代人理解“国家”,用的是“天下”的概念。

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定义国家的,不是依据民族和血统,不是具体的某个区域,而是中华文明。“天下”,就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体。不管是哪个民族,在哪块土地上,只要融入了中华文明体系,就是“天下一家亲”。所以,梁启超后来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只要是中华文明之光照耀的地方,就是一个“天下”。

在古代,对于中华文明之光没有照射到的地方,称为“化外之地”,古人称罗马为大秦,称阿拉伯为大食,由于历史地理条件限制,各大文明之间交流很少,这些文明不在中国华文明教化之内,所以称为“化外”。

“天下”有价值体和权力体两种形态。

在价值体上,是以中华文明的形式出现的;在权力体上,是以政权治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权治理的形式不断变化,各政权治理的区域也是处在动态的调整之中。《三国演义》上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说是不同的政权治理状态。总体上说,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等级秩序,是“大一统”的格局。但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有时,是一个政权下的多民族共同体,有时,分裂为多个政权。

中华文明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同化能力,不管是哪个政权一时强盛,也不管这个政权是游牧民族或农耕民族,他们都会认同中华文明,并且努力争取自已在中华文明当中的正统地位。

大家都认为,同属一个天下:中华文明共同体。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游牧民族政权统一了北方,但他们极力推行汉化政策,认同中华文明,通过种种努力,想让自己处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正朔位置。

在价值体和权力体的关系上,中华文明这个价值体是魂,起统摄和支配作用;以政权形式出现的权力体则是骨肉。

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夷夏之辨”。何为华夏,何为蛮夷?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夷夏之辨实质上是血统之争,但古代中国人却不是以血统划分,确认谁是华夏民族。大汉民族如果按纯粹的血统,也讲不太清楚。确认华夏民族的,实质还是文明。

历史学家许倬云曾经讲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华夏汉民族其实是很开放的,最重视文明教养,‘我者’与‘他者’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华夏和蛮夷都是相对的,‘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不是血统,而是文明决定了你的族类身份。”

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包容性、开放性、扩展性,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出发点就是超越民族的,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从人性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问题。所以说,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人类主义的,是世界主义的。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只有以义治国才能征服天下。义即礼义,也就是道。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特别是后者。任用积礼义之君子则王,任用谋之人则亡。对国君来说,他自身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求得一位贤相,这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荣辱。本文强调治国得人的重要。

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白话译文:有亡国,有亡天下,那么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改掉名字,换掉国号,这是亡国;没有仁义了,以至于野兽把人吃了,人都要自相残杀了,这叫亡天下……知道保护天下然后保护国家,这是保护国家的人,这样的君主和臣子,都是吃肉的人打算的;保护天下,哪怕是匹夫那么卑微的...

以天下为己任是什么意思
以天下为己任 读音:yǐ tiān xià shì wéi jǐ rèn 释义: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出处:《南史·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译文:孔休源作风优良正派,对政治十分用心,常常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为什么说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到了秦始皇扫六合创皇帝之后便真正的是家天下了,而且愈演愈烈,到了明清以不仅仅是家天下甚至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方皇亲也是既得利益者,而当西方的民主科学在国人心中稳定扎根后,人们则更向往自己能做主自己的国家,而厌恶权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非要说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也只是一段特定的历史时...

概括先秦中国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各自主张及影响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

觉醒年代经典语录
10、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我就绝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钱玄同 11、鲁迅:“药在何处?寻药之人又是谁?”陈独秀:“我,我们。” 12、国无大学,无国家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胡适 13、天生我才,不敢担当,就是失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陈独秀 14、丢掉...

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名言警句
【释义】:一个国家无果法律不严明,纲领纪律不严格,那这个国家的风气一定很颓废不堪。5、一个领袖,一种群众,一个国家。【出自】: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释义】:一个国家一个领袖就可以了,然后一种群众维系一个共同的信念,才能组成一个国家。6、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要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

天下三分终归晋,早已注定的原因是什么?
这几个国家的继承者很多都是幼年继位,要么太小,要么平庸,不是可以完成统一的人。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就受到重用,高平陵政变之后更是曹魏大权握在手里。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一个人,早年他就知道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建议曹操屯田。在与诸葛亮战斗中又熬死了诸葛亮,可以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就...

汉高祖刘邦打的天下说了三句什么经典话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宜川县13670553378: "天下"和"国家"在概念上的区别 -
夏耐尿素: 1.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2.人世间,社会上3.全世界,所有的人4.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5.自然界,天地间

宜川县13670553378: 从历史角度来看,天下和国家有什么异同点
夏耐尿素: 天下永远是天下人的,国家却是统治者的! 天下代表者一种不可变更的自然存在,国家则代表者可变更社会集群的生活形式!

宜川县13670553378: 明清时期天下与国家的区别在哪黄宗羲和顾炎武
夏耐尿素: 天下是指:百姓都有的,国家是指皇帝为首的政权.

宜川县13670553378: 三国时天下有多少个州郡?天下和国家有何区别? -
夏耐尿素: 州郡的名称我找不到 - - 天下是指全部吧 而国家是天下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天下只有一个 国家是属于天下 可以多个的

宜川县13670553378: 古代说的“天下”是指什么?哪片区域??? -
夏耐尿素: 天下,是东亚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不过,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天下之概念,伴随一定的秩序原理,为某个地域、民众、国家的世界观.就算对世界观不明确的地域民众,他们之“天下”的概念亦会根据一定的秩序成立着.

宜川县13670553378: 到底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 -
夏耐尿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原诗是这样的

宜川县13670553378: 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
夏耐尿素: “天下”是古人对国家的说法,因为古代的国家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而“国家”则是现代人的说法. 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

宜川县13670553378: 现代人和古代人思想有什么差异性? -
夏耐尿素: 1、对待国家的认识古代人对待国家的认识是单一的,即国家就是天下,对待国家和君主唯有服从;而现代人对国家的认识是多元的,国家是故乡,给我们提供生活场所的地方,但国家不是唯一的,当自我需求超越了国家的范围,现代人会去其...

宜川县13670553378: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夏耐尿素: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