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呢?

作者&投稿:壹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的国家了,一个自由,公平公正的国家,而这也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由发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过在我们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封建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就比如今天要说到的,已捐款的名义来买官。
这个制度听起来是让人感到非常黑暗的,当官位都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得到,那么百姓的生活必然非常艰难,有关于朝廷卖官鬻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根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43年,秦国就因为蝗灾的原因,让百姓可以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而在西汉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晁错就建议汉文帝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在汉武帝的时候,匈奴来犯,而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军费来抗击他们,就曾令吏得入谷补官、令民得入粟补吏,意思就是可以通过缴纳相应数量的粮食,就可以做小吏。
如果说之前这样做是为了抵抗蝗灾带来的灾难,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那么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帝汉灵帝,同样是卖官鬻爵,但是汉灵帝绝对是为了一己私欲,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为自己聚财享受,而且他这种卖官的行为可以说是做到非常嚣张,可以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小的官位,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汉灵帝的做法简直是非常的昏庸,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做法,考虑到可能有些人实在想当官但是钱却不够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汉灵帝就告诉大家了,是可以先付个首付的,等到上任之后,再慢慢的把剩下拖欠的一部分给补上,是不是很人性化呢?这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种贷款的方式很正常,但是也只是贷款买车买房而已,而这贷款买官真的是开创先河了,似乎是贷款的起源了吧,身为皇帝的汉灵帝只是为了自己,不会想到通过这种办法上任的官员是怎么剥削百姓的,以此来弥补买官所带来的损失。
其实这种买官的行为,只是在最初的封建社会早起时有发生,也只不过是是一些政府的临时举措,根本就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这也是清朝弥补财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而这种办法也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时期民间的财产分布是多么的不均衡,大量的财产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不然百姓也不会通过这种手段赚钱,但凡是百姓生活过的还可以,多收些税收肯定比这种办法收到的钱财更多。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不仅是解决财政危机的防守,还与科举制度互补,也是清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内容上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明明是一个捐钱买官的行为,为什么说他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呢?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能叫做人才么,顶多算是一个有钱的官员吧,其实,关于清朝的捐纳制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捐纳的,需要当地所开的籍贯和清白册,并且还要有乡邻具结担保,这种方法就排除了一些不法分子入朝为官,而且也能防止平日之中一些恶霸入朝为官,再有,这种捐纳制度并不是你有钱了就虽是都能够捐纳的,只有在这五种情况之下才能够捐纳:军需、赈灾、河工、营田开荒跟海防,有了这些限制,可以看出这个捐纳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那么,有人好奇了,有这个捐纳制度存在,科举制度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虽然有捐纳制度的存在,但是科举制度更是不能够丢弃的,而且虽然能够捐纳买官,但是清朝朝廷也并没有傻到如此程度,什么官位都能够通过捐纳得到,有许多官位是不能够通过捐纳来上去的,例如一些负责考试的官位,还有铨选官员的,这都是朝廷之中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些其他的京官,尚书、侍郎这些级别的都是不能够进行捐纳的,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的领导岗位,而要进行捐纳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也无学识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除此之外,例如翰林院官职更是不能捐纳得到,因为翰林院是清朝时期用来培养跟储备高级官员的机构,而且入选翰林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高中进士,更是需要成为进士中出色的人。还有一些地方官,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是不能够捐纳得到的。
那么能够捐纳得到的都有哪些呢?在京城,只能是清水衙门或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地方,则只能是道员、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并且在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想要捐纳一些小地方的一把手的难度更是非常大的,所以说,虽然这种捐纳制度能够让很多人过上当官瘾,但是要想靠这种捐官的方式混出成绩其实是非常难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上位当官甚至还会让其他的官员瞧不起,当然凡事总有特例,例如清代直隶总督李卫就是靠着捐官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特例。
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捐纳的方式来买官做,但是,真正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是不削于这样做的,他们宁可从千军万马的科举制度中落榜,也不愿意做这种交易,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还能够让人们前仆后继的往里面挤,是因为一旦科举高中之后,他们在官场上的前途,是捐官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人参与科举考试都是因为家境不好,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而捐官的费用是寒门学子没有办法承受的,简单来说,一个县令的价格可能是几千两银子,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捐纳制度并不是给寒门学子开的绿灯。
那么捐官者前途有限,甚至还会遭到同是官员的鄙视,那么为何清朝还有如此多的捐官者存在呢?根据统计,在康熙时期,山西一年之内的捐县丞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在嘉庆年间,因为镇压起义军导致国库空虚,于是嘉庆下令允许捐纳,结果捐纳的人数竟然达到了20万之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竟然如此疯狂呢?其实从这个制度实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有钱人的才能玩的起的游戏,所以捐官者中大多都是有钱无身份的土豪,他们并不在乎在官场上能够走多远,只是希望有个官身能够光宗耀祖,或者在乡县之中横行,更有一部分人非常有经商头脑,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上任之后发一笔横财,这也是在清朝晚期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对于这种捐纳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为什么古代还能买官,不怕被人揭发吗?
有钱人为什么买官?难道就为了日常能够听别人尊称自己是朝廷官员?根本不是,他们买官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赚更多的钱,这些人只要成为官员那么就会疯狂的搜刮民脂民膏,在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肯定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卖官看似人家花了很多钱但这些钱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论是朝廷还是大臣坑的都是...

为什么明朝多贪官清朝多清官?
其实,不仅是刘墉,清朝还有一些官员,比如施世纶、李卫、田文镜等人,要么是官后代,要么是捐官出身(花钱买官,岂能不捞回来),即便他们不贪,不会利用手里权力,让家族得利?因此,宣传他们是大清官的人,真不怕天打雷劈!其次,清朝清官有没有宣传,或者夸大的嫌疑?翻开中国历史,会看到有趣的一幕...

大清朝将买官发展到极致,有钱就行,最高能买到什么职位?
一、在清朝能买几品官?根据历史记载,在清朝最高可以用银子购买四品官员,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代的省秘书长这类型的官职,对于那些有钱但肚子里没啥墨水的人来说是一个能够圆自己在朝为官梦想的途径,毕竟科考太难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落地的比比皆是他们这些不学无术之人想要考取更是难如登天,所以他们...

封建王朝历朝历代都有捐官,究竟是什么?
清朝也不例外,清朝入仕主要有科举、荐举、荫封、捐纳等,科举,我们都知道,就是参加考试;荐举,由地方推荐、引荐的人才;荫封,官员的后代有直接入仕的特殊照顾;捐纳,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大名鼎鼎雍正朝的李卫,在康熙56年(公元1717年),李卫就以捐资员外郎入局,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实缺,但不...

中国古代买官现象
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

古代有多少钱才够“买官”,哪一个人为了“过官瘾”竟然花了8亿多?
在秦朝想要当一个最低级的官也是要十多万元,也真是一个天价了。而最高级的二十级那就需要240多万元呢,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买的起的啊。买官的制度到了汉朝,市场就更加的成熟了。那时买官不再用粮食了,而是直接收钱了。开始的时候卖的爵位都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花钱买个...

谁不爱做君王,更喜欢做买卖,为了挣钱,公开卖官?
因为官职的缘故,所以在地方都有着一定的权威,所以很多人都热衷于买官。而君王允许这件事情是因为官职的买卖可以用来补给国库,国库的充盈是君王的喜好之点。因为买官是百姓所想,这是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人所乐意看见的事情。而卖官是君王为充盈国库所需,所以往往这是一个利益循环各取所需的问题。

古人喜欢做官是因为光宗耀祖吗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存在
很多的人都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官员,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一个人都一直都想要站得更高,比如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花钱去买官,在成为大官之后还会中饱私囊,这种不良的风气是不应该蔓延的。一般来说古代人和现在的人都会比较喜欢做官,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有钱就能当大官,晚清时期的官场到底有多腐败?
这样就构成了一笔新的买卖,可以说当时的政治是特别腐败了,这种不成体统的买卖随处可见。在当时来说,做官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统治者也没有明言禁止这种行为。二、有钱人买官那么对于有钱人来说,做官就更容易了,前期的财富积累为后期他们做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要肯花钱,二平以下什么样子的官都...

清朝虽可花钱买官,可有哪一个官职很特殊,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后来这种卖官的行为就一直贯彻整个朝代,到了晚年为了灾民赈灾,康熙还特意卖了一批官职,然后用这些金钱去救助灾民。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鸦片战争需要赔款很多,而朝廷的开支就大大增加了,所以说他们重新制定了很多的官职,就是为了卖给那些有钱人,然后筹集这些钱财当做赔款。但是花钱买来的官职和真正通过...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买官到底是怎么回事 -
佼眨刺五: 清朝历史上,百姓想做官,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去达成这一愿望.二是捐纳制,就是通过花钱买 官(并不是一定要是钱,捐物也可以).另外两个是荫袭和保举.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清朝百姓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当官?县老爷怎么当?可以花钱买官做吗?
佼眨刺五: 您好清朝,捐纳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捐纳越来越泛滥,多的时候60%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中国古代商人买官的比例是多少?
佼眨刺五: 古代卖官叫作“赀选”,即“卖官鬻爵”,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财货就能拜官授爵.“卖官鬻爵”这个词,最早记载于南朝梁朝沈的《宋书•邓琬传》:“琬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较.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清朝捐个官要多少银子 -
佼眨刺五: 这要看是什么级别的官.官越大,花钱越多.知道雍正时期那个李卫吗?据说就是他爹给买的官,五品兵部员外郎,花了大约九千六百两银子.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大学学历可以做县长吗? -
佼眨刺五: 正规参加科举考试,最差也要考中举人才能当官,也就是省级学历,但是在早年间没有科举制时候,都是地方官举荐或者上面直接任命,这个时期没有学历要求,科举制后期出现买官现象,一般是考不上举人,花钱捐孝廉,实际学历在秀才档次,也就是乡镇级别学历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满清时,入旗籍有什么好处?
佼眨刺五: 抬籍入期像现在换户口一样,好处太多了: 一、高考容易 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 二、官路畅通 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 三、社会保障 国家向旗人发放奉银禄米. 四、司法豁免 汉人判徒刑一年,就得坐满一年牢,而等罪旗人带枷20天便可.汉人被判流放2000里,旗人带枷50天即可.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明清科举制度 -
佼眨刺五: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清朝科举和当官的问题? -
佼眨刺五: 在古代,普通人想要当官,而家里有没有什么爵位可以继承的话,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了,对以他们来说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做官,而且爵位是没有实权的,所以要想当官,还是只能走科举的路子了科举殿试及第者都可以称为进士,进士按照成...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找科举制度对清代的影响. -
佼眨刺五: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

马边彝族自治县15781641124: 清朝的官员是怎样选拔出来的?
佼眨刺五: 古代官员的选拔一般都是贵族世袭.历 史上春秋以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其后 是门阀世族.唐朝女皇武则天废除了这一维 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选士的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