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要迁都

作者&投稿:迟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要减少靖难之役对他的负面影响,且考虑到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侵的问题,所以决定迁都北京。在当时看来,这个决定是没有错误的。
判断任何一件事情或决策的正确与否,都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情况,否则就是“耍流氓”。对于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身为朱元璋的庶生子,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远超太子朱标,朱元璋该立他为太子,而不是“弱不禁风”的太子朱标。更何况这老朱家的天下,还有他不可磨灭的一份功劳。但朱元璋头脑清醒,他意识到连年征战后的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千万不能是好战的太子继位,否则天下将迎来几十年的战争。
连年战争很可能会导致刚建立的明朝崩溃,就像秦朝二世而亡一样。基于此点考虑,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继位,但朱标福薄,还没继位就死了。看到太子朱标去世,朱棣非常开心,觉得轮上轮下总该轮到他当太子了。结果朱元璋一手“骚操作”---直接隔代传位,把皇位给了他的大侄子朱允文。这下朱棣可不干了,朱标赢我,那是有嫡长子的身份,又有老头的心意,现在你朱允文凭什么当太子?
愤怒的朱棣决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最后还真的让他夺到了皇位。登基之后的朱棣明白,他毕竟得位不正,急需一些事情来分散天下人的注意力,让天下人别死盯着他谋反篡位的事情。这时候,迁都北京城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
在朱棣看来,迁都北京不仅对他个人有好处,对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处。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迁都北京,可以震慑宵小;有天子坐镇,可以巩固北方的军事防线,让他们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临死把皇位传给皇孙朱允文。后来,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北平(现在的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文烧死,朱棣以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皇位。朱棣住在南京的皇宫里,觉得朱元璋和朱允文的魂魄以及众多怨魂似乎一直在皇宫内环绕,让他寝食不安,使他考虑迁都北平。当时残元势力盘踞在漠北,屡屡骚扰明朝边境,为抗击蒙古余部,加强北部边防,朱棣更想迁都北方。但当时朝中大臣多为南方人,不愿迁都北方。朱棣刚刚杀掉许多拥护朱允炆的大臣,他和大臣们的关系很紧张,但他不想和大臣们把关系搞得很僵。于是,朱棣与心腹大臣商量,如何才能平安迁都北方最好是北平呢。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皇帝,这场大事变惹起了建文帝下面一些臣子的反抗,于是朱棣即位后,就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杀戮、清洗建文的遗臣,又用了二十一年时间搜寻建文帝的踪迹,其中包括被我们至今引以为自豪的三保太监下西洋这种国际大搜捕。仅仅他第一批榜示的“奸臣”就有四十四人,这些“奸臣”不少都要灭族,其中方孝孺一案即杀死八百七十三人,胡闰一案弃市二百一十七人,坐累死者数千人,被籍没者数百家。在这场大清洗中被杀者数以万计,受牵连而入狱服刑者更是不计其数。朱棣的清洗工程有几项发明创造。一是主要对知识分子开刀,在他第一批榜示的四十四名“奸臣”中文臣即占了四十一名。二是创立了特务机关——东厂。三是把罪人家属化为贱民,让他们世世代代为奴为娼,永不翻身。这最后一手的卑鄙无耻把人性的丑恶发挥到极致,使人明白有了帝王之尊的流氓真是什么空前绝后的事也能做得出来。

朱棣把建文诸臣的家属收为官奴,或赏给自己的功臣为奴,让他们的男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奴役,女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凌辱,这正是宋太宗把南唐李后主“你老婆的”进一步扩大化〔1〕。建文的忠臣铁铉被杀时是“骂不绝口”的,铁铉之骂是否也有“他妈的”或“你老婆的”之类,事关皇帝,用后世发明的一种语言来表达,那所骂的言辞是“有口不能说,有眼不能看”的。但从朱棣愤怒到把铁铉一寸一寸地凌迟,然后再投入油锅中煎炸来看,铁铉的骂也是够狠毒的了。根据朱棣的德性,他肯定要回骂的,那骂辞也同样事关皇帝的体面,不会被史臣们写进实录中。但铁铉之骂究竟是小民之骂,而朱棣之骂则是要付诸实行的。于是铁铉的家族未被全部屠灭,要留下他的三十五岁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到“教坊”里当婊子,让一群大兵们代表自己“你老婆的”。“那时的教坊是怎样的处所?罪人的妻女在那里是并非静候嫖客的,据永乐定法,还要他们‘转营’,这就是每座兵营里都去几天,目的是在使她们为多数男性所凌辱,生出‘小龟子’和‘淫贱材儿’来。”(鲁迅《病后杂谈》)用朱棣他老子的心理推测,永乐皇帝的圣衷应该是:你们越是想在青史中留下清正之名,我偏要让你们污浊下贱!

当时建文诸臣的妻女们有多少落到这个下场,其数不得而知。建文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澄、黄子泰,因为他们的名气和铁铉一样大,所以他们妻女的下落才被史官们保留下来。鲁迅引过《南京法司所记》中的一段史料,此处不得不再引一遍: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馀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建文忠臣的妇和女们一部分直接被发入教坊司,一部分“给配”自己的功臣为奴婢。胡闰有个四岁的女儿,给配于功臣家,渐渐长大,很明大义,每天用灶灰涂脏自己的脸,居然以此维持了清白之身。这事作为特例载之于史,可见大批的女子在功臣家中是没有那么幸运的。以士人之女、名门之后而沦为下贱,那下场可能要比一般家庭的女子更悲惨,她们成为各类男人的性奴隶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朱棣死后,他儿子仁宗即位,当年立即下诏:“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这仁政行得太晚,建文诸臣的妻女已经受了二十年的非人凌辱,死的死,老的老,活着的利用价值也不大了,而这时生下的“小龟子”和“淫贱材儿”都已不知多少了,正好去接她们的班。

因为他残酷杀害方孝儒10族,南方人对他痛恨入骨,这是主要原因

明清两朝最牛逼的人物一瞥:辫帅张勋与方孝儒

一。明朝的方孝儒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当时称为“瓜蔓抄”。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株连九族”的九族为何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有趣的是,一些历史学家竟然说方孝儒愚腐,比如蔡东番老先生,这些历史学家为了给皇帝遮羞,不去谴责施暴者,却责怪坚持自己理想的受害者,所谓方孝儒说“你杀我十族又如何”,是针对朱棣威胁杀他九族而说的,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所谓的十族之说,所以方孝儒根本不会想到朱棣真的会把他的学生算上去的。要是一个日本军官说“再不投降杀你全家”,不知道蔡东番老先生会怎么回答?真不明白,中国的这些历史学者脑子里面到底想的什么?这样的历史学者写出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的?

总之,方孝孺所处的时代,“杀身取义”和“忠君爱国”是最高的信条,方孝孺的所为,让人震撼和感动,他是明朝最强的人,当之无愧。这里明确一下,800多人的惨死不是方孝儒的错,而是皇帝的错,这800多人不是方孝儒请求朱棣杀的,是朱棣自己要杀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方孝孺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遗憾的是,这种精神被明朝皇帝扼杀了,此外,还有文字狱,廷杖,东场和西场等特务组织,结局是,明朝崇贞在一个太监的陪伴下,孤独的上吊,东林党的头领气节连妓女柳如是都不如。

二。清朝的张勋
(一)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1916年至1917年(民国五至六年)中华民国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二)。张勋复辟(丁巳复辟)
张勋,1854年—1923年,字少轩,号松寿老人,中国军事家,江西省人。清朝时,他于1884年在长沙参加军队,1895年入袁世凯新建陆军,任管带,1899年升至总兵。1911年(宣统三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他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得到皇家的恩宠,逐步升官,在军中的声望也上升。民国后,他仍忠于前清王朝,军队保留发辫,俗称辫子军。他帮助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镇压孙中山二次革命,被袁提拔。他拥护袁世凯称帝。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张勋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至12日为皖系军阀段棋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被通缉。后病死天津。张勋复辟是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中国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与主战的段祺瑞国务院针对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美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让溥仪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7月12日即结束。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1899年升至总兵。1911年(宣统三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顽抗革命军,败后退驻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1913年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旋调往徐州,任长江巡阅使。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至12日为皖系军阀段棋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被通缉。后病死天津。

(三)。如何评价张勋
这要从政治和人格两方面来说,先说人格。辫帅张勋是个悲剧人物,但却成就了段琪瑞。段琪瑞设下了这个局,让张辨帅跳了进去,赶走了黎元洪,他再来个马厂誓师,俨然再造共和了。林纾给张勋的挽联说:“朱成功在,明在,凛然生气;张世杰亡,宋亡,悠悠苍天”,把他比作郑成功和张世杰!伟哉,辫帅!壮哉,辫帅! 对于张勋的“孤忠”、“报德”、“丹心”人格,以中华文化来衡量,他无疑是个大忠臣和真英雄。

张勋死后,亲友敌仇都送来挽联,比如:章士钊的“民主竟如何?世论渐回公已殁;斯人今宛在,党碑虽异我同悲。 ”;还有,欧阳武的“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最后是王雨辰的“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亡矣!这怎么得了啊; 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倒还是活在民国好呢?伊恐怕难说吧? ”

章士钊和欧阳武都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干将,都对近代中国的西式民主是否合乎国情发出疑问。清朝时期,日本的GDP 是清朝的1/6,而民国时期,民国的GDP 是日本的1/2,这说明了问题。

以当时的教育水平和传统儒家观念,孙中山的美国式民主,无疑是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这个在慈禧时代的学者已经论证过了,于是,清朝最后选择的是君主立宪制。但因为清朝和平退位而使中国的第一次君主立宪制流产。

袁世凯几乎一统天下的时候,孙中山放不下权力,搞了个对人不对事的议会制,而孙中山在南京当临时大总统时是总统制。这样,袁世凯成了有名的“橡皮图章”,于是,袁世凯为了权力也为了国家而再次搞起了君主立宪制,当时有美国和日本等著名学者论证是可行的,但却被诬蔑为“称帝”,日本等洋人积极破坏中国的统一和民主机会,蔡愕和孙文等搞起了“护宪运动”,北洋内部更是被洋人分裂瓦解,
这样,中国的第二次君主立宪制也彻底失败。

1917年张勋奏请溥仪复辟帝制的奏折中说:“乃共和实行以后,上下皆以党贿为争端,各便私图,以贪济暴。道德沦丧,民怨沸腾凡在位者侵吞贿赂,交济其私。名为民国,而不知有民;称为国民,而不知有国”。张勋的话是当时国情的真实情况,民国是比五代十国还黑暗的时代,有两亿以上的人非正常死亡,除了上面的挽联外,还有其他人物和张勋观点类同。比如,周总理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孙中山曾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建国方略序》,《总理全集》第一集)。

日本君主立宪的成功,是在推翻中央集权后进行的,而张勋复辟和日本的情况类似,当时的溥仪没有多大的实力和影响,正可以搞“君主立宪”或者说“虚君共和”,如果当时的人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那么注重个人的政治权力,中国就可以君主立宪了,如此,外蒙没有独立的理由,也不会有藏南的丢失,不会有后来的几十年的内战,等等。遗憾的是,中国的野心家太多了,张勋这样真正的爱国之仕太少了,于是,中国的外蒙等土地丢失了,中国的版图由桑叶变成了今天的公鸡,公鸡的屁股还被印度咬了一口,中国的第三次君主立宪也与中国擦肩而过。

一是因为成祖的封地在北京,那里他的势力较大,不用害怕拥护建文帝的人的报复行为,比较安全.二是当时北元未灭,北方的威胁还较大,而明朝刚经过"靖难之乱",国内千疮百孔,若北元南侵,远在南方的京师南京无法及时指挥抗击,迁都北京,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及时对北元的侵略有所反击.三是成祖的帝位是从侄儿建文帝的手中夺来的,违背了父皇朱元璋的遗命,而太祖便葬在南京的孝陵,在南京有可能会遭到父皇的"谴责",因而迁都北京.四是南京经过"靖难之乱",经济水平已经大幅下降,远不如北京繁华,南京的宫殿又已焚毁,从而促使成祖迁都北京.五是他杀了方孝儒,齐泰,黄子澄,铁弦等忠贞之士,南方人恨之入骨,还是迁都北京安全.六是北京是辽金元的故都,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南京,也就是应天,是代表当时所谓的正统建文帝,那里还不完全属于朱棣的势力范围,对他来讲根基不深厚。北京则是他燕王封底,他在那里发展多年,他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可以说在北京,朱棣可以消除许多隐患,得意坐稳这个抢来的江山

再就是一是明成祖的故地
二是为了抵御蒙古旧部的骚扰
三是不愿意在被灭的建文帝旧都继续统治

1402年6月17日,朱棣在南京(应天府)登上明朝帝位,登基仅五个月后的1402年12月18日,便接受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决定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平。1403年2月4日,朱棣下令改北平为北京。
北京自元朝以来已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自古就有“金汤之固”的地理位置。明成祖朱棣本人兴起于北京,他深知倘若不将全国政治中心北移,北平的军事优势势必会造成新的军事势力,威胁中央的安全。
朱棣与谋臣们为迁都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如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恢复、发展北京的经济,疏通运河等,并于1407年5月开始在北京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他残酷杀害方孝儒10族,南方人对他痛恨入骨,这是主要原因

因为当时北元还未完全消灭,时时刻刻威胁并侵犯边境,除此之外北方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友好的邻居。而当时北方边境防御体系薄弱(在当时主要负责北方防御体系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在靖难之役中朱权被朱棣绑架,朱棣本人也跑到南京去当皇帝),北方缺了他们两个几乎属于不设防地段。再加上永乐元年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这一根导火线深深刺激了朱棣。于是朱棣为了控制北方边境,保证国家安全当即立断决定迁都

首先,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当时南方经济发展,重心偏向南方,但是远比不上北方.
其次,朱棣的皇帝是怎么得的他比较清楚,他的大本营在北京,把都城迁到那里,其他的人有什么想法都比较困难了.
第三,为自己安全考虑,建文帝虽然失败了,但肯定还有忠于他的人,那些人即便不能造反,但我想进宫去刺杀皇帝是有可能的吧,在南京一不小心让人把脑袋搞去了,那他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第四,当时蒙古人在北方依旧虎视耽耽的盯着,随时准备重主中原,把都城迁到北京有利于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为什么历朝皇帝都要更换首都?
而有些朝代的帝王都要更换首都,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一,在战争中,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国家地位,迁到便于控制天下的地方。其二,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与当时王朝特色相对应。一、迁都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在我国的北方,有很多游牧民族,他们对中华文化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匈奴等一些少数民族,更是...

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迁都,都城这么重要吗?
迁都表示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一个城市取代的意思。主要行动是将中央政府高层重要机关总部迁移至更有利于军事防御的内陆新首都,在古代,多数国家都面对不稳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所以古代国家需要迁都的机会较多。“古代朝代的首都,为何都爱向东迁移?”这是近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问题,觉得挺...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是什么?
1、孝文帝迁都的意义: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2、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

韩国为什么会迁都?又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小城作为首都?
或许是因为韩国面积本就比中国要小很多,所以分配到每个城市也就小了很多,但世宗市的繁华与否和它的面积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说实话,世宗这座城市并不是什么国际大都市,这座城市是专门为了迁移首尔的行政职能而建立的。没错,世宗市面积小,历史底蕴不够浓厚,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但是成为一个国...

宋代以前首都在长安或洛阳,为什么宋代以后要定都北京?
我认为宋代以后迁都北京一共是有三个原因:第一政治家的迁移。第二朝代的变迁,第三经济重心的变化。第一是个皇室统治者的这地理位置变迁 在唐宋之前,除了长安和洛阳,还有很多都被作为过首都,比如说南京、太原、开封,这些都曾经是首都。长安更是历史上被当做首都最多次的城市,特别是在让唐宋时期,...

为什么商朝的都城要一直迁移呢?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神奇的朝代,它多次迁都,最后才定都于殷,它就是商朝。商朝迁都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就是消除贫富差异,第二个因素就是巩固皇权。一、 迁都是为了消除贫富差异当时的商朝统治者没有认识到贫富差异产生的准确原因,他以为长期在这里定居就能积累了财富,如果将都城搬到其他的地方...

秦汉的首都在北方,为啥后面很多朝代迁都南方呢?
既然长安已失去了经济重心的地位,而且也无法给统治阶层的安全提供保障,所以,迁都已是大势所趋了。公元906年,朱温用刀架住皇帝的脖子,强迫皇帝将首都迁往洛阳,从这以后的封建史上,长安再也无法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唐朝晚期,相比于南方来说,北方的形势更加动荡,很多少数民族发起的侵略战争及农民起义...

商朝为什么要多次迁都
1. 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导致了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频繁发生内乱,导致诸侯国不再朝贡。2. 在这期间,商王朝经历了多次迁都。《竹书纪年》和《史记》等古籍记载了商王仲丁至盘庚时期的迁都事件,包括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

宋太祖赵匡胤消灭南唐后为什么要迁都?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想要迁都是因为考虑到相较于开封,洛阳要更为安全一些。宋朝是在后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于五代十国这一乱世的赵匡胤在长大之后曾投身于郭威军中,那时郭威尚且还在后汉的朝堂之上担任枢密使。后来郭威因为战功日渐显赫而受到后汉隐帝的猜忌。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与势力,郭威索性起兵,最后...

为什么商朝要多次迁都
商朝迁都频繁有以下原因:1、黄河水经常泛滥,冲毁旧都;2、商朝崇尚占卜,因卜象迁都;3、农业落后,一段时间后土地肥力消耗殆尽,不得不迁都;4、贵族之间因争夺王位政治斗争严重,新王继位后往往迁都。

精河县19335792110: 明朝为何迁都 -
蔺和复方: 燕王朱棣靖难之后,将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原因有: 1,燕王的封地就是北平. 2,燕王的责任就是戍守北方北平一带,当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北平一带的防守空虚.另外又胁迫另一北方强藩宁王南下,致使北方被游牧民族侵扰.明朝当时的主要威胁就在北方.故,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精河县19335792110: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迁都北京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蔺和复方: 在古代,朝代众多,很多朝代会选择的首都也不尽相同,现在就留有很多个曾经是某一朝代首都的城市.但是,即便是同一个朝代,也可能存在迁都的情况,出于各种原因...

精河县19335792110: 明朝为何要从南京迁都北京? -
蔺和复方: 因为朱棣当皇帝前是燕王 镇守北京 当皇帝后 收到很多北京被攻打的报告 很不爽后来才想起来北京是该自己收的 同时 他刚当皇帝 人心不稳 要把所有人控制住 而所有高官的人脉 关系网 权利都在南京 所以一招迁都 天子受国门 控制所有人 又远离他老爹 一举三得

精河县19335792110: 明朝迁都北京是为什么?还都南京又是为什么? -
蔺和复方: 明朝它的首都本来是南京,是燕王朱棣篡权后迁来北京的.对朱棣来说,南京是危险的,当然是迁到北京来安全.恰恰相反,除了这元明清三个王朝外,历史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定都北京的.元以前的全国统一的王朝都定都关中或中原...

精河县19335792110: 古代各朝代的都城都有哪些变迁及变迁的原因是? -
蔺和复方: 商朝数易其都,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明朝迁都则是出于震慑外虏、开发北方等多重考虑.

精河县19335792110: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
蔺和复方: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

精河县19335792110: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迁都? -
蔺和复方: 几次比较有名的朝代迁都!1、商朝的盘庚迁殷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

精河县19335792110: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从南京到北京?
蔺和复方: 中国的都城嘛,显示已经完全打败了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