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宁波帮的小故事

作者&投稿:臾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宁波帮名人 宁波帮名人和事迹 祥略事迹都要~

  吴锦堂(1855~1926年),名作莫,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东山头乡西房村人,少时随父耕作,及壮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为重,先后捐银数十万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泽被乡里。又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著名华侨。

  吴锦堂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11月14日)出生于慈溪北乡海滨小村东山头(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据吴氏族人介绍,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带战乱频繁,长江中游一带居民纷纷南迁,东山头吴氏明初从江西迁来杭州湾南岸,开恳新涨涂地为生。传到吴锦堂的父亲吴麟初时,已是第12代。

  外地迁来海滨涂地的居民大都十分贫困,到吴锦堂祖父那一代,家境有所好转,试图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摆脱世代务农的现实。其父吴麟初,生育五子三女,吴锦堂是他的长子。吴家祖居坐落于东山头西房村,因吴麟初排行第二,故称“昂二房”,吴锦堂就出生在一楼靠西边的正房里。

  到其父吴麟初时,连年遭遇天灾人祸,家境越来越差。吴锦堂不得不辍学务农,帮父亲处理家事,成了主要帮手。不过,他父亲并未放弃对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从当私塾先生的伯父课读。吴锦堂16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又娶唐氏。他待继母如同生母,村民们都说吴家老大将来定有出息。

  1880年,吴锦堂在宁波做磨豆腐的小工。在当年,“打铁、撑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营生行业,地位十分卑下。但对于年轻的吴锦堂来说,两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尽艰难人生的磨练,为日后在上海滩打拼乃至闯东瀛,奠定了思想、心理、体能上的准备。

  立足上海滩
  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邻居见吴锦堂能吃苦,又有文化,心气也高,介绍他到上海红庙前的萃丰油烛店当帮佣。吴锦堂兴冲冲地从宁波回到老家东山头与家人告别。时年28岁的吴锦堂,就这样带着父辈的期望,来到他一直向往的上海,一年后成了正式店员。

  吴锦堂在上海工作3年,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道,勤奋精明,深得店主的赏识,曾被派到苏州等地代庖业务。油烛虽是小商品,但购买者各色人等都有,吴锦堂借此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了解社会各界、积累经验都很有帮助。特别是他在苏州分店的经历,更使他有独当一面开展商务活动的锻炼机会,显露出从事贸易活动的惊人才能。

  沪上赴东洋
  1885年,即中法战争的第二年,31岁的吴锦堂对我国工商业在列强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气深有感触,意识到努力向外求发展是改变目前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于是,在友人资助下携资银千两,毅然东渡日本长崎。

  到达长崎后,吴锦堂经缜密计划,与人合伙从事物资运销,业务活动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区采购物资并运送至长崎,又代进口商将进口货物运送至阪神地区交给座商。这种营生投入少,资金流转快,吴锦堂在短短的一年间,将资金扩大了5倍。

  就这样,吴锦堂靠着“单帮”式的经营,积累了资本,还通过购销环节建立了业务网络,为日后事业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1887年,吴锦堂与人合伙在大阪设立“义生荣”商号,他终于有了自己开设的第一家商行。

  商界树巨人
  这以后,他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延伸:由收购向制造业延伸,如“义生荣号”曾涉足火柴生意;由为出口商购运向自营出口延伸,如将火柴、阳伞运销中国;由代进口商运销,转向自己设行销售。

  在经营中,吴锦堂那谨慎灵活、恪守信用和极富开拓性、前瞻性的经营作风逐渐成形,引起商界同仁的注意,称赞:“他的先见之明、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及随机应变的经商才能正是他的独到之处。”一位商界巨人的稚形初步显现。

  1889年,吴锦堂在濑户内海边的著名商港神户设立了“怡生号”,开始定居神户。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奋力开拓,业务不断扩大,涉足广泛的实业领域,成了大阪、神户地区著名的产业资本家。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吴锦堂和神户纺织业奠基人武藤山治并称“为神户照亮前途的人”。同时,他也成了神户华侨的领军人物。1894年,吴锦堂被任命为“神户旅驻大清商人公举商董”,是神户中华会馆、神户三江公所的总代。

  在《浙慈吴锦堂先生六旬荣寿录》一书里,具名江义所写的《寿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以火柴为祖国日用品,创办红衣商标。以棉花为日本纺织品,购钟渊股份,开设行号,兼营实业,握贩运之权势,遂获资数百万。”

  这正是对吴锦堂那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最好概括。

  仁义奉公益,情怀系故乡
  吴锦堂热心公益事业,关爱旅日侨胞。他是一位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也继承和发扬了宁波帮商人相互提携、协作共荣的传统,在创建和发展华商组织、资助华侨公益事业、维护华侨权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万国医院、孤儿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同仁会、掖济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巨额捐赠。

  直至今天,在日本兵库县还有以吴锦堂命名的村庄和水池,还建立了吴锦堂显彰碑。

  吴锦堂泽被乡亲,情系故乡。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吴锦堂常常为之辗转反侧,只要力所能及,常出巨款组织赈济。一开始捐给政府,后来他自己组织赈济机构,设法购米施赈或组织以工代赈,赈济范围北至东北,南至闽广,甘霖所至救助了无数的灾民,人们誉其为“万家生佛”。

  不仅如此,他在国内的投资范围涉及采矿、冶炼、纺织、铁路建设、金融、农田水利和教育事业等各个方面,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闯荡世界、造福桑梓”是宁波帮的重要特征。吴锦堂将资金转向国内,大规模投资国家建设的同时,开始捐资家乡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投资数额庞大。

  1905年动工修建的杜白两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得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教育是国家争生存、争富强的必要途径,投在创办“锦堂学校”上的资金,累计达22万银元。因此,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办学三贤”。

  关心革命事,正义志不移
  吴锦堂非常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他在积极创业的同时,也热心支持革命活动。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的维新思想就在日本神户华侨界引起反响。变法失败后的1902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在神户登岸,吴锦堂隆重接待他,并与梁启超摄影留念。

  自1899年起,吴锦堂就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辛亥革命前曾11次到过神户,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革命党神户支部领导骨干的王敬祥、吴锦堂和杨寿彭等与孙中山关系密切。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锦堂等阪神华侨成立了中华民国华侨统一联合会,在之后的4个月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声援辛亥革命的活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吴锦堂更以鲜明的态度支持新生的共和政府,曾分别捐献上海、宁波军政府银2.65万元和1.64万元,并出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水利顾问。

  1914年,吴锦堂迎来了他的六十大寿,这时离他初到日本正好是30个年头。为了庆祝寿辰,吴锦堂在松海别墅旁动工建造三层洋楼,次年5月完工,取名“移情阁”,呈八角形,俗称“八角堂”。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外形,从布置陈设到室内装饰,处处透露出中华文化的内涵。

  “移情阁”濒临大海,面对劲松,对出生在浙东海边的主人,定能引出无限的回忆和美好的遐思……

  病逝于异域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归祖国,葬在家乡,还嘱咐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于祖国的事情。

  1929年,他的灵柩由吴家自备海船经上海运抵慈北。

  归葬到家乡
  吴公墓庄位于慈溪市鸣鹤镇,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杜湖、白洋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慈北蓄水宝库。墓园石栏围绕,松柏葱翠,宏伟肃穆,系吴锦堂生前自建。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提写。碑旁一副醒目的对联,为吴锦堂生前自拟,上联为“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不论风水只凭心”,寄托了他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墓碑的上方镶嵌着章太炎先生撰写的墓表,篆体直书,约700余字,记载着吴锦堂的生平事迹。

  当时,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达数千人,慈北广大群众也自发前来致哀,人数多达万余。这一天,白洋湖堤上人流不歇,从慈济祠到锦堂墓地,万头攒动,水泄不通。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高度概括了他卓著的一生

  1、1854年,慈溪费纶志、镇海李也亭、盛植管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名为“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商船护航。 2、1862年,镇海的叶澄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108家,被称为“五金大王”。 3、1896年,鄞县的鲍咸昌与其兄咸恩、妹夫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贡献卓越的大型出版企业。 4、1897年,慈溪严信厚、镇海叶澄衷、定海的朱葆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5、1910年,奉化的王才运在上海南京路创设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孙中山曾在该店定制过西服。后来中山先生自己设计、自己试穿的第一套中山装就在荣昌祥诞生。 6、1912年,镇海方液仙在上海创办化学工业社,兴办我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生产牙粉、牙膏、蚊香、肥皂等,方被称为中国日用化工奠基人。 7、1915年,镇海虞洽卿(现为慈溪)创办的三北航业集团。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办航运集团,其总吨位为9.1万多吨,约占全国民族航运业总吨位的七分之一。 8、1922年8月13日,镇海庄市的董杏生,开创了上海第一宁波商人邵逸夫条公共汽车线——由静安寺到曹家渡线路。 9、1923年,定海周祥生在上海创办祥生出租汽车行,至1937年公司拥有分行22处,出租车230辆,居上海出租车业之首。 10、定海的刘鸿生,以煤炭行业起家,号称煤炭大王,1930年创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厂,年生产火柴占全国四分之一,又被称火柴大王,以后在全国各地兴办几十家企业,又被称企业大王。 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过程中,宁波帮工商业者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了宁波帮近代企业家的群体。宁波帮凭借自己浓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社会关系,强烈的时代意识,通过这一时期的大发展,这时的宁波帮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帮。 回答者: 哈哈里特 | 五级 | 2010-8-28 19:43
  由中共宁波市委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组织承办的“宁波改革开放30年30事”评选活动,经过社会各界多轮评选,已经产生,现予公布。

  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

  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曾经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宁波,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由此起航。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从1979年起,我市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宁海向四明大地逐步推行。到了1983年,全宁波地区有3.43万个生产队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到总队数的98.5%,113万农户承包了350万亩集体土地。

  宁波地区建制撤销,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83年5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所辖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从此,宁波步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宁波市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一个新的重要步骤。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座谈会纪要,明确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与四个经济特区一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听取谷牧同志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在谈到宁波工作时他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宁波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成立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在北仑小港区域3.9平方公里地块上创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发区之一。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

  包玉刚捐资建设宁波大学

  1985年10月29日上午,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1986年8月,宁大录取首届新生280人,11月26日,宁大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宁波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

  1985年12月10日,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宣告成立,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同志担任组长。国务院为一个地方城市专门设立领导和协调机构,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成立三年多时间里,协调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宁波发展的超强功率“发动机”。

  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既显示了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宁波城市建设定位确立了方向。

  国务院批准宁波市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

  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继续在宁波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7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按市辖行政区范围,1988年起全面实施单列。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经济计划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着宁波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

  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为“较大的市”。从此,宁波拥有了立法权,宁波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有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保障,至今,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86部地方性法规,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废止了16部,并对30部法规进行了37次修改或修订,使宁波的发展如虎添翼。

  我市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目标

  1992年5月26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港口与城市的有机互动,促进了宁波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

  宁波保税区正式获批成立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北仑港南侧设立宁波保税区。宁波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是由海关实行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区内企业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等特殊政策。这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区,作为一种“比特区还要特区”的试验性开放区域,宁波保税区的成功运行,掀起了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高潮。

  滕头村两获全球性大奖

  1993年6月5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滕头村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滕头村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村庄。

  宁波被确定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一页。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于1993年11月26日被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

  杭甬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1996年12月6日,经过5年建设,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杭甬高速公路的开通促成并见证了宁波经济迈向腾飞,连同此后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等,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

  国务院批准我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我市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1999年7月,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在这个规划中,宁波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6年版规划确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转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波港跨入世界级亿吨大港行列

  2000年11月8日,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0048亿吨,跻身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行列。此后,宁波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幅度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年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世界港口排名从第67位上升到第11位。2007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准箱,居大陆港口第4位,世界第11位。世界大港的梦想在东海之滨成真。

  81890市民求助服务中心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模式

  2001年8月18日,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立。它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构建起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的三赢效果,创造了中国当代的公共服务产业一种新模式。7年来,它为民解决求助事项211万多件,办结率达到100%,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等40多项荣誉称号。

  全国首例县级行政区社区直选成功实施

  2003年,我市海曙区在全国率先实现59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直接选举,这促进了城市基层民主的扩大,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社区选举程序,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在2007年举行的我市第七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全市11个县(市)区的23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平均参选率达到92.6%,我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直选的城市。

  我市确定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

  2004年5月23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实施“六大联动”,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2007年3月28日至31日,中共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深入实施“六大联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两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走向深化和完善,宁波建设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

  2004年4月15日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高教园区举行奠基暨开工典礼。宁波诺丁汉大学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联办,目前,以中国学生为主、面向全世界招生,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

  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05年10月,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对城市的综合性文明考评。这一殊荣,是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综合反映,是长期以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结晶,标志着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市实施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

  2007年7月,我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推出了“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配套政策,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我市五部文艺精品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9月,我市5部(件)文艺精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实现了我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史上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宁波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

  2007年10月15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并开始组织实施。11月7日,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把具有本市农业户口且年满18周岁的农民统统列入了参保范围。从2008年1月1日起,在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社保费统一由企业缴纳,这标志着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覆盖全市城乡560多万名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

  我市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我国双拥工作的最高荣誉。我市分别在1994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8年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15年来,我市始终保持这一桂冠,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10000元大关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13.6%。

  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梅山岛保税港区正式获批成立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梅山保税港区是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在这个区域内,按照国际惯例,海关进行特殊监管,货物可自由出入,实行高度开放。这是继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5个保税港区,也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港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试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五项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不但使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一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8-29 09:42

虞洽卿、盛丕华、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童善长童涵春堂国药号 黄楚九的“中法药房”、史致富的“万国药房”、吴锦堂(1855~1926年),名作莫,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东山头乡西房村人,少时随父耕作,及壮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为重,先后捐银数十万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泽被乡里。又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著名华侨。吴锦堂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11月14日)出生于慈溪北乡海滨小村东山头(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据吴氏族人介绍,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带战乱频繁,长江中游一带居民纷纷南迁,东山头吴氏明初从江西迁来杭州湾南岸,开恳新涨涂地为生。传到吴锦堂的父亲吴麟初时,已是第12代。  外地迁来海滨涂地的居民大都十分贫困,到吴锦堂祖父那一代,家境有所好转,试图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摆脱世代务农的现实。其父吴麟初,生育五子三女,吴锦堂是他的长子。吴家祖居坐落于东山头西房村,因吴麟初排行第二,故称“昂二房”,吴锦堂就出生在一楼靠西边的正房里。  到其父吴麟初时,连年遭遇天灾人祸,家境越来越差。吴锦堂不得不辍学务农,帮父亲处理家事,成了主要帮手。不过,他父亲并未放弃对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从当私塾先生的伯父课读。吴锦堂16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又娶唐氏。他待继母如同生母,村民们都说吴家老大将来定有出息。  1880年,吴锦堂在宁波做磨豆腐的小工。在当年,“打铁、撑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营生行业,地位十分卑下。但对于年轻的吴锦堂来说,两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尽艰难人生的磨练,为日后在上海滩打拼乃至闯东瀛,奠定了思想、心理、体能上的准备。立足上海滩  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邻居见吴锦堂能吃苦,又有文化,心气也高,介绍他到上海红庙前的萃丰油烛店当帮佣。吴锦堂兴冲冲地从宁波回到老家东山头与家人告别。时年28岁的吴锦堂,就这样带着父辈的期望,来到他一直向往的上海,一年后成了正式店员。  吴锦堂在上海工作3年,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道,勤奋精明,深得店主的赏识,曾被派到苏州等地代庖业务。油烛虽是小商品,但购买者各色人等都有,吴锦堂借此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了解社会各界、积累经验都很有帮助。特别是他在苏州分店的经历,更使他有独当一面开展商务活动的锻炼机会,显露出从事贸易活动的惊人才能。沪上赴东洋  1885年,即中法战争的第二年,31岁的吴锦堂对我国工商业在列强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气深有感触,意识到努力向外求发展是改变目前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于是,在友人资助下携资银千两,毅然东渡日本长崎。  到达长崎后,吴锦堂经缜密计划,与人合伙从事物资运销,业务活动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区采购物资并运送至长崎,又代进口商将进口货物运送至阪神地区交给座商。这种营生投入少,资金流转快,吴锦堂在短短的一年间,将资金扩大了5倍。  就这样,吴锦堂靠着“单帮”式的经营,积累了资本,还通过购销环节建立了业务网络,为日后事业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1887年,吴锦堂与人合伙在大阪设立“义生荣”商号,他终于有了自己开设的第一家商行。商界树巨人  这以后,他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延伸:由收购向制造业延伸,如“义生荣号”曾涉足火柴生意;由为出口商购运向自营出口延伸,如将火柴、阳伞运销中国;由代进口商运销,转向自己设行销售。  在经营中,吴锦堂那谨慎灵活、恪守信用和极富开拓性、前瞻性的经营作风逐渐成形,引起商界同仁的注意,称赞:“他的先见之明、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及随机应变的经商才能正是他的独到之处。”一位商界巨人的稚形初步显现。  1889年,吴锦堂在濑户内海边的著名商港神户设立了“怡生号”,开始定居神户。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奋力开拓,业务不断扩大,涉足广泛的实业领域,成了大阪、神户地区著名的产业资本家。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吴锦堂和神户纺织业奠基人武藤山治并称“为神户照亮前途的人”。同时,他也成了神户华侨的领军人物。1894年,吴锦堂被任命为“神户旅驻大清商人公举商董”,是神户中华会馆、神户三江公所的总代。  在《浙慈吴锦堂先生六旬荣寿录》一书里,具名江义所写的《寿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以火柴为祖国日用品,创办红衣商标。以棉花为日本纺织品,购钟渊股份,开设行号,兼营实业,握贩运之权势,遂获资数百万。”  这正是对吴锦堂那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最好概括。仁义奉公益,情怀系故乡  吴锦堂热心公益事业,关爱旅日侨胞。他是一位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也继承和发扬了宁波帮商人相互提携、协作共荣的传统,在创建和发展华商组织、资助华侨公益事业、维护华侨权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万国医院、孤儿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同仁会、掖济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巨额捐赠。  直至今天,在日本兵库县还有以吴锦堂命名的村庄和水池,还建立了吴锦堂显彰碑。  吴锦堂泽被乡亲,情系故乡。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吴锦堂常常为之辗转反侧,只要力所能及,常出巨款组织赈济。一开始捐给政府,后来他自己组织赈济机构,设法购米施赈或组织以工代赈,赈济范围北至东北,南至闽广,甘霖所至救助了无数的灾民,人们誉其为“万家生佛”。  不仅如此,他在国内的投资范围涉及采矿、冶炼、纺织、铁路建设、金融、农田水利和教育事业等各个方面,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闯荡世界、造福桑梓”是宁波帮的重要特征。吴锦堂将资金转向国内,大规模投资国家建设的同时,开始捐资家乡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投资数额庞大。  1905年动工修建的杜白两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得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教育是国家争生存、争富强的必要途径,投在创办“锦堂学校”上的资金,累计达22万银元。因此,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办学三贤”。关心革命事,正义志不移  吴锦堂非常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他在积极创业的同时,也热心支持革命活动。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的维新思想就在日本神户华侨界引起反响。变法失败后的1902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在神户登岸,吴锦堂隆重接待他,并与梁启超摄影留念。  自1899年起,吴锦堂就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辛亥革命前曾11次到过神户,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革命党神户支部领导骨干的王敬祥、吴锦堂和杨寿彭等与孙中山关系密切。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锦堂等阪神华侨成立了中华民国华侨统一联合会,在之后的4个月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声援辛亥革命的活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吴锦堂更以鲜明的态度支持新生的共和政府,曾分别捐献上海、宁波军政府银2.65万元和1.64万元,并出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水利顾问。  1914年,吴锦堂迎来了他的六十大寿,这时离他初到日本正好是30个年头。为了庆祝寿辰,吴锦堂在松海别墅旁动工建造三层洋楼,次年5月完工,取名“移情阁”,呈八角形,俗称“八角堂”。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外形,从布置陈设到室内装饰,处处透露出中华文化的内涵。  “移情阁”濒临大海,面对劲松,对出生在浙东海边的主人,定能引出无限的回忆和美好的遐思……病逝于异域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归祖国,葬在家乡,还嘱咐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于祖国的事情。  1929年,他的灵柩由吴家自备海船经上海运抵慈北。归葬到家乡  吴公墓庄位于慈溪市鸣鹤镇,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杜湖、白洋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慈北蓄水宝库。墓园石栏围绕,松柏葱翠,宏伟肃穆,系吴锦堂生前自建。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提写。碑旁一副醒目的对联,为吴锦堂生前自拟,上联为“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不论风水只凭心”,寄托了他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墓碑的上方镶嵌着章太炎先生撰写的墓表,篆体直书,约700余字,记载着吴锦堂的生平事迹。  当时,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达数千人,慈北广大群众也自发前来致哀,人数多达万余。这一天,白洋湖堤上人流不歇,从慈济祠到锦堂墓地,万头攒动,水泄不通。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高度概括了他卓著的一生。

中国宁波网讯 名震全国的红帮裁缝
采访陈万丰,最好的地方就选在宁波服装博物馆。走进月湖之畔的这座清代宅院,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红帮文化裹挟而来的历史氛围。漫步馆内,穿行在放着各个年代服装展品的特定场景之中,身为宁波人再一次被宁波服装业上所凝聚的人们的智慧和勤劳所感动,衣料店、裁缝铺、修鞋摊以及养蚕房这些已被时代定格的场景,记录着几百年来宁波人对于中国服装业的创造与奉献,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服装人的艰辛和收获。
陈万丰对于宁波红帮裁缝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1997年,筹建中国首家服装博物馆时,陈万丰奉命担起了这一重任,面对当时一没有任何实物资料,二没有专业人才的尴尬局面,陈万丰做起了拼命三郎,他怀揣一张介绍信,手拎一只提包,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大城市追寻红帮裁缝的足迹。一份难得的陈年服装档案或是一件实物资料,都让陈万丰欣喜万分。
作为宁波红帮裁缝发祥地的上海,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博物馆留存的很多资料和实物都忠实地记录着当年宁波红帮裁缝的辉煌历史。陈万丰就一次次地带着面包在这两个馆内查找资料,并用笔摘抄下来。“当时查找工作十分艰辛,很多资料还需要一笔一画地抄下来,实物资料更是难找。但是随着查找工作的深入,这些资料逐渐将当年宁波红帮裁缝的辉煌业绩勾勒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工作劲头就更足了。当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得到宁波红帮裁缝使用过的第一台胜家牌缝纫机时,这件宁波服装博物馆的首件实物资料让我们兴奋不已。聊到这些时,陈万丰已完全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
在宁波服装博物馆里,有一张地图上标示着宁波红帮裁缝当年遍布的2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陈万丰也基本上都去过。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在的宁波服装博物馆已拥有丰富的实物和资料。在这些资料里,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出宁波红帮裁缝的五个“第一”:即宁波人开设第一家西服店和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学校,缝制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和第一套西装,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红帮裁缝北上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大连,南下厦门、香港,西进重庆、青海、西藏,甚至漂洋过海创业国外。同时,资料也证实了红帮裁缝不但是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重大变革的引领者,而且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很多城市里,在当地的服装业中,红帮裁缝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当年的上海西服商业同业公会的登记资料显示,上海西服店多时共有700多家,但宁波人开设的就有420多家,占了总数的六成。

勇于纳新的红帮裁缝
起源于奉化江两岸的宁波红帮裁缝,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服装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陈万丰把其归结为“创新”。
陈万丰说,在旧中国,经济落后,外货充斥,一群有骨气、有才华的中国人发愤图强、兴办实业,寻求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而当时的红帮裁缝作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敢于破除人们传统的着装观念,主动吸纳西式服装的长处,率先将中外服饰的精华进行融会贯通,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海派西服,揭开了中国服装史上崭新的一页。红帮裁缝抛开世俗的眼光,接受简洁明快的现代服装理念,独创了中国的海派服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的发起者,他揭开了中国服装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完成这一重大改革的征程中,宁波的红帮也成了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一个服装流派。”
陈万丰认为宁波红帮裁缝的创新体现是全方位的,即开放性地吸纳西方的服饰文化,制造出中国的第一件西服,又“洋为中用”,结合中国人的体型特点,开创出肩薄、腰宽、轻松、挺拔,个性强烈、款式独特的中国海派西服。同时根据西方的立体裁剪等理念,结合中国的特色,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出了中山装这一“国服”,可以说,中山装的创制、完善和普及,是中国服装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女装也不例外,红帮裁缝在做女式西服、女式大衣、连衣裙、婚礼服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改良旗袍。从宁波服装博物馆里陈列的各式旗袍可以看出,旗袍在红帮裁缝的手下,在领口、袖子、衣长及腰身等部位,都是一变再变。
同时,红帮裁缝从开设作坊到开店号,再从开店号到连锁,不断推动了中国服装缝制技艺上的设备更新、工具更新、面料更新、店堂更新、产品更新、顾客更新和经营模式更新。

现代宁波装,宁波的响亮名片
“宁波现代服装业的发展,离不开脚下这块土地,也离不开红帮裁缝。”这是一位宁波服装企业界知名人士讲述宁波现代服装业发展时对陈万丰说的话。确实,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代宁波服装产业,都是上一代红帮裁缝手把手教出来的,当时,有一两百名来自上海的红帮裁缝传人在宁波刚刚兴起的服装厂里担任师傅,他们不但带来了红帮裁缝的工艺,而且带来了红帮裁缝踏实细致、创新进取精神。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崛起了一大批著名的服装企业和品牌,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衬衫类中国名牌产品4个。已涌现出杉杉、雅戈尔、罗蒙、一休、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一大批享誉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服装品牌,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产品群星辉映的局面。全市近2000家服装生产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达10多亿件,占全国生产总能力的12%强。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产业综合实力绝对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在宁波现代服装业的发展上,创新精神仍是贯穿着整个发展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服装企业积极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电脑排料、自动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使我市的现代服装生产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宁波的服装产业还从以男装为主,逐渐向女装、时装、休闲装全方位发展,面料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像纳米技术等新的生产工艺也不断出现。在宁波服装博物馆的现代陈列馆,陈万丰指着一块资料宣传板说,这是宁波目前服装企业主要数据,每年都要更新一次。记者在2004年底的统计资料上看到,在该年的服装工业产值统计数据上,新产品的产值超过了1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1%。

让红帮的创新精神继续传承
创新精神贯穿于宁波服装业的起源、兴起和发展,但是陈万丰认为,宁波现代服装业如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创新。这几年,宁波的服装业虽然创新不断,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服装名城和温州等后起之秀,宁波服装业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
宁波以男装闻名,相对来说,女装、时装的设计制作还相当薄弱,而且大多处于中低档次这一层面,这离一个真正的服装名都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同时,宁波的红帮裁缝曾以精湛的工艺、最新潮的设计在当年的中国引领服装新风,成为中国服装界的代表,但是,宁波现有的服装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的服装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使宁波的服装业、特别是时装业的发展有后继乏力之感。另外,宁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真正的时尚街,没有专门的服饰类报刊杂志,这些都需要宁波红帮裁缝的后人继续做出努力。

■受访人
陈万丰,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1962年从事文化工作,1986年后任鄞县(现鄞州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1997年冬开始筹建中国首家服装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倾力研究中国服装史和红帮服装史,撰写了20多篇论文,合编有《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等著作。
■采访动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其实,人类从穿上衣服逐步走向文明以来,“穿”这个问题就已经披上了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从最早的、最质朴的兽皮麻衣到现在的各式时装,无不体现着各地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
宁波的服装文化,作为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疑是中国璀璨服饰文化中独特的一支。她的兴起和发展,无不体现了宁波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现在的宁波服装业,已成为带动宁波经济腾飞的一个有力的助推剂,也是宁波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而陈万丰,这位前半生一直从事文化展览事业的专家,自从1997年因工作需要接触宁波的服装文化以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筹建宁波服装博物馆开始,一直醉心于宁波服装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我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自从他进入这一领域以后,他的工作生活都同宁波的服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陈万丰,可以让我们更深地了解宁波地域文化中独特的红帮服装文化。


唐力行主要经历
《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历代商业故事选》(收有徽商故事20则),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十大商帮》(合作),黄山书社。《...《超越传统——宁波帮的近代化历程·序》,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2002《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关于徽州古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之一》,《中国农...

哪些戏是在宁波拍的?
2,《长江7号》《长江7号》是由周星驰执导,周星驰、徐娇、张雨绮、林子聪主演的科幻喜剧电影。该片于2008年1月30日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一名父亲将意外拾获的外星玩具狗当做礼物送给儿子,从而让父子两人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故事。3,《机器侠》《机器侠》是由乐视网投资制作,刘镇伟执导,胡军、孙俪、方力申...

宁波大学属于几类本科?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包玉刚、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汤于翰、顾国华、包陪庆、朱英龙等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给予了大量捐助和广泛支持。二十年来,60多位宁波帮人士捐资近4亿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建设了一批教学和科研大楼、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起点办...

找宁波大学学哥学姐
汤于翰、顾国华、包陪庆、朱英龙等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给予了大量捐助和广泛支持...“讲述宁大人自己的故事”、“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等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品牌,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创新中...学校外面也有很多小餐馆,当然偶尔去吃吃是可以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哈。 学校规定么。大学不是高中,...

宁波帮人文知识问卷
D环球航运公司\\B商务印书馆\\B叶澄衷\\C宝顺号\\A虞洽卿\\D张石川\\B宋炜臣\\B李达三

高校统战工作经验?
诗歌朗诵、节目汇演、游艺活动等13次,印制和传发了第一期“ *** 尔族的风俗习惯”学习宣传单, *** 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向 *** 尔族困难师生捐款活动、走访慰问维族贫困学生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的大走访慰问活动等12次,以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定期播放民族团结教育小故事和民族团结歌曲近40于次。

宁波有几个收费景点
宁波32个免费景点其中10个有老外滩、宁波博物馆、阿育王寺、横溪风景旅游区、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方家河头古村、虞氏旧宅建筑群、天童寺、慈城古建筑群。1、老外滩 老外滩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之美,是以新兴的BlockS商业街区概念集中打造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

黄梅莹的演艺经历
1981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路漫漫》中饰恶霸胡堤防的女儿胡湘玉。1982年,与张克瑶共同主演了战争题材的电影《风雨下钟山》。1983年,在谢晋执导的以秋瑾在1904年至1907年革命生涯史实为依据的电影《秋瑾》中饰徐寄尘。1984年,主演了王缇执导的故事片电影《一往情深》,饰女一号杨芳菲。1986年...

宁波帮历久不衰
商会如上海总商会,大多由宁波帮掌控,他们勇于开拓新兴行业,如化学工业,并在面对竞争时团结互助,共同应对风险。综上所述,宁波帮凭借其独特的商业策略、团结协作和深厚的乡土情结,成功地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成为上海商帮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是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宁波的别称有什么历史故事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鸦片战争后,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港。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帮人物有谁 -
席琦羚羊: 1、1854年,慈溪费纶志、镇海李也亭、盛植管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名为“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商船护航. 2、1862年,镇海的叶澄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帮名人 宁波帮名人和事迹 祥略事迹都要 -
席琦羚羊: 吴锦堂(1855~1926年),名作莫,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东山头乡西房村人,少时随父耕作,及壮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为重,先后捐银数十万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泽被乡里.又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是...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写出宁波帮其中的一名有名人物以及典型事迹
席琦羚羊: 1、邵逸夫 邵逸夫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在宁波的捐赠超过4000多万人民币,助建项目包括宁波大学西区图书馆、教学楼,职教中心和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逸夫职业高级中学、中兴中学、逸夫剧院以及祖居地的康乐园等.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最新数据,邵逸夫自1985年至2003年,向内地教育事业捐赠包括大学、中小学、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共计400多个项目,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赠款累计31.5亿港元. 2、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滴水穿石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3、风雨山神庙 宋江 4、晶、名、必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帮有哪些人,他们分别为宁波做过哪些贡献? -
席琦羚羊: 补充一位,还有像“钟表大王”李惠利,宁波不是有李惠利医院吗,中学都和他有关, 包玉刚是图书馆,邵逸夫是逸夫剧院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关於十九世纪, 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宁波首富, 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 叶成衷先生的故事. -
席琦羚羊: 叶澄衷,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帮精神进校园作文 -
席琦羚羊: 前天,我和爸妈乘着小汽车连夜赶往老家参加舅舅的婚礼.车子刚开,宁波市区繁华昌盛的景象立即映入眼帘.一盏盏霓虹灯、草坪灯……发出五彩缤纷的灯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矗立在大地上.天空中月光与灯光两相和,凑成了一幅美...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谁知道宁波大学体育馆看台和其捐建者赵安中的故事啊?急求!!!!!!!!!!! -
席琦羚羊: 体育场看台是在当年宁大的创建者包玉刚先生去世后,宁大遇到经济危机的是后赵安中到头捐建的.这个里面是有隐情的,因为这是包家办的大学,别的宁波帮也不太好意思捐,要不就是说包家没钱不是?但是那个时候包家自己在经济上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宁大就被拒了.经过宁大校长多次去香港拜会(要钱)后,咱们赵老就带头先捐了个体育馆看台,后来还陆续捐了林杏琴会堂,杏琴苑,宁大幼儿园,宁镇路小学,安中大楼等,可谓是继包氏家族后对宁大感情最深的人了. 已故的赵先生品格很高,你可以去网上找找《赵安中传》,有他的详细生平.或者http://baike.baidu.com/view/906831.htm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帮'人士创业业绩 -
席琦羚羊: 宁波历来具有创业的文化和传统,创业成功的“宁波帮”蜚声海内外. ... 成就了事业,而且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海内外广大“宁波帮”人士一直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赞誉.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澥浦镇的澥浦船鼓 -
席琦羚羊:旧时的澥浦船鼓演出场地多为渔港空旷地,演出人数可多可少,多则数十人,少则起八人,由龙头作导,众人相随.演奏极具浓厚的喜庆气氛,其曲调高亢,和声粗朴,节奏有里且起伏跌宕,亢朴相融形成虽欢闹却不噪的独特音韵,兼以粗犷班...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499896095: 宁波汤圆 -
席琦羚羊:介绍: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