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的散文,还要有感悟

作者&投稿:僪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散文关于秋的散文,还有赏析~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7),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8)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9)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10),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13),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14)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15)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16)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编辑本段释义
  (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钓鱼台:在北京埠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统志》   (3)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   (4)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东麓支脉。   (5)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   (6)一椽:一间屋。椽,放在房檩上架着木板或瓦的木条。   (7)落寞:冷落,寂寞。   (8)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9)着:穿(衣)   (10)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11)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   (12)钞:同“抄”   (13)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14)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15)欧阳子的《秋声》:指欧阳修的《秋声赋》   (16)荔枝湾:位于广州城西
  赏析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破院感秋、槐蕊缀秋、弱蝉啼秋、雨后叹秋、熟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编辑本段名句分析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江西吉安的大方客先生《白璧微瑕堪遗憾——名篇指瑕拾趣》的文章就指出,这两个句子是文章结尾处所出现的不和谐音符。理由是“‘譬如’后面的四个意象的排列,说得都是南国之秋的美丽处,都是具有一种诗意美的,可是,到了后面,为了强调与北国之秋的比较效果,作者使用的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却实在缺乏美感。原因有二:一是用词太俗,不雅;二是意象本身粗陋,缺乏诗意。这里出现的“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黄犬”、“骆驼”这一类字眼与前面文雅柔美的情味反差太大了,而这些用词所包含的意象意义也显得过于唐突粗俗,毫无含蓄蕴藉之美,与全文的风格迥异,实在有些煞风景……所以,这四个比喻句的排比实在有些不伦不类,难免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   首先是谭学纯教授对这一句子的评析。他认为,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   其次是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   又次漆瑗先生则认为:“‘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再次是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的意见,他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这样,浓烈、敦实、深长、厚重四个概念对说明故都的秋的特征,使各尽其妙,又相互渗透。”   又再次是张宏星先生认为:“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最后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的李殿林老师对这一句子的解读。他认为“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对这两个句子,我是不认同贬抑的观点的。理由一,“明月”“秋潮”“凉雾”“残荷”并非都具有诗意,都美,如“残荷”。看来“诗意”和“美”并非作者选择的目的,作者交待得很明确,这就是后一小句“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意思是南国之秋是美,但“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月”是朦胧的,“秋潮”“凉雾”是薄淡的,“残荷”则早失去了色泽。理由二,“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是太俗,不雅甚至于粗陋。但还要认真研究作者选用的意图。我认为这太俗,不雅甚至于粗陋的意象刚好表现了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的什么特征呢?这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从语义学角度,“黄酒”味淡,而白干味浓,后劲很足,很大(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白干,白酒,因无色,含水分而得名”)。这一比较显然是从味觉着眼,写出了南国之秋淡(色淡、味淡),北国之秋浓(色浓、味浓)。再说“稀饭”与“馍馍”,也是从味觉着眼,“稀饭”清淡,不耐咀嚼,而“馍馍”则相反。在这两点上,我与前面诸位持褒扬态度的专家的意见大都一致。又说“鲈鱼”“大蟹”。“鲈鱼”,查《现代汉语词典》,可得知“身体上部青灰色,下部灰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再查《新华字典》得知“体侧扁,嘴大,鳞细,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肉味鲜美”。“大蟹”,呈橘黄色,味鲜美。二者的比较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色”,更是“味”。“鲈鱼”肉细而嫩,不耐咀嚼;而“大蟹”,耐嚼,值得品味。这一点可能与前面众专家理解有所不同。再接着说“黄犬”“骆驼”,这里的比较点在于形体的小和大。“黄犬”表面上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实喻南国之秋的味小色淡;而“骆驼”表面上喻北国之秋范围广大,实喻北国之秋的味足色浓。由此可知,作者巧借两组事物在味的淡与浓,不耐嚼与耐嚼,形体的小和大道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不同美,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浓而有味,富有层次和深度,使人感受到北方人的一种特别的文化内涵。所要强调的是两组意象其比较点最终落在了作者在文句中就清楚交待了的一小句上,这就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指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反义理解即可)”,也就是两个字“色”和“味”,特别是“味”。有位老师在上课时总结得好,他是这样总结的:“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从修辞学上来论,此句当属辞格套而兼用,即排比套比喻兼对比。这与大家的理解是一样的。   从逻辑上来说,属于一种类比兼比较。用“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来类比南国之秋,用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来类比北国之秋。另外这两组事物之间又是比较,突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点。   从艺术效果来讲,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而巧妙的对比,则突出了中国北方之秋的深味,渲染作者对故都的那份赤子之爱。在结构上成了整句,给人以整齐的建筑美的印象;同时一气呵成,语势贯通,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音律美,还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从平仄的角度推敲,可关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作者注重了平仄的搭配,尤其是最后一句,几乎都是平声,这虽然可能是作者无意的,但很符合我们的朗读和审美习惯。   总而言之,郁达夫先生的这两个难句,虽难破解,但意蕴深厚,极为耐读。可以说这处名句,是个极深的比喻句,它从作者的心的最深处流淌出来,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 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尽子,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狄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大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沉浸在深秋明亮而温暖的阳光中,思绪突然明净如同秋水。
  秋天的往事,留下太多的记忆,拥塞着时光的河流。光阴荏苒,青春已逝,秋风肃杀,身心俱寒,怀旧与伤感总是与秋意一同纷至沓来。蛰伏生存的泥淖,很难鼓起勇气,放松心情,站到高处,悉心感受成熟的阳光。站在秋后的土地上,我是一株行将枯萎的秸秆,阳光的呵护越发唤起我对过去的留恋。落叶无声,原野日渐褪色,今日的阳光不同旧时,已经不能尽情地渲染勃发的生机。
  如今,我依旧两手空空,贫穷如一个乞者。手捧清凌凌黄灿灿暖融融的阳光,忽然深深地怀念一江春水。如诗如画的季节,蓝天碧云,绿树红花,春风如絮,岁月悠悠,此情此景何曾定格一个翩翩少年玉树临风般的背影?那时,曾经种下满地的诗情,如今,所有的期许都如同过眼云烟,随同秋风落叶悄然飘散。抚摩两鬓,心绪苍凉,回顾来路,思绪万千,眼圈潮湿,默然的诘问和遍体的伤痛又怎能随风而逝?
  试图用干净美丽的文字让一切回顾留下一些美好的印记,但指尖和心头的距离似乎远隔千山万水,难以呼应,只好让种种借口都理所当然地自欺欺人,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光阴有如白驹过隙,堂皇虚度。今日的阳光用耀眼的触角深深地刺痛了我庸碌的心,就是一潭死水,也不能不漾起些许波光,以映照秋日丰硕的成就和巨大的奉献。伫立秋天的深处,将陈腐的外壳尽数剥去,让懒散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秋阳悉心晾晒灰暗的心情。
  秋日里,关于我所有的贫穷的故事情节永远都不会凋零。
  那一个秋日,注定了后来的一切,对于我,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我以生命的形式降临人间的时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成熟的稻谷和玉米在门前晒架上的簸箕里正散发着新鲜的香味,山芋南瓜萝卜等粮食和蔬菜杂乱地堆放在墙根,母亲在破旧的老屋里独自完成了艰难的分娩。我的啼哭异常响亮,从山村里一路冲出来,在幽静的山脚下传得很远,把温暖的阳光搅起清盈盈的质感。此时,父亲正在另一个山坳里给新垒的两间土坯房上梁。邻人很快给墙头上的父亲报告了喜讯,父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漠然。一个在山冈上放牛的本家老爹抬头看看日头,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掐指一算,惊呼道:“呵呵,这个小伢还不是搬泥巴坨的命呢!”父亲迅疾坚定地摇摇头,未置一词。母亲象征性地休息了几天就开始下地进行无休无止地劳作了,陪伴我的是漫长的孤独,我天天在摇窝里安静地沉睡,不哭不闹,以永恒不变的姿势把脑袋都睡变了形,以致大家都一致公认我将来一定是个孬子。我的人生道路是从昏睡开始的,后来的浑浑噩噩和这样的起点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饥一顿饱一顿,捉襟见肘的五谷杂粮让劳累过度的母亲根本无法分泌出奶水来。大米稀饭都难得一见,一日三餐玉米稀糊把我喂的面黄肌瘦,羸弱不堪,母亲总是担心我养不大。一出生就饱尝贫穷滋味的我,对语言的反映尤其迟钝,两岁时还不愿说话,偶尔发出含混不清的词语也是有气无力。从此,我象一株瘦弱的秧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风雨飘摇。
  六年后的一个深秋的下午,在距我家几十公里外的另一个山村,出生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妻子。这年秋天,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后,山乡一片废墟,百废待兴,妻子同样是生不逢时。我们在各自的生存空间里,沿着两条生命轨迹艰难前行,这两条轨迹的重合是在二十五年以后。山洪爆发以后,水打沙压,即将收割的庄稼全部毁于一旦,颗粒无收。
  那场惊心动魄的洪水,让我第一次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那是一个阴冷潮湿的早晨,昏天黑地的倾盆大雨已经整整下了三天三夜。母亲似乎预感到灾难即将来临,一大早就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弄起来,最小的三弟当时才一岁半,母亲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始终没有放手。我起来的时候,上游的河堤已经破了,汹涌的洪水径直从田垄上漫下来,满畈黄橙橙的稻子顿时荡然无存。“老天不让人活啊……”母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父亲在屋后清理塌方,挖沟引水,锅里的玉米糊持久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阵阵香味,但处在极度惊恐中的我们已全部忘却了饥饿。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过后,一种轰轰隆隆的声音经久不息,脚下的土地急剧地抖动起来。“不好,起蛟了,赶快跑!”父亲冲进家,随手拉着哥哥姐姐就往外跑,母亲一手抱着四岁的妹妹,一手抱着弟弟也跟着父亲跑了出去。一阵地动山摇,房屋摇摇欲坠,危在旦夕,随即,黑糊糊的泥水涌进家里,瞬间淹没了我的小腿,弟弟的摇床和屋里的木头家什都漂了起来。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恐惧,无助之中爬上摇床,闭上眼睛,蜷缩一团。家里的泥水越来越深,在摇床正要漂出大门的危急关头,父亲和上屋的大伯手拉手趟着齐腰深的泥水划进来,身手敏捷的大伯一把抓住摇床,几乎是同时,父亲将我抢在怀中,和大伯一起手挽手划出后门,爬上西头山冈上的竹林里,才算到了安全地带。这时,我家房子东头的山墙已经倒塌,摇床和其他家什从屋里漂出来,在洪水中身不由己,飘摇翻滚,未经挣扎,很快就被吞没,迅疾无影无踪。后来,大家看到我都说,这个伢大难不死。
  此后,我们全家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幸亏大伯收容了我们,让一家老少七口得以暂时安身。大灾之年,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大伯家也有六口人吃饭,大妈怀着堂弟,即将临产,口粮也极其有限。洪水过后,满目创痍,田地里到处都是淤沙砾石,粮食蔬菜无一幸存。我们只能依靠政府供应的少得可怜的一点山芋干艰难度日,维系生命。路上逃荒要饭的随处可见,但母亲说,宁可饿死也决不讨饭。于是,我们只有倾巢出动,上山下河,仔细搜寻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这年秋天之后,我们倒是有幸尝遍了山间百味、人间苦辣,舌根从此坚忍不拔,处变不惊,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父亲每天都要参加队里的生产自救和水毁恢复,起早歇晚抽时间将残存的两间危房修缮加固,在大伯家挤住了一个多月,入冬之前,我们又搬了回去。这两间破屋一直住到我上大学以后,才拆除重建。
  次年开春,我开始上学。一晃八年过去,初中毕业,两分之差,我与中专擦肩而过。父亲在亲族四邻的苦苦劝说下,咬咬牙让我上了高中。这年秋天,十五岁的我独自一人背着一床破棉被、十斤大米和两罐咸菜步行二十多华里到区里上高中。初出家门,孤苦伶仃,山高路险,心境悲凉。区中学的学生宿舍在一所比我家的危房还要破旧的老祠堂里,黑咕隆咚,甚是怕人。秋风日劲,秋叶飘零,思乡情切,凄苦难言。两年时间,往返来回,我没有坐过一次车。高中毕业应届高考,我的成绩依然在分数线旁边徘徊,机遇又一次与我失之交臂。暑假以后,我天天和大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终日默默无言。队里有些人欺人太甚,开田挖地,秋收播种,我明明和他们一样干活,却只能拿他们一半的工分,为此,母亲经常暗自垂泪。平日沉默寡言的父亲只有闷头闷脑猛抽黄烟,以抑制内心深处的愤愤不平。长此以往,父亲终于忍无可忍,学校开学快一个多月了,父亲才孤注一掷,决定让我再复习一年。经人疏通,另一所区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成绩很是偏爱,没废什么周折就爽快地接收了我这个迟到的复习生。秋日里,父亲的这一决定,彻底地改变了一个贫苦的农家小子的命运。十二元的复习费,我欠了好几个月,班主任老师了解我的情况,每次在班上催缴以后,都私下里安慰我说不是针对我,叫我不要急。老师越是体谅我,我越是难过,经济上、学习上、心理上的诸多压力使这一年的时间显得特别漫长。第二次高考来临,我倒变得轻松起来,我想不管考上考不上,总归要解脱了。本着这种心态,加上上年参考的经验,三天考试还是比较顺利地应付下来了。回家以后,什么也不想,天天发狠干活,以期最大程度地减轻万一再次落榜的罪责。
  盛夏的庄稼地,热火熏蒸。玉米带着我们全家经年的期望,高度已经长到极至。玉米参差的叶子相互交错,不时用自己的锋利和热辣和我亲密接触。在玉米丛中劳作,裸露的皮肤伤痕累累,汗水淹渍以后,越发疼痛难忍。我独自默默无言,心潮逐浪,翻江倒海。我把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侍弄玉米上,在现实需要和期望值上,玉米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我的高考结果。穷山恶水,土地贫瘠,水田极少,收成又低,一家人的口粮只能寄希望于几块薄地,绝大部分要靠石头缝里刨土、土里刨食,长年累月,米饭难得一见。为了节约口粮,阴雨和冬闲时节不能干活,一天只吃两餐,都是瓜菜玉米稀糊,而且数量有限。童年时期,饥饿是我永远的痛,痛彻肺腑,刻骨铭心,最大的希望是能狠狠地吃一顿饱饭。此时,我深感罪孽深重,无以解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把一颗脆弱的心宰割得鲜血淋淋,几近麻木。
  一个日头毒辣的午后,我正在给没顶的玉米锄草,本村一个族侄飞奔到地头,狂喘惊呼:“通知来了,通知来了。”原来是乡邮政所叫他带信,让我去拿学校的高考预选电话通知。我坚持锄完那一块地,到邮局一看,才知道自己已达本科分数线,学校要我第二天就赶到县城,填表体检。体检结论是营养不良,其他基本正常。填志愿时,很是废了一番脑筋。我自己想上财贸院校,但听老师说师范院校的生活费比较高,家里负担要轻一些。思虑再三,我只能忍痛割爱,将所有志愿清一色填了师范院校。
  为了筹集学费,回去以后,我就到表哥开的豆腐坊去帮他做豆腐。起早歇晚干了一个月,脚底烂掉一层皮,赚了二十元钱。父亲求爹爹拜奶奶,东挪西借,凑了四十元,临走只给了我三十元,自己留下十元。我望着兄弟姐妹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的面容,心里象做错事一样内疚,离家之前,我又塞回二十元钱给父亲,让他买点粮食弥补短缺,以备饥荒。
  从我的家乡到我上大学的城市要四块多钱的车费,为了省下这笔钱,父亲托人找了一辆附近三线厂到市里拉煤的便车,夜里出发。秋雨连续下了十几天,这天晚上异常阴冷潮湿。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挑着一床被子和一只木箱,离开了我穷苦的家乡。我看不到家人送行的身影,看不到生长玉米的土地,看不到朝夕相伴的山山水水,只有我踉跄的脚步无声地刻写久久沉默的故土。
  我不知道秋日的贫穷还要持续多久,后来的困苦都被希望隐藏在身后。秋日对于我的意义究竟有多少,根本无从计算。秋天本来就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你总会有所回报。太多贫穷的浸润,让我时刻不能摆脱扎根于骨子里的寒酸与木讷。然而,贫穷对于我也不啻于一种财

山野之秋 风,撩拨悠远的思绪
山那边的小黄花
在深秋的午后
懒洋洋的打盹

采一颗不知名的
带刺的野果
透一身酸酸甜甜的清凉

没有狗叫鸡鸣的深山
已瞧不见了秋蝉
溪水
流下光滑的石头
抚摸着
小小的光脚丫
这不是夏季
看不见成群来来往往
花花绿绿的蜻蜓

十几只小猪
争着吃奶
回家的路
格外拥挤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秋夜

--------------------------------------------------------------------------------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鉴赏: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仿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纪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 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就是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确立,也是文章感 且富有力度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秋天》 何其芳 课件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余秋雨散文》《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汪曾祺散文》的读后 ...
思想高古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 散文大师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散文集共收散文十三篇,篇篇均含深 意,字字皆为珠玑。《文化苦旅》一扫当今文坛柔弱之文风,尽洗当今文章风花 雪月之笔调。在二三年前,作为井底之蛙的我,曾以为当今国人斯文已尽,当读 《文化苦旅》,才...

故乡月优秀抒情散文
遥远故乡的月夜。一阵风轻轻地吹来,已经有了秋的凉意,月光,灯光都在这喧嚣的城市随风恍惚。小时候的中秋,平淡而又不乏乐趣,故乡的月离得愈久愈让人怀念...。(二零零八年九月十四日星期日西安交通大学值夜班恰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校园内赏月有感涂鸦)

欧洲的秋天赞美词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描写秋天好词好句
有关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2008年09月19日 星期五 上午 11:46好词: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秋风习习 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好句: 1.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2.秋天的美是理...

散文作文
如魂息尘萍,秋散泪离。黄公尽赤虚。 点评:这首诗歌“诸子百家”,构思大胆新颖、有独创性,结构安排合理,整首诗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语言方面富于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如“青袍空湘,潇玉琉子蓿”。 散文作文 篇8 一位平凡的老奶奶,带给我的是内心的敬意。 在小镇里,一处地方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间小屋,...

经典散文日记
故都的秋尚且悠悠可爱,北国的春也定别具一方特色。北国的绿不像南方那样烈,却也是于无声中渗出汩汩流水来滋润心田。春在这里像画笔一样一点点、一丝丝将山野勾勒、渲染,有着鲜明强烈的层次感。这明暗交错的层次感让路人像在鉴赏一副作品一样于无形中凸显这绿的可爱之处。北方多风,这是知道。春日的绿在风的...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5 今年开学后,我已升入初中,是一名中学生了。老师为了开阔我们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推荐我们多读些课外书,《张晓风散文精选》便是其中一本。 我本来是不爱读书的,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便把书放在我的枕头边,每天做完所有功课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睡前至少读十分钟,且称做睡...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4 《林清玄散文集》主要写了林清玄在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以及林清玄对一些世事的看法,从而悟出道理。一翻开这本书,逐字逐句地读,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细腻、柔软的感觉。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应该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转,丝毫不逊于女作家。

《老舍散文》读后感
读了《老舍散文集》之后,我越发的敬佩老舍先生。他在那样艰苦环境中,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章,不得不令人赞赏。而我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应该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做出贡献。 《老舍散文》读后感6 读《老舍散文》——《多鼠斋杂谈》有感 作者老舍在文中写道,他戒酒,戒烟,弄个...

繁昌县18386437931: 求一篇描写秋天的散文,带点评和感受(散文500字左右,感受100字左右) -
单于盲亚邦:[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我,不该如何,该如何… >>>..风停了,雨也落过了,雨里面找鞋的人说:太阳啊,把你最热烈的光芒洒下来吧!;积水被蒸发了,鞋凑对了.;铁门被烤烫了,北边河也干竭了,擦汗的人说:落场彻底的雨吧!...

繁昌县18386437931: 描写秋天的散文加感想 -
单于盲亚邦: 作家念人写的一篇秋天伤感散文《郊外的秋》,描述主人翁从省机关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绝望,于是,借景言情,以物寄意,感叹前景像秋天一样,叶子开始飘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感觉到郊外的秋,并不像自己心中所想象的那样失落,而是充满着一片飘逸的情景,郊外那一片充满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深深吸引着他,使他感悟到,尽管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可是,它象征着成熟和收获.从此,他重新点燃起生活的火花……

繁昌县18386437931: 关于秋天的文章(带感悟) -
单于盲亚邦: 秋月朦胧中去东湖上泛舟,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一轮圆月高照,湖面映出粼粼的波光.秋风习习苇叶萧萧,秋水茫茫渔火点点.静悄悄的月下橹声咿呀,芦苇飘荡惊飞鸟,这秋夜就显得更加深沉了.苇深芦摇惊鸟夜,秋舸轻浮荡柳影. 秋天...

繁昌县18386437931: 谁有关于秋天的散文啊要有深刻寓意的要600字左右的 -
单于盲亚邦:[答案] 罗兰: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是...

繁昌县18386437931: 求一篇以'感悟秋天'为主题的800字散文,题目自拟,不要百度.谢谢咯! -
单于盲亚邦: 关于感悟秋天的作文 随着第一缕阳光从茂密的枝叶间射向大地,地上一片斑驳的碎影,走在这碎影里,再也没有了夏日炎热,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阳光,如母亲的手轻抚我的脸庞,天是那么蓝,那么干净,那么的透明.几朵白云悠然飘浮着,仿...

繁昌县18386437931: 关于秋的哲理散文 -
单于盲亚邦: 感受秋天 立秋之后,天气便凉爽起来,秋风飒飒,天高云淡,秋天就这样来了.那个繁华演尽,燥热难挨的夏日,就这样走了. 每到这个季节,古人便发出悲秋之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无名的惆怅占满心头.《诗经》中的“秋...

繁昌县18386437931: 描写秋景的散文(600字左右) -
单于盲亚邦: 我并不喜欢故作深沉,因为那只会显示出我心灵的苍白.但,每当秋天的时候,看着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说不伤感,那也是掩饰我内心的感触…… ——题记 秋风习习,送走了夏的酷热,迎来了秋的清爽.秋天的清晨很是特别,少些活泼,...

繁昌县18386437931: 写秋景的作文带读后感!注意一定要读后感(800字左右)!!!急用~~~ -
单于盲亚邦: 我最近写了篇散文,你看看能用上不^^写的不好,请见谅!秋当秋天的妩媚悄悄地降临这个醉人的世界时,有一颗希望的嫩芽悄悄地伸展出了她柔软的腰肢,在和煦阳光的温柔里,轻轻地享受着秋风的抚摸,轻轻地露出了她迷人的微笑,轻轻地...

繁昌县18386437931: 求人帮忙写一下关于写秋天散文或诗歌的心得和体会!要求600字! -
单于盲亚邦: 召唤 风,凋零在无垠的旷野 季节带着期许来临 内心的呓语突然唤醒 如同久远的呼吸 从河流和山冈出发 追寻岁月的痕迹 枕着惊悸的秋梦 一声颤音,飘落大地 那可是久违的鸟群 梦想还未来得及实现 生命已冲破时间之门 摊开的十指,开满厚重的...

繁昌县18386437931: 一篇写秋天的作文 要从里面悟出道理 600字以上谢谢 -
单于盲亚邦: 秋来了,萧瑟的秋风呼呼的刮着,卷走了地上的金黄色的落叶.蓝蓝的天空如海湛蓝,朵朵白云如一艘艘正要启航远行的船,在大海上漂浮着. 落叶点缀这大地,使大地在萧瑟的秋天风采依旧.只是多了无以伦比的沧桑感.叶,如人,经历的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