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作者&投稿:从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与悲剧结局的作用~

中国古代是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的。四大悲剧也只是情节壮烈,结果依然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表现社会繁荣和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观道德观,悲剧也是这样的目的。那些批判统治者的悲剧多少都是出现在动荡社会,是为了表现人民疾苦。这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但是,仍然不能说古典小说有悲剧。

中国古代多大团圆结局,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这样的作用有一个目的,就是宣扬儒家思想,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的思想局限所造成的。悲剧显然更震撼人心,引人深思。但是显然,我们都爱大团圆。

大团圆,是为了弥补现实的苍凉。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永远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

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团圆结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让他们先后殉情,似乎大悲却在死后化蝶双飞,给人们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面说:“中国人有个情节,姑称之为“团圆情节”,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扩展资料: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对戏剧情节而言:这一路戏,总是大团圆的,缺少真正的悲剧力量。

如《窭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架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选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团圆



中国古代多大团圆结局,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这样的作用有一个目的,就是宣扬儒家思想,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的思想局限所造成的。
悲剧显然更震撼人心,引人深思。但是显然,我们都爱大团圆。


...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有人说这属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
见解一: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警示世人,深化主题。 见解二:符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族审美心理,表明人们对“大团圆” 式结局的美好追求与向往。 见解三:西方文论认为中国的悲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削弱了悲剧感 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因此而称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我不认为这是削弱了作者...

为什么中国传统戏剧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不仅是戏剧,传统的小说也是如是。中国人都是讲究善恶有报,好人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的事物。

美国动画电影为什么喜欢以大团圆为结局?
狂欢、享乐成为美国人的精神追求,这些理念都理所当然地渗透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画影片都是以喜剧收场,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睡美人》、《人猿泰山》、《海底总动员》、《加菲猫》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美国动画影片都是以圆满来结局。

大团圆结局什么意思?
就是很完美、剧中多数主要角色都获得幸福结果的结局。大团圆: 戏曲、曲艺等文艺作品的术语。多指作品中的一家人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团聚。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曲艺等的大团圆,往往还有皇帝满门封赠,主要人物奉旨完婚一类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内容。

...这属于大团圆的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你怎么样理解?
见解一: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警示世人,深化主题。 见解二:符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族审美心理,表明人们对“大团圆” 式结局的美好追求与向往。 见解三:西方文论认为中国的悲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削弱了悲剧感 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因此而称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
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似乎,大团圆结局消解了元杂剧的悲剧意义,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动了天地,誓愿一一应验。甚至剧末,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大官回来替窦娥昭了雪,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西厢记》中张生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了...

中国小说中通常出现的大团圆结局用专业术语来说叫什么?(相对应于西 ...
大团圆结局 本就是 戏曲、曲艺等文艺作品的术语。多指作品中的故事经由酸甜苦辣后从新美满团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曲艺等的大团聚,往往还有天子满门封赠,重要人物奉旨完婚一类为封建统治阶层树碑立传的内容事实意思不大。

求几部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名著啊!
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名著有很多,比如《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经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最终归顺朝廷、保卫国家的故事。虽然小说中充满了悲壮和牺牲,但最终宋江等好汉都得到了善终,实现了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民...

鲁迅论睁了眼看中为什么中国的文艺作品大多倾向于大团圆结局?
有个大团圆的结局是中国人最希望的事情了,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都喜欢一个故事能有大团圆式的结局?拜托各位了 3...
这根中国传统有关,比如说忙了一年,就为了到过年了吃好的穿好的。电视、小说也是一样,经历那么多酸甜苦辣要到最后连个好点的结局都没有,那不全白玩了?而且也太没意思了

尼木县13583061625: 为什么古代戏曲中都是大团圆结局 -
戏法氟他: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封建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一直都被灌输着同样的观念——大丈夫就要寒窗苦读、封侯拜相、光耀门楣,女子则是要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从一而终,这样才算是功德圆满,所以古代戏曲中这些人物形象总是被大力歌颂的.而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就将他们在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寄托在了戏曲中,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自然是非常受欢迎的.

尼木县13583061625: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团圆结局 -
戏法氟他: 1.惩恶扬善、英雄主义,朴素的理想主义色彩.2.现实往往是悲剧,百姓从通俗文学中寻找寄托.各种演义最突出,《说岳》、《隋唐》、《杨家将》.

尼木县13583061625: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大团圆结局 -
戏法氟他: 大团圆可以满足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希望所有的挫折都能够跨过,风雨之后见彩虹,从心里的想法就是自己百年归老能够有所善终.

尼木县13583061625: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戏曲作品都以“大团圆”作为常规结局?要专业的 -
戏法氟他: 从本质上说,“大团圆”所表现出的乐天精神,其实具有“深沉的历史悲剧感、人类命运感”,古人对这一点体验得很深切透彻.毛声山在评点《琵琶记》时说:从来人事多乖、天心难测,团圆之中,每有缺陷,报反之理,尝致差讹,自古及今,大抵如斯矣.今人唯痛其不全,故极写其全,唯恨其不平,故极写其平.

尼木县13583061625: 为什么中国传统戏剧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
戏法氟他: 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不仅是戏剧,传统的小说也是如是.中国人都是讲究善恶有报,好人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的事物.

尼木县13583061625: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大团圆的结局?
戏法氟他: 因为中国人压力大啊,心里没有那个负担去承受不欢而散的结局,在现实中已经看够了,嘿嘿!!!

尼木县13583061625: 什么是文艺学上所说的“大团圆结局” -
戏法氟他: 戏曲、曲艺等文艺作品的术语.多指作品中的故事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圆满团聚.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曲艺等的大团圆,往往还有皇帝满门封赠,主要人物奉旨完婚一类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内容,现实意义不大.

尼木县13583061625: 小说结尾的作用(小说结尾的作用有哪些)
戏法氟他: 小说结尾的作用:一、出人意料的结尾.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

尼木县13583061625: 求高考语文中小说考察的知识点(例如表达方式和其他有哪些之类) -
戏法氟他: 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

尼木县13583061625: 为什么人们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戏法氟他: 因为结局是悲剧大多数看了都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情.一般对于电视剧、小说这些大家用来消遣的东西潜意识都希望让自己感到愉悦,放松放松.看悲剧很伤神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