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生平事迹

作者&投稿:戚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贝多芬生平事迹~

贝多芬生平事迹:
贝多芬全名叫做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扩展资料:
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
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五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
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的话,他就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
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

车尔尼是李斯特的老师,相信多数学过钢琴的朋友们一定都弹过他的练习曲,但是这个音乐教育家,他也曾经和其他的琴童一样,是一个心怀忐忑的学生。


车尔尼,1801年的时候,10岁的车尔尼,在他爸爸的带领下,准备去参加一个音乐家招收徒弟的面试,这个音乐家最近在维也纳名声鹊起。但这里面有人是称赞他的,也有人是贬低他的,有的人说他敢于挑战权威,代表着音乐的未来,也有的人都说他粗鲁不堪,根本就是在哗众取宠,不管怎么样,年仅十岁的车尔尼是这位音乐家的忠实粉丝,所以车尔尼是非常希望跟随这位音乐家学习钢琴的。
但是这位音乐家不是很热衷于教授学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是用来作曲的,所以他收学生的要求就很严格,因为并不是为了挣钱,主要看缘分,只有那些他认为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愿意教。为了能顺利通过这位音乐家的面试,车尔尼认真练习了音乐家最新面试的作品:他的第23号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热情奏鸣曲》。


车尔尼和父亲来到了他偶像的住处,内心非常紧张和兴奋,一个穿着邋遢的仆人接待了他们,音乐家住在六楼,车尔尼一边爬着楼梯,听着脚下老旧的木头地板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响声,一边的在心里默默的回想着《热情奏鸣曲》的乐谱,终于爬到了六楼,这个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到处都是扔的纸张和衣服,反正就是很乱,墙角摆着一架钢琴,一把椅子,但也就只有这一把椅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能坐下的地方。车尔尼的偶像,那个音乐家,就坐在这个有点儿摇摇晃晃的椅子上,他穿着一个毛绒绒的深灰色的夹克,以及毛绒绒的深灰色的裤子,这个人的头发很硬又很长,几乎是一根一根的直立在他的头顶,胡子也不知道是多久没刮了,让他本就有点儿阴沉的脸庞,显得更加阴沉了。
而且那这个人的耳朵里还塞着一个脏兮兮的棉球,白色的棉花上的沾染着不知道是什么的黄色的液体,总之呢,就是一副粗鲁并且邋遢的模样。这个音乐家的个子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点矮小,但是那四肢非常的粗大,他站了起来,挥了挥他那个关节大得有些离谱的手,示意车尔尼可以坐到刚才的椅子上弹琴给他听。


工作中的贝多芬
我想在这种环境里,恐怕所有的小孩都会紧张吧,所以车尔尼的爸爸让他慢慢的坐下,稍微平复一下刚才紧张的情绪,然后车尔尼就开始弹奏咱们现在听到的这首《热情奏鸣曲》。
对车尔尼来说,时间过得很慢,但似乎又过得很快,一曲弹完他还没有从演奏的状态中恢复回来,便听到那个人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很有天赋,我愿意教他”。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贝多芬,而车尔尼,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刚才描述的贝多芬是一副邋遢粗鲁的形象,但粗鲁绝对不等于愚蠢,在这样的外表之下,贝多芬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很多文人崇拜贝多芬,这里面也包括罗曼罗兰,探讨贝多芬作为偶像,无限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但这种推崇高尚的情操和愿望是美好的,贝多芬也确实具备罗曼罗兰在传记里面为他所描述的那些品质。
但那只是贝多芬人生里面的一方面。除了崇尚自由和自尊之外,贝多芬也有它世俗的一面,而且他的一生一直在世俗和自尊之间徘徊。他的骄傲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选择自尊的时候完成的。而他选择世俗的时候呢,也创作了很多并不是很好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现在不怎么被人们喜欢,但是当时这些音乐却为他赢得了非常丰厚的现实收益。
我想或许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让他面临利益的诱惑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矛盾,就是是坚持自我创作理想中的东西,还是稍微妥协一下,弄点儿虽然不那么具有艺术性,但却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就像贝多芬自己说的那样:“个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艺术”。
但是坚持个性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儿,比如说贝多芬的音乐,鼓舞的是那些在困境里的人,这些人把贝多芬视为精神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能够支持贝多芬的经济实力,而贵族们的他们喜欢的是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相对更加“优雅”一些的音乐,这和贝多芬的创作是矛盾的,满足贵族的需求就没法表达他自己真正想表达的那些东西,所以贝多芬的一生的一直是在不断的妥协和抗争之中。
车尔尼在面试的时候弹的《热情奏鸣曲》就是贝多芬抗争的产物,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贝多芬刚刚来到维也纳不久,换作别人的话,一个外地来的音乐家,年龄还不到30岁,肯定会先了解一下本地的所谓前辈们都是什么状况,不会很轻易的就弄出来和当时的音乐环境反差特别大的作品,但贝多芬他是并不在乎这些,他就像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
他觉得维也纳的音乐环境到处都是腐朽的气息,他刚到维也纳的时候,海顿在音乐创作上给了他很多的指导,但是他俩的观念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海顿经常劝贝多芬,甚至可以说是在告诫贝多芬,一定要遵循传统,不要加进太多的个人的花样。但是贝多芬是听不进去的。
当然如果他听进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等这些让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为贝多芬的伟大作品了,而且那贝多芬不只是不会遵从海顿的意见,他还要激烈的反驳海顿,甚至曾经公开的宣布过,他在海顿那里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当然这是不客观的,但是这样的性格,让贝多芬的音乐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内容,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大声的表达,既然说了,那么就要说一个淋漓尽致。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兰。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 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奇丽爱太•吉却笛,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慰灵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14995.html?fr=qrl3

真利害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的一生 -
营弯胃力: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营弯胃力: 贝多芬(13岁,1783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有什么事迹 -
营弯胃力: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生平简介及成就 -
营弯胃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营弯胃力:[答案] 贝多芬(13岁,1783年)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的事迹,简介.急需... -
营弯胃力: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
营弯胃力:[答案] 贝多芬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有作品《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月光曲》等,他晚年失聪,但还是坚持创作.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出生,经历,事迹,在哪去世的)急 -
营弯胃力:[答案] 一、贝多芬的艺术生平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德国的小城——波恩出生.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开封县17379848962: 贝多芬一生的经历 -
营弯胃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