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明末的农民战争~

作者&投稿:琦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近 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队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渑 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 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展 和总结。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 中心地。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他 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 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战 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 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 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 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 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 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 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 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 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 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革命。在明军剿抚兼施进 攻下,陕西战场义军除壮烈牺牲外,不少首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现出时降时叛的复杂 局面。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牺牲后,王自 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 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 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 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较大。为保存实力,起义军从山西 转入河南。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经渑池县突破 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展开了新的战斗。渑池突围的胜利,不但使义 军未被消灭,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对后来起义军势力壮大意义重大。

起义军渑池突围后,在豫楚川陕交界山区流动作战,与明军周旋,明军不得不分兵 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将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 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 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崇祯九年(1636年)夏,起义军被 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 被俘牺牲。

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活动在湖北、安 徽、河南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崇祯十一年 (1638年),在洪承畴优势兵力围攻下,起义军蒙受了很大损失。李自成兵败梓潼,退 守岷州(今甘肃岷县)、临洮。张献忠败于南阳、麻城,最后投降了明军,起义转入低 潮。为保存起义军力量,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阳, 镇压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次起兵,在 罗山(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后转入四川,在达州战役中大获 全胜,随即兵进湖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阳,镇压了襄王。李自成、 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张献忠、李自成两支大军相互应援,分别在川陕和河南战场与明军作战。张献忠于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 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 西政权。李自成从洛阳转入湖广作战,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此后连克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县)、孝感、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据河洛取天下”。李自成攻占襄阳后,在政 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战术,派遣将领分守所 克城邑,严密军事组织,建立各种军事制度,把军队分为骑兵和步兵两种,形成营队两 组编制,战术上步骑配合,骑兵诱敌,步兵拒战,然后骑兵包抄合围。攻城时骑兵布围, 步兵冲锋,昼夜三番轮攻。这表明起义军已由流动作战阶段进入阵地战阶段,已具备了 推翻明朝的实力。李自成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崇祯十六年 (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率10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 义军不战而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势力进一步 壮大,把西安作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后,李自成亲率大军渡黄河进入山西,攻克太原, 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县),从北面包围了北京。另一路义军由左营制将军刘芳亮 率领,渡黄河攻克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保定,从 南面包围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从昌平围攻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十九日李自 成率兵进城,崇祯帝在煤山自杀,明朝被推翻。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 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成为起义军的心腹之患。出于对农民起义军仇恨的地主阶级本 性,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 在山海关激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 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 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 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 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 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 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 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 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 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 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 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或1A10,常常 失败。

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 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 形成鲜明对比。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 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 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1628年,陕西、山西、河南诸地发生灾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甚至人食人。官府不顾人民死活,照旧逼税催租,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拉开了序幕。

明朝后期朝廷最大的心病就是财政吃紧,这个现象缘于多个因素同时作用,一是税收拮据,二是灾难频繁,三是通货膨胀,这些情况在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尤其明显。

“税收拮据”主要因为税率一直很低,农业税本来就不高,商业税更是少得可怜,农民的负担本来不算沉重,但在朝廷收农业税时是收现银,所以收税期间往往会导致粮价下跌,从而导致农民贱卖粮食缴税,之后粮价恢复正常,如此一来即便不算重的税赋也会成倍增高,并且让商人从中牟取暴利,若是朝廷加农业税,那么只能导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导致许多拖欠的现象。提高农业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但对整个局面却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因为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向工商业转移,农业发展处于停滞阶段而商业税收又实在少得可怜,所以朝廷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商业税,但当时文官集团又和商贾相互勾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团就是商贾的代言人,即便皇帝想加征商业税也会因为文官集团会的阻挠而难以达成,这就造成了明朝税收拮据持续的局面。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自始至终都非常贫困的一个朝代。帝国7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帝国的田赋制度承袭唐朝杨炎所创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平均每年的约有2700万石(一说2950万石)。历史的最高峰时1412(永历帝时期)的收入也不过只有34,612,692石。如果换算成银两,就是说明王朝平均每年的收入是2700万两白银,最高收入年也只有34,612,692万量白银。(按照1447年明朝制定的价格定位“每石税粮白银一两”)。这不仅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早期5000万两左右,后期达到8000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12600万缗到15000万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70,000多人,其中官员20,400人,吏51,000人;在1520年左右,帝国拥有世袭武官约100,000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200,000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除了大量的官吏,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官大约有70,000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7,884人(1487年)。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2700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2300石。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370万石左右。但这仅仅是帝国的正常时期的支出和盈余,但是帝国每个朝代都有大规模的额外支出,比如永乐帝时期曾经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大规模的征讨安南的反叛,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额外的开支不仅消耗了田赋的最后一丝盈余,而且将其他25%左右收入(包括盐税、海外关税等)也消耗殆尽,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这几乎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的灭亡的先兆。

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压力,帝国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帝国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收支平衡。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减少官员俸禄,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一个正一品大员年禄米只有1,044石,而一个从九品官员的年禄米只有60石,而在两汉时期一个郡刺史(按明朝官员品节,应该是正四品)的你年俸禄就达到2000石。结果,减少了官员的俸禄虽然在一方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二, 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明朝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并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1392年洪武时期就拥有了120万军队,登记在册的军户有170——200万户。明帝国的军屯,为每一个士兵提供20亩田地,军户除了要出一人负担兵役,还需要自己承担30%的装备,而其他70%的装备也是邻近军户所负担。帝国虽然利用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

三, 采用“开中制”,减轻帝国对北部边防的补给负担。明朝洪武时期,帝国为了防卫北方的后元(后分裂为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洪武帝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帝国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 发行纸币(宝钞),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使货币贬值淡化财政危机。帝国将纸币的面值分为一贯(1000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和一百文六类。并且在洪武时期规定了严格的兑换额度“钞一贯,准铜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黄金四两”。但是,帝国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不得不滥发纸币。在1385年帝国的各钞局就印发了2700万贯——3400万贯左右的新钞,当时的物价是2贯500文折米1石(明最初实行米银折换率是1石米折兑0.25两白银,在1447年才由政府重新定价。此处采用1447年之前的兑换价格)。可是到了1390年,印钞的数量就倒到了7500贯,增长了120.6%——177.8%。而且滥发纸币并没有停止,在15世纪初每石米的价格就上涨到了30贯(钞)。米价在短短的不到20年间上涨了12倍。再滥发纸币的同时,帝国对同前的发行量也大规模增加。最终导致了“钞不如钱,钱不如银”的尴尬境地。帝国最初制定的胡货币体系被瓦解。如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其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所以在帝国统治期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有永乐时期的山东唐婉儿农民大起义、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响马大起义(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川农民大起义,最终发展到帝国末期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这种希望通过增发纸币来缓解财政危机的措施,不但没有对财政有任何的缓解作用,发而增加了军事镇压农民起义的支出。可谓“偷鸡不成,放折一把米”。

“灾难频繁”主要因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自1580年起一直到十七世纪中期是著名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七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气候变冷,这是过去一万年间十数起类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海外贸易庞大,出口的商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庞大,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形容中国如同一个“银泵”吸纳着全球的白银。《晚明社会变迁》中提到:“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相当于3亿3653万多两白银)。李隆生综合了庄国士、von Glahn、Yamamura&Kamiki、Brading&Cross、Atwell Reid、Kobata等众多学者对于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的数量估计得出一个平均值的结果:“明季由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为1亿7000万两”。综合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流量统计,明朝时期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五亿两以上。如此多的白银堆积在中国,必然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在灾荒频繁的年月里粮价也随之而飞涨,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这三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明朝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由于海外贸易的刺激,明朝富庶的南方大片的田亩被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随之下降,北方大旱则导致粮食更为匮乏,粮价开始节节攀升,海外贸易收入激增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加剧了粮价的上涨,粮价飞涨带动所有物品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明朝中央财政却因为灾荒之年税收相应减少,又由于从海外贸易中赚取了暴利的商贾们开始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发展,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大,导致官办企业纷纷倒闭,朝廷就穷的更为可怜了。随着财政的进一步拮据,赈济和粮饷都成为空谈,而没有了赈济饥民就起事,没有了粮饷军队就哗变,许多农民军正是饥民和散兵组成的,所以明朝末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为了生存三番五次劫掠农耕文明的明朝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明朝后期边陲频频吃紧的根本原因。

这一系列问题加剧了明朝军队的压力,而明朝军队的问题却更为严重,明朝军队实行屯田制,明朝军队的重兵集中在九边重镇,这九个边镇都在北方,北方受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影响频繁发生大旱,屯田的庄稼颗粒无收,军队的粮饷就成了问题,缺饷导致战斗力下降,军饷问题必须解决,由于屯田没有收成就只有买粮食,可买粮食也需要钱,本来国家税收拮据财政就困难,灾民要赈济,军队要粮饷,为了备战蒙古和后金这些北方民族的入寇劫掠不仅要招募新兵,还得置办军械、增发军饷,更要修筑防御攻势抵御入侵,这一切都要钱。

这个时期成为明朝异常困难的艰危时期,一面是粮价、物价飞涨,一面是朝廷财政收入锐减,但财政支出却飞速激增,这种局面下“财政问题”就成为了关乎明朝生死攸关的大局。这个大局应该如何对应到辽事的处理上就成为了关键,处理不当则可能祸及根本,处理得当能让大明王朝渡过这段艰辛的岁月,实际上就快要熬过去了,因为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灾难逐步缓解最终恢复正常,明朝却只撑到了1644年。

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高度集中,广大农民陷入破产。2,政治极度腐朽,地主阶级的剥削异常残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3严重的自然灾害。
结果: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明末农民起义,导致甲申事变,明朝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

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1.魏忠贤专权
①明初,皇帝大权独揽,直接处理各项政务,这给以后宦官专擅朝政,埋下了祸根.
②明英宗时,宠信王振(大宦官),他把持朝权,揭开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帷幕.以后,宦官专权的局面屡次重演.(刘瑾)
③明后期,魏忠贤专权,使明代以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把广大人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
(神宗/万历 1573-1620;光宗/常洛 1620-1621;熹宗/由校 1621-1628;思宗/由检 1628-1644)
史料介绍魏忠贤:《明史》卷305《宦官魏传》(初中教参P258)
补充介绍:
东林党 地主阶级内部反对派(反魏)
明政府腐朽,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从万历年间的争"国本"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党争.
明神宗无嫡可嗣,按宗法制无嫡立长,立了朱常洛,而万历欲立郑贵妃子朱常洵.吏部文选郎顾宪成力主立常洛,万历怨,后举内阁臣,又举被解职的王永屏,万历罢其官,顾回老家无锡,与其弟修复宋时书院东林书院,并与一些抱道忤时,退处林野的士大夫,在其讲学,讲习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被称为"东林党".可补充: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魏忠贤迫害东林党:
东林党杨涟上疏弹赅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于是魏忠贤大开杀戒.(左光斗被杀《左忠肃公轶事》;方苞《方望溪全集》中《狱中杂记》)
后魏忠贤为钳制舆论,还下令拆毁全国所有的书院,禁止私人讲学.
2.土地的集中和田赋的加重
①土地的集中
A,皇室,贵族,功臣和宦官大量侵占民田,皇帝常强占民田,建"皇庄",或把强占的庄田赐给皇子勋戚,明代受封藩的亲王有50多个,他们除了在京师附近有养赡田和香火地外,在各地藩府区还占有大片庄田,有的庄田地跨两,三省.到明末天启年间,全国王府庄田达到5000万亩.
B,此外,大地主,官僚占田.
②田赋增加,军队,官僚机构庞大,财政匮乏,不断加派田赋.
A,江南一亩地不过三石,少则一石,而地租达一石二,三斗.松江地区达一石六斗,苏州达到一石八斗,个别地方达两石.
农民失去土地又负担沉重的租税.
③征派"辽饷" 1618年开始每亩征2厘,很快增至每亩征9厘,每年索9000万两白银.
明末农民战争
1.陕北爆发起义的具体原因
明末陕北连年灾荒,1628年,旱灾严重,颗粒无收,官家照旧催租税.
涌现出起义将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2."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
提出问题:①针对什么问题提出 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
②和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有没有发展 怎样的过程
③有发展表现在哪里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水平的大发展.
3.李自成起义的发展和推翻明朝
1628年陕北起义――1640年进入河南――1641年处死朱常洵――1643年占领西安――1644年建大顺政权――1644年进军北京,3月入京崇祯帝在万岁山吊死,明朝被推翻(起义达高潮)
大顺政权控制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4.农民军的失败和清军入关
①李自成农民军失败
直接原因:清军和吴三桂的夹击.
根本原因:农民军占西安,建大顺政权后,革命进取心减退.
李自成遇害九宫山(1645年)
②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活动在长江中游,后占成都,建大西政权.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牺牲,起义失败.
作用:有力的配合了李自成起义军沉重打击牵制了明王朝在长江中游的势力,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③余部农民军,坚持斗争近20年.
小结:明朝的腐朽统治,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起义过程中涌现出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建立了政权,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最后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在中国古代农民军战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封建剥削的残酷。直接原因是当时发生的严重饥荒。最后的结果是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崇祯皇帝在京城上吊自杀。

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底层农民温饱得不到解决,苛捐杂税日益严重,清兵战祸连连,朝廷日益腐败......等等都是造成李自成等人起义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农民战争
29:宋---红巾军抗金起义 30:宋---邵兴抗金起义 31:宋---钟相、杨幺起义 32:宋---魏胜抗金起义 33:宋---红袄巾抗金起义 34:元---元末农民起义 35: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36:明---刘六、刘七起义 37:明---明末农民起义 38:清---古州苗民起义 39:清---白莲教起义 40:...

明末农民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628年,陕西、山西、河南诸地发生灾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甚至人食人。官府不顾人民死活,照旧逼税催租,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拉开了序幕。

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是?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在甘肃榆中县发动兵变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榆林市米脂县起义 崇祯七年(1634年),陈奇瑜出任山、陕、豫、湖广、四川五省总督,最后竟在关键时刻铸成大错 陈奇瑜将败退的农民军围困在车厢峡,李自成走投无路诈降,陈奇瑜居然答应,李自成得以死里逃生,后来复叛,...

明末农民战争是怎么引起的?
明末农民战争。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拉开序幕!

明末农民起义简介资料
在顺治初年,李自成和张献忠纷纷牺牲,农民军的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是发生在明朝末期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起义。通常来说,农民起义之所以爆发都跟当时的社会状态有关,只有在民不聊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农民才会奋起反抗朝廷的统治,明末农民起义也不例外。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

中国农民战争有哪些
但在官兵和地主武装联合进攻下,由于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力量分散。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失败。② 朱元璋利用农民战争的力量,消灭了割据势力,统一长江中下游,于1368年灭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末农民起义 葛贤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6月初 苏州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1628年(崇祯元年) 陕西 安塞...

中国的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历时多少年?
中国的明末农民起义战争自1627起,至1664年结束,历时37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276年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进步阶级的领导,农民起义军在取得胜利之后,很快便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后人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有真相的历史:明末农民战争史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名为《有真相的历史:明末农民战争史》,它详述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的爆发过程,直至大顺和大西政权的最终失败。作者凭借对海量史料的深入挖掘,包括参阅了近近千部方志,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例如,对传统观点中关于流寇起义军封建化以及李自成撤离北京的真实原因,作者展现了独特的...

明末农民起义战争有什么意义?
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再一次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组织起来完全可以推翻黑暗统治,这对清朝及以后的农民战争具有重大的感召力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一次战争同时还表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彻底的斗争精神,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目标,不注意改造农民的落后性、自私性和保守性,就难以...

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崇桢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等“所在蜂起”。李自成即在此时参加起义,初在不沾泥部下,后归高迎祥。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八大王”。同年,王嘉胤攻占山陕府谷、延安,庆阳等地,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拥其为盟主。次年,陕西的农民军纷纷向山西转移,号三十六营,部...

东昌区13015902381: 截止清末时期,列举每一朝代的农民起义 -
塞丹银杏:[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6:两晋----杜弢起义 7:两晋----孙恩起义 8:两晋----卢循起义 9:...

东昌区13015902381: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明末农民战争的异同点. -
塞丹银杏:[答案] 相同:①原因都是封建统治腐败,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②都是农民起义,建立了武装和政权.③都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④失败原因都在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被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明末农民战争发生于封建社会,太...

东昌区13015902381: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次农民起义?著名的有? -
塞丹银杏:[答案]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绿林起义指中国...

东昌区1301590238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事件都有些什么? -
塞丹银杏:[答案]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黄巾起义隋末翟让,李密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 朝葛贤抗税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清朝不用说:太平天国起义大概就是这些了

东昌区13015902381: 关于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树.是事件树、从农民起义开始知道清兵入关后移都京师我要写小说用的一些重大事件的事件树譬如崇祯元年开始农民起义崇祯三年张... -
塞丹银杏:[答案] 建议你看本书,第二届矛盾文学奖的《李自成》,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东昌区13015902381: ( )年,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 -
塞丹银杏: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白水县人王二率领西安府北部的澄城县饥民冲进县城,杀死严催赋税的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东昌区13015902381: 多少年,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西爆发 -
塞丹银杏: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东昌区13015902381: 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发生在?
塞丹银杏: 山东

东昌区13015902381: 简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
塞丹银杏:[答案]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程度,政府还加派田赋,明朝末年又遇到天灾,加之宦官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东昌区13015902381: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是怎样的过程?
塞丹银杏: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末,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土地空前集 中.神宗时,皇室的庄田达两万一千多顷,其中一部分已扩张到江 南.神宗之弟潞王朱翊谬在湖广等地占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