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伏尔泰的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訾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伏尔泰生平简介。简单点,详细点~

伏尔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伏尔泰
  简介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生平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 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
  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把他当文学侍从看待。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这一时期他接近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词典》(1764)一书。
  1753年他离开柏林,寄居瑞士。
  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一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在法国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雨果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伏尔泰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也,但最终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他的各个方面都有局限性,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过他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还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一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将教育好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武装了法国人民的头脑。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有些人被关进监狱,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国外。百科全书被禁止发行,或被烧毁。当时检察官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进行公诉中提出的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理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
伏尔泰(1694 —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生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在耶稣会学校受中学教育。毕业后与贵族子弟交游。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 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 15年。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把他当文学侍从看待。这一时期他接近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词典》(1764)一书。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他的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把历史发展看做理性对谬误、特别是对宗教狂热的斗争,并且过分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谈伏尔泰

米舒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只要提到伏尔泰,就等于概括了整个18世纪的特点。”因为在18世纪,意大利已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而在法国,伏尔泰既是文艺复兴,又是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以99卷巨著,揭露了社会真相,为自由和平等而呐喊。因此,路易十六说伏尔泰毁了法国是错的,而应该是伏尔泰的学说对法国封建王朝的毁灭起了很大的作用。
伏尔泰的真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由于人们熟悉他的笔名而忘了他的真名。他1694年生于巴黎,在中学中以其洋溢的才华和妙语如珠引人注目,因为为贵族子女修改诗文,从而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在贵族沙龙中,赢得公爵们的欣赏。但伏尔泰私下把这种聚会当作试验自己文学的机会,他写诗讽刺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结果被流放到苏里。获释后又因写讽刺诗,被投入巴士底狱。
伏尔泰在狱中,写成了《亨利亚特》史诗和《俄狄浦斯》悲剧,这些作品发表后非常成功。但伏尔泰遭到一些人的嫉妒,法国最有权势的贵族罗昂骑士向他挑衅,并雇了两个流氓棒打伏尔泰,而伏尔泰自认为是好朋友的苏里公爵却不敢得罪罗昂。伏尔泰一气之下,学习击剑,要向罗昂挑战,但罗昂害怕应战而将伏尔泰再次送进黑牢。
伏尔泰从这一事件中终于认识了封建王朝的罪恶,他后来流亡到英国,英国的自然神论、唯物主义经验论与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使他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写出了《哲学通信》、《风俗论》、《牛顿哲学原理》、《老实人》等重要作品。作为一个哲学家,伏尔泰是出色的,但他同样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而且,他和狄德罗等人共同完成的《百科全书》,已成为世界经典,千古不朽。


伏尔泰的生平事迹 (简单点也可以)
伏尔泰(1694-1778年)伏尔泰(1694-1778年)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

伏尔泰、雨果的有关资料
伏尔泰(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主要著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著名的作品有...

伏尔泰精选集基本资料
伏尔泰是法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并广为流传。这部伏尔泰精选集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的一部分,精心编选自伏尔泰的丰富著作。这部作品由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亲自创作,丁世忠先生进行编选,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它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于2005年4月1日首次发行,具有独特的ISBN号码...

终生未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有哪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史上十位终身未婚的名人 金岳霖的"绝对隐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拉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芬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萨克·牛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尔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

伏尔泰文学观点
伏尔泰的文学观念深受17世纪古典主义影响,他的创作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悲剧领域。其代表作《亨利亚德》(1728年)是一部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史诗,描绘了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后即位为王,通过颁发南特赦令保障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历史事件。在《亨利亚德》中,亨利四世被塑造为开明统治者的典范,...

有关雨果、伏尔泰、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

伏尔泰的代表作有哪些?
5、《哲学辞典》《哲学辞典》是伏尔泰的一部著作,该书旁征博引,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从宗教、历史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他的思想跨越古今,但是对许多问题他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摆出各种可能,促使读者自己思索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尔泰 ...

伏尔泰的代表作有哪些?
5、《哲学辞典》《哲学辞典》是伏尔泰的一部著作,该书旁征博引,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从宗教、历史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他的思想跨越古今,但是对许多问题他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摆出各种可能,促使读者自己思索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尔泰 ...

谁有伏尔泰的详细资料?
”因为在18世纪,意大利已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而在法国,伏尔泰既是文艺复兴,又是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以99卷巨著,揭露了社会真相,为自由和平等而呐喊。因此,路易十六说伏尔泰毁了法国是错的,而应该是伏尔泰的学说对法国封建王朝的毁灭起了很大的作用。伏尔泰的真名叫弗朗索瓦·...

根据资料:伏尔泰和攻占巴士底狱写80至120字小短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巴士底狱。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1726年,伏尔泰因遭诬告再次入狱,获释后被逐出法国,从此开始了他大半生流离失所革命...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伏尔泰简介 -
毋宇奥普: 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人,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写了大量著作,近百卷之多.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生命在于运动是谁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是伏尔泰说的)
毋宇奥普: 1、法国思想家伏尔泰(21-30),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Fran?Ois-Marie Arouet)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2、他喜欢散步、跑步、击剑、骑马、游泳、爬山、日光浴和其他运动.3、直到80岁,我还和朋友一起爬山看日出.本文,生命在于运动是谁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是伏尔泰说的到此就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伏尔泰是个怎样的人 -
毋宇奥普: 伏尔泰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他在政治上是温和的改良主义者,...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为何伏尔泰会被法国放逐?
毋宇奥普: 法国作家伏尔泰原名为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特(Franc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假名.伏尔泰一生中进过两次监狱,而且,出狱后立即被放逐.伏尔泰从年轻时就...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对伏尔泰的评价 -
毋宇奥普: 1778年5月30日,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哲学家伏尔泰逝世,享年84岁.他的作品体现了法兰西民族性格的特点——批判精神、机智俏皮和揶揄嘲讽.主要作品有:悲剧《奥狄浦斯王》《阿尔济勒》,史诗《亨...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的著作有什么?
毋宇奥普: (一)启蒙思想家 1、法国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政治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论英国书简》(现译《哲学通讯...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发展了洛克的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思想主张是什么
毋宇奥普: 伏尔泰,[编辑本段]思想观点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伏尔泰和狄德罗的戏剧成就是什么呢?
毋宇奥普: 如果把思想史比作一个巨大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时代思潮的激荡裹挟之... 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名剧《奥瑟罗》的影子. 不过和莎士比亚不同,伏尔泰的目的不...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找出伏尔泰思想人格中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
毋宇奥普: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

六盘水市15125389707: 关于书的资料 -
毋宇奥普: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