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第四次中外文化交流与前三次的异同

作者&投稿:钱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第四次中西文化交流中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两位历史人物是谁?他们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即明代中叶到清朝初年,天主教传教士东来,为古老中国带来了强劲的“西风”;
第二次文化交流的高潮,发生在19世纪中叶,近代西方列强以血与火的方式强行进入中国,西方的思想文化再次东渐
第三次是“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及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引进,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西方科学和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输出,进入了中西文化整合的新阶段
我觉得人物应该是邓小平。
主张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等。
满意请采纳,不懂请追问。

不是隋唐史,是遣唐使。

遣唐使与中外交流: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玄奘西行: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晓梵文。这样,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特点

  作者:tina

  人类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世界上每个民族、社会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自古以来,他们便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文化上自然也是如此,自从人类产生了文化,就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每个民族、社会的文化都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现象。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交流的地域愈来愈宽广,交往愈来愈密切,相互影响也愈来愈大。所以说,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中西文化交流也不例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汉代张骞通西域、甘英与大秦(古罗马帝国)的接触,唐代贞观年间基督教的别支—景教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我国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引起了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关注;新航路的发现,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导致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近几百年里,曾经发生过两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其中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即明代中叶到清朝初年,天主教传教士东来,为古老中国带来了强劲的“西风”;同时,中国儒学传入欧洲,对于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文化交流的高潮,发生在19世纪中叶,近代西方列强以血与火的方式强行进入中国,西方的思想文化再次东渐,主要是通过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山河破碎,痛定思痛,寻找济世良方,他们大批出洋留学,自觉地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大力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封锁,中西文化交流一度陷于中断;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交通、通讯的无比便利,人类进入了相互依存进一步深化的“地球村”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几乎每一个曾经不为人知的角落,使封闭自守变得不再可能;同时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以便承接全球化的挑战。主动开放的内部因素、全球化的外部压力和科技革命的助推,促成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

  关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特点,天津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王克婴在《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相比较,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有5点,分别是方式不同、心态差异、范围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1](P28~32)作者对他的总结基本同意。在本文中,作者试从时代背景、交流主体、传播媒介、内容、深度和广度等七方面分析一下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特点。

  一、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从国际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在我国,经过15年“黑头发谈成白头发”的艰苦谈判,2001年,随着多哈会议一声落棰,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与世界经济同步的进程。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整合从古至今有四次:第一次是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第二次是明清时期西方耶酥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第三次是“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及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引进,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西方科学和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输出,进入了中西文化整合的新阶段。[2](P178)有的学者从意识形态冲突的角度认为,这个时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冷战“历史的终结”(福山),是西方制度和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有的学者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角度认为,这个时代是“文明的冲突”时代(亨廷顿);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以及它们所创造出来的国际性文化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两个对立的矛盾过程: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化,并趋于削弱和消失;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互补、综合,以及新的多样化的出现。[3](P75)所以,与我国经济力求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保持面向全球各国的开放、交往和互相借鉴态势,另一方面又努力保持和伸张自身的独特个性。也就是说,当全球经济寻求一体化的时候,而全球文化却力图保持、开发或走向多元化。[3](P322)所以说,当代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是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由新的主体来担当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主体是中国人,是“此人”而非“彼人”。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中国主体也经历了几度变迁,盛唐的开阔胸襟和海纳百川,明末清初对“西学”的积极引进和狂妄自大相伴随,近代的闭关自守、积贫积弱和主体性的丧失,改革开放之前对西方对整个世界的无知无畏和对涉及“社--资”争论的噤若寒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对外全方位开放、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造就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崭新的中国主体。所谓“新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是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声威不断提高。一洗近代百年耻辱,一洗先前封闭的蒙昧状态。中国人民作为独立自主的文化交流主体,正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主体文化融合意识增强。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热”、“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方兴未艾,就是中国人学习外来文化的愿望和文化交流主动性大大增强的有力证明。可见,国人文化交流实力日趋提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有希望。三是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主体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与理性。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和平的、逐步的、我们主动开放的方式下进行的,西方文化的进入也是渐进的、经过筛选的和比较温和的。[1](P5)所以,国人能够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良好心态,能够理性地认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三、当代中西文化交流运用新的媒介

  文化交流媒介是文化交流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交流媒介的质量大大提高。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看,文化交流媒介的变迁经历了从族群迁徙、战争到传教士,从商贸、书信往来、图书电影译介到卫星电视、互联网。总的来讲,速度是由慢到快,范围是由小到大,程度是由浅入深。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电脑以及互联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P113)有学者认为,单从媒体传播手段来看,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报刊、广播、电视,现在“第四媒体”—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5]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使人类历史正在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和大众传媒社会,当下大众传媒正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并与其发生强烈互动。[6](P268)在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大有跻身传统传播媒介之上的势头,成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崭新途径和媒介。据统计,截止2005年6月,我国上网人数超过1亿人。互联网上文化交流的发展,一方面摧毁了中西地理上的疆界,国别上的壁垒,距离消失了,时空同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信息能够迅速地、瞬间地传播、接受和互动。另一方面,互联网把其他不同媒体的传播手段,如广播、电影、电视等,整合为一体,为中西乃至全球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目前互联网作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最便捷的新媒介之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新的内容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感召下,在全球通讯、交通、网络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和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机制上的借鉴创新,表现在以中西反腐倡廉的合作为标志,中西文化交流向制度、机制合作方向发展的破冰之旅。2002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监察部“中国廉政监察建设”合作项目签字,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监察部具体组织实施,旨在总结我国廉政建设的经验,借鉴国外开展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探讨推进政府廉政勤政的有效对策。[2](P188)第二,经济活动的跨国经营管理。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9万家,累计使用外资5450亿元。跨国公司给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人们物质生活、进而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有一定影响和渗透。第三、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文化部统计,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定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多边和区域文化合作进展明显,成功地举办了“中华文化美国行”、“柏林亚太周”、“中法文化年”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以市民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以现代大众传媒为传递手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大众文化崛起。第四,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交流,表现为语言上外来词汇越来越多、互联网络发展、洋快餐风行、跨国婚姻遍地开花的多重变奏。

  五、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王克婴认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围和社会参与程度大大扩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这种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工作或生活方式,或者是一道景观。[1](P31)的确,如果说,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是史诗型的、宏大的叙事,是只有政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壮举;如果说,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是“王谢堂前燕”,是帝王、上层官僚和高级知识分子才能接触到的东西;那么,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平常事物,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深度上讲,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深入到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长期“极左”思想的影响和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因涉及意识形态差异,尤其是“姓社”、“姓资”的敏感问题,学界失语,学者踌躇,甚至有一种本能的逃避。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宽和思想文化研究的活跃,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正在向政治制度、管理机制领域渗透,出现中国与西方在反腐败方面的政治合作、对于西方民主和政治文明的理论思考,走出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步。从广度上讲,除了国内极其边远和贫困的地方之外,人们衣食住行都和跨国公司的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洋快餐大受青睐,出国留学、跨国婚姻、跨国旅行日趋平常化、平民化,而且无论在商场、影院,还是在电视、互联网上均可以轻松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化产品。可见中国城市民众无论在物质还是文化生活上已经融入了中西文化交流之中。

  六、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仍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为主

  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西文化都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彼此的所有。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西文化交流多次被强行中断。而当中西文化再次相遇时,已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无比陌生了。尤其是近代,封闭了近200年的中国农业文化遇到了充满活力、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方工业文化,一交手自然溃不成军。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物质、制度到价值观、心理层次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于是也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殊死反抗,各种复古思潮不断涌动,形成了多次“古今中西”的文化论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的封锁,中国又有了近30年的被迫闭关自守的历史。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这一轮是中国以尚不发达的工业文明来面对西方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文明,自然表现为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虽然塞缪尔·亨廷顿预言“西方主宰天下的时代正在终结……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化的复兴进程”,但是“从整体上说西方在21世纪的前几十年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它可能继续在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以及民用和军用技术革新方面处于实际领先地位。”[7](P87)一方面,根据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高势能的强势文化向低势能的弱势文化流动的必然趋势,西方强势文化必然要大规模地向中国进行输出;另一方面,中国为了弥补近30年造成的与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落差,为了尽快缩小其它各个方面的差距,也要把吸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作为开放的主要任务。正如汤一介所说的,我国的目前文化发展似乎正处在由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阶段向本土文化开始消化外来文化的阶段,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将会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而进入全面、深入地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时期。[8](P6)甘阳认为,当代中国应该到了大规模地研究西方和西学精华的时候了[9](P40)。所以说,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处于以吸收、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因素为主的阶段。

  七、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文化逆差”

  “逆差”原是国际贸易术语,意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多于其出口商品;反之,则称为“顺差”。文化交流的“逆差”,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讲,文化交流的“逆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个,一是自从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占据世界文化主流地位的阶段以后,世界文化交流的速度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大加快,但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中流动的却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化。西方文化“脱离了产生它的特定社会语境,转而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直接进入其他不同的文化语境,并融入一个巨大的全球文化网络中”。[10](P220)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同样始终处在劣势状态。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本国文化与信息市场上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信息产品的封锁,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不能等量进入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市场对发达国家是全面开放的,而发达国家只把自己认为必要的文化信息制品引进自己的市场。这一来一往中的差距就使文化交流中“逆差”形成。[11](P5~8)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逆差”的形成,其原因除了上述两条之外,还有就是目前中国对西方文化引进力度大于自己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文化逆差”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和文化阵地的大小上。一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明显。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约为1:8。第54届书展上,20余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国内图书只占786平方米,不足0.4%;参展的34万种图书中,我国图书只有4610种,仅占1.37%。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签订的82项意向书中,大部分也是“引进”项目。[12]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生产早己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来自国外西方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影响力上迅速取得了主动地位,并逐步加大传播力度、提升传播层次,在我国文化传播市场上的信息拥有量和传播影响力大有超过我国传统文化之势;就连刚刚在我国开始普及的互联网上,运行的绝大多数信息也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内中文信息无法满足国内用户的基本需求,人们只有转向外国网站寻找信息。发达国家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和文化交流竞争中又抢到了先手。[11](P7~8)“中国文化逆差”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要认识到,在这个阶段,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中国文化进入“与狼共舞”阶段,出现“逆差”是在中国着力学习西方阶段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警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尽最大可能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尽最大可能保护住民族传统、保护住中国特色,不能在鱼龙混杂之中迷失方向。

  综上所述,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面临新的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由高素质、理性的主体来担当,运用崭新交流媒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景观、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时代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既要看到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因素带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也要看到在繁华背后西方文化霸权的阴影;既要看到中国文化传播辐射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艰难和在一些方面的低靡、失语。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抵挡住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袭,如何借助高科技传媒技术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保障文化安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所以,建议: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意义的认识,把西方优秀文化因素融合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提高我党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第二,加大培养中西复合型人才的力度,适时组织中西和璧型人才的选拔,每年组织竞赛。主要是把英语、西方文化与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相结合,并应该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三,构建适应“走出去”的新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古老文化年轻化,先进文化普适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生存、发展和持续繁荣。

比较第四次中外文化交流与前三次的异同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不是隋唐史,是遣唐使。 遣唐使与中外交流: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玄奘西行: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晓梵文。这样,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什么文化最值得骄傲
《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中华衣装,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

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截至2014年6月22日,中国目前共有世界遗产47个(文化33个,自然10个,双遗产4个),总数仅次于义大利(50个),居世界第二位。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山东泰山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

谁有辛亥革命的作文,1000字左右,务必10月7日
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文化节活动总结
为献礼学院十周年校庆 我系特举办第三届汽车文化节,本次文化节分为四大板块1、汽车导购大赛2、汽车系实验中心学徒招募3、面对全院老师提供免费汽车保养服务4、举办中国商务车发展前景讲座。本次活动本着让学生参加,为学生牟利的原则。多方面互动全院师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汽车导购大赛是一次贴近实际的销售大赛,...

初中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有关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

国粹苑的文化展览活动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评工作”于2012年3月1日至31日在北京国粹苑国粹艺术楼四层隆重举办!届时二百多名入围展评会的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将携近八百件艺术精品“赴京赶考”,集体亮相国粹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评工作每五年举行一届,堪称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本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是由工业和信...

兵马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独具魅力的。它打开了观察它所产生 的那个时代的窗口,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看法。秦兵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 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其 磅礴的气势几乎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都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

北京外国语大学走出了哪些从事外交方面的人才?
在外交部担任过多项要职,如外交信使,办公室主任,文化专员,参赞等。在非洲常驻8年、法国常驻5年。他最值得惊叹的外交事迹莫过于他曾出访140多个国家的经历。除了外交事业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兴趣,甚至在某次采访中也曾提到过他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事实上,他至今也未放弃这个梦想,他写过许多有关外交...

中外伟人童年的故事(要短一点的)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 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

普定县15597188870: 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中外文化融合 -
仁栋宁芬: 第一次文化融合就是和佛教的融合.这是两个古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时间发生在古代.可以说,这两个文明是双向的交往.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启了两个古人类文明史的交往.历史作证,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明...

普定县15597188870: 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习俗有哪些 -
仁栋宁芬: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

普定县15597188870: 中外文化有两次大交汇,第一次始于哪个朝代? -
仁栋宁芬: 梁启超有个观点,但是原话怎么说的我忘了,大致意思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汉唐间佛教兴盛,一是明清之际在华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

普定县15597188870: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二是积极向外传播唐朝 -
仁栋宁芬:[答案]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

普定县15597188870: 古今丝绸之路的比较 -
仁栋宁芬:[答案] 简单版:丝绸之路的古今作用 在汉朝是,通过丝绸之路,可直达欧洲的古罗马.是当时的交通大道.它是东西方贸易的要道,并且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除了丝绸,中国的瓷器.铁器.漆器等商品也是通过这条通道运送到西方,而西方则把毛皮,香...

普定县15597188870: 上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
仁栋宁芬: 1.散步: 要去东平路一带,包括岳阳路永嘉路,车少,僻静,而且路边有些不错的小咖啡馆. 比较适合手拉手看夕阳,亦可趁着人少忽然亲嘴儿. 2.淘碟: 毕竟不是采购军需,应该选择独...

普定县15597188870: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
仁栋宁芬: 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答中西文化交融).

普定县15597188870: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
仁栋宁芬: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