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不是没有徐庶传?

作者&投稿:仲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正史中,徐庶是不是真的“入曹营誓不出一计”,百度上没有显示徐庶不为曹操出计,相反还官运亨通!~

1.

《三国志》中,徐庶无传。

2.

徐庶在历史上留下的踪迹不多,从陈寿和裴松之两位史家的笔下,我们大概能总结出他的三个特征:

第一,为人非常孝义;

第二,很有些才华;

第三,可能出身寒门。

3.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陇右,对曹魏展开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在此时,他终于在时隔多年之后,打探到了徐庶的消息——后者在曹魏历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都不高。

于是,已是蜀汉总理,主掌国家大小事务的诸葛亮感叹说:为什么不重用徐庶呢,难道曹魏能人志士真的就那么多吗?

事实上,诸葛亮本人就做过军师中郎将。此外,江东的周瑜也做过建威中郎将。还有曹操的儿子曹丕,正式接位之前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

但,显然,以上这些中郎将都是大官,相当于在一个正式的名分之前,主公赐给重臣的类似于过渡期的官职。而徐庶的右中郎将,却是下属于光禄勋手下的,一个名义上统领禁军的官职,仅此而已。

另一个事实是,曹魏曾出现过大量的中郎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有军功者实在太多,而官位数来数去,不够分。僧多粥少,怎么办?

所以,很多没有立下大功,却又不得不进行安置的人,都被授予过前后左右中郎将的职位。另外还有典农校尉、典军校尉等,与此是一样的道理。

4.

因此,投曹之后,即便徐庶想献计,他也没有机会。因为他根本没能进入过决策中枢。

写到这里,这个答案就可以结束了。

5.

不过,我话唠。

6.

公元189年这一年,大汉王朝有过四个年号:中平、光熹、昭宁、永汉。这一年,董卓进了京城,废立皇帝,把持朝政。自此天下大乱,关东群雄并起。

颍川的徐庶为了避免战火,便与同郡的石韬一起,带着老母家人南下荆州居住。那时的荆州,堪称世外桃源。

对三国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会很容易注意到上述这段话里的关键词语。

颍川。

大乱之前的颍川,是名符其实的全国学术中心。其在汉朝的地位,就好像现在搞艺术的都喜欢去北京,做生意的都扎堆在上海一样,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之大郡。荀彧、荀攸、郭嘉、陈群等人,就出身与此。

同属一郡,徐庶是否曾与上述人士结识,史料没有记载过。不过,他很有可能出身于寒族。也因此,当战乱开启的时候,他会选择逃离。

逃到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两人关系十分友好。

多年以后,刘备来到荆州,屯兵于新野。徐庶跑去见了他,主宾相谈甚欢,从此君臣一体。

又过了几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率众向南撤退。战乱中,曹军抓获了徐庶的母亲。

历史发展到这里,与《三国演义》的剧情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元直荐孔明。这事并非发生在徐庶离开之前,而是早在他刚刚投奔刘备的时候。他说,有个叫诸葛亮的,很厉害,主公你想不想见见?

刘备回道,那你就领他来吧。

徐庶:可就见,不可屈致。主公你还是亲自去一趟的好。

由此,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7.

《三国演义》对徐庶弃刘奔曹的桥段大书特书了一番,集中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和徐庶的忠义。不过,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如前所述,曹操率军南下荆州,徐庶等人南逃的路上,其母被曹军俘获。于是徐庶离开刘备,前往曹营。

但对曹操来说,徐庶也不过只是一名荆州降将而已。

攻吕布时的张辽,打官渡时的陈琳,撺掇主公投降的贾诩,到了荆州,还有为了荣华富贵而投降的蒯越、蔡瑁等。彼时曹操手下的降将还少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位徐庶先生投降的理由也很奇葩:我是为了尽孝道来的。

估计当时曹操很是哭笑不得了一番。那时刘备的所有动向都已经被掌握,徐庶也不可能再提供什么机密信息。对曹军,徐庶起不了什么作用。

因此,我揣测,很可能当时徐庶只是随便被授予了一份职位,敷衍了事。

这么一敷衍,就是一辈子。

8.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听到了徐庶的消息,很是感慨了一番。他回想起年轻时两人相交的时光,说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此“二人”中的另一人,指的便是徐庶之友石韬。这两位从颍川走出来的难兄难弟,最终还是追随着大多数颍川人的步伐,将毕生挥洒在了曹魏的大地上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历史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确实没有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这两处是: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两段记载均出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都是出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陈寿是不为徐庶列传的 原因就他自己知道


三国人物中,谁最长寿?
张臶是东汉至三国时期的隐士,袁绍曹操等人都曾召他做官,但他都没有应召,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张臶以一百零五岁高龄去世,如按《三国志》等史书而论,张臶应是三国时期有可靠记载的最长寿的人。五、左慈:人是很难比神仙长寿的,三国时期有很多疑似神仙的人,比如张角的师父南华老仙、被孙策所杀的...

《三国志》里的故事是真的吗???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三国演义中诸侯中最初藏匿玉玺的是谁
三国演义之处众诸侯中违约匿玉玺的是孙坚,称帝的是袁术。《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

对三国有研究的达人请进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

三国志作者是那里人`?求大神帮助
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

求《三国志》比较详细的介绍资料和评价
’此为《三国志》中记事最晚之一条,则陈寿着成全书必在太康五年孙皓死后,故编于本年。”据同书,着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的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陈寿写《三国志》时见到皇甫谧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以上这些书裴注中都征引了。据《三国志人名索引》附录《三国志裴注引书索引》,裴...

华佗传作者是谁
《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 《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从现存佚文看,《华佗针灸经》所载腧穴名称及定位均与《黄帝明堂经》有较大不同。 三国志总述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

《三国志 贾诩传》古文的翻译
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出处:出自西晋陈寿的《荀彧荀攸贾诩传》。

谁有三国志.吕布传原文?
”布就答应的,亲手杀了董卓。对在董卓。王允任命吕布为将军,假节,礼仪比照三司,进封温侯,共同执掌朝政。吕布亲自杀死董卓后,害怕凉州人,凉州人都怨恨。因此李莈等人联合攻打长安城。吕布抵挡不住,李雇等人于是进入长安。董卓死后六天,布也是失败。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三国志》中卧龙、凤雏、幼麟皆有传,为何独缺冢虎?
而《三国志》一书据《华阳国志·后贤志》记载: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可以推断成书年代是在吴国被灭之后,也就是公元280年。此时的司马懿坟头草已经有三丈了吧,已经足够将生平记载完全了,为何没有司马懿的传记,很多朋友对此有些疑问。成哥总结了几...

海南省18343119715: 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不是没有徐庶传? -
桓荀阿特: 确实没有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这两处是: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两段记载均出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海南省18343119715: 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 -
桓荀阿特: 徐庶是小说《三国演义》要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用墨不算少,人物形象也非常清晰.不过,小说写徐庶写到赤壁之战时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交待徐庶的下落,给人留下了一些悬念.实际上,史书《三国志》虽然没有为徐庶立传,但其中对他...

海南省18343119715: 《隆中对》选自哪里? -
桓荀阿特: 隆中对 简介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

海南省18343119715: 三国演义隆中对简介 -
桓荀阿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海南省18343119715: 谁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不同? -
桓荀阿特: 比如:空城计实际上三国志里是没有记载的、吕蒙是病死的、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貂禅、官渡之战里曹操和许攸的对话不一样,演义里做了夸张、草传借箭是虚构的、单挑都是虚构的.......... 总之“三分虚构,七分史实”

海南省18343119715: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同一个人写的吗? -
桓荀阿特: 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最大的区别.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

海南省18343119715: 陈寿的《三国志》,共有几卷? -
桓荀阿特: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海南省18343119715: 关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诸葛亮 -
桓荀阿特: 《三国志》的成就虽没有《史记》高,但陈寿可比司马迁,陈寿与诸葛亮有杀父之仇,司马迁与汉武帝刘彻有宫刑之仇,但他们的著作基本符合史实,陈寿评诸葛亮,司马迁论汉武帝仍是褒多于贬,比较客观公正,并未因私废公. 陈寿堪称良史之材.

海南省18343119715: 陈寿的简介及三国志的简介,急求 -
桓荀阿特: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

海南省18343119715: 其实三国演义里搞错了,诸葛亮是隐居襄阳,而不是南阳? -
桓荀阿特: 一、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演变规律的学科分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所著的《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表明:今日襄阳之隆中在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该事实被《汉晋春秋》《蜀记》《三国志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