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应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作者&投稿:贲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你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无愧于当代大学生的称号~

认知自己,树立自己的理想,不要偏离现实,不要迷恋游戏,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努力奋斗;
要学会成长,学会忍受孤单,寂寞,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理感情和学业方面的事,学会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在美好的大学生活里,给自己留一个最美好的回忆吧。。。
祝福每个还在大学中奋斗的 90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从此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大向前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政治和法制根基。

  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根本背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状况彻底改变。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民族复兴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展现了走向复兴的东方大国的崭新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增长,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显着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变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兴、曲折和发展,是20世纪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20世纪中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改革成为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但是,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否定、取消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继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之路,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复杂局势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压力,砥柱中流、岿然不动,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稳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阵脚,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不寻常的世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光明与黑暗的搏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成为抗日战争的民族先锋和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力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已写入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抗击各种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成为稳定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大力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崛起之路根本不同,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先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坚持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并将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揭示了新的方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赞同,必将在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着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孙英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在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重温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论述,发人深思,令人清醒。
  胡锦涛同志关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阐述和党中央的决定,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历史方位的“两大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然而,我们党今天的执政方式既不同于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方式。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同时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胡锦涛同志和党的十七大对此作了再次强调。这正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哪里是突破口?什么是关键和核心呢?笔者认为,坚持依法执政是突破口,也是关键和核心。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这一点,一个最重要的领导素质或者说执政能力要求,就是要学会站在宪法和法律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执政问题,分析和解决执政问题,做到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使自己所在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发展的方方面面保持一种有机平衡、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状态。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中心内容,也是推动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保障。所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上下功夫,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一、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依法执政必然要求将宪法和法律作为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执政党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根本准则,将宪法和法律作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和受理社会事务的根本依据。这个准则和依据,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主张的体现,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其次,党要领导人民行使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来进行。所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宪法和法律制度来管理好国家,能否树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依法执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有一个认识发展深化的过程。在我们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初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强调理念转变,随后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确定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时,还没有对“依法执政”加以重视和强调。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但只是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没有提升到党的执政经验、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的高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提升为“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党对“依法执政”这一执政新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表明了依法执政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界定“执政能力”的内涵时,特别强调“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了对依法执政的高度重视。二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尖锐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党治党、治国、治军的效率和效果,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三、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坚持依法执政注重法律制度能力的转变与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强调的是人的能力,特别是强调了党的领导人以及领导集体如何应对复杂情势、如何开创新局面以实现党的领导问题,等等。当然,人的能力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可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问题,关键需要实现从人的能力到法律制度能力的转变。或者说,要通过切实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来提高法律制度的执政能力;并通过这种法律制度的创新,塑造和提高人的执政能力,以最终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及其执政能力的提高。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时,就十分明确地强调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严肃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333页)而后,他又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法律靠得住些。”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和今年以来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发生的动荡,都反复警示我们,把党的执政、国家的治理寄于领导个人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依靠法律制度执掌政权、实施统治,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形成的主流的政治智慧,也是当代政治统治最为普遍的准则和规律。为什么要实行依靠法治治国理政呢?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必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合乎中道的权衡”。他还说:“单独一个人就容易因愤懑或其他任何相似感情而失去平衡,终致损伤了他的判断力,但全体人民不会同时发怒,同时错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管子•明法》提出: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这里说的是国君独揽大权,以法为治国理政的“举措”。之后,商鞅、韩非也曾对以法治国理政作过精辟的阐述。《商君书•君臣》提出:“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应做到:“言不中法者,不行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韩非子•饰邪》也提出了“以法为本”。他认为,法制定后就应严格执行,强调“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贵匹夫”。可是,由于他们提倡的以法治国理政是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的,这种法律制度不可能得到遵守和实行,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以法治国理政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当今社会在一个执政党执政期间,如果其法律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持续的遵守和实行,那么就足以说明它具有足够的执政能力。从我们党依法执政的实践经验和效果看,我们不仅能够做到,而且会越做越好。但是,增强依法执政能力,要大力提倡执政党创新法律制度、利用法律制度、遵循法律制度的意识和能力,从法律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有效性方面切实加强建设,将法律制度建设能力的提高作为增强依法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
  四、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依法执政的能力又是党执政能力的综合反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方式的新发展。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转化到共产党执政这个问题上,必然要求我们党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执政理念和执政过程 中的必然体现。依法执政是公认的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同样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人民意志、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与此同时,党一方面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守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至上权威。另一方面,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而不是形式上的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依照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监察、审计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以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由此可见,依法执政,涉及到诸多部门、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体现了其无可替代的综合性功能。
  五、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坚持依法执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执政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平台,使中国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健全的法治,有法治的理念。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立、适应,更不可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无法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的民主平等、公平竞争、保护弱者、国家适度干预等本质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它对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促进、制约和保障功能的内在要求。比如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就需要按国际规则来调整与完善涉外经贸法律体系,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要解决好能否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能否从权力经济转向自由经济;能否从审批经济转向规则经济;能否从管制经济转向服务经济;能否从人治经济转向法治经济;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主要标志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立法和依法决策;执法活动受到严格监督;依法用权和依法用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等等。同时还必须注重维护法治的统一实施和管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各自为政、地方分割的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存、完善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础之上,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依法执政。当今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以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革和健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更好发挥,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都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保障,尤其需要实实在在坚持依法执政作保障。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得以又好又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六、依法执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因为坚持依法执政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一个带全局性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按照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做到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人民日报出版社,第32页)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要求我们党领导立法。不能片面地只是把依法执政理解为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执政活动,它更需要执政党领导立法工作,为法律制度建设指明方向和确定基本准则,还需要执政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二是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党切实加强执政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与执政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比如应在《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基础上尽快形成完整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明确目前依法执政的重点是依法行政,增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公务员法》规定取得公务员身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所以,这就需要着力提高两个方面的依法行政理念:一方面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来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遵照法律法规积极履行职责。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或部门以及有些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中,所谓“依法行政”较多地存在消极的“权力行政”、“秩序行政”,即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上加强管理(这是必要的),地方立法、行政立法多数成了管理法(这是片面的);恰恰较少强化积极行政,即“服务行政”、“给付行政”与“责任行政”(这才应该是主要的)。应该说,地方立法、行政立法和执法,主要应借助“公的手”,去积极促进和保护公民和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和利益。行政权力不只是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行政法治也不只是控制、管理社会的工具,而应是服务社会的工具;行政权力者不仅是“社会的管理者”,而且是“社会的服务者”;对行政相对人不只是求索,而主要应是给予;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既是权力行使者,更是责任的承担者。总之,行政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行为同样是不依法行政的行为。四是依法执政要严格监督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人民公仆,即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反对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严厉查处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民主的法治要义在于依法执政,依法约束国家权力和官吏,防止权力被扩张和滥用,防止权力腐败。政府具有广泛的权力,既是法治的主体,更是法治的主要客体。而人民则是法治的最高主体。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赋予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权力,通过他们去治理社会、治理经济;同时又约束权力行使,监督政府官员;必须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到位、有效,这是把依法执政能力落到实处的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就一定会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坚持依法执政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