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说明杂剧特点(结构 角色 唱白 动作)及本出戏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邲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厢记》如何体现元杂剧的特点?以“长亭送别为例进行说明”~

从体制创新看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 王西厢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打 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鸳鸯在两下里。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第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缠绵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表面上)恨——怨——忧
(实质上)依恋

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明杂剧是戏剧 在结构角色唱白方面都不一样 你是问元杂剧还是戏剧?
不过《西厢记》确实冲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规矩 加到了五本二十折 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叙事答情 而且不再是旦角一唱到底 增加了红娘的唱词
1、 南戏文和北杂剧的产生和形成的对比:

(1) 南戏文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它是宋元时期永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由于宋政权南渡,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艺人和作家集中于宋行都临安等城市,遂使产生温州的南戏,盛行于浙、闽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泛指参军戏和歌舞小戏之类,到北宋,杂剧一词泛指歌舞杂剧,到南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而到了元代,由于国家统一、统治者爱好、中外文化交流等原因,杂剧得到兴盛发展。

2、 南戏文和北杂剧的题材内容的对比:

(1) 南戏文的题材多为反映当时在阶级和民族压迫下,战乱多发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故现实性较强,并富于斗争性,就思想内容而言,有歌颂坚贞爱情的《拜月亭》,有描写变乱中家庭变故的《白兔记》。

(2) 北杂剧的题材内容,更加广阔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真实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如元人胡祗遹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3、南戏文和北杂剧的演员角色的对比:

(1)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无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 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2)北杂剧的角色分为四大行:末、旦、净、杂。

末:扮男性,主角为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小末、外末和次末等。

旦:扮女性,主角为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花旦、色旦等。

净:扮刚猛、滑稽或顽劣之人,多扮男性,也偶尔扮女性,还有副净、贴净、外净等。

杂:是末、旦、净之外角色的统称,包括驾(皇帝)、孤(官员)、洁(和尚)、孛老(老头)等。

4、南戏文和北杂剧的体制对比:

(1)南戏的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以对唱,独唱,在唱法上灵活多变,有利于表现不同角色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人物性格,且利于调节演员的劳逸。

(2)杂剧主要由曲和白两部分组成,以曲为主。曲词主要用于抒情、叙述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以弥补、完善曲的未及处以及串联曲与曲来连贯整体。一个剧只能由一个主要角色从头唱到尾。

5、南戏文和北杂剧的结构形式的对比:

(1)南戏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单位,视剧情需要而定长短,一场接一场,直到剧终。

(2)杂剧采用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形式,“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四折大体上暗合了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楔子用来表示对戏剧结构的补充,主要是对人物、情节作必要交代以使全剧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6、南戏文和北杂剧在曲调声腔上的对比:

(1)南戏用南方的语言、曲调,语言多来自里巷歌谣,用韵自由,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压一韵。

(2)杂剧一折一宫调,一韵到底,曲牌组织也有严格限制,具有浓郁的刚健雄浑的风格特色。

另外,南戏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元代后期杂剧逐渐衰微而南戏由于在形式上自由、灵活日渐兴盛,到明清演变为传奇。


《长亭送别》体现了《西厢记》艺术特点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致那里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诗令人怅然若失,遂成经典。译文:白云满天,黄花地,西风紧,大雁南飞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的白话译文(西厢记的)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阕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

《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用了什么修辞...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未饮心先醉”,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近》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心如醉”。王实甫把它改成“未饮心先醉”,语意就更加沉重。这三句是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行酒啊,还没饮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

《长亭送别》的歌谱
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 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 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开心学国学】请问长亭送别是选自哪部书籍中?
长亭送别是选自《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

一首诗,七言绝句,出自元朝王实甫,谁知道?
有谁会王实甫的<<西厢记 长亭送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幽壑霜飞冷山楼月到迟 出自哪首诗?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追问:作者是谁?追答:《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蕴含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在这出戏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真挚,的别离场景充满了离愁别恨。崔莺莺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愁绪和怨恨在剧...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举例说明《西厢记·长亭送别》此折戏中的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
曾省赛福: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一景一物总关情作文 -
曾省赛福: 一景一物总关情《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达到情景高度交融的艺术境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本文的这一艺术特色....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举例分析 -
曾省赛福: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西厢记 - 长亭送别》的主旨
曾省赛福: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长亭送别()部分在剧本中的解释 -
曾省赛福: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是崔母以张生上京应试为条件,让二人真正在一起,才迫不得已的分手.这之前,经过《拷红》一段,红娘的据理力争,为崔、张二人的结合奠定了条件,在这里以老妇人为代表的矛盾一方和张生、崔莺莺、红娘组成的统一战线一方的矛盾,似乎得到了缓和,也同时为以后的张生中举、郑恒改家书、逼婚埋下了伏笔.就像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喜不平”,《西厢记》的情节也是跌宕起伏,有张有弛. 端正好是曲牌名,在它底下的唱词都是依据这个曲牌来填写的,是一组押韵的诗词.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结合作品分析《西厢记 长亭送别》的主题 -
曾省赛福: 主题: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举例分析只要语言特色就可以了~不要别的介绍~必须举些例子然后分析语言特色~越具体越好~ -
曾省赛福:[答案]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长亭送别意象都有什么 -
曾省赛福: 《长亭送别》的意象分析《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 花间美人” 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 造就了王实甫“ 文采派” 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西厢记长亭送别 -
曾省赛福: 没找到现成的文章,给你提供点写作资料吧. 前人后人共赏《长亭送别》 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

鄂托克前旗18456332158: 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 谈谈《长亭送别》的现实意义”(议论文),请帮我找一些资料或相关文章 -
曾省赛福: 赏析]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以及别后思情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