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作者&投稿:邓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常考的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

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作计乃尔立。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

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作计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 此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
11.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区区!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巩固练习]
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巩固练习]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其孰能讥之乎?
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巩固练习]
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军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课时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
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
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

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巩固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
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5. 临视,则虫集冠上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8. 《论语》六则
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五课时

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巩固练习]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何辞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愿为小相焉。
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 窃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为妇死。
8. 为君翻作《琵琶行》。
9.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10.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4. 为除不洁者,引入。
15.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 敛赀财以送其行。
7.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1.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尽矣
14. 铸以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第六课时

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巩固练习]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是说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12. 岂独伶人也哉!


⑴对,对于。⑵在。⑶与,跟,同。⑷到。⑸从,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给。
「于是」⑴在这时。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⑷在这种情况下。
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
[巩固练习]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 燕王欲结于君。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 受制于人。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乃设九宾礼于庭。
10.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 于是余有叹焉。
12.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13.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4.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第七课时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巩固练习]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陈胜者,阳城人也。
3.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辞伐罪。
8.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向。
[巩固练习]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7. 句读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 然后驱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⑴于是,就。⑵依照,根据。⑶依靠,凭借。⑷趁着,趁此。⑸通过,经由。⑹因为。⑺缘由,机缘。⑻沿袭⑼继续。
[巩固练习]
1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 .因击沛公于坐。
3 变法者因时而化。 4 因遗策。
5 因河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于今无会因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第八课时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 儿寒乎?欲食乎?
2.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 日食饮得无衰乎?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巩固练习]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盘盘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郑以倍邻?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中只需要掌握18个虚词而已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

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作计乃尔立。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

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作计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 此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
11.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区区!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巩固练习]
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巩固练习]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其孰能讥之乎?
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巩固练习]
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军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课时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
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
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

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巩固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
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5. 临视,则虫集冠上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8. 《论语》六则
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五课时

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巩固练习]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何辞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愿为小相焉。
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 窃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为妇死。
8. 为君翻作《琵琶行》。
9.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10.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4. 为除不洁者,引入。
15.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 敛赀财以送其行。
7.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1.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尽矣
14. 铸以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第六课时

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巩固练习]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是说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12. 岂独伶人也哉!


⑴对,对于。⑵在。⑶与,跟,同。⑷到。⑸从,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给。
「于是」⑴在这时。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⑷在这种情况下。
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
[巩固练习]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 燕王欲结于君。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 受制于人。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乃设九宾礼于庭。
10.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 于是余有叹焉。
12.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13.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4.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第七课时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巩固练习]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陈胜者,阳城人也。
3.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辞伐罪。
8.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向。
[巩固练习]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7. 句读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 然后驱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⑴于是,就。⑵依照,根据。⑶依靠,凭借。⑷趁着,趁此。⑸通过,经由。⑹因为。⑺缘由,机缘。⑻沿袭⑼继续。
[巩固练习]
1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 .因击沛公于坐。
3 变法者因时而化。 4 因遗策。
5 因河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于今无会因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第八课时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 儿寒乎?欲食乎?
2.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 日食饮得无衰乎?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巩固练习]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盘盘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郑以倍邻?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如下:《论语》、《三峡》 、《爱莲说》 、《陋室铭》 、《口技》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马说》、《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 、《出师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中考文言文常考的重要作品及作家一览
中考文言文常考的重要作品及作家一览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作为女性,你生活中有感受到“不安全感”的时刻吗?爱创文化 2022-08-06 · TA获得超过1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71.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先秦时期 1. 《诗经》,又称《诗》...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题型
其)第四类: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增、删、调、换、留)第五类:文言文的内容(主旨、写作目的)等考查第六类: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的总结与归纳,考查其作用第七类:课内外比较题第八类:开放性的题目(如历史评述类、现实迁移类、观点假说类)以上八类,不是每份试卷中都包含的,但主要就是这些考试题型...

文言文一般考哪些知识点
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是指《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指虚...

初一考试常考文言文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初一考试常出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 杀骡乘鸡 原文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高考常考的文言文有哪些?
课外的,史书比较多,不过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掌握好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可以拿高分

文言文主要考哪些
3. 高考常考的文言文有哪些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

文言文中高考常考的通假字有哪些
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考要点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

高中文言文常考默写
4. 求高考常考的古文默写 一般是五个空,高中四个,初中一个,高中高中古诗文必背14篇: 必修二: 《诗经·卫风·氓》、屈原《离骚》、苏轼《赤壁赋》、必修三: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荀子《劝学》 韩愈《师说》 必修四: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考常考的文言文有哪些? -
频飞悉敏: 课外的,史书比较多,不过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掌握好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可以拿高分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考常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有哪些 -
频飞悉敏: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周 3.师说–––––––––––––––––––––– 韩愈 4.阿房宫赋–––––––––––––––––––– 杜牧 5.赤壁赋–––––––––––...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中必考的文言文有哪些? -
频飞悉敏: 必修一到五 如果是人教版的我可以帮到你,其他的就爱莫能助了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 必修二:荷塘月色,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
频飞悉敏: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希望...

营山县19729595419: 请问高考要求背诵的文言文与诗歌有那些?如果有知道的请帮忙,谢谢!!! -
频飞悉敏: 文言文(18篇)1.《论语》六则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3.鱼我所欲也 《孟子》4.逍遥游 《庄子》5.劝学 《荀子》6.曹刿论战 《左传》7.出师表 诸葛亮8.桃花源记 陶潜9.三峡 郦道元10.师说 韩愈11.陋室铭 刘禹锡12.阿房宫赋...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中文言文中在高考中常考的篇目有哪些?
频飞悉敏: 《劝学》 还有“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

营山县19729595419: 在高中高考最语文喜欢考的文言文有哪些 -
频飞悉敏: 《离骚》《师说》《赤壁赋》

营山县19729595419: 文言;大型考试中频繁出现的有哪些文言 -
频飞悉敏: 史记,二十四史,三国志等,不会太拗口,也不会太难,你把语文课本的文言知识掌握就差不多了,高考主要考查:文言文片段整体理解,代词、副词等含义,你如果能读懂全文,跟现代文差不多的.

营山县19729595419: 语文高考考哪些古文?有没有必考的 -
频飞悉敏: 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

营山县19729595419: 高中必考文言文有哪些? -
频飞悉敏: 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就是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一般在文章或诗歌后有备注(背诵全文或某几段),建议你去书店寻找类似归纳的小册子,上面有所有必背内容.除此之外,应记忆一些书本中没有的名言名句,在高考中也有此方面的考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