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 尖锋、中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折锋、带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董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法中的尖锋,中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折锋,带锋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属于笔法。并两个好解释,尖锋就笔尖写、中锋就是用毛笔的中部写。比如狂草,就基本主要用这两种笔法。其它笔法必须结合图解才能说明白。网上有些教学视频可以参考。

中锋用笔是指: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是传统书法的不二法则。但是笔心一直走在点画中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笔心偏向一侧则称为侧锋。中侧互为一对概念。 藏锋是指:“欲左顾右,欲上先下”,即行笔之初相反方向行笔将笔尖藏在笔画之中。露锋正好相反,将笔锋外露,体现顾盼呼应连绵之势。 顺逆之说谓:逆乃使笔杆向行笔之反方向倾倒,砥砺而行谓之逆,顺则相反笔杆青岛的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 折锋意为运笔调节行笔方向,使得行笔方向发生改变。传统一般称为折笔,与转笔相区别。转笔时应有绞转动作即捻管。 尖锋、带锋乃笔画形态,观察书迹便可知之。 还望纠正谬误。

这些都属于笔法。并两个好解释,尖锋就笔尖写、中锋就是用毛笔的中部写。比如狂草,就基本主要用这两种笔法。其它笔法必须结合图解才能说明白。网上有些教学视频可以参考。



毛笔的笔毫部分只有笔尖是有弹性的,上方的笔腰则支撑着它的弹性,不论把笔锋如何打开、铺展、拧转,不论处于什么方向,或写了多么粗的笔画,它还是可以弹起来,回到最初的状态。就像一把雨伞,可以打开,也可以收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芭蕾舞者 的脚尖,能立起来,也能放下去,持续在变换,也一直保持在平衡中,就像我们的笔尖在持续的书写中不会变形、分叉,失去它最基本的形态。

想想看,如果在书写的时候,要不停地回去蘸墨,或者去墨碟里调整笔锋,那么书写就谈不上连贯性了。过去那么多的公文、经书和著作都要依靠书写留存和传播,如果不能连续快速书写,显然是不适用的。

书写好的人的毛笔显得很好用,很灵活,很顺畅,蘸一次墨可以写一行字,而不用不停地蘸墨。

笔的好用与否总是相对的,重要的是,每每一笔写(按)下去,手还能将它提起来。因为有这个提起来的动作,就不会有过多的墨留在纸上,也可以让毛笔“弹”回原本的圆锥状,连续书写。

笔毫是圆锥状的,意味着它可以有无数个 面,每一个面都可以用于书写,也都可以回到最初的形态,因此古人有 “八面出锋”的说法,八是个概数,意思就是每一面都是这样。会写字的人会根据笔画的方向,以及上一笔的落点,用笔毫的各个角度来书写,书写的效率因此而提高,每一笔的起落之间也有映带牵连的气象。

正确的书写方式叫作“正锋”,它也可以表示一种线条的质量状态,其中包含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叫中锋,一种叫侧锋。

“中锋”是正锋的基础,就如蔡邕的描述,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意思便是书写的时候,要让笔尖尽量垂直向下,笔毫的中心始终行进在线条的正中间,压力会聚焦在笔画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锋线条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匀和对称,有厚实的体积 感。秦代的篆书,比如《峄山刻石》中, 看到典型的中锋用笔,其中线条圆实、有厚度,是一种粗细一致的圆笔线条,所以人们也称之为 “圆笔中锋”。

峄山刻石

看唐代的楷书,会看到颜真卿的书写方法较魏晋时代有所变化,宇迹显得厚重敦实,那便是因为他继承家学,更强调字里的中锋用笔,由此而来的点面厚度便呈现出了这种感觉。

颜勤礼碑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锋:毛笔无论如何动作,都能平衡笔锋,控制住它的中心,就好像射中靶心一般,即所谓 “中”锋。清末之后,很多书家把中锋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法则,会比较强调 “笔笔中锋”。过于绝对的执着可能是有问题的,但在用笔上,中锋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正锋的第二种可能的形武是“侧锋”。中锋的运笔方式是 “锋行画中”,侧锋便是 “锋行画侧”笔尖可以偏移方向,不是一直处于笔画中心,但在质量的挪移中,在动态之中,那个重心始终还是平衡稳定的,这是一种有点微妙的感觉。所以,侧锋不是一种笔锋彻底偏向一侧的状态,那样便是病笔了。

相比起来,它的实现比中锋难度更大一些,后者是一个相对不变的过程,而侧锋则需要保持动势里的平衡。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如果说中锋是保持中正直立的状态,那么侧锋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左右前后地做各种动作,但重心始终在中心上,不至于因失去平衡而偏倒,依然保有一种稳定厚实的质感。

侧锋行笔,因为笔尖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呈现出了笔墨轮廓不对称的方笔形态,在篆书之后发展出的隶书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用笔。隶书是一种很典型的用侧锋来塑造线条的书体,《张迁碑》《礼器碑》,还有一些汉简,都大量呈现了潇洒而富于表现力的中侧锋转换的技巧。

张迁碑

虽然圆笔和方笔的产生没有绝对的先后, 但在学习方笔之前,打好圆笔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方笔是在圆笔基础上的一种衍生。

有人会把中锋理解为 “写得粗”,但其实这不是粗细的问题,而是一种质地的需求。我们会用 “圆、通、厚”来形容好的线条,这样的状态来自笔锋的垂直用力,如果没有功夫,再粗的线条也是扁平的,手里功夫在,即便线条细如发丝,也是浑圆有厚度的,有筋骨在里头。另外,如果在书写过程中笔画失去了平衡和质量,出现失控,就是一种病笔了。

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练习篆书和隶书来奠定最初的线条基础。以篆书练习圆笔,以隶书练习方笔,它们的风格朴拙高古,在审美上有高度,但在找术上又相对简单。篆隶就好像练武术时候的桩功和马步,基本功扎实了,再学后面的书体,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而且之后的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可能,也都产生于方圆相加的笔法变化之中。

方笔有棱角,见精神,显得硬朗,圆笔则显得厚而圆,有一种敦实的质感。

虽然中锋、侧锋各有共名,但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两面,就像手心和手背是一体的一样。书写是个变化丰富又归于平衡的过程,经过了拆分难度的练习阶段,写到后来,每一笔都是又方又圆的,线条在运动中,会始终处于中侧锋的复合变化中,从王义之、王献之的字到唐代的楷书、行草,无一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说,好的字方圆兼备,有一种中和的美。



毛笔的笔头中心一簇长而且尖的部分名为锋,周围包裹着短一些的毛名为副毫。毛笔这样制作,是为使笔头中间便于含墨,笔锋在点画中行动时,墨水会随着在他所行动的地方顺着尖头流注下去,不会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匀渗开,四面俱到。

【中锋】用笔是指:中锋又称正锋,是指书写时笔锋始终在点画中运行,笔毫铺开,笔画两边如界,笔画圆润饱满。中锋行笔是传统书法的不二法则。但是笔锋一直走在点画中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笔锋偏向一侧则称为侧锋。中侧互为一对概念。古人说:“正锋(即中锋)取劲,侧笔取妍”。

【藏锋】是指:“欲左顾右,欲上先下”,即行笔之初相反方向行笔将笔尖藏在笔画之中。露锋正好相反,将笔锋外露,体现顾盼呼应连绵之势。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藏锋笔画圆劲、厚重;露锋笔画,锋利、精神。

【顺逆】之说谓:逆乃使笔杆向行笔之反方向倾倒,砥砺而行谓之逆,顺则相反笔杆倾倒的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顺锋: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逆锋:笔锋逆行(也就是说和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

【折锋】意为运笔调节行笔方向,使得行笔方向发生改变。传统一般称为折笔,与转笔相区别。转笔时应有绞转动作即捻管。

【尖锋、带锋】乃笔画形态,观察书迹便可知之。

【方圆、转折】笔法的方圆,是指运笔书写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是结构形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运笔过程中,运用中锋写出的笔画圆浑,有圆形钢筋一样的立体感,就谓之“圆”。运用侧锋写出的笔划,所呈现的形态,谓之“方”;另一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在转折处。转则成圆,折则成方。 除了篆书纯用圆笔外,一般来说,写字都是方圆结合的。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亦圆亦方,不方不圆,变化万千。

【提、按 】古人往往称运笔为行笔。所有的笔画都是提与按的连续。
【驻行、徐疾】:驻,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说提、按是笔的垂直运动的话,那么,驻、行就是笔的水平运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笔画,都是提和按的连续,事实上,同时也是驻和行的连续。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笔笔要留,一笔不可滑。打个比方,就好比推车下桥,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车。与此相关的,是运笔的速度问题,即徐、疾。运笔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运笔快,不容易杀得住,易滑。“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所以,情愿略慢一点,以缓避滑,要笔笔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杀得住。有时甚至要停、要断,但断不是真正的断,而是笔断意连,在有意无意间接得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节奏感。不仅一笔之间要有节奏,而且一个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节奏感。但这节奏感又是无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实际上是有优秀的感觉。感觉很重要!

古人往往“疾涩”并称。其实,“涩”不光是速度问题。逆势快送,同样产生涩感。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毛”。“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林散之)这种“毛”感,表现出一种力度和韵味。
概括地说,所谓“涩”,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应使其发生摩擦,笔划才有力、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而是处处留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应该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流”与“留”的矛盾中行进;二、逆。逆就是“送”,与拖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逆水撑船”,就是指此;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用颤抖的手法表现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中国书法运用毛笔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产生涩感。

【用笔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
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在运笔过程中体现的,一个字不同的地方他运用的笔锋就不同!

指的是写一个笔画所拥有的运笔过程 如果你找个老师学两天会写了 就体会到了


榕江县19137525057: 书法中的“露锋”“藏锋”“中锋”“偏锋”分别是什么意思? -
泷希洛吉: 1、露锋:下笔时,笔锋外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一般是指起笔而言.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灵活而飘逸. 2、藏锋:藏锋一般用在笔划起笔时,有一定的讲究和说法. 欲右先左(横划),欲下先上(竖划),不露笔尖,笔划...

榕江县19137525057: 毛笔的藏锋、折锋、顺锋、逆锋有什么区别吗? -
泷希洛吉: 毛笔书法中的藏锋与露锋: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锋尖藏在笔画之内.露锋,就是起笔用顺锋,收笔用出锋,使锋尖露在笔画之外. 毛笔书法中的逆锋与回锋:起笔时笔锋的运动方向与笔画延伸的方向相同的叫顺锋,相反的叫逆锋.如写横画时,本应自左向右写,但却首先自右向左落笔,然后再调整笔锋向右行;写竖画时,本应由上向下写,但却首先由下向上落笔,然后调整笔锋向下行,这样逆向的落笔方法,古人谓之“欲右先左,欲上先下”. 收笔时笔锋的运动方向与笔画延伸的方向相同的叫出锋,相反的叫回锋.如横画收笔时本应向右,却反而调整笔锋向左收笔;竖画收笔时本应向下,却反而调转笔锋向上收笔,这样行笔的结果可以“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使笔画的两端变得方整饱满.

榕江县19137525057: 书法中的藏锋是什么意思? -
泷希洛吉: 藏锋就是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迹的中间,而不是外露在笔画的边缘.这是中国书法中非常重要的笔法之一.藏锋,首先是自然的回转,因为汉字总是一笔结束后另起一笔. 比如写“二”字,两横,写完第一横,必然要从向右的笔...

榕江县19137525057: 什么是书法中的八锋?
泷希洛吉: 八锋指八种用笔的方法.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云:“笔锋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八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日中锋,或日藏锋,或日出锋,或日侧锋,或日扁锋.”

榕江县19137525057: 什么是藏锋.露锋.逆锋.中锋 -
泷希洛吉: 逆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落笔时笔锋先逆行,然后再转回行笔.又叫“偏锋”、“侧锋”.如写横画,欲右先左,即下笔时先把笔锋逆推向左,然后再行笔向右.这样的笔画,显得方整,便于做到内含筋骨.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

榕江县19137525057: 楷书运笔技巧 -
泷希洛吉: 楷书的基本笔画和运笔方法 一. 基本运笔 (1)露锋:笔锋顺势入纸,笔锋外露,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后再行笔.露锋一般在楷书中比较少用,而在行书、草书中常用,给人以气韵连贯、灵动秀美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有尖刻或弱而无力感. (2)藏...

榕江县19137525057: 藏锋和露锋是什么意思 -
泷希洛吉: 藏锋是点画起笔,收笔处不露锋芒,要尽量把笔锋包藏在点画之内.露锋是一种锋芒外露的笔法,主要特征是,棱角分明,,在点画起笔收笔处,露出锋芒者叫露锋,

榕江县19137525057: 书法里什么是中锋,什么是偏锋? -
泷希洛吉: 锋,不是指写时笔怎用法,是指写出后的笔画给人感觉的一种比喻.这是"锋论"的关键.写出后的笔画,其开端(或末端)和毛笔尖一样的叫露锋;与其尖端磨秃一样叫藏锋;毛笔弯的象月亮一样的叫偏锋;筷子头(圎端)一样的叫中锋.

榕江县19137525057: 什么是书法九势? -
泷希洛吉: 所谓的“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

榕江县19137525057: 毛笔书法中“藏锋,露锋,回锋”是什么意思,详细解释下
泷希洛吉: 书法中的“锋”是指笔锋.藏锋就是运用笔画之间的覆盖或者笔法走势将笔锋隐藏起来.露锋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露出笔锋.回锋运用于收笔时,是指逆笔将笔锋消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