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史与《三国演义》关于周瑜的对比

作者&投稿:藩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演义中中的周瑜和正史中的形象相差多大~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

  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乐奀今天也斗胆说说其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相信诸多博友和乐奀一样,对周瑜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由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旷世名言,勾画出了这样的一个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典型,对才智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千方百计加以谋害,必欲除之而后快。《三国演义》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并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智绝”的地位表现到极致。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全属子虚乌有,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例如小说中著名的赤壁大战,除了“草船借箭”是转嫁周瑜的故事之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精彩情节,皆为作者杜撰虚构。而后来的空城计更是采摘了曹操的“胜利果实”。另外,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亮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可要比周瑜小6岁。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乐奀就此尝试来个历史大还原。 周瑜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一、周瑜是著名的“高富帅”典型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人称“美周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史书《三国志》里,陈寿老先生是这样评价周瑜的:“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并盛赞他: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从中略知,周瑜是个不同一般的时代人物!周瑜是有名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出身名门,父亲官至洛阳令,族祖更是官至太尉。当年孙坚孙策父子能借宿周瑜家,也证明了他的家境条件之宽裕,绝对是有钱人家哟。周瑜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识智慧很高,算得上当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周瑜的身材高大,容貌俊朗,在当时很有名气。据说诸葛亮个头1.85米,而周瑜也差不到哪儿去。周瑜打小练习舞剑,有一定的武艺功底,而且胆识过人。后来,他拒绝了袁术之流的百般拉拢,爽快接受官二代孙策的邀请,竭力效力东吴。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在背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而是直接带兵冲在阵方,搏击拼杀。

正史:
1宽宏大度
2风流雅致
3少年得志
4有勇有谋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周瑜一点也不过分)
1宽宏大度。
周瑜在正式担任都督后,孙坚旧部对周瑜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情绪的,以老将程普为例,追随孙坚将军十几年后随孙策直至孙权,几十年时光凭什么在你周郎小儿之下做事。大多都怀有这种心里,周瑜此时身为都督得知此时完全不为所怒。并且亲自上门拜访请教各位前辈,深得程普等人信任。程普曾言:与公瑾相交,如引甘酿,不觉醉已。如此的人格魅力,说他妒忌别人?谁信?
2风流雅致
江南有言:曲有误,周郎顾。意思就是周瑜对曲乐雅致极其了解,众人宴会之时周多乐器同揍。如果哪样出现一点问题,周瑜都会立刻回顾其乐手。
3少年得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4有勇有谋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并且临死不忘国事推荐鲁肃为接任都督。

演义:
被孔明气死。。。小肚鸡肠。。。

正史中的周瑜与演义中有很大不同,演义中周瑜心胸狭窄。计谋远不如诸葛亮。但正史中对周瑜的评价极高,军事能力也是三国中无人能及的。袁术与曹操等人都曾想招揽周瑜。赤壁之战完全是在周瑜的策划与指挥下获胜的,现在很多人误以为赤壁之战的获胜有诸葛亮的一份功劳。但实际上上诸葛亮没有在赤壁之战中起作用。刘备能取四川也不是诸葛亮计高一筹。而是地形上的限制。要不是周瑜早逝的话,很难讲。而诸葛亮在正史中评价不高。打仗也胜少败多。

正史:宽宏大度、风流雅致、少年得志、有勇有谋、气度非凡、文武双全,
演义:心胸狭窄、计谋远不如诸葛亮。

正史中,周瑜在吴国的地位和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一样,而且,他们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并不像演义中那样是个小肚鸡肠的人。

看一下<品三国>就好了,那里会有你想的到三国时期对人评论!

我认为也是看易老师的《品三国》


为什么有些人会把三国演义当做正史?
历代的戏剧,评剧,评书,《三国》都是一出大戏。自元代《三国志平话》横空出世以来,人们对三国的印象,就一直建立在民间小说的基础上;而《三国演义》,而是成为了文坛不可逾越的高峰。基本上所有的三国故事,都是在《演义》的情节上加以的改造和加工。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以《三国演义》为正史。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呢?
都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其实能够有半实半虚已经不错了。三国演义只是在历史框架上基本与三国志相合,其余人物关系、历史事实、人物性格等等,很多与历史不合。星火辰简单说几点吧,我仅仅只提第一回的内容。一、三国演义过于强调黄巾起义的影响,但三国志本身连对黄巾起义的专门记载都没有,其实黄巾...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被很多人当正史看,而三国志却没多少人关注?
毫无疑问《三国志》是正史,但它的传播度远远没有《三国演义》广泛。人们提起三国几乎就会想到《三国演义》,罗贯中使得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所以人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将《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历史当成真实的三国历史。《三国志》问世后就受到世人的称赞,当然这里的世人指的是那些读书人。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区别有多大呢?
尤其是在作者有着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更是造成了小说中的某些人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三国演义》中与正史不相符的三个事件,读完之后我们会觉得仿佛看了一个假三国。一、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一开始记载的故事,话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好兄弟,为了...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与正史中的三国有哪些出入?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最大的出入就是,演义尊刘备为正统,仿佛只有让刘备统一了天下,才是正确的,其他人统一天下都是错的,都是谋朝篡位;其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室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在所难免;各路群雄,比如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人,都是奔着统一天下去了,他们并没有错;...

三国演义小说究竟跟正史有多大差别?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很聪明,运筹帷幄,懂不少战略战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快成仙了, 他的能力是很强,但是主要表现在外交和内政,战略战术虽也不错,但不像三国演义中传得那样神乎其神。而一脸正气的关羽其实也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完美,...

三国演义是不是野史?那何为正史?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

《三国演义》之中,和正史有所出入的地方有哪些?
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和正史有不同的,比如说赵云吧,赵云其实只是刘备身边的保镖而已,至于说赵云千里单骑救少主就和正史不符合。其实历史上的赵云救主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带着军队过去的,所以最后才会救出少主,而且赵云的武力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赵云的武艺是不错但肯定没有小说中描述的...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吗?
《三国演义》本来就非正史,是小说,有道是七分真三分假。它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主要素材,收集民间传说及历代野史(就是非官方记载的史书)编著而成的。《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博望,空城计,蒋干盗书,都是《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的,或者与《三国志》记载的有相当大...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
说到《三国演义》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演义了,也还有的网友说了,其实更多的时候这个演义里面的内容实在是虚构了太多太多了,就好比现在的小说,简直就是夸张了,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这么夸张了,那么有哪些地方是和正式中有出入的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其实,三国演义里面和历史有...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历史上的周瑜、鲁肃的形象及其相关事件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有哪些不同?不要大篇大篇的长谈, -
步转盐酸:[答案] 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历史上完全不存在,事实上,周瑜从来没有把诸葛亮当棵菜,因为,周瑜出身好,智谋高,而周瑜死的时候,诸葛亮出山也还没几年,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展示的机会,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是诸葛亮出山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和真实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
步转盐酸: 不同的地方大了 周俞在历史中非常精干 心胸宽大 苏轼言周俞: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出嫁了 雄姿应发 羽扇冠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不是三国里那样的心胸狭隘啊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与真实历史有何不同? -
步转盐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评价一下周瑜 -
步转盐酸: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周瑜 在 三国演义中 与历史有何不同 -
步转盐酸: 周瑜24岁时候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而且他也娶到了江东第一大美女乔玄的小女儿小乔,此时的周瑜,可谓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所以真正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少年英雄,他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别人气死呢?《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刘备说他气量颇大,将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对于《三国演义》里说的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周瑜被气的吐血而亡是并无其事的.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与三国志中有何不同 -
步转盐酸: 演义中周瑜心高气傲,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嫉妒诸葛亮.正史中的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又三国志· 吴书九中提到:“程普又从攻南郡,击走曹仁.拜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周公瑾是否是个英雄?
步转盐酸: 当然是 演义扭曲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对周瑜做了大量的扭曲和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三气周瑜:正史上的周瑜气量宽宏,诸葛亮也没那个本事气到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求一篇写关于历史上的周瑜和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演讲稿, -
步转盐酸: 在三国历史上,东吴周瑜并非民间流传的“既生瑜,何生亮”式的嫉贤妒能、量小短毒的人物,而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智勇兼备、气度非凡、多才多艺又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将才, 时人赞评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性度恢...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周瑜的性格要100 字的 -
步转盐酸: 不论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还是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周瑜都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耐人寻味的是,正史和小说中周瑜的性格却是迥然不同的. 在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里,周瑜的性格第一个特征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冲动,意气用事. 而正史上的周瑜,第一,在处理政治,军事问题时,他的目光是锐利的,头脑是冷静的;第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三国志·周瑜传》,蒋干称“瑜雅量高致.”孙权也说周瑜“器量广大.” 罗贯中为什么要改造周瑜的性格?小说里的周瑜,虽然形象也生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为了衬出孔明这个智慧化身而加工塑造的.”

乌兰浩特市13374045207: 简介周瑜和诸葛亮,并将真实形象与《三国演义》中对比 -
步转盐酸:[答案]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一个字,神. 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受气而死. 真实三国 诸葛亮:非神,是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不是军事家,几乎不会打仗. 周瑜:心胸开阔,明晰事理,裁决果断,极为擅长音乐,“曲有误,周郎顾”,不嫉妒诸葛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