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孔雀东南飞》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作者&投稿:邲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雀东南飞》艺术上的特点是~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组人物形象,这是以前的诗歌中所没有的。正如沈德潜所说,“共一千八百五十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肖其声音面目。”沈德潜的评价无疑是精到的,对诗中人物的“面目”,人们虽已经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因种种原因,比如戴着特定时代色彩的眼镜去看人物,去看人物之间的关系;按既定的主题去图解作品,就难免将人物“格式化”。再者凡优秀的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因此,当我们摘去原先的眼镜,再读这首诗仍会有新的发现。

  兰芝
  刘兰芝,论者多把她看作是一个反抗封建势力的女性形象,有人甚至把她比作卡捷林娜式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刘兰芝的性格中固然有其反抗的一面,但如果仅看到这一点,便把刘兰芝简单化了。刘兰芝的性格不是平面的,而是情感丰富、复杂的。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依据人物的言行,依据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看刘兰芝的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们先要考查的是刘兰芝说些话的情境。刘兰芝对丈夫说这些话的时间应该是焦仲卿刚从府中回家的那一天晚上。小两口吃过晚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相见常日稀”的一对恩爱夫妻终于有了两人相处的空间和时间。长期的相思之苦,久积心中的委屈,一下子化成了上面的话语。其次要分析刘兰芝说这番话时的情绪和情感。刘兰芝的话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我心灵手巧,知书识礼,受过良好的妇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嫁入你家后,心中非常悲苦。三、我勤劳本分,婆婆却故意刁难。四、你家的媳妇我实做不下去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我”赶回家吧。根据这些内容再结合刘兰芝说话的情境,我们不难想象,她开始说话的时候,情绪还是比较的平静的,只是泄点怨气,发点牢骚,渐渐地越说情绪越激动,以致说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来。但这句话只是情绪激动时说出的,而绝不是真正目的。把这两句话放在特定的场合中考查,在刘兰芝的话中人们看到的是有无奈,是娇嗔。刘兰芝爱焦仲卿,焦仲卿也同样爱刘兰芝。如果刘兰芝真的想一拍两散的话,那她不可能在大道口对焦仲卿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也不可能担心“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更不可能拒绝县令儿子的求婚。刘兰芝刚强,心直口快,能承受艰辛的劳作,不能忍受蓄意的刁难,她怨的不是“夜夜不得息”的劳苦,她怨的是“大人故嫌迟”的刁难。因此,当丈夫回来之后,她积久的怨气一下子倾泻出来,她这样说,只是想从丈夫那里获得一点精神的安慰,求得一点心理的平衡。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话后,马上就去找他的母亲,这是刘兰芝没有想到的,但性格刚强的刘兰芝这时不可能阻拦他,这样事情便难以挽回了。
  刘兰芝知书识理,善于言辞,绵里藏针。临行前,她向婆婆告别:“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一席话,表面上看,句句是自谦,是自惭,是歉意。表现出了刘兰芝很好的教养,即便在被婆婆无礼地驱遣回家的时候也不失礼节。用事实说明,“此妇无礼节”是婆婆的无中生有。细加分析,却发现话中有话,“出野里”、“无教训”很有可能就是焦母平时指责刘兰芝的话,“贵家子”也可能是焦母常常挂在嘴上的。现在把这些话一一回敬过去。焦母总以为自己的儿子娶了刘兰芝太亏了,门不当,户不对。在她看来,“我”是大户人家,所以她劝儿子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刘兰芝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看似自责,似抱歉,其实是抱怨,“不能承受婆婆你的驱使”,掂一掂这话,份量很重,这是变相地说婆婆对儿媳很挑剔,甚至是虐待。这话刘兰芝以前不敢公开说,今天她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了。刘兰芝又很重感情,她与小姑告别时,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她内心其实是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临别时,她还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说的“供养卒大恩”,不是虚情假意。只不过她没有,或者因婆婆总是找她的茬,她不愿在婆婆面前表达罢了。
  再看刘兰芝的行:“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在被驱前为什么要作精心打扮自己?论者见仁见智:一、陈祚明说:“临当欲去,极写此女华艳……如此何忍出之!‘严妆’‘严’字、‘事事四五通’句,所谓极意装束也。”张玉谷也说:“被遗归家,有何情绪;作此严妆,呈其美态,……特借是再为临行固结府君之地。新妇苦衷,作者曲为写出。”皆指刘氏极意把自己装饰得华丽美好。二、李因笃说:“……自初妆以至妆成,每加一衣一饰,皆着后复脱,脱而复着,必四五更之(更换四五次),数数迟延,以捱晷刻也。……着毕,则新妇去矣。”则指刘氏不忍离去,故反复拖延。三、余冠英说:“每事四五遍,或是心烦意乱,一遍两遍不能妥贴。”我以为这三种说法,都没有能准确把握刘兰芝的性格和精神。按陈祚明和张玉谷的说法,刘兰芝的打扮,只是为了以美貌来留住焦仲卿的心,让焦仲卿不要把她赶回家。这种理解不合情理;焦仲卿爱刘兰芝,不愿赶她回家,刘兰芝是知道的,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话之后立即“上堂启阿母”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刘兰芝没有必要用美貌来“固结府君”。“以捱晷刻”的说法,更没有依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可见天刚亮,刘兰芝就立即起身打扮,如果说是为了拖时间,她没有必要这么早就起床。一大早就起床打扮,恰恰说明她希望早点离开这个家,迟早都要走,迟走不如早走,她要走得决绝,要走得让她婆婆看似毫不留恋的样子。“心烦意乱”可能有一点,因为毕竟这是一对恩爱夫妻,但还不仅仅如此。“严妆”即盛妆,刘兰芝刚强有余,柔韧不足,自尊心强,能伸不能屈。她是漂漂亮亮地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齐,昂首挺胸。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怜惜、令人敬佩、光彩照人的形象?

  焦仲卿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有反抗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他不善于调解婆媳矛盾,听了刘兰芝满腔委屈的叙述,马上就对母亲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还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些话,都是一个寡母所最不能忍受的。我们想想,一个寡母,辛辛苦苦把儿子从小拉扯大,现在儿子却向着妻子,指责自己的母亲,甚至还拿死来吓人,做母亲心中是一种什么感受。从诗中看焦仲卿是焦家的唯一的儿子,焦家的香火要靠这个儿子来承传,现在这个儿子居然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的话来,不是向母亲示威吗?这对缓解婆媳矛盾丝毫无益,还在焦母对儿媳满腔的怒火上浇油。所以焦仲卿刚说完,焦母立即“槌床便大怒”。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回家。尽管他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其实他说这话时心中并没有底。他只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从故事的发展看,焦仲卿这一步走错了。
  他易冲动,不冷静,甚至出口伤人。他听说刘兰芝再嫁,便跑来对兰芝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面对“丈夫”(其实他现在已经不是丈夫了)的指责,刘兰芝只是幽怨地说:“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焦仲卿的话虽然让兰芝感到意外,但她却非常克制、冷静。两人的性格在对照中更加鲜明。有人说,他爱兰芝,一旦听说她背约再嫁,便不再对她像先前那样低声下气,“哽咽不能语”了,而是斩钉截铁地说:“贺卿得高迁……吾独向黄泉。”这是一种何等的大丈夫气概!我从中看不到什么大丈夫气概,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小男人心理。不错他爱兰芝,但爱得很自私,因而也就对兰芝缺少关心和了解。前面说过,焦仲卿回家后刘兰芝对他的一番叙述,并不是要他去向婆婆讨个公道。她只是为了倾叙,发点怨,撒点气,耍点娇,如此而己。这时,焦仲卿只要给刘兰芝一点理解,一点安慰,刘兰芝也就心满意足了。他其实不懂妻子的心,所以他第一步就走错。他处事不果断干脆。临别时,刘兰芝叮嘱他:“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是他迟迟不来,直到知道刘兰芝要再嫁了,才匆匆赶来,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气急败坏地对兰芝指责,挖苦,讽刺。他以为刘兰芝再嫁是嫌贫爱富,是另攀高枝,这不是一个理解妻子的人应该说的话,这心理多少有点阴暗。这阴暗的心理与他从小没有受到完整的父母之爱有关。
  他爱自己的妻子,可最后还是把妻子休了;他孝敬母亲,但他最后还是自杀了,这是大不孝。他想做一个好丈夫,和妻子过和和美美的生活,结果是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他想做一个好儿子,可最后还是“故作不良计”,“令母在后单”。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儿子。他是一个悲剧人物,这悲剧,固然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原因。

  焦母
  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她对刘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心想拆散她儿子与刘兰芝的婚姻。她反复对儿子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在旦夕间。”仿佛世间的女子都愿嫁给她儿子,似乎只要她喜欢谁,谁就是她的儿媳妇。当焦仲卿表示“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时,她开导儿子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有人据此认为,焦仲卿先世曾仕宦于台阁。其实我以为这话是当不得真的。何以见得?从语言上看,“仕宦于台阁”的主语是“汝”,即焦仲卿,我们知道,焦仲卿只不过是庐江府一小吏而己,并没有在台阁做官。焦母,一村妇,儿子在府中做官,她就以为“仕宦于台阁”,便自我膨胀,自高自大,诗人让她这样说,正是为了表现她的无知与自大。
  对刘兰芝,她百般挑剔。这有刘兰芝的原因,也有焦母的原因。焦母看刘兰芝不顺眼,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言过其实,但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有文化,有知识;有文化,有知识,就有思想,因此与焦母难免产生思想和性格上的冲突。这冲突,虽然不会明朗化,也不会正面展开,但一不小心便流露在脸上是可能的,做婆婆的看在眼里,便怨在心里。有时对于婆婆的差遣,刘兰芝行动上虽然服从了,但心未必服,再加上焦仲卿在家的日子不多,婆媳之间有了矛盾不能及时化解,这样矛盾就越积越深。
  焦母看不惯刘兰芝,还有一种寡妇心态在作祟。我以为焦母守寡应有十多年,虽然从“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看,焦母守寡不会有这么久,但这四句在宋本《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中都仅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两句。当然,即便只有这两句也不能断定焦母守寡有十多年,但从焦仲卿对母亲的畏惧心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小在寡母的严厉管教下长大的孩子。不然焦仲卿不会对母亲那么畏惧。但凡寡妇对独子往往既溺爱又严厉,爱得有点变态。一个寡妇既当妈,又当爹,要将儿子抚养成人,继承焦家的香火,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巨大,因此对儿子格外苛刻便可以理解。焦仲卿小时候受母亲的打骂应该是常事。即便他长大后已经娶妻做官了,仍摆脱不了母亲早年在他身上造成的心理阴影。所以当母亲槌床一怒,府吏便默然无声,其畏惧之情何异于老鼠见到猫?如若焦仲卿长到十多岁父亲才死,作为独子,他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那么他的性格就应该坚强,而不会那么骇怕他的母亲。另一方面,从焦母易怒暴躁、蛮横无礼的病态表现看,她分明是一个守寡多年的寡妇。因为病态所以她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而刘兰芝像楔子一样揳入他们母子之间,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她不允许媳妇从她手里夺走与她多年相依为命的儿子。焦仲卿越向着刘兰芝,焦母就越容不下这个儿媳,因此千方百计要把她赶出家门。这种心态是多年守寡的母亲的共同心态。

  刘母
  刘母,有人认为她也是逼刘兰芝再嫁的封建家长的代表之一。理由是当县令家来求婚的时候她说了“汝可去应之”。其实这“应”,不能理解成“答应”,而应理解成“回复”,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女儿被休回家,马上就有人家来求婚,而且来求婚的又是颇体面的人家,妈妈希望女儿答应这问婚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就简单地认为是势利。况且这时母亲并没有代女儿做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去处理,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母亲无疑是开明的,是通情达理的,是难能可贵的。刘母的开明和可贵,从刘兰芝受到的良好教育上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刘兰芝不可能受到那样良好的教育。
   还有人甚至作了这样的大胆推理:焦母能逼儿子休了刘兰芝,那么刘母为什么就不能让儿子逼刘兰芝再嫁呢?这种推理其实是一定要给刘母戴上一顶封建家长的帽子,以说明封建家长制是焦、刘爱情的罪魁祸首。但这种无视作品本身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在县令家来求婚的时候,刘兰芝对母亲说:“兰芝初还时,府史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时,拒绝媒人的是刘兰芝的母亲:“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体现了她良好的休养,善良的心地,她同情理解自己的女儿。到了太守家来求婚的时候,刘母还是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真正逼迫刘兰芝的是刘兄。刘母只是在刘兰芝答应了婚事之后才说:“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在焦仲卿迟迟不来,刘兰芝答应了婚事,太守家就要来娶亲的时候,刘母说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据此认定她是封建家长。

  刘兄
  诗中对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仅三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这两处都是刘兰芝说的。正面写刘兄的只有一处,就是刘兰芝第二次要拒绝上门求婚的人时,他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实如果单把这一番话抽出来分析,也不能说这就是逼妹妹出嫁,甚至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为妹妹好,为妹妹的前途着想。刘兰芝和哥哥生活在一起多年,她最了解自己的哥哥,有了刘兰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这样的评价,刘兄的话就可以作完全不同的解析:这哥哥是势利眼,只看门第,不顾爱情,尤其是那句“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更是不堪入耳。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如再不嫁,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潜台词是,难道要我做哥哥的养活你一辈子不成?刘兰芝被遣回家,其实已有一种寄人篱下之感,再听哥哥这么一说,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里住下去了,所以她回答哥哥的话是“谢家事夫胥,中道还兄门”,而不是“中道还家门”。这一字之差,兰芝的内心之苦尽现。现在哥哥发出话来了,还能赖在哥哥家不走吗?这个哥哥话语不多,其实非常刻薄,毫无兄妹之情可言。
  

  一、从宏观上挖掘其独到的叙事结构?

  1、备受推崇的“鸡头凤尾”?

  从宏观上看,“鸡头”和“凤尾”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特色的又一体现;研究者多以比兴手法赞其开头,用象征手法誉其结尾。?

  《孔霍东南飞》的开头用了“比兴”手法,其结尾则是象征性的结尾。经过反复吟咏和咀嚼,就更能体会到“鸡头凤尾”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情,都不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用作起兴、比喻或象征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了,而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甚至连作者的感情也是那样和谐地融了进去。这样,作者的情感,男女主角的情感和外物(孔雀、松柏、梧桐、鸳鸯等)的情感相互交融,到了三位一体的程度。这些外物本身的艺术形象是完整的,但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所赖以寄托内容的艺术形象,与内容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和谐,那样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思想内容与感情。这就好比《屈原》雷电颂一场的情况了,实际上达到了一种“物我同化”的艺术效果。这种“物我同化”,对作品的主题起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深化作用。它使广大读者像作者、作品的主角以及作品中的孔雀、鸳鸯、松柏、梧桐一样,深深地憎恶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笃厚地同情与赞颂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与斗争的精神,热烈地去追求那理想的生活。可见,《孔雀东南飞》的比兴开头与象征性结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到了“意在笔先,神于言外”的“物我同化”阶段。因此说“物我同化式托物起兴的‘鸡头’和物我同化式富有象征意义的‘凤尾’乃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2、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结构上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该诗虽仅有一千七百多字,却具体而形象地铺叙了新妇兰芝被遣、被逼再嫁以及她同丈夫仲卿殉情化鸟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兰芝是作者所同情和歌颂的女主人公,作者便挥动彩笔尽力渲染,从正面到侧面,从语言到行动,从外貌到内心世界都浓墨重彩,甚至还要通过写环境、景物以及巧妙地插入抒情议论来渲染,真可谓是“用墨如泼”。如新妇起严妆一段:本来在当时的社会里,被遣回娘家对新妇来说是极为不光彩而又令人伤心的事,但作者写兰芝却像迎喜事似地梳妆打扮自己。这固然是借此对兰芝的美丽作必要的补叙,但更主要地是在突出兰芝那种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又如写太守家办喜事的场面:作者不厌其繁地写豪华的排场,这一方面是从侧面反衬兰芝的美丽、贤淑,以证被遣的无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突出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心的高尚情操。?

  而在另一些地方作者却又表现得“惜墨如金”。如焦母与刘兄这样的封建礼教及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人物,作者都是以寥寥数语勾划的,而且差不多全凭对话来表现形象。纵使如此,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刻画得非常逼真、活套,使他(她)们可憎恶的面孔跃然纸上。如焦母“捶床大怒”这一个举动,焦母“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和“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两句话,就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一个蛮不讲理、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的形象。透过焦母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兰芝和仲卿所过的是怎样一种屈辱生活。因此,他们不与封建势力妥协,最终以死抗争的行动,更能引起世人的广泛同情,促成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怀疑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本诗在叙事上所做的详略处理还表现在作者把自己的抒情议论穿插到铺叙中去的特点上。作者做了几次这样的穿插:当兰芝与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当兰芝同仲卿最后诀别时,作者插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诗的结尾处,作者又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几番插话,文字不多,却对铺叙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试想,如果不用作者的插话,而以继续铺叙来代替,恐怕长篇累牍也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可见,一篇文章的详略是对立统一、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有详略处理得当,才能以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从微观上把握其富有艺术的叙事风格?

  《孔雀东南飞》除了在宏观结构上匠心独运外,更是在微观的细节把握上精雕细琢。本文将截取“新妇起严妆”这仅12句、60字的一个场面,来分析其极富艺术性的叙事风格。?

  1、动静结合,多角度展现女主人公的外貌美?

  这一节中,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写作手法,用极细腻的笔触动静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了刘兰芝的外貌美。诗中从“著我绣夹裙”一句开始描述刘兰芝“严妆”的情形。著裙是着装的首要步骤,作者画龙点睛般地写了著裙之后,只用“事事四五通”一句作概括,省略了束素带、穿丝履、著饰物等其它诸多细节,用语简约却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铛。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流”字富于动感,使人联想到刘兰芝腰身的柔软袅娜;而发饰耳饰珍贵华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饰物美。“生小出野里”,丈夫只是个“府小吏”的刘兰芝,穿戴本不会如此珠光宝气,诗中却运用了汉乐府民歌常用的夸张和铺排手法,借写刘兰芝的服饰美来渲染她的外貌美。?

  2、在冷静的描述中,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

  肖像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神兼备”。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刘兰芝的外貌美时,笔调冷静舒缓,表情隐蔽,几乎没有直接赞颂,也没有描写最能“传神写貌”的眼睛和眉毛,而是在冷静的描述中,微露和暗示刘兰芝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鸡鸣外欲曙”点明时间之早,也许那夜兰芝彻夜未眠,婆婆的无端刁难,与仲卿分离的不可避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回娘家后兄长对自己的逼迫,都使她倍受煎熬。被迎回娘家对刘兰芝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劫难。一般软弱的妇女会向焦母屈膝哀告,以图苟且安身,但她没有屈服,她要抗争。她不但要早早起来“严妆”,而且还要“事事四五通”,“严妆”是她表明自己无罪过,维护做人尊严,无声地谴责焦母的一种有力而含蓄的方式。“事事四五通”地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地打扮自己,也折射出了她的心理:沉着、冷静。可以说,此时死亡的阴影已一步步地逼近了她,但她没有眼泪,没有嚎叫,没有哀求,而是把痛楚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肯临别时在焦母面前流露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悲伤。当初她嫁入焦家时,是“严妆”而来的,今天她被遣回娘家,也要平静地把自己装扮得整齐漂亮。中国古代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命运不能自主,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赋予了焦母这些家长们以特殊的权利,肆意地折磨、摧残她们,甚至把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活活拆散。刘兰芝的“起严妆”使其自搏、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性,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

  3、截取“有包孕性的片刻”,隐现女主人公的人情美?

  诗中这一节构思精巧奇特,艺术效果强烈。作者截取了“严妆”这一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片刻”(钱钟书语),把刘兰芝的外貌美和性格美推到了极致,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隐现刘兰芝的人情美。“严妆”本是心情愉快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才有的举动,兰芝被婆婆遣归,心中苦涩、愤懑,本无心绪梳妆,但她对仲卿一往情深,两人“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现在不得不分离,而且可能“渠会永无缘”,不是永别却痛似永别的分离怎能不使人柔肠寸断?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要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仲卿、小姑能时时想念起她。当兰芝强压内心的摧伤,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时,多少对仲卿的无言的深情蕴含其中。“此诗乃言情之文,非写义夫节妇也”(《汉诗说》),看来前人也注意到《孔雀东南飞》表现的主要是焦刘的爱情。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兰芝上堂拜辞焦母,谦恭的态度,以德报怨式的“念母劳家里”的关怀,都显示出刘兰芝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涵养,知人情的女性,而与小姑作别时,“泪落连珠子”,“严妆”时强忍住的悲伤像决提的长江大河之水,倾泻而下。一个真性情的刘兰芝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一掬同情热泪。?

  三、结束语?

  《孔雀东南飞》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巨大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诗中刻画的刘兰芝形象更是成为女性美的象征。本文通过叙事结构和细节刻画这两个角度,再一次从宏观与微观上深切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和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孔雀东南飞》得以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绝”实乃名副其实。


孔雀东南飞出自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出自哪里
出自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原文选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出自哪里
孔雀东南飞出自于《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出自于哪里 孔雀东南飞出自于《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学界一般公认是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话出自哪里?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诗出自汉代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该诗原本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是因为整首诗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太过出名,所以又有此名。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堪称乐府诗的巅峰之作,它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木兰诗》并称为“乐...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孔雀东南飞最早收录在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一部汉朝至梁朝的诗歌总集,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孔雀东南飞》的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全诗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名为《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的介绍 《玉台新咏》的作者是南朝学者徐陵。《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收录在哪本书
1、《孔雀东南飞》收录在《乐府诗集》。2、《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集,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相传是当时民间为纪念“焦刘”的爱情悲剧而创作的,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改。3、《孔雀东南飞》目前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2)编著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它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玉台新咏》,是...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哪本著作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一部汉朝至梁朝的诗歌总集,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孔雀东南飞》的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全诗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名为《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的作者是南朝学者徐陵。《玉台新咏》主要收录绮艳的宫体诗...

《孔雀东南飞》出自哪里?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

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什么?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出现在东汉时期。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桩婚姻悲剧。这首诗也是汉乐府诗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高中生也要学习这首诗,不过这首诗并不需要背诵,他并不是必考古诗,这首诗的篇幅与《琵琶行》更长。《孔雀...

莆田市18689164011: 论《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 -
肇态恩他: 《孔霍东南飞》的开头用了“比兴”手法,其结尾则是象征性的结尾.经过反复吟咏和咀嚼,就更能体会到“鸡头凤尾”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情,都不再...

莆田市18689164011: 说出《孔雀东南飞》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
肇态恩他: 一、从宏观上挖掘其独到的叙事结构?1、备受推崇的“鸡头凤尾”?从宏观上看,“鸡头”和“凤尾”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特色的又一体现;研究者多以比兴手法赞其开头,用象征手法誉其结尾.?《孔霍东南飞》的开头用了“比兴”手...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特点 -
肇态恩他: 《孔雀东南飞》写作特色 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的结构特色 -
肇态恩他: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此诗在结构上的细密还表现在呼应映衬上 诗中对详写部份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不知道是不是啊

莆田市1868916401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
肇态恩他: 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 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具体请见: http://baike.soso.com/v117900.htm?syn=%E3%80%8A%E5%AD%94%E9%9B%80%E4%B8%9C%E5%8D%97%E9%A3%9E%E3%80%8B

莆田市18689164011: 中国古代最长的诗是什么?是什么????
肇态恩他: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肇态恩他: 孔雀东南飞 一诗的民间文学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其中.刘兰芝的性格,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中给予丰富,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赏析
肇态恩他: 《孔雀东南飞》赏析精解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赏析 -
肇态恩他: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现在这首诗已经刻在“孔雀东南飞遗址”——安徽怀宁县小市镇焦仲卿刘兰芝墓地的长廊石壁橱窗上 婆家为迎娶新媳妇准备的

莆田市18689164011: 孔雀东南飞开头和结尾各采用了什么手法 -
肇态恩他: 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