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欲望的看法?

作者&投稿:苦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我就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我们回答:‘是。’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一定会很受用的。’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欲,无所不在。佛也有自己的欲。欲念是六根中最难斩断的却首先要斩断的。无欲所以无求。斩欲念喂之难也!佛并非要你禁欲,而是忘欲。禁,仅为不能做,但是可以想。而忘,则是忘却一切生老病死懒馋贪占变,比禁要高一层。


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在佛教就是淫心未除吗?佛是要人无欲无求没有七情六...
1. 佛教对于生理需求的看法并非简单地视为淫心未除。佛教教导的是要观察和转化欲望,而不是完全戒除。2. 佛教提倡的是无欲无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七情六欲。相反,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转化欲望为智慧,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3. 修行者通过戒除过度的生理需求,可以减少欲望的束缚,进而获得...

欲望,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不论印度还是日本,中原还是藏地的佛教,传承源流都是印度,教主唯是释迦牟尼佛,欲望也没有多种解释,是指贪欲,贪欲是三毒之一,是一切众生流转于六道不能解脱的原因。佛教就是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使本具佛性显露,达到究竟解脱。

如何看待人的欲望?
自我探索视角: 欲望可以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通过审视自己的欲望,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社会和文化视角: 欲望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欲望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自我控制视角: 对于一些欲望,特别是可能会...

如何看待欲望?
欲望本质只是对世事、世物的所需,欲望只是诉求,并不存在褒贬之意。但欲望对于人是利弊的。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利端,人对于事物的的需求就会行动,思考,当一个人对一切有所思考时,就会需求,自然产生欲望。最能体现就是一个人对事业更迫切的想要成功。更确切的说就是名利,权力最能体现各人的欲望。

怎样对待欲望
自我成长: 通过理解自己的欲望,可以进行自我成长。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可能反映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灵活性: 对于欲望的态度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灵活性,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看法。最终,正确对待欲望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价值...

世界上各大宗教对金钱、名利以及各种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
1. 基督教对金钱的态度:基督教徒认为金钱是上帝赐予的,他们应当作为上帝的管家妥善管理。基督教鼓励信徒将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慈善和宗教活动。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促使许多基督徒在灾难面前慷慨解囊,乐于助人。2. 慈善与责任:基督教教导信徒施舍比接受更有福,因此,信徒们将捐赠视为一种...

你们对「欲望」有甚么看法?试抒己见。
依佛法讲 : 人因为有「我执」,从而就出现贪欲 (欲望),衍生各种烦恼,例如「八苦」 :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苦。 欲爱,包含了对异性的欲,对亲人的爱,对好友的情,对所有自认为属于「我」所拥有一切的黏着,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之爱。然而,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理智、观念上的执...

怎么正确对待欲望
欲望是在生理过程、社会风尚和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欲求某种事物的心理愿望。2、欲望的根源(为何会有欲望)欲望的特性反映出欲望的根源:①生理根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反映。②社会根源。模仿欲、表现欲和支配欲是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映。③精神根源。求知欲、超越欲是人对文化积淀的...

怎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欲望?
1、定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占有欲,这不是恶意的偷窃,故意破坏道德规范。2、反思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名片,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那么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会偷偷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父母教给他的社会规则太少了,在本质上,或许孩子并不知道这样的...

怎样去理解人的欲望?
首先,人都有求生欲,正因为有求生的欲望,我们才繁衍到现在,从与各种野兽搏斗,到打猎采摘为生,再到组建国家,军队,等等,都是为了生存下来,如果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或者说求生的欲望非常小,人类早灭绝了。在现在,有的国家里自杀是违法的,因为他违背了人的本能。其次,人都有性欲,如果连性欲...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 -
校樊阿莫: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如何看待欲望?
校樊阿莫:世界的人如何每个人都领悟世间的真谛,那么就会信佛,人因为有欲望才会迷途在人间轮回,人本来就是佛,却一时迷路变得贪心沦落人间.就好象天堂的人却喜欢美女一样.我们必须修行,返回上天.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家如何看待人与人交流的欲望呢? -
校樊阿莫: 他们不会陷入循环,但从来没有出轮回!因为他们痴迷的爱,不是伪君子.史诗和情感.因此,成为人类的典范!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人类的世界,他的特点是爱,使人类可以产生共鸣.这是众生轮回没有抢劫,遭遇Zhuku和磨难,但因果报应,无终止继续无期.因此,佛教的话“不爱萨哈,情况不通过原料的幸福!真的心,超越生的循环,宇宙大觉,那么你是一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人类的爱,升华无尽的无缘大慈巨大的悲痛!阿弥陀佛!

象山区19799642860: 为什么佛教要求禁欲? -
校樊阿莫: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不支持欲望吗? -
校樊阿莫: 矛盾的,学佛需要消除欲望,消除抱负.不仅不支持,佛是根本反对欲望的.欲是贪,望是执,欲望源自于对世界无明的痴.你要思考你想学佛的念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这是一个缘,但是你现在的环境约束你这个缘的种子成熟.今天你说有点想学佛,经过无尽轮回最终你肯定会去学佛的. 对于补充问题的回答:是值得的,你这样问是因为你把人生的意义看得太低了.难道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讨好你身边的几个亲友吗?还是想把你的名字留给你都不认识的后人?还是有什么贪欲淫欲没感受过的,想能满足一下呢?这个银河系的世界是释迦摩尼佛陀造出来的,难道需要你来推动吗?菩萨发愿地狱不灭誓不成佛.你的那个欲望算不算得上是愿呢?你如果能持正见,有能看见轮回的角度,你就不会再问这个问题了.

象山区19799642860: 在佛教中怎么解释欲这东西?
校樊阿莫: 欲是指广义上的一切欲望..比如所求.执着什么的 不是是全盘否定 讲求一起随缘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怎么看待七情六欲 -
校樊阿莫: 七情六欲是人与生具有的.佛教是教育,是由浅入深的教学.做为一般的居士,没有必要去打破七情六欲.如果是出家修行者,应留七情破六欲.若是真正修行无为法者,当破七情六欲,但绝不是无情,而是不执着于情.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的不杀生,禁欲应该如何理解 -
校樊阿莫: 真正学佛的人,目标是明确的.为了了生死出三界.不断杀,想出三界是不可能的.淫欲是轮回的根本.不断淫能了脱生死是魔说. 一般人信佛教的人,只求人天福报.所以佛陀也都教他们行十善业,种福田. 能持戒不杀,不淫的人,是深信佛经语深.

象山区19799642860: 不正常的欲望对人的破坏力 -
校樊阿莫: 离欲深正念 净志修真行.字面的意思: 远离欲念,加深心里坚守的正念; 净化心志,修炼真正的行为规范.至于说你题目里说的“不正常的欲望对人的破坏力”,这个题目太大了……估计就算写论文都写不明白,因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欲望的历史……当然“不正常”这三个字很重要,正常的欲望,其实是一种最好的推动剂.至于说不正常的欲望,很难解释具体的伤害,但是比如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总之人类的一切负面效应,本质上似乎都是由欲望引起的……

象山区19799642860: 佛教和基督教对人性欲望分别有何看法?我知道佛教在物质,世俗方面处于消极态度的.圣经中我也看到一句印 -
校樊阿莫: 佛教(就禅宗来说),认为事上一切皆是虚假的,如梦幻泡影,连自己的肉身都是如此,唯有人的自性(真心)亘古长存,修佛要靠自己努力,去除心中迷惑,一步步认识到自己不变的自性真心.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不知多少早年,而六道轮回,就是因人对世事的执着,贪爱而形成,佛教讲究离欲,不被一切事物动心,这时,就能达到罗汉境界,此时,所有前生往事浮现心头,因为看透了六道轮回虚假的本质,所以可以不再轮回.基督教讲究对神的绝对虔诚,这是首要的,其他并无太多规矩,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只要虔诚信主,死后便可经过审判入天堂,否则即如地狱受无尽的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