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去馆子吃饭,放一锭碎银子就走,为什么店小二不拦?

作者&投稿:泰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店小二怎知饭钱够了?~

店小二不仅知道钱够了,还知道自己今天又得了一笔天大的小费,这个小费甚至有可能比他一年的工资还高!古时候的钱币,除了银子,上面还有金子,下面还有铜板,这个铜板才是日常使用的金钱,就像我们平时出去日常吃饭都只不过是拿出十块二十的钱来付账。说白了,古时候人们吃饭的时候如果扔下碎银子就走,就相当于今天你去街头的饭馆吃了个拉面,然后扔下几张百元大钞就走一样,老板岂不知饭钱够了?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饭钱给多了,除了担心钱是假的外,其他的自然不担心。

当然,这种桥段只存在于电视剧中,或者是部分富二代的中二病犯了,才做得出来这种事情,实际上在古时候人们吃饭用的是铜板,而不是碎银子,偶尔用碎银子那也是和店家斤斤计较怕对方少给自己一两个铜板,就像今天你拿着百元大钞去吃一晚五块的炒面,老板找你的钱你还会仔仔细细数一下一样!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古代大侠客们吃饭总是要三斤牛肉、一坛好酒一样,都只不过是小说中的桥段,是为了体现出来那些侠客的潇洒。试想,如果我们人人羡慕的那些侠客们在吃饭的时候问:“老板,来一碗炒河粉,吃完了我还忙着上梁山呢!”你看到这种桥段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会觉得他们是潇洒的侠客吗?当然不会,你会觉得他们是逗比。再接着,他们吃完了饭,掏出一锭银子,然后坐在那里数老板找回来的铜板,数了三遍,总是数到一半就给忘记了,接着又数了第四遍,这个时候你看到这种桥段是什么感想?会觉得这个侠客很潇洒吗?当然不!

说白了,所谓的“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这种事情只是小说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故意做出来的罢了!实际上古人可没有这么富裕。

其实古代很少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一般那些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人都是些非常有钱的人,他们放下了的那些碎银子远比他们吃的那顿饭值钱多了,所以店小二恭送他们都来不及,就不用说阻拦他们了。你肯定是平常古代电视剧看多了,所以觉得那些古人非常的潇洒,大吃大喝一顿之后直接在人家的桌子上扔下几块碎银子就扬长而去了,也不要找零,但其实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如果你经常看古装剧的话,你会经常看到一个场景:有一个或者一群侠客到酒楼吃东西,他们一点就是满满一桌,而且还会喝很多的酒,他们一顿饭吃完之后随手扔下一块碎银子就扬长而去了,而店小二不仅没有阻拦他们反而会笑眯眯的说,客官请走好。这其实只是电视剧中的场景而已,古代很多的大侠连饭都吃不起,更不要说随便扔银子了,这样拍摄只是为了潇洒而已。虽然这种吃完饭就扔一块碎银子就走的人很少见,但是在古代的确也有,其实一块碎银子足够吃那样的酒菜十几顿了,只不过是因为那些人太有钱了,懒得去让店小二去找零了,所以才会随手扔下一块碎银子就离开。店小二不阻拦他们是因为他们付的钱比那顿饭钱多得多了,店小二又不傻,有钱赚为什么还要拦着人家走呢。所以那些扔了一块碎银子就走的人,店小二之所以不阻拦,是因为碎银子在古代其实是非常值钱的,即便是比较高档的酒楼,一个碎银子也够在那里吃上非常好的一顿饭了。一般人在酒楼吃饭还是该多少钱给多少钱,偶尔会出现一些大款,吃完饭之后直接扔下一块碎银子就走的。其中一部分是饭钱,还有一部分就当时给店小二的赏钱了,所以店小二开心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拦着别人不让人家走了。

古人下馆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喊一声:“小二结账”,于是便扔下一块银子潇洒的离开。小二毕恭毕敬的说:”大爷,您慢走”,这样的场面在古装的电视剧中屡见不鲜。但是真实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小二先拦住客人,然后从兜里拿出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g)子,分别用来切割银子和称量银子的重量。 

如果店小二既不阻拦也不清点,对于开门做生意的人说,这钱肯定是只多不少了。如若银子不够,你当店家真不会操着扁担追你半条街吗?

这里说的戥子是宋代出现的,不仅可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戥子可以精确到厘,一厘大约是31.25毫克。

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银子,它的面值比较小,形状也不规则。这时戥子和剪子就会排上用场。这里还有一个冷知识。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等待银屑积攒到一定数量,融化蜡块就能回收称银子。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么阔绰。

在中国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一直到清朝朝政腐朽以后,银子的购买力才渐渐变弱。明朝以前白银的保有量偏少,整个唐朝1两白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2000—5000元内浮动,宋朝1000—2000元左右,明朝以后300—600元。

这种银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和土豪才有能力使用,老百姓多用铜钱。在明朝的时候,1两白银大概能兑换1000文左右铜板,好点的人家大概一天开销50文。开门做生意的饭店老板面对的也是大众,自然店里也就铜钱多银子少。遇见用银子结账的顾客,就会用戥子(一种小称)称重进行找补。

因为用银子找补回来的铜钱数量多也很重,所以影视剧上的古代侠客和土豪也嫌揣带麻烦,扔下差不多的碎银就离开了。

为什么他们会不怕老板找他们麻烦?

《水浒》吴用请客:掏出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两只大鸡。看看这一两银子吃了多少东西,一人能吃完吗!

武松在景阳冈的食量,18碗酒,4斤牛肉。店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书中所叙武松拿的都是银子,他即便再能吃。也吃不完他所付的钱吧!所以遇见这样的客户,饭店老板只会高兴,如果再当面称称银子,这岂不是也显得老板不够大气,小气的老板还会有人来吗?用银子结账的人这次少了下次也会多,所以这些老板就会不管不问了。



银子在古代价值非常高,平常百姓交易就是铜板,很少有银子的,所以银子用来支付饭钱足足有余的。

因为在古代饭馆吃饭就算是大吃大喝好酒好菜的也只用几个铜板就够了,所以只要放的是银子,那么店小二只有赚没有赔的情况。

因为这些碎银子足够付饭钱。古代的饭馆吃饭并不贵,一般用铜钱算账,银子算是很高价值的货币。

不同时代物价是不同的,可以先算换一下以《水浒传》为例,故事在宋徽宗时期,那时米价大概是1000文/石,而一石则相当于现在75公斤大米,一两银子也就是750元了,一锭碎银子按二两算,也就相当于一两千元了,而去普通小店吃一顿饭,这些钱是绝对够了,天下没有亏本买卖,给的足够,店小二当然不会拦。


"任何人请你去他家吃饭,都别空着手去"怎么看待这句话?_百度..._百度...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应该懂得感恩。当自己困难的时候别人帮助了,不仅不能忘记,还应当在自己走出困境后报答。这考验着一个人的教养程度。别人请吃饭,无论去其家里还是上馆子,无论是什么目的,都说明别人看得起你,或者说别人尊重你,通俗说是别人对你好。那么...

为何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多少钱呢?
招来盗贼惦记。所以电视上那些放下银子就走的桥段就很好理解了。当然啦,只有江湖侠客才会放下钱就走,普通老百姓是很少下馆子的,因为他们没钱,即使他们去店里吃酒,也不会不问价钱的。只有他们心里接受饭菜价格才会坐下来简单吃点。而店小二,又会令眼看待他们。可见老百姓生活的多么不容易。

很多老年人不愿下馆子吃饭,是因为节俭吗?
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觉得下馆子吃饭太麻烦,饭馆的环境也非常嘈杂,这不利于他们安心吃饭。并且老年人觉得饭店里的菜太油腻,而他们年纪大了,必须要注意清淡饮食。如果长期下馆子,吃的又油腻,吃饭时又烦心,肯定对自己的身体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还有就是去饭店还得穿着得体,对他们来说出门还不如...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我是老年人,多年来几乎不下馆子,不是舍不得,不是钱的事,饭店里的大油大盐和高糖接受不了,因为我有老年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的一个朋友儿子就是二级厨师,他们家人都不用他做饭,不习惯吃。他儿子也说饭店的饭菜不适合家里吃,饭店的饭菜就靠着大油大盐高糖,否...

为什么香港同学吃个饭都非要几个人一起吃?
这是香港的习惯,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一种礼貌,也是和你很好朋友的表现 因为香港地少人多,一个人去馆子吃饭往往要和不认识的人一张桌子一起吃,不方便也不卫生,遇上大声讲话的人更是震耳欲聋。于是几个相熟人一起去馆子‘撑台脚’,就可以霸占一张桌子,不用和陌生人一张桌子。加上香港人生活...

请问,什么叫做下馆子?
你好!下馆子也叫上馆子,一种民间通俗的说法,意思是不在家里做饭而到饭馆去吃饭。馆子就是餐馆。谢谢!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外出吃饭,年龄大的喜欢在家吃饭?
年龄大的人就不一样了,上有老下有少,日子要精打细算,外出吃饭,不如自己做实惠。此外,一个人吃饭还可以凑活,有了孩子,天天让孩子下馆子,吃地沟油?重盐重油,太不负责了好吧。第二,年龄大的人和年轻人健康理念不同。年轻人更追求做一枚吃货,誓要尝尽天下美食,吃的是一种新奇,一种经历...

下馆子是北京话吗
为什么上餐厅吃饭要叫下馆子呢。若是说饭馆的地势比门口道路低,必须下坡或下楼梯才能进门,下馆子一说还好理解,但并非世上的馆子都立于坑中。古时我国乃彻底农耕社会,家家种田织布自给自足,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像林冲那样被发配,或是像徐霞客似的古代驴友,总之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凑合填...

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店小二怎知饭钱够了?
当然不会,你会觉得他们是逗比。再接着,他们吃完了饭,掏出一锭银子,然后坐在那里数老板找回来的铜板,数了三遍,总是数到一半就给忘记了,接着又数了第四遍,这个时候你看到这种桥段是什么感想?会觉得这个侠客很潇洒吗?当然不!说白了,所谓的“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这种...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原因是什么呢?
老年人之所以不愿意下馆子,一方面是为了节俭,不想乱花钱,另一方面是觉得外面的东西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胃口还不如自己做的好吃,而且饭店的环境也比较嘈杂,老年人不太喜欢去。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从一种困难的实习过来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钱,所以深深的知道挣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就养成...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人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那么古代银子值多少钱 -
夙雄阿莫: 其中每个朝代的繁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有比较富足的唐朝,也就有比较穷的隋朝了.这其中老百姓的购买力当然是不一样的了.所以用其他的物品是没办法衡量这些钱的价值的.但是大米在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是大家必须要吃...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人使用碎银子是如何判断价值的? -
夙雄阿莫: 看重量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代人以及银子的问题 -
夙雄阿莫: 在古代,一桌饭根本用不了一两银子,这个你可以查查古代人的购买力问题.几乎所有店家都有称银两的称,你付了银子后称一下,然后多的用工具割下来还给你.再有古代在民间流通更多的不是官银,而是一种掺杂了各种杂质的银子,会因为含铜呈现黄红色.这种银子比官银便宜很多.电视剧里大侠们一甩手就是白花花的雪花银,店家肯定高兴的不得了

洪泽县13546933851: 看写古代的小说,饭馆里吃完了,扔下一块银子,说不用找了!如果要是找的话,怎么找啊? -
夙雄阿莫: 按现在的币种换算法,就是:一两银子等于百铜币也就是一吊钱,一块银子,你只的是:一两的还是五两的,一般下普通管子吃饭很用一两银子,按到时饭钱算,一般是二十钱或者五十钱为适中,所饭馆可以找他80个铜钱或者半吊钱,一般情况下是两到三个人用餐,那么退钱因该在十到三十蚊钱左右为适中.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代人如何找钱 -
夙雄阿莫: 在古时用银子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铜板,试想想要是吃顿饭就需要银子付帐,那得需要多少银子,而且无法确定银子的质地和重量,找钱也会引起麻烦,我认为它1 两3钱,你认为它1两5钱,这不得累死几个呀.所以古代用银子的非常非常少,1千个铜板就够用好几个月的,干嘛天天揣几个碎银子到处跑,又有几个人能找得开!而且宋代以后出现了纸币,那就更加方便了.银对金的兑换好像一直是10:1的.银子和铜钱,宋初的标准是1两即1贯,合1000文.还是后来有些时期的兑换率要低些.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代用碎银子结账时,需要拿秤秤吗 -
夙雄阿莫: 古代一般都是花铜钱的,要是有用到银子的地方,就把银饼绞下一块,然后放到戥子上称,如果是碎银子用的话,就要称了之后再用,另外还要算银子成色,如果是叫税,还要算上火耗,所以一般平民百姓都是用铜钱的,这些红楼梦都有提及.

洪泽县13546933851: 水浒传第六回读后感 -
夙雄阿莫: 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书是不—样的,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有意义的好书.《水浒传》是—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人出门带银子需要找零的时候如何处理? -
夙雄阿莫: 明朝之前用过银铤,也铸过元宝.上图为宋代的银铤,下图为元代的银元宝(图片来自网络) 官方铸造的银锭是有“面值”的,假如用20两的银锭买价值10两的货物,直接找10两银锭就行了.也有剪开的.(到了宋朝就有了银票来替代银锭,...

洪泽县13546933851: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
夙雄阿莫: 古人是用类似中药房里面称药那种【戥子称】称量碎银子,实际上市面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还要逐一换算成色——当然付钱的消费者如果信不过店家,还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评鉴银子成色.古代商人如果离开本地A,去外地B贸易,他带...

洪泽县13546933851: 戥子称图片及价格(古代银子到底怎么找零)
夙雄阿莫: 现代的我们对于银子的认知是贵金属,因为产量稀少所以能够被打造成首饰或者各种各样的收藏品,但是在古代,银子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哦,银子还是古代的流通货币,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