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可控热核反应(核聚变)应用了吗?

作者&投稿:冻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使热核反应得到控制?~

要使热核反应得到控制,必须保证参加反应的热核材料得到充分的约束。由于裂变反应堆的燃料是固体,反应温度只有几百摄氏度到两千多摄氏度,可以装在壳体中,用控制棒让它慢慢反应,这样做困难不是很大;而聚变反应是在几千万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这时所有的物质都被电离,变成了等离子体,控制起来就十分麻烦,因为至今还没有一种材料可在几千万摄氏度高温下不化,所以找到不化的容器来装核燃料就成了难题。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磁约束”的办法。据说,已经建成的大型磁约束受控热核反应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在6千万摄氏度高温度下,约束核聚变反应。当然,这并不是说热核反应完全可以控制了。但是,和平利用热核反应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有人预计,热核反应的实际应用,即热核发电站的运行,大约在下世纪可以实现。
据计算,建成一座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发电站的投资是烧煤的火力发电站的6倍,是裂变反应核发电站的4倍。一座功率为150万千瓦的可控热核发电厂,光要使用的钢材就要5万吨,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同功率火力发电厂的全部投资。看来,建成热核发电站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它产生的能量却是无可比拟的,人类一定会在地球上造出许多可以控制的“小太阳”,而不需要像神话中的盗火神普罗米修斯那样,去天上“盗火”。

什么是人造太阳
所谓“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三大优点,是最终解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
多年来的热核聚变研究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造出一个人造太阳,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之需。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生存自然也离不开太阳。我们生火煮饭的柴草来自太阳,水力发电来自太阳,汽车里燃烧的汽油来自太阳……太阳像所有的恒星一样进行着简单的热核聚变,向外无休止地辐射着能量。
我们现今所使用的能源,有些直接来自太阳,有些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像水能、风能、生物能,有些是早期由太阳能转化来的一直储存在地球上的能源,像煤炭、石油这样的化石燃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仅靠太阳给予的可用能源已经不够用了。人类能源消耗快速增加,水能的开发几近到达极限,风能、太阳能无法形成规模。我们今天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再有100多年即将用尽。人们还抱怨化石燃料对大气造成了污染,增加了温室气体。要知道它们是太阳和地球用了上亿年才形成的,但只够人类使用三四百年,而且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另外,煤炭、石油等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作为燃料烧掉是非常可惜的。人们无不担心,煤和石油烧完了,而其他能源又接替不上该怎么办?能源危机开始困扰着人类,促使人们寻找各种可能的未来能源,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元素周期表中,虽然元素是由质子和中子成对增加依次构成的,但是原子的重量却不是按质子和中子的增加而等量增加的。在较轻的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重量偏重,如果两个轻的原子合成一个重原子,两个轻原子的原子量之和往往重于合成的重原子。同样,在较重的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重量也偏重,一个重原子分裂为两个轻原子,重原子的原子量一般重于两个轻原子之和。只是在铁元素附近的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重量偏轻。由此可见,在原子核反应中,质量是不守恒的,即出现了所谓的质量亏损。这些质量到哪里去了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亏损的质量转换为能量,由于c2是个巨大的系数,很小的质量就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重金属的核裂变制造出了原子弹,利用轻元素的核聚变制造出了氢弹。
原子弹和氢弹的巨大威力令人惧怕,同时也让人们兴奋,因为原子中蕴藏的能量太大了,能否利用这种能源是人们自然想到的问题。原子弹和氢弹中的巨大能量是在瞬间释放出来的,而要作为常规能源使用,就必须实现可控制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对于核裂变来说,控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裂变核电站早已经实现商业运行。但能用来产生核裂变的铀235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对人们来说,最具诱惑力的自然是核聚变,它的单位质量产生的能量比核裂变还要大几倍。实际上,宇宙中最常见的就是氢元素的聚变反应,所有的恒星几乎都在燃烧着氢,因为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的聚变反映在太阳上(还有少量其他核聚变)已经持续了近50亿年,至少还可以再燃烧50亿年。氢在地球上也是非常丰富的,每个水分子中都有2个氢原子,但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氢弹就是这种形式的聚变)。氘和氚发生聚变后,2个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放出1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能量。就氘来说,它是海水中重水(水分子为H2O,重水为D2O,只占海水中的一小部分)的组成元素,海水中大约每6500个氢原子中有1个氘原子。每升水约含30毫克氘(产生的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其储量就多达40万亿吨。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千克,海水中的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这就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更不要说再使用氢了。另外,除氚具有放射性危险之外,氘-氚聚变反应不产生长寿命的强放射性核废料,其少量放射性废料也很快失去放射性。氘—氘反应没有任何放射性。可以说氢及其同位素的聚变反应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而且真正是用之不竭。既然恒星上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核聚变,地球上也不缺这种核聚变的原料,只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就可以造出一个供人们永久使用的“太阳”。实际上,自从人们揭开太阳燃烧的秘密以来,就一直希望模仿太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从而为人类提供无尽的能源。尽管多年过去了,人们只见到了氢弹的爆炸,而没有看到一座核聚变发电站的出现,但它诱人的前景依然是人们心中一个割舍不去的梦。
中国的人造太阳
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
该装置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最内层的环行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进入实验状态后,“游泳圈”内部将达到上亿度的高温,这也正是模拟太阳核聚变反应的关键部位。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EAST(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解释说,在高压高温下面,太阳从里面到表面都在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太阳上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为了让这种能量释放过程变成一个稳定、持续并且可控制的过程,EAST正是起着这一转化作用,通过磁力线的作用,氢的同位素等离子体被约束在这个“游泳圈”中运行,发生高密度的碰撞,也就是聚变反应。从1升海水中提取的氢的同位素,实现完全的聚变反应,放出来的能量等同于燃烧300升的汽油所获得的能量。
制造一个装置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一个或数个小太阳,源源不断地从核聚变中得到能量。
“人造太阳”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根据“可控热核聚变”原理研发的“人造太阳”将带来人类能源供应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一旦这一成果投入商业运行,将彻底变革世界能源供应格局。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于1994年底在合肥建成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ht-7装置,在该装置的基础上,研究所研制了“east”实验装置,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2005年4月27日,EAST总装完成了难度最大的工作——三环套装。三环从里到外的顺序为真空室、内冷屏和纵场磁体,是整个装置的内三层。
2006年1月10日,EAST外杜瓦安装成功,这标志着EAST总装第一阶段的全面竣工,为EAST降温通电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外真空杜瓦是EAST装置最外层的结构部件。它主要为真空室等内部部件提供真空工作环境,隔绝内部部件与环境的自由热交换,以实现对运行温度的控制,从而满足总体设计要求。
根据核聚变发生的机理,要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实际上比造个太阳要难多了。我们知道,所有原子核都带正电,两个原子核要聚到一起,必须克服静电斥力。两个核之间靠得越近,静电产生的斥力就越大,只有当它们之间互相接近的距离达到大约万亿分之三毫米时,核力(强作用力)才会伸出强有力的手,把它们拉到一起,从而放出巨大的能量。要使它们联起手来并不难,难的是既要让它们有拉手的机会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频繁地拉手。要使它们有机会拉手,就要使粒子间有足够的高速碰撞的机会,这可以增加原子核的密度和运动速度。但增加原子核的密度是有限制的,否则一旦反应加速,自身放出的能量会使反应瞬间爆发。据计算,在维持一定的密度下,粒子的温度要达到1亿~2亿摄氏度才行,这要比太阳上的温度(中心温度1500万℃,表面也有6000℃)还要高许多。但这样高的温度拿什么容器来装它们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磁约束的概念。前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维奇按照这样的思路,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于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磁约束装置。他将这一形如面包圈的环形容器命名为托卡马克(tokamak)。托卡马克是“磁线圈圆环室”的俄文缩写,又称环流器。这是一个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像一个中空的面包圈,可用来约束电离了的等离子体。我们知道,一般物质到达10万℃时,原子中的电子就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气体,整体是电中性的。在磁场中,它们的每个粒子都是显电性的,带电粒子会沿磁力线做螺旋式运动,所以等离子体就这样被约束在这种环形的磁场中。这种环形的磁场又叫磁瓶或磁笼,看不见,摸不着,也不接触有形的物体,因而也就不怕什么高温了,它可以把炙热的等离子体托举在空中。人们本来设想,有了“面包炉”,只需把氘、氚放入炉内加火烤制,把握好火候,能量就应该流出来。其实不然,人们接着遇到的麻烦是,在加热等离子体的过程中能量耗散严重,温度越高,耗散越大。一方面,高温下粒子的碰撞使等离子体的粒子会一步一步地横越磁力线,携带能量逃逸;另一方面,高温下的电磁辐射也要带走能量。这样,要想把氘、氚等离子体加热到所需的温度,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磁场和等离子体之间的边界会逐渐模糊,等离子体会从磁笼里钻出去,而且当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一旦出现变形,就会变得极不稳定,造成磁笼断开或等离子体碰到聚变反应室的内壁上。
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的束缚是靠纵场(环向场)线圈,产生环向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极向场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和形状,中心螺管也产生垂直场,形成环向高电压,激发等离子体,同时加热等离子体,也起到控制等离子体的作用。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以达到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还要解决等离子体的加热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维持运转所耗费的能量大于输出能量的问题。每一次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的延长,人们都为之兴奋;每一次温度的提高,人们都为之欢呼;每一次输出能量的提高,都意味着我们离聚变能的应用更近了一步。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障碍还是没有克服。到目前为止,托卡马克装置都是脉冲式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很短,大多以毫秒计算,个别可达到分钟级,还没有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实现长时间的稳态运行,而且在能量输出上也没有做到不赔本运转。
为了维持强大的约束磁场,电流的强度非常大,时间长了,线圈就要发热。从这个角度来说,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不可能长时间运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最新的超导技术引入到托卡马克装置中,也许这是解决托卡马克稳态运转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法国、英国、俄罗斯和中国共有4个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在运行,它们都只有纵向场线圈采用超导技术,属于部分超导。其中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Tore?Supra体积较大,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高参数准稳态运行的装置,在放电时间长达120秒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温度为2000万℃,中心粒子密度每立方米1.5×1019个。中国和韩国正在建造全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目标是实现托卡马克更长时间的稳态运行。
多年来,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个托卡马克装置,在改善磁场约束和等离子体加热上下足了工夫。人们对约束磁场研究有了重大进展,通过改变约束磁场的分布和位形,解决了等离子体粒子的侧向漂移问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托卡马克的研究热潮。美国198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成的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堆(TFTR),欧洲1983年6月在英国建成更大装置的欧洲联合环(JET),1985年建成JT-60,前苏联1982年建成超导磁体的T-15,它们后来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欧洲的JET已经实现了氘—氚的聚变反应。1991年11月,JET将含有14%的氚和86%的氘混合燃料加热到了3亿摄氏度,聚变能量约束时间达2秒。反应持续1分钟,产生了1018个聚变反应中子,聚变反应输出功率约1.8兆瓦。1997年9月22日创造了核聚变输出功率12.9兆瓦的新纪录。这一输出功率已达到当时输入功率的60%。不久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兆瓦。在托卡马克上最高输出与输入功率比已达1.25。
中国的核聚变研究也有较快的发展,西南物理研究院1984年建成中国环流器一号(HL-1),1995年建成中国环流器新一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995年建成超导装置HT-7。HT-7是前苏联无偿赠送给中国的一套纵向超导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经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不断改进,它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实验系统。它包括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本体、大型超高真空系统、大型计算机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大型高功率脉冲电源及其回路系统、全国规模最大的低温氦制冷系统、兆瓦级低杂波电流驱动和射频波加热系统以及数十种复杂的诊断测量系统。在十几次实验中,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2003年3月31日,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这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高温等离子体放电的托卡马克装置。在HT-7的基础上,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和设计了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U(后来名字更改为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是不错的!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的最后一个外包组件外真空杜瓦日前运抵合肥并通过专家验收,这意味着历时四年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建设已进入总装冲刺阶段,明年将如期完工。

  石油、煤等资源的广泛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而大规模利用水能又有可能存在生态隐患,人们对在未来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无限的清洁能源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专家指出,现有地球海水中富含的氘如果全部用作热核聚变的燃料,能释放出足够人类使用百亿年的能量,并且其反应生成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因此如果能在地球上实现对核聚变的控制,让核聚变能源持续有效的为我们所使用,就相当于人类有了第二个太阳一般。于是科学家形象地将这种能持续稳定输出聚变能的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

  热核聚变需要在上亿度的高温下才能产生,但目前在地球上只有在原子弹爆炸时才能产生这样的高温。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托卡马克”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期望利用巨大的环行超导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约束,在不产生巨大破坏的状况下创造热核聚变产生的物理条件。

  为了探索和平使用热核聚变能源的方式,中国从1990年开始兴建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历时三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同类实验装置的国家。经过10年探索,HT-7已经能使实验中最高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并获得可复复的大于60秒的放电,每轮实验均由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十位科学家共同参与,获得众多参数字于世界前列。

  现已进入总装冲刺阶段的EAST,是中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作为国家“九五”期间立项的六大科学工程之一,其总投资额近两亿元,明年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和全超导托卡马克。作为HT-7的升级装置,EAST的规模、性能都远超出它的前辈。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非圆截面和全超导技术,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建成后能使等离子稳定运行的时间达到16分钟以上,获得一亿度以上的高温,远远超出现有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在未来核聚变反应堆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将有重大意义。

  据专家介绍,按照中国和国际在热核聚变方面的研究进展推测,“人造太阳”提供的能源有望在本世纪中叶投入商业化运营,届时困扰人类百年的能源难题将有望迎刃而解。

  相关评论:

  按已经探明的储量和消耗速度,煤和石油分别能开采210年及40年,我国煤炭可开采90年,石油的形势更严峻。核裂变所用的铀在陆地上储藏量并不丰富,较适于开采的只有100万吨,加上低品位铀矿及其副产铀化物,总量也不超过500万吨。按目前的消耗量,只够开采几十年,并且会产生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强辐射废弃物。因此清洁的热核聚变成为科技攻关的前沿。

  热核聚变是出现最早的一种产生能量的方式,并且能量惊人。遍布天空的恒星就是热核聚变的表现形式,而第一批恒星出现已经超过150亿年。人类研究热核聚变的和平利用的事件要晚于氢弹,只所以关注是来自于它产生的极大的能量以及取之不尽的前景,并且不产生任何污染废弃物。世界各国的尖端核试验室一直在为此努力。可控热核聚变能的研究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的时间内辐照靶板来产生聚变。磁约束是利用强磁场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这个特性,构造一个特殊的磁容器,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

  核聚变所使用氘和氚做原料,。海水中氘的含量为十万分之三,1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聚变时可释放出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海水中氘的聚变能量足以保证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1991年11月9日,出l4个欧洲国家合资,在欧洲联合环型核裂变装置上,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氘-氚受控核聚变试验,反应时发出了1。8兆瓦电力的聚变能量。

  2002年中国在可控热核聚变实验方面就取得突破,

  托卡马克是一环形装置,通过约束电磁波驱动,创造氘、氚实现聚变的环境和超高温,并实现人类对聚变反应的控制。受控热核聚变在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上已经实现。但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体积庞大、效率低,突破难度大。上世纪末,科学家们把新兴的超导技术用于托卡马克装置,使基础理论研究和系统运行参数得到很大提高。

  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包括超导装置、液氮液氦低温系统、电源系统、真空系统、计算机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技术诊断系统、波加热和波驱动电流系统、水冷系统等。HT—7超导装置环体从内到外有内真空室、内氮屏、超导纵场、外氮屏、外真空室五层,环环相套。

  内真空室为高温等离子体提供一个超净的空间;内外氮屏通以液氮,为超导纵场提供零下180℃—190℃的低温屏蔽;超导纵场通入液氦冷却到零下269℃,在超导状态下实现稳态运行。环体上开设46个窗口以满足装置运行和物理实验需要。为测量等离子体参数,建立了三十多种诊断系统。其研究目标,直接瞄准当前国际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其中2mm电子回旋检测系统是物理实验中的最关键技术,。该系统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和控制与处理手段,能够获得全空间多位置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时空分布,极大地提高了等离子体诊断和实验水平,为研究HT—7先进运行模式和高参数实验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手段。

  现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成的HT-7装置,是中国第一可控热核聚变试验平台。在这个新领域我国只用三年半的时间,花了相当于正常情况下投资(约两亿元)的十分之一,就建成了这套装置。并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套高参数稳态条件下开展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实验装置之一。

  至此新装置的投入,提高了我国核聚变研究水平,使我们能在接近聚变—裂变混合堆芯的条件下进行等离子实验,为商用聚变堆的建造奠定可靠的科学基础。
  近代重大科技进步不完全由该项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外部条件,包括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启始阶段,往往政治军事的考虑是支配因素。核武器是最典型的实例,它导致中国核工业体系的建立。氢弹试验成功后,科学家的注意力转向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有军事性质而处于绝密状态。我
  国的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研究不同于国外,1958年在原子能和平应用背景下,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同时启动。后在“全民大办原子能”口号下扩展到几个省。几经起落,几经调整,有些单位退出,有些单位加入,至七十年代逐渐形成目前的规模。其中科学技术的固有发展规律起重要作用,但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中国国情,充分估计今后数十年外部条件的可能变化,当前对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这种国际重大科技发展要密切注意动向,不能与外国比装置规模,牢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以中国特色在国际上取得地位。
  可以参考: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12:11012&messageid=10065

可控核聚变的技术,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吧。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情况
科技部在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由万元熙院士担任组长,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我国自始至终将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为首要目标,从70年代起,通过托克马克研究路径,相继建造并运行了多个小型和中型装置,如CT-6、KT-5、HT-6B、HL-1等。SWIP的HL-2A经过升级后,有望进入国际...

...热核聚变实验堆联合实施协定》,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解:1)汽油密度ρ=0.71×103kg\/m3=0.71kg\/L 300L优质的汽油质量是m=ρV=213kg 2)300L优质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mq=9.798x10(9)J 3)核能 Q1=QX50%=4.899x10(9)J 运行时间t=Q1\/p=1020.625 s=0.2835 h 路程s=vt=71.44km ...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学科专业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自1958年成立以来,学科专业历经三次重要变革。最初,从1958年至1972年,研究所以可控热核反应基础研究为核心,专注于国防科学研究,这一阶段旨在探索核物理的基础理论与应用,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提供科技支撑。1973年至1977年,研究所转型为以核物理应用研究为主体,旨在向工农业...

如果核聚变研究成功了,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恒星依靠自身巨大的质量和引力能够束缚等离子体,在高温下持续的核聚变。人工可控核聚变的困难在于如何实现对高温等离子体的束缚,地球上当然无法具有恒星那样足够大的引力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目前研究可控聚变的有效途径是磁约束和激光惯性约束等方案,国际和国内都启动了多项可控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研究,尽管对...

如果可控核聚变研究成功了,短时间内有什么魔改用法?
早在198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就把可控核聚变作为其重点研究内容,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计划。可控核聚变的原理,就是充分模拟太阳“工作”原理,利用特殊的装置,通过强大的磁场,把温度高达上亿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推动它进行核聚变反应,同时释放巨量的能量。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目前已...

国际热核反应堆工程有几个国家
这是一个国际项目,因为这是个代表未来能源来源的重大项目,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因此各参与国家并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参与国际合作的ITER,中国、法国、美国、俄国都有自己国内单独立项的可控反应堆实验装置,各国采用的技术途径和原理也不尽相同。其中中国最为积极,其投入力度可谓变态,...

月球上氦-3发电够全人类用上万年,为什么没有人运回地球?
政府会说:你们都看,月球上有那么多氦三,这些都是核聚变的理想原料,而地球上的氦三却极为稀有,我们再不抓紧研究月球可就真落后了。其实氦三的确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核聚变中不会产生较大辐射。因为 氘-氦3热核反应只会产生带电的粒子,只要这些粒子带电,就可以在磁场的作用下被束缚起来,不至于让这些...

当人类攻克了核聚变的大关之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最新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表示,核聚变发电的梦想即将在15年内变成现实。 估计是取得了重大突破!要记住:核聚变是国际合作项目,谁取得了突破都是好事! 实现低成本的可控核聚变意味着人类获得了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于2025年点火,预估总造价超过150亿欧元,以目前的进展...

当人类攻克了核聚变的大关之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工可控核聚变的困难在于如何实现对高温等离子体的束缚,地球上当然无法具有恒星那样足够大的引力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目前研究可控聚变的有效途径是 磁约束和激光惯性约束 等方案,国际和国内都启动了多项可控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研究,尽管对核聚变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数十年,但目前对还具有很大的技术挑战,乐观估计,离商业应用...

中国环流一号是否是可以控制热核反应的装置?
不是,中国环流一号是中型托卡马克,托卡马克装置是用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

利通区13427381176: 怎么有人对我说中国研究出可控的核聚变装置了,真的吗
望荷重组: 中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作为国家“九五”期间立项的六大科学工程之一,其总投资额近两亿元,明年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和全...

利通区13427381176: 核聚变技术开发出来没有,能否大范围应用? -
望荷重组: 可控核聚变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无法大范围应用. 中国的可控核聚变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计划在2030年前建设一座能在一个地方实现核聚变和裂变的混合反应堆.2012年7月10日,中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获重大突破,遥遥领先世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东方超环(EAST)超导托卡马克2012年物理实验顺利结束.在长达四个多月的实验期间,科学家们利用低杂波和离子回旋射频波,实现多种模式的高约束等离子体、长脉冲高约束放电,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获得多项重大成果.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上取得重大进展,声称10年内投入使用. 由此可见,可控核聚变技术离大范围应用也不远了.

利通区13427381176: 了解我国对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说明利用核聚变发电具有哪些优点
望荷重组: 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 二是既干净又安全.

利通区13427381176: 核聚变能不能在发电厂应用?能不能被控制?
望荷重组: 可以,现在中国一和各国联手,开发这个耗资巨大,技术难度超高的项目.将来的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会比现在的核裂变反应堆安全得多, 因为核聚变反应堆不会产生大量强放射性物质, 而且核聚变燃料用量极少, 每秒钟只须投入1 克;停止投入燃料, 核聚变反应堆就能迅速关闭, 不致发生重大事故.

利通区13427381176: 海阳核电站 能给海阳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
望荷重组: 将来和聚变类型的核电站发展起来,海阳的核裂变核电站就是废品.因为成本比核聚变的成本高4倍.到时候没有竞争力.比如电信部门原来花大投资做ISDN.现在ADSL遍天下.可是电信投入ISDN时候国外ADSL技术已经普及.中国人很爱干...

利通区13427381176: 2006年,我国自行设计并研制的“人造太阳”——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获得重大进展,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可控热核反应领域先进国家行列.该反应所... -
望荷重组:[答案] (1), (2)因为1g氚为,根据核反应方程实现核转变的也为 所以有个实现了核转变 (3)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核聚变中有5个核子参加了反应,所以该核聚变中的质量亏损

利通区13427381176: 可控核聚变发电能否实现
望荷重组: 理论上可以实现,目前有一个计划已经启动,就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我国也有参与,它是靠超导线产生的磁场将能量约束住,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可参考这个网址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D68GA99wcbQKkzFVURkRhaJIrnl0nV-VHEQuuKcxrFlr12Zmlg5wpWr5tmXT3yKFdhQD9scQIXJuS_0CjI8aKNvWznEHzVwGpYYIJhpekkZAliLK-YO4Ga_dV54DywOw9vvnfAQzSKiTSsxuvLjyq

利通区13427381176: 核聚变的发展前景如何? -
望荷重组: 地球上,只有在原子弹的爆炸2113中心才具备热核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那里能产生几百万度以上的高温.用一层能产生聚变反应的氘,把一个原子弹包围起来,就成了氢弹.当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热能够引起氘的聚变,这就是氢弹爆炸....

利通区13427381176: 石油能源被人们叫做什么? -
望荷重组: 这个我知道,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一直是最普遍需求量很大的工业能源.

利通区13427381176: 核能的核能知识 -
望荷重组: 所谓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原子核间有很强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很难发生聚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