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创作特征具体有哪些?

作者&投稿:以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不仅映射了真实的社会背景,而且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核心思想,构建了一个色彩单一但内容丰富的虚构世界,引导读者更好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该作品的创作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说通过平实的叙述反映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时代风貌。余华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传递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生动地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并不单一地对社会背景进行抨击,而是融入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从第四章开始,死亡元素贯穿始终,为作品的主旨服务。通过与战友春生的互动和友情、凤霞给男主人公带来的希望,余华通过对内容的横向拓展,构建了深层次的人物关系体系,为男主人公后续的悲剧命运做了充分的铺垫。
到了第五章到第七章,故事叙事逐渐深入。描述了有庆的死亡过程,以及男主人公面对造成有庆死亡的间接元凶春生时的无奈和抉择,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小说接近尾声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余华运用相对单一的色调来阐述故事。尽管篇幅中始终笼罩着压抑的阴云,但与同类作品不同,余华并未通过极端悲哀的背景来突出作品主旨。相反,他直接地描述了凤霞的死亡和苦根的降生,强化了读者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提升了艺术处理能力。第九章通过对苦根与二喜人物特点的突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斩断,为第十章的结尾做了很好的衔接。
直至第十章,苦根对父亲二喜意外死亡的消息的回应:“知道了”,再次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并明确地展现了《活着》的中心思想。通过这样的叙述,余华成功地传达了作品的核心信息,让读者在悲剧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余华是谁?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

根据于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福贵》 、片名:福贵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集数:33集 原著:余华 编剧:谢丽虹 出品人:秦颂、李水合 总监制:朱爱林、梁志祥 总策划:葛鹏燕 制片人:葛鹏燕 导演:朱正 摄像:杜希源 制片主任:李振平 陈创——徐福贵 刘敏涛——陈家珍 李丁——徐老爷 温玉娟——徐太太 张永健——良满仓...

如何评价《活着》这本书?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畅销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当年文革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简单农村家庭的悲惨遭遇,以及主人公林正盛的成长过程。故事充满了动人的情感,余华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勾勒出林正盛和他的家人在社会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塑造了一幅令人难忘的悲壮画面。总的来说,《活着》...

求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
1.《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2.《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

《活着》为何这么火?
第七天》《许三多卖血记》《兄弟》等但是余华经常叹息,始终没写出《活着》那样的作品。莫言也常常力挺余华,希望余华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写累了就休息休息,没什么。每个人的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抓住了就可以创造更好的作品。相信余华一定还可以再造奇迹,创作出比《活着》更加精彩的巨作来。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着超出常人活下去的意志。晚年的主人公并没有因为接连二三的打击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而是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即使多年过去,这本小说并没有过时,福贵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学习,亲人的相继离开都没有磨灭福贵活下去的勇气,更何况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逃避,这不仅...

《活着》书评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多么绝望,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富贵还是选择顽强的活着。这便是生命的力量。2.《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评选为“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在1998年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札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余华本人也因为《活着》在2004年获得了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到这个时候,活着就变成了一个过程,甚至像是一个任务,到这个时候,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下面我想简单将电影与小说做一对比。 电影是视觉艺术,小说是文字语言艺术,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优秀的小说,电影将失去灵魂,没有导演出色运镜,艺术创作和演员选择,小说将无法出色的具象化。这一点上《活着》完全达到了。

余华著作《活着》语言表述特点及语言使用特点有何独特之处?_百度知 ...
余华在小说中排除主体对于苦难啊人生的价值判断及感情渗透, 平淡冷静的讲述者生活中的苦难经历, 用较为温情的叙述方式及语言特点使得小说更加真挚动人, 是余华创作史中的重要转折点。二,运用了象征性的描写手法 在余华小说《活着》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性的描写手法, 在小说中用死亡象征活着, 在小说中讲述了...

读余华《活着》有感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这个简单却又充满哲学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诠释。

桥东区13548958356: 余华的写作特色 -
咸秆复方: 余华前期的创作用语言建构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文中迷漫着荒谬和绝望,人物的主体性也被取消.作者在对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无节制的渲染之中态度冷漠,令人震惊.余华后期的创作开始有所转变,作者开始以冷静的笔...

桥东区13548958356: 余华的《活着》的叙事模式是什么? -
咸秆复方: 叙事模式当然是回忆式的倒叙.除此无它.

桥东区13548958356: 余华《活着的品读评议余华的书活着》读后有什么评价和议论请网友?
咸秆复方: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

桥东区13548958356: 详细地说一下余华文学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谢谢. -
咸秆复方: 余华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余华以极端的、实验性的写作方式,探索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作品多以个人经历和想象为来源,用冷漠、超然的笔调描绘冷漠、残酷的世界,带有强烈的...

桥东区13548958356: 《活着》,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
咸秆复方: 赏析余华的小说《活着》首先要阅读全文,把握结构、主题,欣赏语言特点.在此框架内,进一步挖掘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探索环境描写的特点、探讨主题思想的表现及运用的手法、语言特点等.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研究,也会有很多收获的.比如,第一视角写法,自述式结构,时代背景等等. 仅读一遍两遍还是不够,至少精读两三遍吧.

桥东区13548958356: 萧红 汪曾祺 余华 海子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
咸秆复方: 萧红不是像琼瑶一样以委婉温情和细致绵密而感动读者的作家,他的作品从来都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力透纸背的坚定和粗放构成画面并予以人心灵的震撼,描写甚至是相当“粗疏”她笔下的人物都融进了她自己身世的体察,绵密细致的描述中...

桥东区13548958356: 帮我写个读后感 -
咸秆复方: 寒假还没过半,就开始怀念起学校里的生活了.我总是这么没出息,上学时,嫌学习紧张,好不容易盼到放假了,又嫌假期无聊.于是乎,装装样子买了几本小说,因为放假前语文老师曾留过要读几本好书的作业,这里面就有《活着》这本书....

桥东区13548958356: 余华长篇小说对比鉴赏 急~ -
咸秆复方: 细雨中呼喊,重在小说华丽的手法 活着,是重在融合历史和个人生命体验的一段寓言 许三观卖血记,重在余华突破了他语言描写的一些限制

桥东区13548958356: 活着余华是抒情性作品吗? -
咸秆复方: 不是,朴实的语言写出主人公悲剧的一生.因为《活着》描绘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它缺乏生命的意义,缺乏生活的仪式感,没有对死亡的抒情.

桥东区13548958356: 余华作品《活着》是属于什么流派和风格?
咸秆复方: 轻松自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