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赏析

作者&投稿:富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观刈麦的赏析~

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这从诗题上可看出一点端倪。“观刈麦”就是“看人家割麦子”的意思,既然是“观(看)”,那就必然含有很重的叙事成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观”的。
首先,作者设置了一个背景。南风吹拂、麦翻金浪的五月,是农民倍加繁忙的季节。可别小看这头两句,它既点出农民终年劳碌、从无闲日的景况,又写明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加忙碌的实情——这不仅启引了下文,而且为揭示主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描绘了一个场面。道路上,一家一户的妇女和小孩,挑着盛放饭菜的食具、提着水壶,去给正在割麦的家人送饭送水;田地里,那些青壮男子,只顾埋头不停地收割:哪怕脚下暑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哪怕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们都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天日子长好多干点儿活。这是一幅多么繁忙紧张的“农家抢收图”啊!但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是从中看到农民劳作的辛苦场面,还要想到它背后隐含的一些东西。
接着,作者特写了一个细节。一个怀抱婴孩、手提破筐的农妇,正在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询问她的家境,原来是家里的田地都为交赋税给低押光了,家里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来充饥,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深深的悲伤。诗句中的“遗穗”、“敝筐”、“饥肠”等词,令人浮想联翩;特别是“税”之一字,更是点出了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至此,我们才明白“少闲月”、“人倍忙”、“不知热”、“惜日长”的真正原因,我们才知道作者在诗中要揭示的深刻主旨——直刺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制度!
最后,作者阐发了一个议论。作者结合自身,将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农民的痛苦遭遇两相对照,心里感到万分愧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从“观刈麦”这个特定窗口,看到了农民苦痛生活的全部,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农民深深同情的思想感情。
综观全诗,我们还是应该抓住“观”字,因为它是解读全诗的一把钥匙,是诗眼。试想:如果作者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不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他会去“观”吗?如果作者不体察民情、不深入农民生活,他能去“观”吗?如果作者不洞察社会的弊端、不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他要去“观”吗?……
是啊!《观刈麦》——我们不能只是单单看到“割麦子”。

“惜”字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这首诗除写了刈麦者,还写了一个拾麦者,作者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满意回答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 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 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 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 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 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 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 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 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 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 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 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 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 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 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 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 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 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 ,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 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 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 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 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 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 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 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 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 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 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 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 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 ,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 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撼了 ,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 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 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 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 、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 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 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 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 心,尤其是 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 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 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 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 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 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 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 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 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 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 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 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 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 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 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 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撼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简单了一些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赏析诗句:1.抓住重点的字词(动。副。拟声词).抓住关键句(描写,议论,抒情,用典,哲理局)
2.写法①修辞
②写景包括一动静结合二虚实结合三多种感观结合四正面﹑侧面结合五顺序六色彩
3.内容、情感
4.效果
就按这个写就可以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赏析
解释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赏析 答案一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

白居易的观刈麦所写的情景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10首古诗加赏析
4、赏析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

明刘基田家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中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句,以正午烈日灼烤、暑气逼人表现田家刈麦之辛劳。本诗则以早耕夜织均不见日,刻画田家全天之劳碌。白诗取“昼”,本诗取“夜”,各为所用,异曲而同工。诗的第一层着墨于田家铺展,饱含同情和怜悯;第二层从第九句至第十四句,则完全是对...

求田园 送别 思想 边塞的古诗鉴赏题12首带答案每个各四首大家不要忽悠我...
后来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乡,他又写下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诗,如《刈麦》、《插秧》、《晒茧》、《采菱户》、《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围田叹》等。其中如《黄罴岭》写巢居山农的非人处境,发出“安得拔汝出”的呼声;《劳畲耕》由“峡农”刀耕火种,勉强果腹,写到“吴农”因官租私债相逼而“逃屋无...

作文素材之描写夏天的优秀诗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_百度知 ...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抓关键词句赏析,150字以上。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整篇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

袁汝璧鸤鸠谣原文及赏析
鸤鸠的鸣声还如“麦熟”。车林的诗为:“麦熟麦熟。麦熟抵得半年谷。农家麦未收,官赋早催促。刈麦输赋赋未足,农人日抱麦茎哭。”这首诗控诉了官家的横征暴敛,农家的麦子还未登场,官家就来催缴赋税了。割下的麦子本是“半年谷”,可是连缴赋还不够,怎不叫他们要抱着麦秸哭!鸤鸠的鸣声...

七下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

三国演义片段赏析17回——19回
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 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 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 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隆阳区19333758069: 观刈麦赏析 -
翠矩硫酸: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

隆阳区19333758069: 白居易的《观刈麦》赏析 -
翠矩硫酸: 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开头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

隆阳区19333758069: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200字左右) -
翠矩硫酸: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

隆阳区19333758069: 《观刈麦》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用的非常好,请赏析.这首诗除写了刈麦者,还写了一个拾麦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翠矩硫酸:[答案] “惜”字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这首诗除写了刈麦者,还写了一个拾麦者,作者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

隆阳区19333758069: 以艺术体验理论,分析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不少于五百字,急用 -
翠矩硫酸: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

隆阳区19333758069: 观刈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翠矩硫酸:[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赞美, 通过对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描写,也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隆阳区19333758069: 观刈麦赏析尽量短 可以讲2分钟就可 不宜太多 背不出 -
翠矩硫酸:[答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

隆阳区19333758069: 急求<<观刈麦>>赏析 -
翠矩硫酸: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隆阳区19333758069: 观刈麦的赏析 -
翠矩硫酸: 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

隆阳区19333758069: 关于白居易观刈麦的赏析 -
翠矩硫酸: 《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