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建筑的民居建筑

作者&投稿:超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北方居民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1.1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1.2 南方建筑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地区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2.1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由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由于一直以来,本地区地少人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庭院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长江中下游平原传统建筑的总体风格是秀丽、灵巧。


  1.2.2 岭南地区

  岭南,是指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民居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房屋装修、雕刻、彩绘同样富丽、繁复,手法精细。岭南地区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轻盈、细腻。


  2 南北建筑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

  早在一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安徽、重庆、陕西、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华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上者为巢,下者营窟”(《孟子·滕文公下》)的记载。

  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中国民居建筑形式得到了较为完备的发展。西周时已经出现高大宫室和四合院布局,并开始使用砖瓦。春秋战国时期,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拱上均有装饰,墙壁上则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建筑艺术得到飞速发展时期,木构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台基、砖石结构、屋顶样式等建筑要素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最后的大发展时期,南北已有的建筑形式基本发展成熟,在类型和特点等方面基本形成定制。与此同时,随着各地乃至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新式的民居也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2.2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本文选取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来分析其特点。

  2.2.1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虽然现在看来,乔家大院内的建筑是一个整体,其实六个院落建筑有先有后,并非营造于同一时期。乔家大院中最大的院落是一号院和二号院。它们的布局形式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具体地说,也就是里院的正房、东西厢房都为五开间,外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里外院之间有穿心厅相连。而除了厢房外,倒座房、过厅、正房都是二层楼房。在整体的构成上,乔家大院的房顶非常有韵律。房顶由高到低,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在反复、连接、交错、间歇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2.2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由于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青树木较多,因此,园林景致细腻、精美、曲折、幽深,与北方格局宏大的宫殿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3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1 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3.2 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3.3 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4现代南北建筑的面貌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地域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也从世代依存的封闭环境中解放出来,传统的时空意义的地区概念不断被打破。现代南北建筑的差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习俗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现代的南北建筑无论从布局、建筑风格,还是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上来说,也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4.1 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居住者受冻。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也比较少。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空间体验的大厅和半室外空间。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因此,在门窗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 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4.2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4.3 阁楼与地下室

  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土质坚硬,日照时间比南方短,所以,北方现代建筑多建有地下室和阁楼,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间,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优点。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日照强烈,因此,阁楼的作用主要是为阁楼下面那层的空间提供隔热,很少实际使用。同时,由于防潮的成本非常高,南方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也比较少见。


  5 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文对中国南北建筑的分析,我们对其存在、发展和延续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待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既不能全部肯定,直接拿来使用,这样只会建造一些仿古建筑,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一味返古,就不会有创新。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设计现代建筑的根源。

  因此,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列举中国西南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干栏建筑?
云南傣族的“竹楼“、云南景颇族的干栏、广西壮族的“麻栏”、贵州苗族的“半边楼”、贵州布依族的干栏、和侗族的干栏
列举并简要描述你所知道和比较欣赏的中国乡土建筑?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江南水乡: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什么是“四水归堂”?有何人文意义?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其他的要根据自己主观评论,故不好作答!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220~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220~420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方的宫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袭传统做法。史载东晋建康太庙建于公元387年,长十六间,墙壁用壁柱、壁带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当时北方比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则北方可知。
南朝自齐开始,宫殿转趋豪华,官员和士大夫的第宅也曰渐侈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都城、宫室、塔庙诸方面都有大规模建设。北朝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发展,建设都城、宫室并大修寺庙。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发展,在构造及风格上都出现较大变化,是以后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
从现存汉阙、汉壁画、画像砖、明器中都可看到,汉代建筑的柱阑额、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水平阑额和屋檐,平坡屋顶,没有用曲线或曲面之处,风格端庄严肃。三国两晋时大多沿用汉代旧式,尚无重大改变。到南北朝后期,随着较大规模兴建宫室、寺庙活动的推动,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变化,除前文所述改汉以来柱列上承长阑额为每间用一阑额,增强柱列抗侧向倾倒能力外,还出现两种新的做法。
其一是使正侧面柱列都向内并向明间方向倾斜,称“侧脚”;其二是使每面柱子自明间柱到角柱逐间增高少许,称“生起”。采取这二种新做法主要是使柱网在承受上部荷重后,柱头内聚,柱脚外撇,有效防止倾侧扭转,加强柱网稳定性。但这同时也使得立面上柱子由汉式的垂直、同高、阑额为水平线,变为内倾、至角逐渐增高和阑额呈两端上翘曲线。随阑额上翘,檐檩、挑檐檩也上翘,因而屋檐也呈两端微微上翘曲线。汉代屋顶本是直坡的,但往往把主体建筑四周回廊的屋檐做得略低于主体屋顶,斜度也稍平缓一些,以便室内多进些阳光,遂出现了二阶段两折屋顶。为减轻直屋顶的沉重感,在东汉后期已出现把正脊和垂脊、角脊头加高显曲线的做法,利用屋脊上翘造成屋顶轻举效果。
这两种做法随着立面和屋檐出现斜线、曲线而有所发展,最终形成下凹的曲面屋顶。在屋角部分,汉以来的做法是用一根四十五度角梁,屋身以外挑出部分的椽尾就插在角梁两侧的卯口里。因屋檐平直,卯口偏在角梁下部,为构造上弱点。檐口出现上翘以后,就可以顺势把卯口抬高使椽背与角梁背同高,这就加强了檐口至屋角处翘起的程度,形成了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做法。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与旧式直柱、直檐口做法并行一个时期,进入隋唐后逐渐成为主流,完成了由汉至唐建筑外观和风格上的变化,由端庄严肃变为遒劲活泼。 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实物,除个别砖石佛塔外,全都不存,目前只能依据北朝石窟壁画、雕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象,结合文献记录并参考受南北朝末期影响的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推知其概况。
综合北朝石窟中的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北魏在建都平城的中后期(460~493年)建筑,除了山墙、后墙承重的土木混合结构外,还出现了屋身土墙承重,外廊全用木构架的做法。这在云冈石窟中有很清楚的表现。迁都洛阳后,北魏受中原和江南影响,摆脱北方地区特色,建筑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向全木构架发展。从龙门北魏石窟中所雕建筑形象可知,这时木构架的形式已发生变化,由一行柱列上托长数间的阑额改为每间一阑额,插入两边柱顶的侧面,同时起拉结和支撑作用,增强了柱网的抗倾斜能力。这时在柱网上又出现由柱头枋、斗拱交搭组合成的水平铺作层,加强了构架的整体稳定性。经此改进,一般中小型建筑可以用全木构建造了。但是,特别大型的建筑,仍是土木混合结构,最突出的例证是公元516年所建洛阳永宁寺塔,塔为九层方塔,面阔九间,中心五间
北魏宣武皇帝景陵见方全用土坯填充,以保持稳定。 东晋和南朝的建筑不仅遗物不存,连图像也没有保存下来,只能结合文献,参考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来探讨。在南朝史料中,记有荆州玉泉寺大殿,说它面阔十三间,只用二行柱,通梁五十五尺,明确指出它是全木构架大型建筑。史料中还说梁朝建了很多木塔,三、五、七、九层均有,大都平面方形,有上下贯通的木制刹柱,柱外围以多层木构塔身,柱顶加金铜宝瓶和若干层露盘形成塔刹。这种塔的形象和特点与日本现存飞鸟时代的塔,如法隆寺五重塔、法起寺三重塔很相近。这二塔都是中心有一大础,础上立刹柱,柱外为多层塔身。每层塔身檐柱的柱列间加阑额,上为斗拱及梁组成的铺作层,承托塔檐。在塔檐椽上置水平卧梁,梁上立上层檐柱。如此反复至塔顶。各层内柱围在刹柱四周,柱上架枋,形成井干形方框,限制刹柱活动,并承托上层内柱。塔身较高者,刹柱可用几段接成,它们是全木构塔。这两座日本塔都是较小的三、五层塔,但可据以推知南朝建康大爱敬寺七层塔和同泰寺九重塔的构造情况。
对测量数据分析后发现,日本飞鸟时代建筑在设计时都以拱之高度为模数,建筑各间的面阔、进深和柱高都是它的倍数。在多层建筑中,其总高又是一层柱高的倍数,如高二层的法隆寺金堂脊高为其四倍,五重塔为其七倍,法起寺三重塔为其五倍,都以一层柱高为扩大模数。飞鸟时代建筑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后最早出现的不同于此前日本传统的新风格的建筑,它所体现的运用模数进行设计的方法应是当时中国的方法,这就证明在南北朝后期木结构设计中已运用了模数。 魏晋以来,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园林多崇尚自然野致,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北魏末期贵族们的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严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于今,陵台城北隅,台城外,并种橘树,奇宫墙内则种石榴,其殿廷及三台,三省,悉劣植柳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种垂柳与槐也。
因政治动荡,佛道盛行,厚葬之风渐衰,皇陵规模均小,南朝诸陵不起坟,不封土,不植树,亦无台阙,墓饰则精美富变化,砖石结构更行普遍。胡汉的交流使得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变化,胡床渐渐普及,椅子和凳子传入民间,传统的卧床增高,且附床顶 矮屏及几 屏风也发展出多摺多牒式。南北朝时印度、西亚纹样随同佛教艺术传入,线条流畅,活跃飞动,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的用运用最为广泛。




江南民居追溯历史
进入商代,江南民居聚落逐渐成型。自汉代起,这里开始接纳官吏,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促使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唐代,江南的官宅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宋朝的《千里江山图》和《平江图》中,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经清晰可见,生动地展现在画作之中。南宋...

围屋建造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

江南水乡历史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组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组合方式为亭、台、楼、榭。庭院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

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
江南的水乡民居历史可追溯至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当时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居住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商代时期,这里已出现较大规模的民居聚落。进入汉代,官吏开始在此居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并标志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时,江南地区已形成了...

江南民居为什么这么建,他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内涵是什么?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

求中国古代建筑形式
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规定了27种定型形式,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

3.说说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

江南民居的追溯历史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汉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

最开始的古代土墙建筑是什么时候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1. 历史文化背景: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2. 对建筑的影响:• 薄葬、园林•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甘肃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一、隋...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建筑的典型介绍 -
盍追加替: 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永宁寺塔永宁寺遗址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都城洛阳城内永宁寺,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东.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建筑的介绍 -
盍追加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筑有什么特点?
盍追加替: 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常见的建筑类型有佛寺佛塔和石窟,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魏晋...

富锦市17685154660: 南北朝与春秋时期的建筑特点 -
盍追加替: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

富锦市17685154660: 南北建筑有什么差异? -
盍追加替:[答案]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1.1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的都城建筑有什么特色?
盍追加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致使南北各地相继兴建、改建过不少都城,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数量最多的时期.佛教约在两汉间传入中国,不久佛教建筑兴起, 寺、塔和...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盍追加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随着佛教、道教在民间的影响逐渐加大,开始广建寺庙、道观、石窟等,一些与之相关的装饰纹样也开始被应用到建筑装饰中,如莲花纹、八卦纹等.这一时期的贵族住宅往往使用庑殿式屋顶,屋脊上多饰以吻兽,房屋的墙壁上多设有直棂窗.

富锦市17685154660: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有哪些 -
盍追加替: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3)成熟时...

富锦市17685154660: 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活动的历史作用 -
盍追加替:[答案]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引入了佛教建筑,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

富锦市17685154660: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有哪三种建筑形态 -
盍追加替: 有以下三种建筑形态. 1)四合院式寺庙 2)佛塔 3)佛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