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农耕经济和西方海洋贸易的特点

作者&投稿:松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农耕经济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这里的居民最早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另外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学界认为也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经过几千年后,就欧亚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后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这个地带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偏南的长弧形。史学界称此长弧形地带为农耕世界。农耕最初是与畜牧结合的。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即从东到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食物生产丰饶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因此,农耕世界较快地产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利,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与农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得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于一种淳朴的然而是落后的状态。这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富庶先进,一个贫瘠落后,南农北牧,南富北穷。中国西北的酒泉(今甘肃境内)一带是两个文明的交界处,有农耕文明与农牧文明的贸易处,有马茶互市。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海外贸易,但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在以形式上的政治服从为前提的朝贡贸易体制之下。
  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比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满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到外国后,都是把这些特产“赐”给当地的国王,同时接受该国的所谓“贡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宝等特产,并不计较经济得失,属于一种“货换货,二头乐”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来的意义远比经济上的意义重大。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但私人的海洋商业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此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这种状况是中国农耕经济内向型文化的负面影响。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沿海有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和崎岖不平的陆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湾、海港和内海,沿岸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茂密,土地贫瘠。显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偏安一隅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贸易,互通有无。而要想与外界进行贸易,就要有比较好的交通环境,但是当时,地中海沿岸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陆地交易运输成本很大,因而陆路交易规模小,但是他们有广阔的地中海,以及沿岸的天然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比如希腊,在希腊的总面积中只有18%是可以耕种的,8%是草地和牧场,9%是林地,其他65%是山地,而在古代可耕地的这一数字还要小。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大城市雅典处于东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希腊人可以通过雅典,从繁盛的小亚细亚讲物品与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往希腊,希腊也因此逐渐强大。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波西之战,希腊的胜利,使得希腊获得了和平安稳的发展环境,雅典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古老的地中海上,希腊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在那里抓住了海洋文明的最初源头。希腊人的商船队在东西方之间往返穿梭,而海洋商贸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
农耕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源于大河中下游两岸,靠着肥沃平坦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发展种植业,并创造了光耀夺目的古文明,因而也有将农耕文明称为大河文明的。以中国为例,中国有着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古老文明源头的黄河中下游两岸,土地广袤平坦,富有肥力,有着充足的灌溉水源以及温和适宜的气候,在那里耕种的农作物产量颇为丰富,这样,祖先们停止了迁徙,选择了依水而居,靠进行农耕自给自足,过上安稳平定的生活。农业发展好坏关系国计民生,于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唐太宗也说过:“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农兴则天下兴,因而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科技都围绕事农务桑,因此古代中国农业以及相关的水里工程都非常发达。而农民们不用四处发动战争,通过贸易来丰富物质生活,只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辛勤劳动,闲暇之余祈求风调雨顺,就可以温饱无忧。由此可见,整个自然环境都是农耕文明萌发的土壤。
由于上述原因,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政治上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的民主自由的特点比较鲜明,而农耕文明专制集权的特点极为突出。
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政治也可从希腊追根寻源。西方国家自古有民主的传统,而古希腊自然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国家内分为许多小城邦,各个城邦之间在文化上相互认同,有统一的风俗语言,但在政治上是自治的,城邦也各自珍惜自己的自治权;城邦里的公民在政治上有权利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司法事物,则使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追求平等,这样城邦之间,公民之间,都十分讲究民主,长久下来形成了民主的传统。到后来文明中心由古希腊转向了古罗马,古罗马也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古罗马可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时期我们可以窥见当今民主制度的根源。古罗马分为元老院执政官和公众大会三种权力机构,他们在立法行政司法监察之间分工并相互制约,这种“三权分立”是古罗马共和国的基本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巨头美国采取的就是“三权分立”制度。且古罗马在平民与贵族的各种矛盾斗争中,平民的权力也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慢慢的得到了增强。
而纵观农耕文明,似乎自古以来都缺乏民主传统,全部都是中央集权制。以中国为例,古代中国也有过几个分裂时期,但还是以统一集权为历史主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帝国,并发展成为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整个体制等级森严,皇权也由最初的受到一定限制到封建后期的皇权至上。但是为什么呢?看过一本书有个说法我觉得很正确,中国的经济是以农耕为主,则耕地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生存条件,在土地上辛勤耕种的农民们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提高每亩土地上粮食的产量,要做到这些,必须保证有一个稳定的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环境。试想假如中国大地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则各国为了保证自己国家人口能够丰衣足食,依靠土地吃饭的人们就会把有限的土地作为争抢的对象,而不停的战争则会使农业停滞不前,无法生产,为了农业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稳定环境,中国的历史选择了统一个政权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总体来说,海洋文明的注重商业和民主的经济政治特点,为身处海洋文明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因为要对外贸易,长期通过海洋四处穿寻,让身处海洋文明的人们具有了不断到未知领域冒险的精神,整个海洋文明也呈现活力开放的状态;而“希望你在路途中得到一杯水”的这种要求,使得他们的冒险带有了对外扩张殖民侵略的天性,且一直以来不断的殖民战争,使得他们的文明发展不断地被中断;民主的政治也让他们更注重个人权利的捍卫而更崇尚个人主义。而农耕文明由于靠天吃饭,偏安一隅,且有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得农耕文明稳定持重,不思变革,随遇而安,崇尚和平统一,封闭自守,隐忍含蓄,宽和平静,且比较具有传承性。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发展至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近代,在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互博弈中,农耕文明渐见疲态,处于劣势,而海洋文明以美国为代表以霸主身份指点全球,于是有些人就开始认为海洋文明优于农耕文明,试图把西方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移植到东方的土地上,如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似乎很奇怪,这样直接的移植总是没有办法成功。也许他们忘了,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有其根植已久的土壤,有自己的脾性,直接的移植会水土不服,又怎么能好好地生长呢?但经过一段炼狱般惨痛的历史后,现今,古老的农耕文明,又以其扎根于大地的踏实与顽强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以温和而坚毅的姿态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其实,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各有优缺点,我们不能片面地评说两种文明孰优孰劣,历史上两种文明也有过数次的大融合,相互为对方灌注丰富的元素和新鲜的血液,从地理大发现到现在,世界的经济一体化是大家不可逃避的现实,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更加的激烈,双方也应该在其中互相吸收优秀因素,使自身更加富有活力,获得长足发展。


农耕经济 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一般认为,自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及青藏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历史上传统的游牧经济分布地区。而在此界线以南和以东则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分布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历史上的整个西域地区,都属于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必然联系,举例说明?_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地处中原,鼓励小农经济,所以农耕文明延续很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文化,中国古代随着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从事生产,因此比较保守,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后从神学下解放下来,加上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也使其更加具有侵略性 地理,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的变化,中国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荒漠,西...

中国农耕经济的扩展在西汉后有哪些表现?
西汉时牛耕更加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

农耕自然经济的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农耕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而是农耕经济和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但中国的商业、手工业在西汉前期的发展,以及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等官方垄断重要商品的制度,使得商业被完全束缚在封建政府的肌体之上,因而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一...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得到总结和提升的是在哪一朝代
《周》中国的农耕文明是周朝时期定型的,从周朝开始,中国都是以农立国。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认识,800字
珠宝等特产,并不计较经济得失,属于一种“货换货,二头乐”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来的意义远比经济上的意义重大。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但私人的海洋商业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此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这种状况是中国农耕经济内向型文化的负面影响。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句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的农耕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的性格。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在战国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对中国文化有哪些?
逆来顺受的小农思想是儒家文化得以推行的基础,也是个人崇拜滋生的温床。也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得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为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界的交流。两千年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影响是巨大的,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几乎与之有关。甚至在建国后,那场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空前的崇拜也是几千年小农思想的...

中国现在还是农耕经济么?
我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沿海地区大部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向知识经济过渡 但是内地,很多地方还处于农耕经济时代。不过总体来算,我国已经算工业国了。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
古狄西吡: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给自足: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所以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2. 封闭性:由于人们和市场的联系甚小,对于外界的变化仅仅通过人们的道听...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国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
古狄西吡: 中国古代文明中灿烂的航海历史,确实不容否认,但海洋文化也确实没有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希腊文明源自爱琴海,后来西欧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以海洋为中心展开.无论是亚历山大...

南岗区19546412695: 农耕经济的特点 -
古狄西吡: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
古狄西吡: 自给自足、封闭、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耕技术更新慢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西方航海的比较
古狄西吡: 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的观点 新史氏曰,班定远既定西域,使甘... 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欧洲同时进行着性质截然相反的贸易.郑和贸易团在亚非地区开...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古狄西吡: 特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这种形容或许概括性太强,其具体特点很多,除了持续性、多元结...

南岗区19546412695: 为什么中国古代形成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古狄西吡: 中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是不利于开放,我国虽然是陆地国家,但是却依靠太平洋, 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只是我们这样的环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形态,我们就有了优越感,不需要也不屑 于向外求.这注定我们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只能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形式而存在.

南岗区19546412695: 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
古狄西吡:[答案] 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 民和奴隶制,...

南岗区19546412695: 大河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不同都有哪些
古狄西吡: 【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与大和大江附近,诸如四大文明,他们都创在了辉煌的文明,...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

南岗区19546412695: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狄西吡:[答案]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