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高兴?

作者&投稿:石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很多人认为,在古代科举考试里面,如果能考中状元,那必然是前途无量,毕竟状元是层层筛选出来的第一名,因此必然是学识很厉害的人物。但其实古人对于状元虽然也很看重,但如果考中了探花的话,或许会比中状元更让人感到高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状元明明是第一名,为何却还没有探花更高兴呢?探花究竟是可以做什么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探花是什么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2、为什么中探花比中状元更高兴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犹如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如果把两者相作对比,就会发现如今的高考相比古代的科考,不管是难度还是压力都不值一提。就拿范进中举的例子来说,他在那么大的年纪才中了举人,都能兴奋过度到喜极而疯,令人啼笑皆非。可见科举考试中举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有难度的。

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主要是皇帝选拔人才。普通老百姓之中都知道金榜题名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因此,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考上状元。科举考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高龄考生数不胜数,除了我们开头提到的范进之外,还有唐代诗人孟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就是46岁的孟郊在考中进士之后的场景。而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父亲曾麒书,在43岁的时候也才考到秀才。因此,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爷孙同科的现象也实在是见怪不怪了。由此可见,古代科考的含金量远比起近现代所有的考试都要高。

秀才有免除个人赋税、徭役、领取微薄工资的权利,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以此类推,状元享受的待遇是最高的,比探花要好的多。然而在古代,人们中了探花却比中了状元还要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在古代科考,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中探花的人一定要长得好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颜值得高。

因此,中了探花的人就意味着,不仅博学多识,才高八斗,而且还容貌非凡,这是一种对人的才华与颜值的双重肯定。而中了探花的人是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认可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皇帝或者是朝中大臣为自家女儿择婿的最佳人选。因此,古人中探花比中状元更高兴。由此更能说明,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颜值都是个很重要的条件啊。

3、探花有什么影响

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探花孙曰恭,原拟其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发觉曰恭二字写在一起读暴,心中不悦。又见一人名为邢宽,便道:孙暴不如邢宽。遂定邢宽为一甲第一,孙曰恭为一甲第三。能说孙曰恭就不如邢宽吗?

又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999年)孙暨榜探花钱易,17岁曾举进士,三篇文章一挥而就,未过午即交卷,主考官厌恶他年轻气盛,他因此落选。第二年,他又应试,在礼部试名列第二,他感觉应当第一,认为有人故意压制,便在《驭六马赋》中含沙射影、意在讥讽。宋真宗不喜欢钱易这种苛求于人的狂妄态度,又将他降为第三。再如宋代的秦埙,因是秦桧之孙,也被高宗从第一降为第三。由此可见,谁为探花,是由种种偶然的因素决定的。并非都以辞赋、策论分高下。

时至今日,废除科举制度已有100多年,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惟独作为科举终端产品的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却历久而不衰。近些年来成了频繁使用的词汇,在体育、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
第三名探花的称谓是后来才有的。由于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于名次的称谓也有不同。榜眼的称呼也变化。女皇武则天是开殿试的第一人,从此殿试成了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朱元璋确定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榜眼、探花正式成为官方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三、探花 探花是殿试一甲的第三...

古代探花真奇怪,得了第三名怎么比得第一名还高兴呢?
所以古时探花郎绝对比状元郎还要风光。其实一开始,探花并不是指一甲中第三名,那时进士及弟的人中,只有第一名状元,没有榜眼和探花一说,但每次放榜之后,朝廷会从一群进士中抽选一位最年轻而且相貌最好看的进士做为探花使,在游遍京城大大小小的名园,途中摘取鲜花迎接状元后,和状元一起在琼林苑...

为什么榜眼没有探花名气大
历史上,科举考试除了状元外其它都叫秀才,直到“探花宴”的流传,才把第三名称为探花。最初,所谓的“探花”不过是考完试后的一场游戏,一般来说,从刚出道的学人中,我们选择最年轻的两个,取名为“探花”,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花园。唐朝时期皇帝会为当年中了进士的学子摆一场宴,宴名“探花宴”...

探花是什么意思
南宋至明清指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三名。唐时进士及第后,集于杏园,谓之探花宴,并以同榜年最少者二人,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谓之探花使,或称探花郎。宋初犹如此,并不限定指第三名。《称谓录》说,“戴埴《鼠璞》:‘本朝故事,吴旦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云:“二三千客里成事, 七十四人中...

关于中探花的诗句
描写李寻欢中探花时的诗句 在古龙笔下的李寻欢,出身一个书香世家。李家三父子俱擅长於文墨,均在科举中高中为探花,在家乡以「老李探花」(李寻欢的父亲)、「大李探花」(李寻欢的兄长)、「小李探花」(李寻欢)闻名,李家的门上亦写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样。 他是:人中之龙、惊才绝艳,将友情看得...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为什么进士及第一甲二三名称为榜眼,探花?
本文由作者不是撞到别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榜眼、探花是进士金榜上的两个特殊名次,一般金殿考试之后,排榜分为一甲、二甲、三甲。第一甲共三个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称谓录》指出:「 ”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

莆田有什么历史名人
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作伴,日子过得象神仙一般。这其间,柳如是几次露出以身相许的心意,而钱谦益每次都在一阵激动之后,悄悄避开这个话题。钱谦益颇有他的一些顾虑:一是两人年龄悬殊太大,柳如是今年二十四岁,整整比自己小了三十六岁;二是自己身为罪臣,前途无望,岂不...

古代贵州状元出过状没有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举功名中的最高荣誉,人们夸耀为“独占鳌头”。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的称呼。宋时一甲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宋史·陈思让传》云:思让之孙素不能文,竟中第二名,遂有“瞎榜眼”之说。自此以后,榜眼专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为探花。

描写李寻欢中探花时的诗句
在古龙笔下的李寻欢,出身一个书香世家。李家三父子俱擅长於文墨,均在科举中高中为探花,在家乡以「老李探花」(李寻欢的父亲)、「大李探花」(李寻欢的兄长)、「小李探花」(李寻欢)闻名,李家的门上亦写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样。他是:人中之龙、惊才绝艳,将友情看得重于生命...

垣曲县19545083484: 金榜题名的意义金榜题名时指古代科举考试中在殿堂上考中的进士,前三名进士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
中娣泰能:[答案] 国古代科举制度 【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 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

垣曲县19545083484: 古代科举考试第三名叫探花,那为什么要叫探花? -
中娣泰能: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垣曲县1954508348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所说的"三鼎甲"是 - ---,榜眼,----. -
中娣泰能: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所说的"三鼎甲"是“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

垣曲县19545083484: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
中娣泰能: 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 朱九江殿试卷 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请采纳

垣曲县1954508348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名次 -
中娣泰能: 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

垣曲县19545083484: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二三名为什么 -
中娣泰能: 状元,榜眼,探花. 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垣曲县19545083484: 古代科举考试中第三名称为 -
中娣泰能: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称作“榜眼”,第二名称作“探花”,第一名叫做“状元”.

垣曲县19545083484: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
中娣泰能: 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

垣曲县1954508348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三元及第的说法,状元,榜眼的说法由何而来呢? -
中娣泰能: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垣曲县19545083484: 中国古代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出处? -
中娣泰能: 状元(状元)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