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乌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除了看那些文治武功、内政外交之外,其实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国家对自己的老百姓好不好了。除了天下大乱时期,人民的生活更多是取决于什么呢?那么无疑就是这个朝代的赋税制度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看看唐朝时期的农民一年要缴纳多少税。

租庸调制:富人可以很富,但穷人不能太穷

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学过,唐朝的田赋制度,叫租庸调。

何为租?

假设你性别男,出生在初唐,那么,当你18岁成年时,国家会分给你100亩田地。

这100亩田地中,有20亩叫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相当于你家的私产了;另外80亩,叫口分田,六十岁后,要还给国家,相当于租给你种,但你要交税。

交多少税呢?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约是200斤谷子。

这个税负,可以说是非常轻了。收入缴纳比例,是四十税一,也就是说,收成40斤,交1斤税。汉代是三十税一,相比已经减轻不少。

这种国家配给农民的田地,就叫租。

各位可以在心里默算下,如果你有100亩地是什么概念?嗯,妥妥的小地主。

虽然80亩要还给国家,但20亩永业田,三代下来,你家也有60亩私产了。

但注意,你家的永业田,是不能随意买卖的。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听卖永业田。

这看似不自由,其实是个好事。不能私卖土地,一来可以防止土地兼并,二来,可以防止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败光家产。

为何在初唐时期,有这么多田地分给人民呢?

这其实是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北魏时期,北方战乱连连,人民流离失所,导致田地大量荒芜,国家税赋也随之减少,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北魏政府控制的田地,分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唐朝开国时,情况类似。

经过隋末战乱,到李唐统一全国时,民生凋敝,人口不足300万户,比隋朝巅峰时期的900万户,减少了三分之二。

人口急剧减少,田地大量荒芜,所以唐朝延续了均田制,将土地分给人民,轻徭薄赋,使得生产快速恢复,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

何为庸?

庸,就是徭役,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役。

一个国家,总会有很多公共工程,大到修长城这种国防设施,小到修路修渠,当然,还有皇家宫殿、官衙等。

那时候没有专职的工人,就得靠人民服役。这在历朝历代都一样。

那么,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个农民,你一年要服役多少天呢?不多,二十天,如果碰到闰月的年份,则加两天。相比汉朝的三十天,大大减轻了你的负担。

如果国家这一年工程比较少,不需要你服役呢?那你需要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交足二十天即可。这在历史上有个名词,叫输庸代役。

相反,如果今年政府工程很多,二十天义务劳役外,还需要你多服役呢?放心,不会让你吃亏,加役二十五天,那你们家的调(布匹)就不用交了;加役三十天,那你家的地租和布匹都免了。

政府规定,每年的额外劳役,不得超过三十天。

何为调?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描述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常用一句话形容:男耕女织,桑麻满圃。

家里的男人下地耕种,女人则在家养蚕织布。

男人种田交地租,那么,咱们女同胞是不是也要为国家做点贡献呢?

要的,那就是把布绢贡献点给国家。

每个家庭,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就叫调。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

介绍了租庸调,我们简单将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比较一下。

在汉代文景之治时,也是轻徭薄赋的典型,汉文帝甚至创造了个历史:前167年,他曾颁布除田之租税的诏令,免除全国地租。

但汉朝田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如此一来,到后期时,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勋贵豪绅庄园万亩,贫民却为立锥之地,只能租地主的地耕种。地主收佃农的租,高达十分之五,但却只用向国家缴纳三十分之一。

如此一来,富了地主,苦了贫农。

除了田地外,盐铁等生意,由民间商人自营。

但到了汉武帝,国家频繁对外征战,军费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怎么办?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捐钱。

到了自己包里的钱,再拿出来比较难,商人捐钱不积极。

这下汉武帝不干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河海都是朕的,我允许你们煮海为盐,开山炼铁,现在国家有需要,你却不想做贡献?

那好吧,以后自然资源都收归国有,私有企业都关了,将盐铁改为国营,收入归国库。

这种盐铁政策,为民有经济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不让民间太富。

但另一面,因为土地大量兼并,底层人民却很穷。

相比之下,唐朝的租庸调制,使人民耕者有其田。有丁就有田,有丁有田就有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挺好。

而商业上,唐初并不限制,商人比较自由,而且不用交税。当然了,代价就是地位很低,士农工商,排在最后。

这样一来,唐朝富人可以很富,但穷人不会让你太穷。

不过我要强调一句:这种人民的理想生活,只局限于初唐。

为啥?往下看。

租庸调的瓦解

任何好的制度,随着社会发展,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租庸调也不例外。

首先,土地不够分了

唐初土地分配政策,有一个巨大的Bug。

在初期时,因为人口少,土地多,政府有足够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可是,随着国家一统,休养生息,人口会越来越多,而且成为私有的永业田也代代累积,如此一来,可分配的地少了。

贞观年间,唐朝人口还只有300万户左右,到了武则天神龙元年,涨了一倍,达到了615万户。发展到玄宗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巅峰,达到了900多万户。

人口涨了三倍,土地却只能那么多,如此一来,新增人口就不能保证分到100亩地。

但不合理的是,租庸调是按定额收取的。

也就是说,虽然你家的地变少了,但摊派到你头上的税,并没有变少。

这谁受得了。

发展到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一些底层贫民只能逃亡,以避免税负。

其次,不用交税的特权人群开始兼并土地

每个朝代,都存在着一些不用交税的特权人群。

唐朝人分为两种,课户和免课户。

课户就是普通老百姓,很抱歉,你种国家地,就得当差纳粮。

免课户呢,嗯,拥有大片土地。比如,你是有爵位的贵族,或者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分到五顷到一百顷的永业田;你是有军功的军人,根据级别,可以分到六十亩至三十顷的永业田。关键是,你不用交税。

除了贵族、官员不用交税,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寺院僧尼也不用交税。

如此一来,产生两个问题:

一些课户想方设法取得功名,有了一官半职,或者干脆出家,就成了免课户;

另外,虽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但一些底层老百姓实在混不下去了,迫于无奈,于是私自将田产转让给免课户,政府也很难管得过来。

于是,土地兼并,这一历史性太难题,还是在唐朝出现了。

最后,租庸调的大难题:账籍统计

租庸调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靠的是严密的账籍。

该收你家多少租,多少调,依据是户籍;户籍之外,还有一本账,统计的是壮丁男子,按这个账本记录,来派庸,也就是徭役。

唐代的规定是,一年造一次账,三年造一次籍。

账籍分三份,一份存县里,一份送州,一份呈交户部。

这个活,不轻松。

国家这么大,经常要调查、登记、改动、校对,非常麻烦。

就算是现代社会,有公路,有车,有电脑,有通讯设备,很多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就这条件,还存在很多黑户。

那我们想象一下古代,交通基本靠走,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小汽车,基层公务人员也很有限;最最关键是,记录基本靠纸,但纸张很贵很贵,没有那么多草稿纸给你用。

今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家还记得徐宾造纸那个情节吗?

徐宾卖了自己的永业田,就为了造出更先进的纸,因为原来的纸供应不上政府文书所需了。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大事。

确实是这样啊各位,为什么汉唐时上层阶级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因为如果你是个贫民子弟,你是读不了书的 —— 哪有纸给你印书啊!

嗯,徐宾是个好同志。

言归正传,交通不便,人员不够,纸张不足,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初期办事人员还能靠着奉献精神尽职尽责,不辞辛劳。时间多久,难免出毛病,比如:你们村有老人满60岁了,或者去世了,名字没有及时销去,80亩口分田也就没有及时收回再分配;有孩子满十八岁了,可是没有人来登记,也就没有及时授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有两户人家,登记人员一看,我去,路都没有,不去了……

总之,有太多因素,会造成账籍的疏漏。

以上三种主要原因,逐渐造成了租庸调制的瓦解。

安史之乱爆发,百姓再一次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地方大乱,租庸调彻底实行不下去了。

于是,唐朝中后期的另一个税赋制度诞生了。

两税制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制定了一个新的经济政策:两税制。

为了避免把大家绕晕,我整理出几个重点特征:

一、政府要用多少钱,就向全国摊派多少税

以前收税,是按照固定的比例征收。现在变了,政府按照前几年的支出情况,先定个来年预算,然后按照这个预算总额,向各地摊派。

说实话,按照政府本意,是想量入为出,防止无限制的剥削老百姓。可现实中一实行,就出问题了。

如果是大唐中前期还好,国泰民安,政府要用多少钱,大概不会相差太多。可是到了中后期,藩镇割据,皇权微弱,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起义,那要用多少钱就不好说了,一旦财政紧张,免不了要加收税额。再一摊派,反而容易横征暴敛,百姓遭殃。

所以有人奇怪,中后期的皇帝,也有几位猛人,为什么收拾不了那些不听指挥的节度使呢?一大原因就是,没钱,打不起仗。

二、户籍自由流动,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关于这一点,官方的说法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你是陕西人,搬家到四川去,那你就在四川当地落户,加入四川籍,不分主客。

嗯,这倒是挺好,毕竟现在你想把户口迁到其他地方去,也是很难的。在唐代两税制时,你就可以自由迁徙了。

但坏处是,那些土地肥沃宽广的地区,人口越来越多,赋税摊下来,每家反而很少。

那些贫瘠的地区,村里可能已经有一半人迁走了,可是地方的税额还是那么多,一摊派,五家人要承担十家人的税。

这谁顶得住啊?顶不住,于是剩下五家人可能也要被逼逃亡了。

两税制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在之前,你家交多少税,是固定的,不管你家有多少地,家境是富有还是贫穷。

现在不同了,你有多少地,就按比例收你多少税。

但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再给你分土地了,田地又开始自由兼并。是地主还是贫农,看你自己本事。

结果又回到了汉代老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而且达官贵人还会想方设法瞒报自己的田产,从而少交税。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耕者不能有其田,任由地主来盘剥。

忍不住一声长叹:苦的总是老百姓。

三、租庸调合并成一项,一年分两次征收

上面我们分析了,租庸调要靠严密的账籍统计,而且分成三项,实施起来难免麻烦。

两税制上来,直接将三项合并了,直接收钱,分夏秋两次征收(所以叫两税制)。

没错,不收你的粮食了,也不收你的布绢了,都换算成钱来交。

嗯,政府省事了,满意了。

但百姓不满意。

以前我交200斤谷子就好了,现在你要我交500块钱,我不但要把谷子背到集市去卖,关键是,还要被奸商们坑害。本来一斤谷子两块钱,但现在收购商勾结起来,只给我一块。

我太难了,但没办法,只能贱卖,然后把钱交给国家。

这还不是两税制最大的毛病,最大的毛病是,本来租庸调合成一项征收了,按理说,国家再需要服役时,就应该政府出钱去雇人。可是搞着搞着,政府又忘记了,有徭役时,仍然让人民去服役。

真是岂有此理。

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又要征收免役税,这其实就是在变相重复征收了。司马光老先生反对变法,理由就是:社会财富是一定的,国家多收,人民就穷;国家少收,人民就富。

要国富还是民富,这就要看统治者的良心了。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 春秋初税亩:春秋末期,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政策,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该政策规定,不论公田(井田)还是私田,均按实际亩数征税。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土地税征收的开始。2. 秦汉赋税:秦汉时期实行编户制度。政府将农民纳入户籍(称为编户),按户籍征收租税,以及征收徭役、兵役。这标志着...

周朝的赋税制度是什么?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西周仍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彻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一井之内的所有人家,通力协作耕种,均分收获物,以其中百亩的收获物作为田赋上缴给政府,税率约为十一而税,这就是彻法。

中国古代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什么
曹魏的赋税制度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的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曹魏的赋税制度,与汉代比较有两个特点:(1)汉代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收获量分成征收,如“什伍税一”...

中国古代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什么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 清查土地 ,按 土地 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 政府财政收入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7、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①背景: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什么?
汉承秦制,赋税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汉与秦不同的师,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被迫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时期的“十五税一”到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农民赋税负担减轻,使得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赋税制度为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北魏...

中国古代赋税是怎么样的?
1、秦以前的赋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政府.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秦短命而亡。2、编户齐民(汉):编户齐民: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农民是国家赋税的...

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
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如下:两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赋税制度。西晋在赋税制度上实行占田制,实行户调法。东晋允许官僚占山封山带泽良田万顷,奴婢数千,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赋税制度。两晋...

宋代的赋税制度是什么样的?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制沿下,我们不再详讲。只讲一点较重要的。本来两税制度,把一切赋税项目,都归并了,成为单一的两税。租庸调是三个项目分列的,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让我们眼前浅显举例,譬如台湾征入农田米谷这是租。要台湾民众义务服役,修机场道路水利工程之类这是...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以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的丁税时期。随后发展成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即调。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税,即田租,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此外,徭役、兵役和其他各种捐税也构成了古代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具体来看,秦汉时期,国家通过编户...

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赋税制度起源甚早,公元前216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秦田律规定“顷人刍三石稿二石”,即每顷土地应向国家缴纳饲草三石禾秆二石。此外,秦王朝还征收“户赋”和“赋”(即人头税)。汉王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既收田租...

金水区15725715562: 均田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租调制 租庸调制 摊丁入亩 有什么区别?分别是哪个朝代提出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通俗点 -
姬轰依普:[答案] 均田制始于北魏 在中唐崩溃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 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 租庸调制——唐代的赋税制度(均田制是土地制度)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租即田租,...

金水区15725715562: 唐代的两税制..... -
姬轰依普: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制,核心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

金水区15725715562: 什么是租庸调制? -
姬轰依普: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一种租税制度.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称租;交纳定量的绢或者布,称庸;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者布来代役,称调.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金水区15725715562: 唐前期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是 -
姬轰依普:[答案] 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是沿用北魏时期的租庸调制

金水区15725715562: 自唐以来赋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
姬轰依普: 隋唐的赋税制度隋代于开皇二年(582)颁布租调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作为课税单位.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疋,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

金水区15725715562: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为什么又改为两税法?有什么特点? -
姬轰依普: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后期改为两税法的原因是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而均田制在唐朝后期已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租庸调制按人丁收税,对没有户籍和土地的人难以征收,而且固定不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

金水区15725715562: 唐朝制度上有哪些创新? -
姬轰依普: 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实行的用以取代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自唐玄宗开元(713-741)以后,均田制度逐渐废弛,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也难以为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

金水区15725715562: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赋税制度历史常识
姬轰依普: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赋税制度历史常识土地所有制度(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特点在于土地为国...

金水区15725715562: 唐帝国是怎样一个局面?
姬轰依普: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政策,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权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唐朝初年,政府征收的赋税也比较轻.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王朝进入了极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得到开发,边防巩固. 唐朝前期100多年,是经济不断上升的治世.当时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纷纷派使臣、学者前来学习.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臣和来宾,还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在不少地方建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唐朝政府也不断派出使臣访问各国. 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

金水区15725715562: 能不能简洁易懂的描述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
姬轰依普: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安史之乱以后,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纳税,叫两税法.纳税分为土地税(田赋),人口税(户税)和杂税等.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初年康熙帝为了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