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频繁举行戚城会盟?

作者&投稿:洪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秋战国时期,戚城是卫国的都城,戚城会盟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结盟的一种方式。随着汉室权威每况愈下,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相继称霸,不过各国为了统一战线往往会拉拢其他国家结成联盟,这样就能使己方更加强大,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会盟事件,其中戚城会盟的次数是最多的。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戚城去结盟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戚城,已经当时戚城受欢迎的原因,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个城市,虽在史书中没有经常提及,可是就会盟之事上,绝对是可被称为会盟之城的,这座城市就是隶属于卫国的戚城。为什么说戚城会被称作会盟之城呢?原来自商周以来,诸侯国们就非常流行以会盟解决争端,即便是没有任何重大事件也会在特定的时间举行会盟,以亲近相互之间的关系,《左传》有: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时而会,不协而盟,可见就会盟这个事情上,即便是周天子也是非常重视的。到春秋战国时代,自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而后,春秋霸主国们更是把会盟当成是取得诸侯认可的方法。而有史记载的是,戚城举行的会盟至少就有8次之多。
戚城属卫国都城濮阳地区,戚城之悲剧命运,似乎就跟卫国的悲剧命运休戚与共,《竹书纪年》云:‘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濮,即是在上古时代濮阳地区就已经发展起来,而戚城临近黄河多半也就是人们常常出没之地,在殷商时代这里也是殷商族群的重要政治和经济地区,只是在周人建国而后,周人也许是淡化了濮阳的政治地位,在卫国建都朝歌而后,濮阳出现在典籍史料中的频次就非常之少,直到后来卫国为狄人所灭卫成公迁徙其族到了濮阳复国,这个地区才又重新兴盛起来。而当晋国成为霸主之国后,处晋卫之间的戚城的命运也就逐渐发生了转变。
戚城这座城市又临近黄河东岸,与晋国的东部地区临河相望,是晋国东进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戚城最为繁忙的时期大致也就是晋楚称霸的鼎盛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戚城的人们经历了时而附卫、时而附晋的政治格局,只要晋国要东进之时,戚城往往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著名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郑之间的铁丘之战,都跟戚城息息相关。当年卫成公迁徙其地后,就在大力经营濮阳城市,而戚城也在其范围之内,也即享受着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发展到后来就成为诸侯列国们更为重视的城市,所谓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说的就是这里。
即便是到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戚城,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依然存在着一座呈现为长方形的城垣,周长为1.5公里,城墙最高的地方大约有8.3米,可见当时自卫成公而后卫国国君们就对戚城进行过持续多年的建设。卫成公时代,戚城为卫国臣子孙昭子的封地,只是当时的卫成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诸侯国君们都到晋国朝见的时候卫成公不仅不去反而还派兵入侵郑国,这就导致晋国与卫国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晋国派遣大军攻占戚城,并组织诸侯们在戚城会盟,在卫国臣服而后才把戚城退还给卫国。后来在鲁成公、鲁襄公、卫献公、卫襄公时代,又有多次会盟在戚城举行。
戚城之地,可谓是见证了晋国崛起、晋楚称霸、晋国东进乃至晋国衰败多个重大时期,在那些战火弥漫的纷争之世中,戚城以会盟之地成为诸侯们重视的城市,也算是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朝代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2、越国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一共有多少诸侯国?国名都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百零九个诸侯国,包括: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

春秋战国有那几个国家
2. 楚国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3. 燕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等级是什么样的?楚国为何会称王
在周朝的体系中,诸侯国的等级是根据其君主所获得的封号来划分的,具体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等级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与我们的常规理解不尽相同。齐国自公元前1044年立国,其开国君主为姜太公,封号为侯,属于二等国家。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立国,开国君主为秦穆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的七雄和五霸各是谁?
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是虽然诸侯林立,但还是都要听从于周天子,各诸侯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子民,效忠于周天子、定期朝拜、遵循礼俗、定期向周王朝纳贡赋税。各诸侯国之间常年征战不休,出现了历史上的春秋五霸。2、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周衰落,取而代之,各诸侯国继续春秋时期的战争,...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是谁?
4、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国都在哪?
3、燕国国都在蓟(今北京市房山)。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

春秋战国的主要诸侯国的作用,你认为是什么呢?
各国包括秦国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军队战斗力,最终,秦锐士脱颖而出,成为了战国末年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正是,在他们的参与之下,秦国不仅统一了六国之地,还北逐匈奴、南收百越,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基本版图。综上所述,是一些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作用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一共有多少国家?
春秋时期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越国: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卫国:首都朝歌,...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个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急!详细谢谢 -
延超绅丽:[答案]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最后发展为统一战争,消灭其他国家,才是主要目的.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个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
延超绅丽: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最后发展为统一战争,消灭其他国家,才是主要目的.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
延超绅丽: 各个诸侯国纷纷变法是为了图强,因为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他国所歼灭.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目的是() -
延超绅丽:[选项] A. 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诸侯国 B. 争夺土地和人口 C. 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D. 促进奴隶制的瓦解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各诸侯国展开变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延超绅丽: 1、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铁器牛耕投入使用 3、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出现 4、周王室实力下降,诸侯国权力膨胀 5、士阶级力量壮大,为变法提供支持 大概就这么多了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交战频繁,试分析这两个时期在战争的目的上有何不同?
延超绅丽: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各诸侯国展开变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延超绅丽:[答案]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国...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
延超绅丽: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 -
延超绅丽: 资源和土地权利以战争为棋盘,让士兵为棋子.游戏争霸也是争天下九州气运!可惜他们争来争去还是一个侯不是帝王

石景山区13128018614: 春秋时期诸侯为什么要会盟 -
延超绅丽: 这个会盟不一定,或者不全是军事目的,诸侯会盟就好比现在的国际首脑会议,需要就一些急需解决的国际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签署协议,这个过程在古代就被视为“会盟”.当然,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问题,主要就是军事合作,其次就是政治势力划分,少部分是针对黄河治理、灾荒处理等问题进行合作.比如葵丘会盟,就是因为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丰子带为太子,而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回合诸侯,向周惠王施加压力,确保太子之位.此外,葵秋之盟还达成以下盟约: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次会盟实际上军事考虑不大,更重要的是政治性考虑.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