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夜归临皋

作者&投稿:姜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解
  ①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五年(1082)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则谓本词“当作于元丰六年四月以前”。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②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的躬耕之地,他自号东坡居士,系效白据易“忠州东坡”之名。 
  ③营营:往来劳碌。 
  ④榖(hú)纹:形容水波微细。榖,有皱纹的纱。 
  ⑤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暄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译文
  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后又接着喝,直到大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童全睡鼾声如雷鸣,任你敲门总也叫不应,我倚着竹杖倾听江涛声。
  我时常为身不由己而深深遗憾,何时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将尽风静水波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生。
[1]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本文作者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1]。苏轼之父洵、弟辙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士,父子三人也以“三苏”之名流传于世。

公元1059年苏轼任大理评事一职,开始踏上经世济民之路。但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流放。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词就是这个时期写下的。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临江仙”是词牌名(著名的词牌还有“念奴娇”,“沁园春”等),而“夜归临皋”则是题目。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临皋为一地名,在今天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寓居于此。

正文第一段第一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的“东坡”是指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的躬耕之地,他自号东坡居士,系效白据易“忠州东坡”之名。“复醉”意指醒了又醉,醉了好多次,这里是夸张的说法,说他喝了不少酒,有朦胧之意,似乎只记得自己不停地喝了不少酒。这句话的大意是晚上在东坡喝酒,夜不知自己喝了多少,喝了多久,起身回去休息时只觉已是三更之天了。“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回来听得家童已经入睡,还不时发出如雷鼾声,叩门都没有反应。夜深人静之时,酒意尚存之际,叩门不应,面对不远处奔腾不息的江水,听着江水不断拍打两岸的声音,苏轼不由回想自己坎坷多变的仕途,感慨良多。这样自然由第一段的叙事转入下段舒臆。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即“营营碌碌”,为了目标而不停奔波劳碌。这句话直译就是一直以来无奈身不由己(“身非我有”),什么时候我才能忘记身外的东西不再奔波忙碌呢?这点需要我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初入仕途时,雄心勃勃,“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儒家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变,让自己原先的设想一再遭受打击,年轻时的狂放、自信,显得那么的缺乏基础。原来在皇权面前,自己是那么的无力。君命不可违,进与退,主动权并不在自己这里。认识到这些,原先的进取之心自然挫了锐气,而生退隐之心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在这里表露无疑。

“夜阑风静榖纹平。”这句又转入写景:夜已深了,风也停了,江面上随风而起的风浪也停息了,只有微细的波纹在荡漾。其实,联系到下一句,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流露呢?一来想了这么多,刚才的酒意已经去了大半,心理开始平静下来;更为重要的是,人到中年的苏轼,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和遭遇之后,已经逐步去除了年轻适当的轻狂与浪漫,而多了一份稳重与豁达,能够从容地接受世事的变迁,而功名利禄,当然也是看得很淡了,颇有心静如水之感。与这种心态相适应的,就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了——但愿有只小舟能载我随江逝去,在这江河湖海中漂泊以度余生罢!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可见苏轼作为一个典型儒家知识分子,其心态与其老祖宗几乎是一脉相承!我们看到,在词尾“穷则独善其身”在他的思想上居于主导地位,甚至有了隐居遁世的想法而染有道家的思想,从而使其思想呈现“儒道互补”之势。这点不由让我们想起另一个“儒道互补”的诗人陶渊明。苏轼晚年几乎把陶渊明诗全部和了一遍,这不仅使苏诗在艺术上攀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苏轼与陶渊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两个“儒道互补”人格模式的典范。达成儒,穷为道,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表现出急切的建功立业的进取心态。但是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

据说作此词后酒友们各自散去,第二天便有人传言苏轼“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矣”。郡守徐某闻之又惊又怕,因为苏轼还是戴罪之身,不告而辞那是潜逃,他郡守未尽看管之责。于是令人前去探听虚实,发现苏轼正熟睡中——“鼻鼾如雷,犹未兴也”。也许这告诉我们苏轼其实还是更留恋世俗的乐趣?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可见上面这首《临江仙》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这首词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无垠。上片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仗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抒情主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受到有一种超人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著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著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
体裁:词 年代:宋 作者:苏轼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榖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词牌释义

临江仙 临江仙.妓席 欧阳修

〔题考〕 本调之创,本咏水仙,厥后依调填词,多属泛咏;字数增减,体乃增多。据万氏【词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体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调外,又有秦观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顾敻一首,尾作三字两句,俱非正格。欧公此调,据【野客丛谈】云:“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因即注题“妓席”,而后人即奉为[临江仙]调为正宗。

〔作法〕 本调六十字,前后阕相同。起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次为六字句,用韵。第三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一三两字平仄不拘。四五两句恰与仄起五言绝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池外轻雷池上雨,
⊙●⊙○○●●(句)
雨声滴碎荷声。
⊙○⊙●○△(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协平韵)
阑干私倚处,
⊙○○●●(句)
遥见月华生。
⊙●●○△(协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
⊙●⊙○○●●(句)
玉钩垂下帘旌。
⊙○⊙●○△(协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协平韵)
水晶双枕畔,
⊙○○●●(句)
犹有堕钗横。
⊙●●○△(协平韵)

注解
①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五年(1082)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则谓本词“当作于元丰六年四月以前”。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②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的躬耕之地,他自号东坡居士,系效白据易“忠州东坡”之名。 ③营营:往来劳碌。 ④榖(hú)纹:形容水波微细。榖,有皱纹的纱。 ⑤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暄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我”在晚上饮酒,清醒了之后又大醉,回来的时候好像是三更了。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我敲门他都没有回应,于是我便倚靠着手杖听江流的声音。

一直很遗憾我这一生不是我所期望的(也就是身不有己之意),什么时候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晚上的江面风平浪静,没有波纹。小船从此消逝(远离尘世喧嚣之意),在江海中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其实,就是苏轼临江后突然有了宁静超然的心境,希望可以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体现了他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北辰区15180253572: 临江仙·夜归临皋(北宋苏轼诗作) - 搜狗百科
薄宁思可:[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本文作者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北辰区15180253572: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苏轼 的写作背景 -
薄宁思可:[答案]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北辰区15180253572: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 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③平.小... -
薄宁思可:[答案] 6.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7.词的下片中,写景的句子是:夜阑风静彀纹平.发议论的句子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8.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

北辰区15180253572: 对《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 -
薄宁思可:[选项] A.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C. “夜阑风静觳纹平”,以江面的平静反衬词人内心的不平静,写出诗人不甘被贬,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追求 D.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北辰区15180253572: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塑造了一个怎么的词人形象? -
薄宁思可:[答案]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注释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

北辰区1518025357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 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 -
薄宁思可:[答案]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夜饮东坡醒复醉... 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鉴赏: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

北辰区15180253572: 急求《临江仙 夜归临皋》(苏轼)译文 -
薄宁思可: 临江仙 作者:苏轼 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原文: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北辰区15180253572: 《临江仙夜归临皋》表现了苏轼的怎样的人生态度?分析他这种人生态度?
薄宁思可: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由于当时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谪居黄州,不能自由出行.所以他想退隐,希望获得精神解脱.

北辰区15180253572: 临江仙·夜归临皋 -
薄宁思可: 应该是仕途不顺心吧 一句小舟从此逝 将自己的仕途和自己的理想多么的不顺意都表达出来夜里风也停了很安静 也暗示自己的一生就将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 有一丝不甘与悔恨 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