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一般要点是什么、各位朋友帮帮忙!

作者&投稿:蓝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赏析~~帮帮忙啊~~~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先,我佩服楼上几位找资料的能力!
1.古诗词特别讲究炼字,如“海日生残夜”的“生”,通过拟人手法,把昼夜交替的壮观景象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请参照上例,赏析“江春入旧年”的“入”字。
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将时间的更替赋予人格,给人一种时间交替的动态感觉,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还有就是这些赏析类的题目,做题时有什么技巧?(如问你“……字好在哪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字”
这些题目最好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理解上,还有听听老师上课怎么说的.什么字好在哪里就把它带入的修辞方法加进去.抒发的感情就看你自己的理解+社会背景的了解了.表达效果的角度的话就把思想色彩写出来.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ps 如何在古诗词鉴赏题中拿高分 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高考重要的组成部分。2009年,江苏省高考将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增加到10分,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但说实在说,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想牢牢地把握这十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历年的分数统计来看,能拿到八成分的人寥寥无几。 诗歌鉴赏的考查材料主要以唐宋诗词为主,偶尔也涉及到元曲。纵观历年的高考真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信息:一、不避热门。考查的诗词基本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品,名家的作品是考查重点。较生僻的作品往往会提供一些必要的提示,帮助考生把握主题与思想。二、试题设置主要围绕修辞手法、诗句内容与思想感情而作文章。尤其是对诗词中比较关键的句子意思的理解。对它的理解往往涉及到整个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命题者往往喜欢从以下角度来出题:(一),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倾向,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要我们归纳出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感支配下写成的?由此抒发一种什么的情感?是对现实不满还是对亲人的思念等等。(二),对诗词中某个字或者词作出它的语言运用效果分析,运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三),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并且这些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哪些效果?要考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诗词鉴赏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必须要紧扣作品本身而回答,并且要言之成理,才能得到高分。 总体来说,如果考生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一般都能得到及格分。把握不准,你在回答的时候可能就牛头不对马嘴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只得一二分甚至零分的原因。 如何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中拿高分,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出来?这非一日之供,需要平时的有机积累。读的多背的多,并且想的多,对古诗词的感觉自然就产生了。但也有个基本的方法问题。有些技巧确实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效果的把握。我们以两个真题为例,以免空洞,具体讲解如何才能读懂一首古诗词,让考生能在古诗词鉴赏拿到及格分甚至高分。 先以一首诗歌为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陆游所作的。面对它我们如何下手?先通读一遍,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然后查找词典。在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能有两个字比较难理解。一个是“仞”,一个是“摩”。对于“仞”字,我们从“三万里河”中可以知道,它一定也是一个度量单位。因为,“三万里”按照对仗的原则,要与“五千仞”对应。事实上,一查字典我们马上得到验证: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摩”字的理解很有意思。“摩”字在字典中的基本意思是“抚摩”。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不能解释为“抚摩”,而是形容非常高。试想,能够抚摩天了,当然很高。“五千仞”是个虚数,但却从数字上说明“岳”的高,而“摩”则从形象上说明,用“抚摩天”这个具体形象(动作)来说明山的高。一个用数字,一个用形象(动作),两者结合,使得山的高一下子就生动地显现出来了。 “三万里”在这应该也是个虚数,陆游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河的长与山的高。但这条河具体是哪条河呢?这高山是哪座山呢?我们不得而知,陆游与诗歌本身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信息。但有一条可以猜想到,如此长的河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长江;这么高的山,肯定属于“五岳”之流的山。从诗本身我们可以得出唯一确信的结论是,这河与山在陆游心目中非常重要,当然也是中国的名河名山。在这两句当中,陆游描绘了一河一山的雄伟姿态。但要注意的是,山与河写的都是虚景,也许并没有出现在陆游当时的视野之内。凭他的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河蜿蜒三万里的壮观景象的,更不可能看到高五千仞的雄奇。不是眼前看到的景物,陆游为何突然想到这些景物呢?为什么选这样的景物写到诗歌中来呢? 这就涉及到诗歌鉴赏的第二条总原则:在古代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确是经验之谈,很精辟。因此,诗词当中,没有纯粹的为了写景而写景的,光写景而不融情是没有格调的,是不入流的。诗词就追求这样的境界:要话里有话,不然就达不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效果。 回到刚才的问题,陆游为何要写长河、高山?一句话概括:写这样的景,是为了后面抒情作铺垫。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两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显然是指陆游自己。大家都知道,当时强大的“金”灭了北宋,制造了历史有名的“靖康之难”,抓走当时的两位北宋的皇帝。大臣与皇亲们逃到江南,建立了新的王朝,就是历史上的“南宋”,于是陆游就成了北宋的遗民。 从“泪尽胡尘里”与“南望”这两处,我们可以知道,陆游当时身处在北方。也就是胡人统治的地方。“王师”是指“仁义”之师,也可以解释为正义的军队,在这,特制南宋的军队,因为,北方当时被金占领,属于“非法”的侵略,是不正义的。而南宋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是正义的,因此,他把南宋的军队称之为“王师”。 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泪尽”,一个是“又”。泪流尽了形象地说明了当时陆游的心情:悲伤欲绝,泪都流干了。“又”字则生动地表明了陆游失望的情感。陆游对故土的失去十分在意,总渴望南宋朝廷能挥师北上,但却“南望”了一年又一年,一次次地让他失望。这样的感受人岂能承受?还需指出的是,“又”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无奈失望是当时陆游的心情,但陆游并没绝望。如果对南宋完全绝望,他就会死心,不会再南望。也不会在临死之前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鸣了。当时的陆游,正是在这失望与心存希望这样矛盾复杂的情感交织中渡过了余生,这对一个爱国之士来说是怎么样的煎熬?可想而知,陆游的晚年是多么的悲惨,也可以想象在写这些诗歌时候的心痛。 这种煎熬的处境刚好对应了题目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在秋天,天将亮的时候,而且,人能感觉到凉,说明当时的季节至少是仲秋了。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候,正常的人应该还在床上酣睡,勤快的人则可能在床上挣扎着起床。但陆游就起来了,而且推开篱门出来了。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陆游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正是因为当时的陆游有着这样矛盾的情感在内心折磨着他的肉体,他才睡不着,才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让人凄凉的诗句。而且写下的不是一首,“二”字告诉我们至少写下了两首,更加证明他当时此等忧郁心情的浓烈。 讲到此处,我们再来从整体上来理解这首诗歌,回答上文提起的问题。陆游为什么开篇就虚写河山? 前面我们已分析得出,他所写的“山”与“河”是有代表性的,而且陆游对此很热爱,才把“三万里”、“五千仞”、“入”、“摩”等充满生气的词来描绘它们。“山”与“河”连起来构成“山河”,而我们往往用“山河”来指代江山、朝廷、国家等。正因为陆游描写的是壮大的景色,能与国家匹配的景色,才使得在诗歌的后面抒发对国家统一这样“大”的、“壮”的情感。大景物与大情感协调起来了。同时,把大的“情”融入到了大的“景”当中去了,不露痕迹。一方面陆游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的热爱,对残酷的现实是,壮美的河山却四分五裂,最悲痛的是,朝廷竟然“乐不思蜀”,对挥师北上无动于衷。这将是怎么样的悲哀呢?只有身处其中的陆游才体味最深,如此才留下了这些悲壮的诗歌给后人传唱。 在上文,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鉴赏一首诗歌。接下来就解决词的鉴赏问题。我们还是通过一首具体的词来讲解,不至于空洞。 词的鉴赏与诗歌的鉴赏差别不大。传统意义上说诗言志,词缘情。意思是说,诗歌大部分是用来抒发志气的,即所谓的大情感,比较高尚的、正统的情感,能够光明正大地说出来的情感。不能说的情感则大多用词来表达,因此,词又叫诗余。 词抒发的往往是私人性的情感,即小情感,对友人、亲人尤其是情人的思念经常成为词创作的初衷。但对诗歌鉴赏的两条总原则对词同样适应。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下那两条总原则:第一,对任何一首诗词都要从诗词本身出发,而不要从资料出发,资料的作用在于验证我们的理解,而不是从资料中去了解诗词本身。反之,本末倒置。第二,在古代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全是为了抒情作铺垫。因此,我们看到景的同时,更要看到隐藏在景后面的情。由于文体的特殊性(篇幅短小),就必然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对一篇优秀的诗词来说,容不得一个废字。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对诗词的景物描写要多一个心眼。作者为何选取这样的景物作为表现的对象,这其中的原由不要轻易的放过。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像上文中,陆游所写的“山”与“河”这两个虚景,是为了后面抒发对国家对朝廷的统一的大情作铺垫的。 我们下面以元朝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为例,具体剖析词的解读方法。 《鹧鸪天 ·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这个人,一般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无所谓,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并不一定对理解其的一首作品有多大的作用,有的时候反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我们还是要从词本身的内容出发,去寻找解读的突破口。 依照惯例,我们先借助工具书,把其中的生词查阅一下,以解决文字障碍。事实上,整首词只有一个生字“圞”(luan),其意为“圆”。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猜出大意来。现在习惯说团圆,也有的方言中,喜欢说团圞。它是一个方言词。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为“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词分阙,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对于诗词中的常识性知识,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应该如何对待,在我看来,不可较真,懂更好,不懂对诗词的理解也够不成大碍。但这些东西不多,如果你用心去记,一下就一网打尽了。 我们先看到题目,鹧鸪天是词牌名,也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即规定这首词应该怎么唱。词牌名与对词的意思的理解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原来,诗词都是用来唱的,有具体的“谱”可寻。但基本上失传了,因此,诗词作为唱的功能基本失传了。也就是说,能够概括词内容的题目为“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室人”即妻子。这不难理解。“降日”即生日。词的题目的意思为,我老婆要过生日了,我作了这首词寄给她,以表达我的情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他的老婆是很恩爱的。而且老婆也知书达理,他们之间能用词来交流,证明了文化水平都不低。 我们先把意思梳理一遍: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满腔的心思多得没有地方安放”。“又”字说明了作者与妻子并不是第一次天各一方,这多少体现出一点无奈的神情。用“春”来形容心事的繁多并不是作者的首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用一江春水来形容满腹的忧愁。显然,魏初的“春”字得到了李后主的真传。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热闹,生机勃勃是春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春天变得非常丰富甚至拥挤。因此,用春来形容心事,足见心事之多。“闲”字也用得极秒。把内心看不见说不出来的心事,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多的没有地方安放。这样一来就非常形象直观化了。同时作者也因为心事的繁多,才催生出两边的华发。 再来看到下阙: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下阙字面意思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碍。但平淡叙说背后的东西却值得我们探寻。这些文字可以转化成一副幽静、略带凄凉的画面:我站在通往故乡的路口,清澈的湖水绕着青翠的小山,夕阳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在余晖的映射下,满山的林木披上了金色的衣衫,觅食归来的鸦鸟悠闲地围绕着巢环旋。我什么时候才能亲自拾掇田园,晚上合家围炉欢聚呢? 多么平淡、悠闲但却凄凉的一副画面啊!但作者内心的苦痛谁人能知?鸟尚且能够自由地生活,与亲人团聚,我却为何不能与妻子、儿女相伴呢?就连妻子的生日的时候,还是不能相会,只能遥寄这首哀词来表达我对她们的思念。孤独、忧伤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陆游的诗歌也好,魏初的这首词也好,都是优秀的作品。我之所以选取这两首作为案例来分析,意在于说明,好诗也好,好词也好,评价它们好的标准并不在于用此是否华丽。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高雅的东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或者优秀的作品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它们最大程度地唤起不同知识结构的读者的内心情感波澜。当然,每个人具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却能震撼你的内心。让你想起很多的事情。而不好的作品就没有这个功效,读过之后,稍停片刻就忘记了,没有回味,更不用说拿来细细品读了。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小学生也好,初中高中生也好,最忌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尽量地用含有感情的笔墨去描绘身边的真实的事情与感受,也许,你的表达不够圆润,但你饱含情感叙述的本身却已经能感动相当多的人了。 希望能得到采纳,祝楼主语文成绩进步

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试具体分析如下:

1.审意象

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借助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张籍《秋思》一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鉴赏

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②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④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

(2)景象鉴赏

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物象鉴赏

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观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

诗词作品。比如2002年高考试卷中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

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

2.品语言

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考题设置的一项内容。如唐代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再

如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八百里”二句,生动地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食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完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

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些词句必须逐一准确把握,方能理解全篇的含义。

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找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寻常中见奇崛”;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出;苏轼的《红梅》通篇以“红梅”为描写对象,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一般而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三类。(具体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用典)、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各种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正面一侧面”、“实写一虚写”、“动景一静景”、“近景一远景”等不同角度。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常见的描写手法还有衬托、虚实结合、抑扬相生等。

修辞手法,像比喻、用典、对比、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品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无非是作者写作的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知人论世”。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是友谊长存、知音相知之思,不一而足。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梅尧臣的《东溪》中“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追求

恬淡闲适的情趣。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还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一首写实诗,江边来来往往

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险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

分析每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义

好词好字

诗人写诗时的背景


怎样鉴赏诗词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 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

诗词鉴赏及赏析是什么?
诗词鉴赏及赏析是指从古诗诃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的赏析能力。从个人对古诗词情感角度进行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表达自己的对古诗词独特的观点审美进行分析。而且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

诗歌的赏析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如果要写长篇的,就全面一些;如果字数较少,抓住一个点就行了。一般的思路:先总体概述一下诗文的内容,说了个什么意思,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然后再分句(诗词)、分段、分章节(文章)来进行赏析。其中注意,诗词要着重赏析动词和形容词;文章要找出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也即是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步骤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

诗词赏析技巧八个方面
诗词赏析技巧八个方面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鉴赏是非常简单的一道题型,哪怕对古诗的意思全然不知,学会“鉴赏8看法”,也可以轻松获得满分。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正确地...

谁能告诉我诗词怎么鉴赏啊?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

古诗词赏析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

怎么赏析诗呢
诗词赏析指导要点大致可从以下两大方面指导: 一、古诗词的外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间、间接)议论 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 虚——实动——静人——国 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常见于律诗的...

怎样写好一篇词的赏析?
1,是全篇大意。大体上这首词是讲什么的,爱国,友情,思乡,爱情等等。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可以揣度当时作者写作时的心境。2,是抓住佳句,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里“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

舒城县18728015106: 语文古诗词鉴赏应主意哪些要点? -
荣单复方: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舒城县18728015106: 怎么赏析诗呢
荣单复方: 诗词赏析指导要点大致可从以下两大方面指导: 一、古诗词的外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间、间接)议论 记叙、描写顺序:远——近 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 人——国 描写角度:视觉...

舒城县18728015106: 鉴赏现代诗歌的要点?
荣单复方: 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语言层面.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舒城县18728015106: 现代诗欣赏要点有什么? -
荣单复方: 1,对抒情主体的认知.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3,对象征意义的感悟.4,对内在情感的把握. 5,对诗歌意境的体味.6,对诗歌形式的认识.7,对关键词语的诠释.8,对词句含义的揣摩. 9,对表现手法的评判.10,对修辞手法的剖析.11,对比较手法的审视.12,对结构线索的辨析.13,对诗歌风格的关照.

舒城县18728015106: 古诗鉴赏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荣单复方: (1) 注意掌握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①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 背景.例如唐代的建... 考生在鉴赏 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我们所陌 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

舒城县18728015106: 咏物类的诗歌鉴赏要点有哪些? -
荣单复方: 咏物诗歌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 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

舒城县18728015106: 诗歌鉴赏技巧 -
荣单复方: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舒城县18728015106: 诗歌鉴赏方法 四抓三么 -
荣单复方: 鉴赏方法: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

舒城县18728015106: 诗歌的鉴赏技巧 -
荣单复方: : 1、分析作者、诗题; 2、辨清诗歌类别;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 5、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 这些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却不是“万能钥匙”,百试百灵,比如说用来解答今年的全国各地...

舒城县18728015106: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 -
荣单复方: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