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感受!!帮个忙!!

作者&投稿:闽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炳的故事~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 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彦钧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河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编辑本段]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编辑本段]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编辑本段]赏析一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华彦钧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询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映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编辑本段]赏析二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   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   宛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   微茫映画楼   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   有一声低吟一回头   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   平生事啊   难回首岁   月消逝人烟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   头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   风雨泥泞   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   荣辱沉浮无怨尤   惟有这琴弦解离愁   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   酒醒人散余韵悠   酒醒人散余韵悠   莫说壮志难踌   胸中歌千首   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共   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   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编辑本段]二泉映月填词作品欣赏   二泉映月   根据华彦钧先生二胡曲填词   刘周   心似泉水冷,   萧萧风吹月独明;   人世间,   酸甜苦辣尽,   到头总如月影空。   昨夜无月,   叹泉水淙淙溺侬心;   想弦月曾经,   凄凄惨惨照愁人。   功名富贵如烟散,   花落人亡似飘蓬。   多少孽冤,   此生处处尽遭逢;   奈何有恨,   历遍沧桑还是恨。   堪怨月圆豪门宴,   月缺月半生柔情;   粼粼波光载美色,   粉黛玉体陈。   一回望月一回明,   不识人间有峥嵘;   只问风月憔悴损,   岂怜沦落饿死人;   我今有泪对月下,   泪落泉中无处寻;   经年往事才回首,   数语难尽,   月儿弯弯泉中空,   欲上天入地总无门。   谁怜我月经风雨,   风雨蹒跚月朦胧;   仰天难见月色明,   低头惟觉泉水冷;   春冷夏还冷,   秋冷冬亦冷;   泉冷不知天下病,   月寒未解老与贫;   从来兴衰浮沉,   善恶终报应。   清辉刺破遮月云,   愁肠泻地,   风吹雨打尽。   古今事,   一样粪土掩悲容。   泉响击空明,   逐水逝去水还生;   人愿一轮常满盈,   百年人异月同;   消磨潘鬓早如梦,   不辨黄泉仙境。   败柳残红可飞升,   留得一天恨,   看破老死心。   附记:“二泉映月”乃华彦钧先生二胡曲,余谓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因为之词,以辅是曲云尔。   注:侬,指我   王明生评析:华彦钧(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誉全世界的经典名曲。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   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应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现实。全词既如泣如诉,又大彻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愤怒抗争;既执著于浮沉,又超脱于名利,对世界的观察直接冷峻,对人生的感悟透彻淋漓,伤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可谓如泣如诉;“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可谓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可谓大彻大悟;“历遍沧桑还是恨”可谓愤怒抗争。更有“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珊月朦胧”使人顿感无助,孤苦仿徨,不知所从;“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使人益觉凄冷,荡气回肠,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沧桑,无限惆怅,百感交集。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讲述瞎子阿炳悲喜的一生

  一、阿炳生平简介 瞎子(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乐曲鉴赏

  1、大浪淘沙:琵琶独奏,阿炳作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fa)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

  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

  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

  2、龙船:琵琶曲,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乐曲共有八段。一开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用于古代战争中以击鼓催征。《龙船》选用了“三通鼓”显然是为了表现一个“竞”字。阿炳还把《流水》等群众熟悉的锣鼓点移植到琵琶上组成为段落,以渲染节日气氛。 第二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第一段出现的锣鼓声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环再现。

  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调上也有所变化。

  第六段用扫弦奏法烘托出欢腾跳跃的曲调,使乐队曲情绪更为热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声,速度由慢渐快,主要用扫弦技法来渲染气氛,全曲在热烈欢腾中结束。

  乐曲中出现的四次曲调,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乐曲《锣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为表现乐曲内容需要,对歌调不是发扬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热烈的锣鼓声相对比,而是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琵琶还用长轮技法模拟唢呐循环换气以增强旋律的气势。
  3、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端庄深刻,刻画了昭君出塞时的激昂悲愤之情和离别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

  第二段节奏沉稳单一,旋律富有内在动力,表现了一个纷杂的场面。

  第三段结构短小,音乐轻快明朗,层次分明,表达了对昭君出塞的无限感慨。

  4、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而杨国兰:《关于录〈二泉映月〉的回忆》一文写道:“我是杨荫浏的长女,名叫杨国兰,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授,已退休。录音那年,我是无锡辅仁中学高中的学生,18岁。 1950年暑假期间,父亲返锡度假,带回一台又大又重的钢丝录音 机,说准备收集民间音乐等。给我 的任务是负责录音机的运送、保管与操作,为此,父亲还对我进行了培训。一天,父亲和我提上录音机去 阿炳(华彦钧)家(记得阿炳家在无 锡图书馆东侧图书馆路的一间平房 中)。那天录音时,房内有阿炳夫 妇、曹安和、父亲和我共五人。在录完一首二胡曲子后,因录音顺利,大 家都很高兴,我也觉得好听,只是阿 炳自己并不太满意。这时,父亲问阿 炳:“这首二胡曲叫什么名字?”当时,没听到阿炳说什么,只听到阿炳、曹安和、父亲三人在讨论该曲的曲名,后来,好象是阿炳说出《二泉 映月》这一名字来,很快他们就一致 同意了。这次共录了阿炳演奏的《二 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第二次录音 我因发高烧未能前往。父亲录完音 后回家对我说,这次录音是在盛巷曹 安和家楼上,录音时阿炳、曹安和、 父亲三人在场,录了三首琵琶曲。几天后,父亲和我们一起聊天 时,提及对《二泉映月》这一曲子的 分析,大意为:《二泉映月》是以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的。 那里有一著名的泉水,称为“天下第二泉”,此处周围风景秀丽,是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前常去游玩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只可用音乐形 象来回忆、描绘他昔日目睹的一《二泉》的美丽风景,结合他当时的实际 感受却是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在婉转优美的曲调中时时流露出苍凉伤感的情调。“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5、听松:二胡曲。又名《听宋》。据阿炳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乐曲气魄豪迈,跌宕起伏,刚劲有力。

  引子气魄宏大,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气势宏伟,苍劲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一段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第二段则是乐曲的主体,始终贯穿第一段出现的号角音调,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在旋律进行中大跳音程很多,节奏复杂多变,并连续使用切分音,因而音乐气势如奇峰兀立,苍劲挺拔。表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概。第三段开始是间歇沉着的音型,然后是明朗雄健的乐句;尾声快而有力,在类似锣鼓“急急风”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全曲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因而乐曲气势豪放。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在音乐格调上与《二泉映月》的细腻委婉截然不同。

  6、寒春风曲:二胡曲。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

  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刚劲明朗、色彩多变,全曲为单一的变奏曲式,由三个基本乐句组成,为四四拍子共一百小节四百拍,其中约有一百拍的旋律与《二泉映月》基本相同。

  第一乐句力度强大激昂,表现了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第二乐句旋律急速下降,表达了阿炳内心的不平静;第三乐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拟初春季节刮起的阵阵刺骨寒风,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

  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的寒风,而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唉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此曲有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的钢丝录音。

  乐曲欣赏:http://www.stsky.com/music/NClass/446.htm

听到有人说“瞎子阿炳”有感

世人常说“瞎子阿炳”,凡这样说的人他自己才是瞎子和聋子,那是耳明眼亮(即使肉体的眼瞎了,心灵的眼也灼灼逼透世人),心与天地交流的伟人华彦钧,他决不逊于贝多芬,就象曹雪芹不逊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一样!
使小泽下跪的《二泉映月》是在短短七分钟演释了人类在地老天荒中的诞生、发展、拼搏苦斗胜利的过程。那是一部绵长久远的人类史的音乐凝铸,每个音符每个音响都透出人类前行的脚步,人类在荆棘苦难的行程;那是每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私语,世界上哪个真正的人没有苦难的磨励?没有苦难的生命就没有价值的生命!那更是浸在苦水、盐水、辣水、酸水中遍尝生命苦难的华彦钧的生命体验,并把这超人的体验用从宇宙中抓捕音符完美表现出来,这个顽强的表现意图又是他对苦难的藐视与抗争。起码在中国,迄今未有在音乐上超过他的佳作。用文学、美术表现人生达到千听不厌、万听成迷的作品大约还没有吧!所以,我很烦感人们轻飘飘地说“瞎子阿炳”,这是对人类天才的轻蔑,只是表示他的愚顽瞎聋无知而已,小泽跪着听他,虔诚拜他,国人对自己天才那能太轻慢?每次我听到有人说“瞎子阿炳”,我总是很严肃庄重地纠正:旷世天才华彦钧!

《二泉映月》以一声长叹开头,这是人类之叹,象初生婴儿的哭声,懂了事,通了人情的人不能不叹,你要发展要完美就遇到坎坷,你不能不叹!这一声长叹是超人之叹,亦是常人之叹。为什么叹?下面的第一主题就演释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岖的山谷中呜咽地奔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艰难。如华彦钧这样的人生是奔突在秃山寒石荒漠中的流沙,连水的滋润都没有,每步都是苦难,都是挣扎,都是突围,都是把生命抻得很细很长欲断的程度,有时又压得很扁很小,挤压炸了没了的程度。但是,生命就是生命,他苦难而不屈服,历经磨难而更加坚韧,失败后更激起昂扬斗志,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和华彩。而如贾宝玉似的生命,他也有烦闷、有苦烦,他的生命泉水如在苏州园林假山石中奔突的泉水,虽曲折变幻而凛冽润泽,有韵有声!《二泉映月》第一个主题是生命叹息后对生命的形象描绘:这样路途险阻的山路,这样奔流不息的水流,这样游刃有余坚韧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险忽坚忽柔的山谷中历练呀!华彦钧抓住了生命的真谛,先用音符形象地描绘他在苦难中的炼狱过程,这是对真生命的如实描摹,用音符描摹得如此逼真透彻每个人的心灵、骨髓、魂魄,确实前无古人。第二乐章是对生命的颂歌。这个颂歌用稍有变化的音符重复6次,反复咏叹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艰辛、生命如此可爱、生命如此多变、生命因艰辛多变耐磨、而可爱可亲,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怎么艰辛苦难也让他发光焕彩,在咏叹歌吟的音节中时时跳跃着显示清风明月、流水飘花的美艳篇章,展示着大自然的华美,美丽的大自然既能抚慰受苦的心灵,又能激励人向上……。世间的音符在华彦钧手指下变幻出如此迷人的音色,《二泉映月》的音色是美丽动人至深的,她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击每个人的心灵牵扯的每一丝神经拨弄出每个人的情之所钟,身之所感,心之所盼,神之所叹!那种娓婉、那种缠绵、那种沉郁、那种不弃不舍的追求、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那种含着泪水的昂扬和笑脸,表现了华彦钧虽历经苦难折磨而对生活依然热恋的情感、叹息、倾诉、描绘苦难、惋叹生活、品味苦难、超跃苦难、热恋生活、希望生活、战胜生活、哀而不悲、怨而不怒,如在阴晴互变的天气中行在山阴道上,风光旖旎中有一种昂扬柔韧的高雅情调――这是我无数次欣赏《二泉映月》的感悟,短短七分钟,胜似观赏前人的《江山万里图》和《清明上河图》,那有形的图画感人至深,使我产生追忆古代的市井繁华的幽思,而这无形有韵的《二泉映月》竟无微不至地融入我的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使我对现实、历史、未来产生深爱的激情,对生活萌生哲理的思索和诗意的联想,音乐的力量不可抗拒。真是大音希声,短短七分钟超迈人类千古音坛名曲,如灵魂的惊雷、如心灵的闪电,以一种闻所未闻的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的天籁之音击中了小泽征尔那饱览世界名曲的对天籁有极强敏感的天才的心灵,使他不得不跪下去,这是五体投地的崇拜,这是心悦诚敬仰,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天才作品本不要炒作,她的一丝一缕、一字一行、一线一色都是击打人的灵魂的!我相信,贝多芬可以藐视身为高官的大诗人歌德的卑俗的人格,但不敢轻藐身着百纳衣瑟抖在无锡街头靠弹琴谋生的大天才华彦钧,华彦钧通过《二泉映月》已使自己高洁深邃,华美的灵魂飞跃天庭,与那些超跃时空的圣者为伍而俯视人间、悲悯人间,又倾情倾爱人间!

灵魂已飞跃天庭的华彦钧却无奈地痛苦地徘徊无锡街头,他身着打满补丁的脏旧长袍,戴着产于清朝的小黑眼镜,而且歪戴着,背上背着陈旧的琵琶,手中拿着二胡,在他那善良温柔美丽的妻子(能够识别天才、深爱天才、与天才为伍的女人就是美丽幸福的)的搀扶下,以自己天籁之音,游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他们足迹大约遍布了无锡城的每一寸土地。那二十多年,美丽的无锡是幸运的:每天有天籁之音在市井飘荡,世界级大师在这里演奏,不过由于大师被命运强迫“化装”为乞丐而蒙敝了一个个肉眼凡胎,这又是无锡人的不幸,他们不识天才真面貌,而淡漠无情地侮辱他、嘲弄他,有时还打骂他,叫他“瞎子阿炳”,把他当做乞丐,但毕彦钧不是乞丐,他从不乞讨要饭,他只演奏音乐,天籁之音的音乐,听得懂得,赏他几文钱,听不懂的骂他几句,这有什么呢?天才都是“超人”,他一笑置之,只要有一饭活命,就熔铸他的天籁之声!大约在华彦钧44岁,双目失明9年以后,他在世俗轻侮又加上亡国之痛的1937年,此时,青年的王洛宾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中认识了善唱“花儿”的女老板“五朵梅”,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声乐教授,沙皇公主)的高徒,音乐系的大学生拜倒在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一生没有离开大西北,成了中国歌王亦成了享誉世界的“歌王”,这是大西北之幸,“五朵梅”之幸,亦是王洛宾之幸,假如杨荫浏、曹安和早认识华彦钧10年,中国得有多少名曲走向世界?但是,天才就得受命运折磨,天才就得受苦难洗礼,曹雪芹处在“举家无食常赊粥”的困境中创造了与人类同辉的《红楼梦》,华彦钧也只能在市井流浪中创造《二泉映月》。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当杨、曹两位找到患病在身的华彦钧想给他录音时,华彦钧已两个月没有弹琴,说没有琴,杨荫浏从乐器行给他借了一把低档二胡,曹安和把自己的琵琶借给华彦钧,华彦钧为了恢复一下手指,于是他又硬撑病弱之身,身背琵琶,手拉二胡,在妻子搀扶下,在无锡街头弹弄两天,这是多么可悲的情景:生于苦难长于苦难,成才于苦难的大师已与苦难融为一体,没有苦难的伴随竟不能恢复艺术灵感了,这是苦难创造的痛苦,天才的可悲宿命。于是1950年9月20日,他用那把低档二胡为杨、曹二位弹奏了《二泉映月》,他说自己脑子中有700多首曲子,等病好了再录。很快《二泉映月》震动了北京、全国,23天后,无锡人才知道华彦钧的不平凡,请他在大剧院舞台上第一次正式演出,还穿着他的破衣衫,从照片看他演奏得很吃力,很认真,这是独特的大师演奏,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绝唱,于同年12月24日,一代天才病死无锡!二十多天后,他美丽的妻子亦死去。这是很可叹的。杨教授尽管使华彦钧的名曲留下来了,但当地政府是否救助了华彦钧?一代琴师为什么晚年连二胡都没有?这些细节人们只能凭杜撰推想,对地创造了《二泉映月》的伟大心灵的经历我们就很少知道,假如有中国的罗曼·罗兰,能追寻华彦钧的生理路程和心理路程,再加上哲理浸润,诗意发挥,一定能创造一部不下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杰作,但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没有这个幸运,多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有德有功之人,为中国的一个天才留下了天籁之音。我想在茫茫中国大地上,从古迄今,象华彦钧这样的天才一定埋没了不少,所以,我很佩服那句外国谚语:“千万不要轻慢底层的陌生人,那可能是化装的天使!”而华彦钧就是一个化了装的圣人,听了他的音乐,回顾他的人生,我痛哭流涕,还不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好!

自古天才与苦难比邻而居。甭说孔子、孟子、耶酥都是少年丧父家庭孤苦的苦难身世,随便一翻世界文学史,那苦难铸造的天才就频频闪烁:美国的爱默生幼年丧父,英国的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日本的川端康成一岁丧父、二岁丧母,中国的鲁迅、胡适、瞿秋白都少年丧父,没有父亲的家庭如风雨中飘泊的破船,一定倍感人世辛酸苦难,这辛酸苦难就使他们幼小心灵多了许多细腻、敏感、坚韧、顽强,更使大脑中多了许多智慧,伟大的高尔基亦是童年父母双亡,也考察过少年孤独的天才心路。他说过一句残酷而真实的话:一个人要想成才,少年丧父母是个有利条件。华彦钧的身世更浸满苦水,他父亲华清和(雪梅)是无锡雷尊寺的当家道士,他本不应要妻,但还是为情所困取个寡妇,生下华彦钧,他本是私生子,生下不久其母死亡,和做道士的父亲过清寂贫寒的寺庙生活,其艰辛痛苦是自然的。家庭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淹泡一个个幼小的天才心灵,如圣水一般培育着天才之花酿制天才之果,当曹雪芹在孤寂的西山忍饥挨寒含苦茹辛滴血描绘贾、黛情缘时,其心灵痛苦何如?当华彦钧千万次修改《二泉映月》时,其心境亦可依不同人做不同想了!后世的凡夫俗子在席梦思软床上享受天才创作的精神琼浆时,可知每一部辉煌的作品后都隐藏着无数辛酸?这个世界凡成就都是汗水酿造,凡辉煌都是苦难铸成。

作为天才作曲家的华彦钧不是只能谱哀惋缠绵悱恻的“文曲”,他的《听松》是描绘、颂扬气壮山河的岳飞的,其曲悲壮昂扬,是颇富阳刚之气的“武曲”,亦名《听宋》,《大浪淘沙》的琵琶曲则演释了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是真正的豪放曲。华彦钧一生创创作近千首曲子,可惜只传下不足十首,这是封建专制扼杀天才给人类造成的难以弥补的损失!


阿炳的传说是什么
一个在学校并不起眼的小个子,却被一个富家女爱上。不自信的他却让富家女伤心出国。自己伤心的同时又被人陷害,被赶出校园。没想到无意的一次帮助别人,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被带到西藏学习珠宝鉴定。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创造了自己的王朝。并找回了真爱 ....

人称为“阿炳第二”的上虞盲人音乐家是哪个
孙文明(1928-1962),上虞人,是现代江南出名的民间艺人。他在旧社会,有比“瞎子阿炳”更悲惨的遭遇。他的外祖父孙兆福,以做奉帮裁缝为生,世居曹娥小船埠头(今曹娥上沙村)。女儿孙大凤,端淑贤惠,嫁给上虞余塘下村的一个也做奉帮裁缝的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孙文明四岁患天花双目...

请大家帮我找一篇介绍名曲或名文或名画的文章
二泉映月(二胡)《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

这就是我 作文500字,路过的各位,帮帮忙啊,给个提要啥的,或者一篇范文借 ...
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杨荫浏)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

《暗算》剧评,有谁真正看懂了黄依依!
他厌恶质疑,就安排701的每个人都对他恭敬推崇;他挂念家里的母亲,组织上就按时去给母亲送钱;他想要给家族留个后,组织就给他安排了一名妻子,妻子的短暂出轨,也仅仅是为了满足阿炳的愿望...可是他们算出了所有,却没有算到阿炳能听出孩子的身份,更没有算到阿炳会采用这种极端行为。 阿炳能帮组织获取机密密码,组织...

《导盲犬迪克》读书笔记
阿炳是个盲人,看不见迪克的样子,所以谁也说不准,如果他像正常人一样,是否会嫌弃迪克。 一直以来,...后来他们遇到地质勘察队,为了感谢迪克帮他们找回重要的资料。帮助迪克来到了豆腐营,他们开始在街头卖艺为

一路向北怎么样
结果他成功了,只是这种成功,却并没有带给观众予轻松的感受,反而更加的压抑和难受,因为一个简单,正直,善良的人,最终也选择了一条以暴制暴,以非法对非法...他不可能因为同情阿炳而割裂这条链子,但又不愿表现的太恶,所以当阿炳通过电话询问他拖车费的事情的时候,他宁愿帮阿炳垫钱,也要维系自己的利益链的稳定。

550字作文——帮助别人的快乐
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面如土色、神情黯淡

无锡的名人事迹,作文,600字,帮忙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

作文10篇300到400字
好象伸手可及,却又一下子飞走了。 一切都是这样静谧,柔情充满整个夏日黄昏,这个时候我喜欢拿本书,不...阿炳的一生因为有了《二泉》不再落寞,《二泉》的底蕴因有了阿炳的执着而不再平凡。在苍穹之下,太湖边...斯基驾着俄罗斯马车,在静谧的湖畔驻足观赏天鹅起舞;感受舒伯特在流浪途中的菩提树下,留下一个孤独的...

解放区19274396861: 大家帮忙想想瞎子阿炳的的读后感怎么写? -
再全靖邦: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

解放区19274396861: 《难忘的一节课》的作文怎样写?谁可以告诉我啊!知道的财富奖50 -
再全靖邦: 难忘的一课从小到大,上过无数堂课,也许课的内容早已淡忘,但总有一堂课因为它特殊的含义而意义非凡,让它与众不同. 时光倒回七岁的那年,小小的我...

解放区19274396861: 从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再全靖邦: 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1950),从小因家境贫寒,跟着他父亲当上了道士.他父亲是位琵琶高手,他跟父亲学音乐,悟性极强,又能吃苦.他在笛子尾部拴个秤...

解放区19274396861: 《二泉映月》中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再全靖邦: 抒发了“瞎子阿炳"虽处黑暗之中,但并不放弃心中的对生活生命的渴望,体现的是他的一种虽出于困境但不放弃自己意念与希望的精神,而歌曲成名了也是他成功了,歌的前奏虽然有些哀伤但后面却是另一种乐观与精神期望,我是学音乐的,谢谢还望采纳

解放区19274396861: 听二泉映月有感 -
再全靖邦: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关于此曲的定名,因为时隔久远,并没有个确切的说法,这里摘录两...

解放区19274396861: 盲人阿炳故事简介 -
再全靖邦: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

解放区19274396861: 听二泉映月有感,谁字最多选谁!!!! -
再全靖邦: 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首先是一股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奔涌而出.我仿佛看见 冷冷的弦,瘦瘦的人,一双颤颤的手----十指如柴,轻轻抚过那挂满泪水的胡弦.一生的坎坷凝结在两根纤细柔软...

解放区19274396861: 二泉映月 这篇课文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阿炳怎样的感情 -
再全靖邦: 将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生活得艰辛苦难,折磨并没有让他丧失对音乐的热爱.

解放区19274396861: 二泉映月听后感200字 -
再全靖邦: 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贫病交加的他.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有着鲜明的爱憎,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但他骨气刚毅,拉二胡,吹笛.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出生在江苏无锡,而是以卖艺为生.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在我们的眼前,生活极为艰苦熟悉的乐曲.十五六岁时,流落在街头,刚才我们所听到的,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弹琵琶,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从小就学了击鼓,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伴着泉水的涌动

解放区19274396861: 柳云龙阿炳是真的故事吗
再全靖邦: 不是真的故事,是虚构的.瞎子阿炳是个奇人,在他的老家乌镇人尽皆知.阿炳虽然又瞎还傻,耳朵却出奇得灵.他看不见镇上人的长相,但通过声音,他就能分辨出每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