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作者&投稿:穆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及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哪几次大的蝗灾?~

1、唐太宗时期有一次,结果唐太宗在探灾的时候亲自嚼了蝗虫。
2、明末崇祯时期陕西大旱且蝗灾,张献忠,李自成在这时加入了起义军
3、清朝的白莲教起义也是因为蝗灾。
4、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7万公顷的牧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
5、2001年,中国辽宁省首见蝗灾,起因是百年首见的旱灾
6、2003年,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州、犹他州和爱达荷州皆饱受蝗灾侵扰,爱达荷州的灾情是二次大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
7、2004年,数百万只蝗虫蜂拥来到以色列红海之滨城市埃拉特。等

明朝名将郭登扼腕唏嘘:“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这两句诗歌就足以窥见我国古代蝗灾的严重,和人民面对蝗灾的心痛和无可奈何。
根据《中国昆虫学史》的数据,2600余年间,共发生蝗灾500多次。秦汉时期,平均8年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缩减为1.6年一起;明清时期,约为2.8年一起。
中国是历史上发生蝗灾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为大家道来。

首先,我国古人对蝗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何时易起蝗灾何地又更加频繁,徐光启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详细说明。徐光启根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蝗灾发生"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又通过对元朝百年之间蝗灾发生地点的分析,得出: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的结论。
首次划出了中国蝗虫宜蝗区范围,并提出了"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改造蝗区的根本治蝗意见。有了理论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方法论了,古人最常用的灭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祈求神灵,坐以待毙
《宋史》中记载:"京师、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酣祭"。绍兴三十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朝廷"颁祭醋礼式"。
所谓"醋",是指灾害之神,希望祭祀他们摆脱蝗灾。古时的人们大智者少,愚昧者众多,他们觉得蝗虫是神虫,是代替上苍来责罚一些有罪之人的,蝗灾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多而有的地方就很少。

古代的人们认为蝗灾来自于天意,受灾地区的人应该仔细反思自己是否有行为不当之处,然后跪在地上和神灵祈祷,万不可以捕杀神虫,以免更加惹怒上苍。
第二、立法除蝗,更具效力
除蝗法最早在宋代所发现,宋代对除蝗的立法非常的明确。该法令明文规定,蝗虫来时,有人知情不报,则杖一百;有人来报,若地方官置之不理或不亲临灭除,以及扑除未尽者,罪加二等。蝗虫落入官地产卵,当募集人手,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尽,致次年蝗灾,当杖一百。落入私地的蝗蝻,也应扑掘。如果再次生发,相关人等皆各杖一百。
在酷刑遍地的古代看起来杖刑一百是小事,但几个彪形大汉用全身力气打出来的板子还是很可怕的,一些老弱的人可能还没有捱过这100大板就已经一命呜呼了。立法除蝗是十分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君主每一个朝代都有宋代的认知和勇气。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黄河三角洲蝗灾
  根据东营市植物保护站的调查分析,2008年黄河三角洲东亚飞蝗将达到中等偏重发生程度,蝗虫在5月中旬就开始出土,下旬达到出土高峰期,预计这一地区2008年夏季蝗灾发生面积将达到170万亩。   农业部2008年3月份发布的一份中国蝗灾预测报告则显示,在中国,2008年发生蝗灾的土地面积有9000多万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防治蝗虫专家王宪辉告诉《北京科技报》,在中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飞蝗,其中包括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等几类;另一类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土蝗。而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就是东亚飞蝗,黄河三角洲一带的蝗灾,主要就是这种蝗虫所致。   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相生。王宪辉解释说,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是将卵产在没有植物或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漫天飞蝗
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里,所以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就较快,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群聚成灾。   其实单个的蝗虫危害性并不大,平常见到人就会逃掉,又是什么原因让这种“爱害羞”的小昆虫变得如此具有攻击性?王宪辉说,从表面看,蝗虫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仿佛就会变性,变得很有攻击性,而且常常是一起行动,具体原因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这也是他们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虽然在历史上蝗灾频繁,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新蝗灾区不断出现。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特别是发生旱灾的年份,往往就会有蝗灾。近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这里干旱年份也越来越多,黄河水量不断缩减,暴露的滩涂荒地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干旱造成这一地区的湖泊、水库水量的锐减,有的甚至基本干涸,再加上沿海一带面积很大的盐碱地,为蝗虫的产卵繁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以现在,每到一年的五六月份,当地的植物保护部门都要为防治夏季蝗灾而伤脑筋,过几个月还得为防治秋季蝗灾费心思。   在中国,也有一些地方的蝗灾与人们过度开发,大肆砍伐林木,使得植被转型有关,比如海南三亚。王宪辉告诉记者,这里海边原来都是以灌木、小树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后来因为人工开发,那里的植被变成了草地类型,一些地面出现了沙化,以至于最终引起了蝗灾。   在天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地一座水库干涸后,由于绿化和防治措施没有跟上,居然成了“蚂蚱窝”,结果每年要施放数十吨农药才能控制蝗情。   “蝗灾极难彻底根治,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它就有可能发生,因为蝗虫的繁殖力实在太强了,要想完全消灭它是不太可能的。”王宪辉说。“目前全世界都在为治理蝗灾犯难,并不仅仅是中国。”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唐玄宗开元 唐玄宗还吃蝗虫说 汝食百姓之食 如食朕之心 貌似是这样的

唐玄宗开元年间最是出名


我国近2000多年历史记载,大规模蝗灾发生过多少次?
所谓黄汉杰儿黄,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滞塞物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柯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男,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有约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三,3000多种,如飞黄到黄,竹黄,意大利黄,着,...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

1927山东蝗灾:灾民数超千万,为什么百姓却视蝗虫为神虫不敢捕杀?_百度...
旱蝗两灾过后第二年,山东3万余村庄收成绝大多数只有往年的一成。1928年4月,华洋义赈会的报告称“山东最困苦之灾民,总计有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数的四分之一”,而这仅仅是灾难刚刚开始的第一年。此后灾情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据记载,山东1928年发生68县次蝗灾、1929年发生11县次蝗灾。在这般情形下,把整个...

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哪几次大的蝗灾?造成了什么危害...
我能想起来几次。。唐太宗时期有一次,结果唐太宗在探灾的时候亲自嚼了蝗虫。。明末崇祯时期陕西大旱且蝗灾,张献忠,李自成在这时加入了起义军。清朝的白莲教起义也是因为蝗灾。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多少次自然灾害?汉朝如何应对?
今天,边肖带给你的是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多少次自然灾害?希望能帮到你。可以说,西汉是继先秦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洪涝、干旱、蝗灾、冰雹、疫病、地震等灾害呈现出多发、群发的趋势。根据现有资料,西汉210年历史中,有记载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有186次,其中水灾32次,旱灾38次,地震35次,蝗...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蝗灾是什么时候?影响如何?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蝗灾就是前段时间东非地区所发生的那次,这次蝗灾给东非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000多万人因此遭遇了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正常生产,此次发生蝗灾的主要地方就是在东非的巴基斯坦了,这次蝗灾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千亿只,并且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一想到一出门就看到到处都是蝗虫,真...

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三、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四、蝗虫简介 五、以色列大蝗灾 [编辑本段]一、产生原因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

世界上曾经发生过那几次大的蝗灾?几次?【世界上】
以色列大蝗灾2004年11月21日,数百万只蝗虫蜂拥来到以色列红海之滨城市埃拉特,毁坏了这个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庄稼和鲜花。以色列政府动用了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蝗

古代的蝗灾到底有多厉害,对古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蝗群的规模一度达到了惊人的4000亿只,因此其所过之处,造成了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不过,正当人们分析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能否阻隔这场蝗灾入侵中国时,蝗虫们已经成为了国内网络上的“美食段子”主角:别管蝗虫如何凶猛,只要它们敢入境,我们这有“煎、炒、烹、炸”4种利器,哪一种都足以让其有来无回,让...

汕头市13526832074: 我国及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哪几次大的蝗灾? -
藩晨司坦:[答案] 1、唐太宗时期有一次,结果唐太宗在探灾的时候亲自嚼了蝗虫.2、明末崇祯时期陕西大旱且蝗灾,张献忠,李自成在这时加入了起义军3、清朝的白莲教起义也是因为蝗灾.4、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7万公顷的...

汕头市13526832074: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
藩晨司坦: 一、产生原因 二、防治方法 三、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四、蝗虫简介 五、以色列大蝗灾 [编辑本段]一、产生原因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

汕头市13526832074: 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 -
藩晨司坦:[答案] 答案: 解析: 在蝗虫卵发育成成虫的过程中,跳蝻要经过五次蜕皮,蜕一次皮就增大一龄.跳蝻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三龄以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成为能飞的成虫;所以捕杀蝗虫应抓紧利用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消灭三龄以...

汕头市13526832074: ...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明、清和民国时期几乎连年发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的... -
藩晨司坦:[选项] A. 蚱蜢 B. 稻螟 C. 蚜虫 D. 瓢虫.

汕头市13526832074: 历史上几次重大蝗虫灾害 -
藩晨司坦: 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汕头市13526832074: 阅读分析题. 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境很是凄惨:先是“遮天蔽日”,然... -
藩晨司坦:[答案] (1)受精卵→若虫→成虫 (2)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3)蝗虫没有蛹这个时期 (4)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汕头市13526832074: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遭受过多次严重的蝗灾,蝗灾的发生与蝗虫的身体结构有关:(1)蝗虫适应陆地生活 -
藩晨司坦: 头部生有触角和口器以及单复眼;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是因为它的足和翅都很发达. (3)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1)由于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蝗虫胸部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胸部有发达的肌肉,蝗虫的腹部是蝗虫呼吸、生殖中心. 故答案为:(1)外骨骼. (2)三对,附着在外骨骼上,牵引运动器官完成跳跃、飞行等多种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因此,蝗虫运动能力很强

汕头市13526832074: 阅读分析题. 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 -
藩晨司坦: (1)受精卵→若虫→成虫(2)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3)蝗虫没有蛹这个时期(4)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汕头市13526832074: ...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明、清和民国时期几乎连年发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 -
藩晨司坦:[选项] A. 蚱蜢 B. 稻螟 C. 蚜虫 D. 瓢虫

汕头市13526832074: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
藩晨司坦: 2004年11月21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