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中的因果律适用于道教吗?

作者&投稿:翠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神仙与佛教众佛的因果关系。~

- - 其实没有关系的,这不过是JJ以前喜欢看封神演义,从而在小说里加入了封神演义的体系,如西方教与道教的老师都是鸿钧,还有一些法宝,都是借鉴封神演义的体系。
你的问题都在封神演义里,建议你去看看封神演义

现实里佛道两教的神仙已经很混淆。很多寺庙里都供奉了财神的神位,不过财神是道教的。
还有比如关公
佛教供奉成盖天古佛、伽蓝菩萨。
道教供奉成关圣帝君、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武财神。
儒家成为关夫子。

佛教信仰: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讲究缘起性空,本性寂静,为明心见性,终得解脱而修行。佛教徒只能去相信,不可以思考,因为佛法本身不可思议,另外智慧也是成佛的障碍。简单给佛下个定义:“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道教信仰: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同时,道家在哲学上得到了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无论佛家还是道家,到了一定境界,都是统一的。

佛教的社会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旧译多尚直译,所以罗什译本,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兹举三点如下:

(1)国语内容为之扩大

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

至于日本所编之佛学大辞典,所收集之三万五千余语,皆汉晋至隋唐间,诸译师所创之新语,此等新语之加入中国语言系统,而变为新成分,国语内容,焉得不扩大之理?

(2)语法及文体之变化
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此种新文体的创立,罗什及其门下居功至伟。唐朝佛经翻译虽盛,但若从文学方面较量,则后之译者,竟无过于罗什。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因为中国佛教,自罗什以后,几为大乘派所独占,然大乘之勃兴,却在佛灭后。其首先倡导者应推马鸣,读罗什马鸣菩萨传,知其实为一大文学家及大音乐家,其著作及弘法事业,均本所学,故其著「佛本行赞’一书,可以说是:一首三万余言的长歌;译本虽然不重音韵,但读之,就觉其与孔雀东南虱飞等古絮乐府相仿佛。其所著大乘庄严论,则简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说,其材虽取自四阿含,但经其美妙之文笔点缀,竟使读者心动神往。

马鸣以后的大乘经典,大都以壮润文澜,演极微妙之教理,如华严、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译界宗匠,以极美妙之国语为之翻译,读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此外归元录,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三)对艺术界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之影飨,可分四点说明:

(1)建筑的弘伟

中国古代的建筑,虽不如西洋之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之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非西洋建筑物可比。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2)雕刻的逼真

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其形态之逼真,人物之,岂止栩栩如生,简直是飘飘然欲飞之势,诚属中国艺术界之无价珍品。

(3)画像的肖妙

由于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国国画获得极大的启示,因为当时名工绘画佛像,力求维妙维肖,且将佛经中故事人物绘于壁上,以作庄严之点缀。如炖煌壁画,云岗石佛,均名播遐迩,为中国艺术放一异彩,吾等虽未能亲睹大陆佛寺之艺术创作,仅从书本及画片略窥一二,虽然,亦心向往焉。

(4)梵呗的感人

中国古乐甚佳,但佛教来华,更有新调加入,使旧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有特别的发展,如‘鱼山梵呗’‘寺院钟声’等乐曲,皆摹佛经中极好之梵音,至于佛寺中档磬钟鼓等,皆僧众起居与共之礼乐,使人闻之,俗念顿消。中国诗人多喜闻佛寺之暮鼓晨钟,而歌咏出绝妙诗词歌赋,即使是现代乐府,亦多取韵于佛教唱诵,可见佛教音乐之感人。

四、佛教对中国风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一)人生观之改善

中国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之权,皆操之于自己,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系于人一念之间。所以说:‘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因为佛教认为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能招致未来果报之潜势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业力。

由于人的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好丑与苦乐。佛说:‘假使百千,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际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际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现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开创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之说,实含有警惕性及鼓励的作用,使人于因果定律下,生者忏悔积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甚而国家帝皇权贵,亦每因国家不幸而自责无德,引为内咎,进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岂独影响中国人之人生观,抑亦可以治患于未然,而辅政教之不足。

(二)对孝道的扩展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或除侍奉左右,冬温夏凉,晨昏定省外,还要继承先人之遗志,完成先人之事业。如孔子说:‘乎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故古德说:‘人而无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禄,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说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放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准是可知,佛教孝道意义之深,而范围之广,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恶行善,最后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甚至对于六道众生,亦应孝之敬之,然则,基于‘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则,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所以我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综上,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道教的社会影响: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世间的宗教,都有核心教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宇宙的客观规律。因果律,既然是这个宇宙的基本规律,自然适用于包括道教在内的各宗教。
  在各宗教中,因果律所体现的内容和涵义是有一定差别,但是,百川归海,殊途同归,其本质是相同的。佛法中,因果律有最主要的两层涵义,在道教、天主教中都有反映:
  一、因缘果报律。
  佛教中,五戒十善是各支派基本教义,阐述因果报应,解说因果轮回,述说善恶果报的真相,不论哪个部教,均提倡持戒行善,求证法性以成道;道教中,各典籍均深入剖析了因缘果报的规律,分析因果与修行的必然关系,提倡断恶行善,修心直指大道;天主教,有著名的“摩西十戒”,通过布施行善来修行,“宣扬主的恩德”,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因果同生,自然轮回。
  从佛法对自然轮回的理解来说,因果就像天平的两边,一边下去了,另一边就起来,下去的就是“因”,起来的就是“果”,他们是同时产生互为依存的,当然,起来的一边过高了,还会下去,那么这个“果”就成为了“因”,如此因果循环,形成自然轮回。佛法中因果律关注的是秤的两边,侧重于修行体悟。
  道教中,对自然的平衡大道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不论是“道德经”还是图洛太极,都阐述了“量质变化律”、“因果律”(物质、事理的客观因果)、“极变律”,其实质都是自然平衡轮回律。道教中,因果关注的是秤的支架,侧重于实际体用。
  天主教里,有个理论是“混沌因果律”,是说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创造了光明,同时也创造了黑暗,创造了善良,也同时创造了邪恶,正和邪从本质上是对等的,天主教中,关注的是秤的现象,侧重于对于三圣的理解,增强信众的智慧,加强信徒信心。
  以上浅略各教因果律的简单异同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究其本质,因果律是普遍适用的。
  这令人不禁想起,民国初年,普陀的印光大师曾经宣讲过道教的典籍《文昌帝君阴鸷文》和《太上感应篇》(该篇以因缘果报律为核心内容),九十年代,也有佛教净土宗上师大德宣讲过《太上感应篇》,历史上宣讲道经的佛教高僧更是不计其数。那么作为佛教高僧,他们为什么会宣讲道教的典籍呢?
  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的是诸佛的法性都是一体的,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清净法性也是一体的。法性圆融,自然一体,本无差别。那么,又哪来的佛道之别?所以我说过,信基督教也能成佛。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赠予道友四句:世间本来无经书,世尊佛性自流露,一花一叶皆成法,佛法道法皆圆如。

呵,道教之所以能成为教,就是因为他借来了佛教的许多东西。

如果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那佛菩萨说的因果报应,就是一张白纸。

佛教讲的因果高出与道教的因果律,因为道教在不断的借鉴佛教的教义。

这些问题不必深究,特别是道和佛之间,都是修行,有很多共通之处,条条大路通罗马,万法皆道,万物皆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呵呵,看来道友到家的书看的不是很多吗,道家当然讲因果,不止是道教,应该所有宗教都有因果说。

总是能看见有人说佛教比道教好,而且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六根不净,难成正果

道家人讲“清静无为”,也就我这样的小道童爱跟着等人唠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教因果和物理因果的区别?
因果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佛教里的因果报应,一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因和结果,物理因果。物理的因果关系是A的发生必然会引起B的发生,是具有严格、明确的条件的关系,往往可以用逆反命题来验证。如力引起运动状态的改变,反之,如果运动状态不改变,合力一定为零。佛教中的因果律更像是相关性,即A...

佛教的因果提出质疑。
基因的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现象正好作为因缘果报在遗传学上的验证;基于这一因果关系,人们才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并且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恶果的酿成。至于佛教信奉的前世今生,因缘果报。肤浅地看似乎就是迷信思想无疑了,但是只要肯深思就会发现问题。西方的工业革命造就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理念的推广,世界上...

和尚怕道士,道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有没有这句话?
4. “和尚怕居士,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这句话可能是现代人为了形容某种社会现象而创造的,并非佛教教义。在实际生活中,居士与和尚都应当相互尊重,居士在家修行,和尚在寺庙修行,各有各的职责和修为。5. 因果律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行为(因)与结果(果)之间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受...

佛教解释一下善良的人为什么总是容易被人欺负?
1. 善良的人并不总是容易被人欺负,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观点。佛教认为,个体今生的遭遇,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过去和现在行为(业)的结果。2. 一个人在今生被定义为善良,并不意味着他们过去世总是善良。佛教中的因果律涉及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同果树需要时间才能结果,人的果报也不...

所有人都受佛教规律吗、
是.都要承担因果.与是否信佛无关.也就是说.信佛的人如果做恶.也有恶报.不信佛的人如果做善.也有善报.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法同意决定论吗
如果你说的这个决定论是指又称拉普拉斯信条的话,那毫无疑问,佛法是不同意决定论的,因为佛教虽然说到因果律,但是佛法的因果律,用在业力学说上的,而业力学说,不是机械论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身心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的,人心,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业力也是不可预测的。佛教的因果律,只是阐述一个原则...

命运完全是因果决定的吗?还是大部分是因果决定的,有没有不是因果决定...
命运是否完全由因果决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命运确实是因果律的体现。因果定律并非佛教独有,而是普遍的客观规律,被包括佛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和哲学体系所认识和表述,尽管它们使用的名词和表述方式各不相同。因果报应,简单来说,就是好的起因会产生好的结果,坏的起因会导致坏的结果...

佛教所讲“因果”的种类有哪些
因果关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恶事,以后所受的果报也很严重;行善也是同样的,现在做一件很小的善事,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善果。但是这些善业若与解脱无关,结果会怎样呢?我们在轮回中虽然可以因此而得到一些短暂的幸福快乐,但这些毕竟要过去,福报享完后,还是随业而转,若以前造了...

局座的因果律对哪个人物起了作用?
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定律,它指出事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局座因果律是指局座张召忠在节目中预测的一些事情,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等,这些事情后来都被证明是真实的。因此,人们认为局座张召忠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预测未来事件。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局座张召忠在节目中预测一些事情,是...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问题二:佛教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因果关系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好比你在开春时播种,种下的是黄瓜,那么它不会变成大豆的。如果你种的是大豆,不会结出黄瓜来。放在人身上来说,善得善报,恶得恶果。分毫不会错的。 这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人们行事有善有恶,两个种子都种下了,看哪一个先成熟罢了。因果业报...

多伦县18814168121: 为什么无论道教,佛教等宗教都会有因果报应这样的一个说法? -
烛服肠舒: 道教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教坚持的是个人轮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无论是哪个宗教似乎都存在着因果报应之说,这在我看来是由于宗教本来就具有神奇的色彩,而因果报应能将现世的事情与未来的,过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多伦县18814168121: 佛教与道教的相通处与不同处 -
烛服肠舒: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

多伦县18814168121: 佛学和道学的区别 -
烛服肠舒: 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道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修身养性.佛家则讲究修心,修念,所谓一念之起万恶生,不好的心念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因缘.其实万法归一,万法互通,佛法和道法哪一个学到最后都是一样的.不过不沉迷.不痴迷.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多人信佛或是信道都很魔障.认为佛或是道可以给自己带来财富,带来事业 学业 带来平安,这是错误的.很多人为了往生,满口的就是往生,就是极乐这是一种错误的表现.所谓万法皆空.不着相就是这个道理,做好自己,修好自己.这一点很难.另外佛教和道家都是劝人向善.其实两者大同小异.

多伦县18814168121: 道家讲究的是什么?佛教讲究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
烛服肠舒: 道家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无不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二者殊途同归,都包含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任运随缘的意义.

多伦县18814168121: 佛教讲因果,道家讲什么 -
烛服肠舒: 道家讲世界观.轮回是道,因果是道,为善是道,纵恶也是道.中国道家所谓的道指的就是每个人活在世上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在世,根据自身成长所学所思,就会形成一套自己思路下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完备逻辑,这就是世...

多伦县18814168121: 佛教与道教区别在哪里? -
烛服肠舒: 道教初期修行以修身为主,后来慢慢加强心性修养.佛教一上来就修心,贯穿始终,但佛教里的打坐修行对身体也非常有好处.最终目的上,佛教是彻底证得自性而成就圆满的佛果,究竟解脱.道家则是...

多伦县18814168121: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
烛服肠舒: 儒释道三家是一家,儒家主讲伦理(人与人天然的关系),道家主讲因果(有感必有应),佛家主讲道德(自然规律).不过劝你不要以所谓“心灵的慰藉”来信,那就错了,要多听经闻法升起正信,从儒释道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行相应,而不是落在表面的形式上.

多伦县18814168121: 基督教的因果关系和佛教的因果关系有什么区别 -
烛服肠舒: 基督教的因果我不了解,但佛教的因果关系,我找到一些信息,您可以参考一下: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

多伦县18814168121: 关于轮回佛教和道教的问题……望严肃回答!! -
烛服肠舒: 轮回现象,佛道都宣称有的.只是具体描述上存在差异.从本质上,认为众生轮回实际上属于妄入轮回.原因是众生不明白生命的本质,或者说不能够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才导致随业力牵引而轮回. 期待来世能有好的转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

多伦县18814168121: 道教或仙学问题佛教问题,因果和业力这两样区别在哪 -
烛服肠舒: 因果和业力是佛教中的概念,它们在佛教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不同.因果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适用于所有事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物质等.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未来的结果.业力是指事物或人类的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它主要适用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业力可以描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自身和其他人的命运和未来结果的影响.总之,因果和业力是佛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佛教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