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中国今天仍生活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中,你怎样理解这种看法?

作者&投稿:野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怎样认识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对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流产进行过思考,认为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他们提出了改造国民性这个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在其倡导者陈独秀看来,民主,就是“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就是“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科学,狭义是指自然科学,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的代表,就是美国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法国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英国罗素的新唯实主义等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而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目的,是为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设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以求适今世之生存”。
  陈独秀等人为什么要反对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呢?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孔子之所提倡、所垂示、所主张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现代生活不合。根据“道与世更”的原则,没有理由再继续把孔子当作偶像、当作权威。他们指出:封建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这是与现代的民主政治不可两立的;它扼杀个性自由,否定个人独立之人格,这也与现代社会中自由地殖产兴业的需要不相适应;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利于输入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因此,为了引导人们确立民主主义的信念,推动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封建礼教,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第一批自觉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战士。他们进行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它所维护的那个社会制度的斗争。他们否定孔子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威地位,有利于改变近两千年人们那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不正常现象,推动人们去冲破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由此在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事实上,禁锢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是无法遏制的了。这个巨大的历史功绩,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是不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否定一切的态度呢?不是。首先,他们集中攻击的是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对于其他学派并没有一概否定。比如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一文中就说过:“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学一家之学,而不可以称以一国之学。盖孔学与国学绝然不同,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
  其次,即使对于孔学,他们也是着重指明其“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并没有否定它的历史作用。比如,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就说过:“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是为其社会之中枢,确是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是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再次,他们也并没有说孔学中没有任何合理的因素,他们所反对的主要是它宣扬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的伦理原则,反对封建卫道者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企图维护的孔学的思想统制。比如,陈独秀在《古文与孔教》一文中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在《孔教》一文中,他在反对孔子主张的“根本的伦理道德”的同时,还说过“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这样的话。
  当然,这并不是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就没有弱点。这些弱点主要是:
  第一,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够为中国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的必然,从而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的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以为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就可以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这显然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
  第三,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怎样认识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欧美转向俄国,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形成为一股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潮流,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和最大收获,也是这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如果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企图通过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来解决中国问题但没有获得成功的话,那么,这个资本主义死胡同的墙壁如今是被推倒了,在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照耀下,他们开始看到了展现在前方的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尽管他们在当时发出的声音也还比较微弱,其影响也还没有来得及扩展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但他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全新的因素,是中国即将经历伟大事变的发端。他们所宣传的思想,所从事的事业,是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的。所以毛泽东说:“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有没有抛弃五四运动时期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呢?没有。他们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首先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陈独秀在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时,即指出:“十八世纪以来的‘德谟克拉西’,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而“如今二十世纪的‘德谟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在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陈独秀更明确地指出,“民主主义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志”;“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多数人要享有民主权利,必须铲除少数人享有的阶级特权,改变“大多数的无产劳动者困苦不自由”这种“不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状况”。这样,他们就把少数人的民主和多数人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和劳动阶级的民主区分了开来。显然,提倡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这不是对民主的否定,而是把民主提到了更高级的层次、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从而把民主的旗帜真正地高扬了。
  至于科学,陈独秀这时认为,研究社会科学,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底分析”,不应当“天天用冥想的方法从主观上来解决宇宙人生问题”。而“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都是以这种科学归纳法作根据,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有根据的”。“所以现代的人都称马克思的学说为科学的社会学”,“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显然,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社会,这不是对科学的否定,而是真正使科学方法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界研究的领域,而且扩展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中去。这不是科学精神的进一步高扬又是什么呢?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参加者们所从事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启蒙工作呢?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是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坚决批判者。由于他们运用新的思想武器即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解析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他们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学者的弱点,从而把反封建的启蒙工作有力地引向深入、推向前进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比以前的启蒙学者用进化论思想来否定孔子学说在现代生活的权威更进了一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他们指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两千年,“因他是适应二干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主义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这种学说由于“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变动以及相应的大家族制度的解体,它的崩颓粉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样,他们就揭示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
  其次,与人以往启蒙学者主要运用个人主义思想来批判纲常、名教之类不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成为这种批判的思想武器。他们指出,绝对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有的,普遍的个性解放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解放。指明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自由的价值,而是为了给个人自由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并对争取这种自由的途径作出切实的说明。
  第三,与以往多数启蒙学者把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作为反封建思想斗争的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不同,其主要着眼于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他们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扩展为反对滋生这种思想的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斗争;把反封建斗争的方式,由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此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生力军与革命同步,在斗争中成长。他们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由此可见,所谓“救亡压倒启蒙”这种说法,经不住历史事实的检查,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没有割裂或中断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呢?没有。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在中国的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只是因为它作为严密的科学理论比之其他任何一种学说都适合于中国的需要,“只是因为他能够圆满解决我们的问题,能于我们有益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开始就是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创造性地运用这个科学的理论。
  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当时就指出,我们“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应该懂得“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后来,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应当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我们应当“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认为自己的一个任务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一切“发扬光大”。
  正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这个产生于欧洲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才获得了在中国借以实现自己的民族形式,获得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是中国的。它不仅以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而且也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由于充实了新的时代内容,而得到了升华。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使得我们得以洗刷百年来所蒙受的难堪的屈辱,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批判地利用”,应当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他们同文化复古主义者的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继承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在于:第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批判地继承呢,还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以至连它的封建性的糟粕也加以吸收,对其中的封建性毒素也加以赞扬?第二,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呢,还是颂古非今,把孔学奉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以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显然,这里所涉及的,不是问题的若干细枝末节,而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在这类问题上,人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而不能有丝毫含糊。

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虽然短短八十多年的时间,但其间发生的事件却远远超出了其所承受的历史容量:军阀割剧、世界大战、国内战争、王朝更迭,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政治运动。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不断赋予了新的理解与意会,直至今天还保待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但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就是其运动内涵会被无限止的扩充与修改,所以就有必要对其几个基本点进行澄清与说明。

一、研究新文化运动不能忽视晚清的时代背景。

我们通常谈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一般会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起点,如果还要往前推的话,顶多是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上限。而说到时代背景,大概谈到多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北洋政权。可是真正代表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晚清思想,却被划到另一个时间段里,不为新文化运动研究者所重视,即或有人提及,也只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补充材料附于骥尾。这样的结果是,新文化运动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横空出世的事件孤立起来看,缺乏整体感。

说到晚清思想,当首推康、梁。

1891年,康有为经过一番对周秦、西汉的书籍考辨后,对中国千百年来奉若神灵的学术经典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举今文学之大纛,最终得出“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的结论,也就是说汉学非汉学,乃新莽一朝之学,是新学;宋人所尊的经典,也非真经,而是伪经。这便是闻名天下的《新学伪经考》,其说在当时不啻是石破天惊之语,成为近世疑古思潮之滥觞。可是康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今古文之争,其主要目的却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所以往往会比附西学。这一点在其后的《孔子改制考》表现得更是直截了当,他把孔子认作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引申为耶稣基督,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曰西俗之所有,孔子亦有之而已。”

康弟子梁启超,大张康学,“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体无完肤。”也是一派今文学家的面孔。可是梁自三十以后,却同康出现分歧,并绝口不提“伪经”、“改制”,而是大谈“民权”、“新民”等西方学说,并倡“共和”,其“少年中国”之说,更是影响甚众,蒋梦麟就认为“梁启超在介绍现代知识给年轻一代的工作上,其贡献较同时代的任何人为大”,所以梁称自己虽“不敢自谓能开风气也,然窃有志焉”。

所以说中国近世思想之变,盖自康、梁始,新文化运动受其影响,无庸置疑。其他如章太炎、林纾、严复等人的思想也在各自领域绝大地开启了一代人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去体会“白话文运动”,以及“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和“大禹是一条虫”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了。

二、了解新文化运动,宜从细微处入手。

我们通常面对新文化运动时,往往会举其大者,谈的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却淡化了一些微小细节,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比如胡适最先提出的是“文学改良”,到了陈独秀那里则成了“文学革命”;胡适最初认为“狭义之典,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而钱玄同则义正言辞地表示“凡用典者,无论工拙,皆为行文之疵病”。这些细微处的分岐经常会被认作是“细枝末节”,不为人重视,就连当事人也认为无碍“新文化运动”的大方向,用一些“启我甚多”“惠我良多”等客套话蔽之,而恰恰正是这些貌似可以忽略不记的分岐最终导致了以后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

奇怪的是,一些人最初的见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怪异、激进的行为却得到喝彩,以致于“反传统”成为主流。

三、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也有不同认识。

胡适以“历史进化的文学观”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历史演进到今天,相应地文学也应发生变化,所以“白话文文学”当之无愧地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新文化运动”风潮中诞生的《新潮》杂志,其英文刊名为“Renaissance”(文艺复兴),可以看作是北大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理解。而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则认为中国文学变迁实则是“言志”文学与“载道”文学两股潮流依次更迭的演进过程,“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明公安竟陵的合流。凡此种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们最初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是各自为阵,以各自的理解投入到运动大潮中,这样就为日后的分岐埋下了隐患。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今天人们谈及“新文化运动”时,往往会同“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可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留意,这当然是一种思维定势所造成,八十多年来的官方、民间舆论导致了两个运动的混淆。美国学者Mary C.Wright便清醒地认识到“五四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究竟应该合在一起讲,还是分开来谈,可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见周策纵《弃园文粹》)

我们通过两次运动的组成部分、起因及性质就不难分辨出两者的差异性。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陈独秀,以及其后追随者钱玄同、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人,是以学者为主体(当然也包括部分学生),启蒙大众的文化运动,其起因大致源于一些海派学者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而五四运动则是由于巴黎和会引发的学生争国权的政治运动,其所有成员均为学生,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发起者只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观点而已,并未参与其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绝无关系,“五四运动”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就像“新文化运动”受“晚清思潮”的影响一样,无庸置疑。但至少可以说“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所进行的一次具体运动,两者一大一小,一隐一现,一虚一实,应该说是相得益彰。可是“五四运动”后来却被抬到了一个无法摆置的高度上,以致于对历史的分析造成了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困难,比如1919年前事实上存在的新文化运动的归属问题,再比如近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等等,结果只能是或本末倒置,或恣意切割。可是在这一点上,国、共两党,以及其后衍生出的一些现代党派却都表现得出奇的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该学生运动潜藏的政治价值,找到一个对“五四运动”“适当”的评定,是一件攸关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大事,其他一切事理应该为此让路。所以争夺对“五四运动”的诠释权,势必成风,你说是学生运动,我则说爱国的学生运动;你说是反帝运动,我则说反封反帝运动;你说是民主运动,我则说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幸随后的“六三运动”实在没有被拔高的内容资本,否则今天我们谈“新文化运动”时,用一个拗口的长语“六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可知。

五、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科学、民主的真正价值。

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其所透出的光泽远远超过了其所蕴含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者们的引导下,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正义、进步的象征,此后的每次运动只要祭起这两面大旗就可以通行无阻。但是科学与民主倒底是什么,直至今天,我们还很难领略其真正内涵,这同新文化运动者们一开始对其理解上的偏差有绝大的关系。

对“技术”的崇拜与对“自由”的钦慕大概是新文化运动引进科学与民主的主要动力来源,可是由于内容上的空洞,非但没有完成以此来填补“反传统”之后的思想空白,反而在许多理解层面上而产生了偏差。林毓生便说:“五四人物大都认为科学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甚至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必然关连,即:科学没有民主便无法发展,民主没有科学也无法发展。事实上,民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像五四人物想象的那样简单。科学没有自由,很难发展;而自由与民主当然很有关系,但却并无有机的必然关连。民主没有法治,很难稳定地发展,倒不是非需要科学支持不可。”“然而,民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到了五四人物的手上,……便很简易地一元化了。”余英时也认为:“由于“五四”在学术思想方面缺乏真实的成就,当时所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到今天还依然大部分停留在理想的阶段。”这样的结果是,民主与科学成为了“反传统”的绝佳借口。

六、新文化运动中几次“反新”的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出现过几次与“新派”交锋的场面:如《国故》杂志、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等等。通行的评语把这一派定为“复古”、“守旧”,那么这些人究竟复什么古,守什么旧,先看一个人物谱:黄侃(留日)、严复(留英,是清政府第一批留欧学生)、林纾(虽不通外文,却开小说翻译之风气)、吴宓(留美)、胡先骕(两次留美)、梅光迪(留美)、章士钊(留日、英)。由此可见,其实这派人物对“西学”的了解绝不亚于陈独秀、胡适等人。他们所谓复古与守旧,不过是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保护而已。

另外,从表面上看两派论争你来我往,好似民主,可是事实上,话语权却牢牢地撑握在新派手中,且不容对方辩驳。陈独秀1917年5月1日给胡适的信中称:“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笔者按:有鉴于此,我们今天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种种弊端,也应该避免这样的态度,“容纳异议”当为学术之上乘。)其话语的霸权,跃然纸上。

但不论怎样,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如果用几百年后或几千年后的历史眼光看今天,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广义的新文化运动之中,依旧在其规则下运作。在历史的潮流中,能与这样一个规模宏大、影响至远的文化运动相遇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所以不论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如何,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了解历史的真相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不容推卸的使命。

有人提出,中国今天一生仍然生活在五四和新文化余波当中,我认有人提出,我们要发扬继承革命的传统,不忘初心我们应该要继承这种格的传统,不忘初心

中国14亿人口。出现几个不同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就像每天有那么多的人进医院一样。

提出中国今天哪生活在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中,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中国的今天是史上最最最光辉灿烂的一天,跟何文物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中,这是我认为是不对

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公知带偏了
尽管我国现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不管在经济方面物质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我们都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就
如果按照那些工资的想法的话我们现在只不过是第二个印度而已
所以说建设一个好的国家我们每个人的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带着他往好的方面去走

开玩笑,中国都解放多少年了还说这样的话。


死后扬名的人有哪些?要国内的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喜欢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

中国近现代有哪些伟大的发明
理由: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中国在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大的油田,西方人确认中国贫油,就因为中国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为陆相沉积。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

第一个提出新中国概念的人
第一个提出新中国概念的人是张奚若。人物简介:张奚若(1889年-1973年7月18日),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7年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

...这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以来的梦想。在今天的中国,随着“神九”飞天...
B 试题分析: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一个一个的实现,这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的说法错误,因为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答案是B。点评:出题者所选择的材料想要考查什么样的知识点是事先设定好的,考生在读材料的时候,就要想办法确定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
这是60年代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很流行的一句活。摘自雷锋生前日记,意思就是用有限的生命似注于对人民有利的事。雷锋精神当时有用,现在仍有用,虽然如今精神和物质比60年代已有翻天复地的变化,但是,尽可能做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应大力提倡,比如大的象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就表现出极大的...

...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A

《少年中国说》
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茶本是中国的东西。今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中国的茶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的。但是,中国最好的茶却仍然很少为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这个墙倒门开的时代。带我走进中国茶的精妙世界的,是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围墙上的一扇极为隐秘的门。墙内花园是亚洲式的内敛风格...

...年10月1日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日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分)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1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铜川市13655832708: 应该如何认识现实的社会? -
哈杜更年: 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虽然短短八十多年的时间,但其间发生的事件却远远超出了其所承受的历史容量:军阀割剧、世界大战、国内战争、王朝更迭,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政治运动.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随着时...

铜川市13655832708: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
哈杜更年: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这也是...

铜川市13655832708: 2022五四精神传承有我心得体会
哈杜更年: 我们要弘扬革命先驱的五四精神,坚定远大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五四精神传承有我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22五四...

铜川市13655832708: 鲁迅作品分析 - 鲁迅的作品给文学界带来哪些影响?大家根据鲁迅的作品谈一谈,字数越
哈杜更年: 如果要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所说的困难,倒不 是对鲁迅的文学成就的性质上的判断.说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人,这一点 大概不会有太...

铜川市13655832708: 建团100周年思政课学习五四精神心得体会
哈杜更年: 建团100周年思政课学习五四精神心得体会1今天是五月四日,是第_个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

铜川市13655832708: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
哈杜更年:[答案]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没落,还有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带来的科技革命的为什么的问题,最早由李约瑟博士提出,而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答案的难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在这里,浅显的我能谈的也只是一些自己浅显的见解罢了. 要问为什么,我们首...

铜川市13655832708: 2021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感悟800字
哈杜更年: 发扬五四精神感悟800字篇一1919年5月4日,一群热血青年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参与到爱...

铜川市13655832708: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一场运动叫五四运动? -
哈杜更年: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