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期的“米氏山水”画派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投稿:贾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概述~

山水画的发展经魏晋六朝到唐已大备。到了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的大家,李成、范宽、董源、巨然,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家,他们的画风也各不相同。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继荆浩又产生了关同、李成、范宽,三家皆隐士,三家都出于荆浩,成就都超过了荆浩。荆浩、关同主要活动在五代。关同,其山水画有气韵,著名的有《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整幅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气势雄伟,可见荆浩绘画“远取其质,近取其势”的特点,中年的关同又吸收了王维的画法,融液秀润,笔法气壮,景少意长。关同受了关陕一带秦岭、华山真实山水感染而终得心源,其画风风行于长安一带。 李成,是五代至宋初著名山水画家,性情旷荡,聪明豪迈,然不得志,于是一边寄情于画,一边痛饮消愁。李成的画风是承接荆浩、关同而来,但却不同于荆关奇峰突兀关陕一带山水,而是山东平原山水特色,纯出于写实,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好以直擦的皴法写平远寒林,画雪景尤奇,惜墨如金,深得远近明暗之法。《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李成能用平淡的用笔显出挺拔雄奇的姿态,我们可从《读碑窠石图》中看出李成绘画风貌。实际上,两宋的山水画也就是“二李”的山水画天下。南宋山水全出于李唐一系,北宋山水又几乎都出于李成一系,在统治者的提倡和实际的作用中,都达到了“一统”和“独尊”。 范宽,华原人,温厚又大度。画山水先师荆浩、法李成,后来主要师造化,移居终南、太华,整天观览山水以求其趣,“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峰峦浑厚、气势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范宽用墨反复渲染,苍苍茫茫,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时人议曰:“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米芾在《画史》中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其代表作品有《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第一幅是他早期作品,可看出荆关的遗意,后两幅则是晚年作品,可看出范氏一生画用笔的变化。范宽已取代了荆关和风靡齐鲁的李成画风并肩,为天下标榜。米芾、苏轼非常推崇他,李唐就是学范宽的,马远夏圭又法李唐,整个南宋山水画又出于李唐及传派,从中可看出范宽的影响了。 此时南方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在画史上地位也很高。董源,字叔达,好作水墨山水,平淡天真,不装巧趣,岚色郁苍,枝干劲挺,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正如《潇湘图》呈现给我们的一样。他的山水有两种形式,一是水墨一是青绿着色。着色山水师承唐代李思训,而未能超过李,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是他的水墨山水,其取景总结金陵一带山水特点,构图平淡自然,不为奇峭之笔。用短披麻皴,有圆浑之感,足以表现江南润湿的气象。他的画成为后世文人画的标准,其影响从元化开始直到清,几乎占有一半天下。 巨然是董源的亲授弟子,时人尝论水者曰:“倘能于幽处使可居,于平处使可行,天造地设使可惊,崭绝峭险处使可畏,此真善画也。”其皴法、苔点基本同董源相似,他的画很少平远取景,用笔以大披麻长条见长,其山林高深,草木比董源更显苍郁。他的画比董画似更成熟,在禅学大兴的宋代,身为僧人的巨然,他的画在后来的士大夫们的感情上极易亲近。 “三家山水”即关同、李成、范宽,各自成派,董源的影响再当时并不十分大,江南画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以后的事,除了巨然,刘道士属于董源一派,其他山水画家如卫贤、赵干也各有风貌。 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经历了保守、复古和变异的时期,在惟摹李成、范宽的风气下,都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其中许道宁略有影响,一直到中期之后的郭熙和王诜才打破了这种格局。郭熙师法李成,而偏于圆浑,王诜前半生师法李成而偏于尖锐。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已看出保守将带来危害,但他与王诜都没有跳出李成的窠臼。郭熙的画形式多样,总的看来,用笔有方、圆,落笔雄壮阔细不一,灵活多变,颇有情趣,又多着重表现大自然在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如《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用笔壮健而气格雄壮,除了“鬼面石”和“卷云皴”外,还吸收了王维的水墨渲染法,全图给人以清润秀雅、冲融远旷之感。 这时期对文人画影响深远的苏轼、米芾,画虽不多,但绘画美学思想却影响深广。首创“落茄点”的米芾,用淡墨侧笔横点,破除了传统的勾皴擦染,积墨点写,满纸淋漓,号为米氏山水。其子友仁,画有父风,不失天真。历来的叙说,米芾画法是继承董、巨二人,然而米芾师法传统并非仅董、巨一派。他的画一反时法,山石不用线勾勒,画云则用实实在在的线条空勾。他所喜爱的是平淡天真,岚气清润的南方派山水,象云山戏墨。在元代画家黄公望、倪云林的山水画中峰峦石上的侧笔横点中,都能看出米氏山水的渊源。 北宋后期复古中,最主要代表有赵伯驲《江山秋色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哲宗之前,画院一脉相承的是李成及传人郭熙一派画风,《江山秋色图》和北宋中期的山水画面貌大异,非学李成范宽,更非董、巨,《江山秋色图》的技法和布置是前无古人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徽宗时代大青绿山水的艺术成就,王希孟抛弃郭熙画法而进入崇古年代,审美情趣精工浓艳,这幅画也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新的高峰。而下一发展新路就到了“水墨刚劲”的南宋山水。 南宋虽偏安一隅,国势稍衰,而画院之盛,不减北宋。北宋绘画大家多出院外,南宋则多出院内,刘、李、马、夏四大家无不出于画院。这时期山水画最大特点就是线条刚性和猛烈的大斧劈皴,与董、巨柔性的感觉截然不同。 在这期间成就最高的要数李唐了。南宋山水画几乎都出于李唐一系。任何一个时代的画风都是多样的,即使有一种居主流,其它画风也还是存在的,师承也并非出于一家,唯南宋系无旁出,虽有赵伯肃、和马和之等与李唐画风有异,但影响尚小。北宋灭亡,当时所有绘画遗品全被金人掳去,在失去了临摹典范的传统中,南宋画院的山水画家就把李唐的画作为标准。李唐早期师法荆浩、范宽,《万壑松风图》与范宽存世作品比较,师承关系一目了然。晚年的作品《清溪渔隐图》,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形不足而意有余,水也一变古法,水纹以长线条随水势勾出,树干以淡墨渲染,树叶分浓淡点染而成。愈到后期画风愈简率、清刚、纵横,个人风格突出,尤其是《长夏江寺图》,大斧劈皴尤其是李唐独创。李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他的影响,马、夏主要师法李唐后期简率刚劲的风格,强调了李唐画中尖细的一画,显得更加爽利、清刚。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他师法张训礼,而张训礼师法李唐,刘松年当属李唐画派,《四景山水图》最能代表刘松年山水画的风貌,其画法比李唐要精细、清润而收敛,多用细笔小斧劈皴。刘松年的画风比李唐稍显细腻,“南宋四大家”之中的马远、夏圭,师法李唐后期简率刚劲的风格,显得更加爽利、简括。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山水,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充分肯定了马远、夏圭的重要影响。马远的山水画形式多而全,有全景也有一角特写,《踏歌图》给人以简洁刚劲之感,用焦墨作树石,以大斧劈带水墨皴,竹叶尖刻如钉。《雪景图》则充分体现“马一角”特点,空旷的画面,给人荒残清冷之感。马远的线条刚硬瘦峭,乏于弹性而又缺少变化,他的山水画特色可以用简、刚二字概括。夏圭的山水画在风格和表现技法上和马远相类似,但不若马远那样刚劲雄健,而是刚性中含有一种清逸之气,隽秀峭拔,喜用“拖泥带水皴”作山石,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喜欢用秃笔,《山水四段图》是他代表作,以一角取景,有“夏半边”之称。他们的作品虽然寥寥一角,隐隐半边,却给人以意味深长,境界完整之感。南宋山水缺少“弹性”,多锋利激烈的大斧劈,多有南宋人主观情绪的发泄有关。 山水画在整个宋代,并不是一程不变的,北宋初期的高峰,北宋中期末期的停滞与复古,到南宋的创新,呈现不同的面貌和意境。他们的风格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的真实描写,营丘、关陕与钱塘,在他们的画中都有充分体现,这是又不同于前代的特点。李成的平远,范宽的高远,董巨的柔性,马夏的刚性,各具其趣,正如黄荃的写实花鸟,石涛的水墨创新,八大山人变形花鸟,都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也使得宋代绘画成为画史上丰富多彩的一页。

1.宋代画院画风


①宋画院


在中国历史上,殷商时宫廷就设有专门机构统领美术人才,唐、五代以来,机构逐渐分工明确,开始出现画院。西蜀前、后主很重视绘画,画院制度更为完善。宋代的高道兴、黄筌、黄居寀等都是画院有名的画家。两宋时,画院制度最为完备。


宋徽宗像赵佶时又设立了画学专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家画院。画学的学科,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六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等。画院的取士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为工”。


②黄氏花鸟


黄筌是宋代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他在南唐和西蜀时已是一代名家,其绘画的题材、手法都反映了宫廷贵族的要求,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北宋统一后,黄筌入宋画院,其画风成为画院派花鸟画的典范。


由于黄派花鸟画符合帝王、贵族的审美要求,一时成为院体标准画风,且“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黄筌之子黄居寀,最受皇家宠幸。他的画继承家学并有所发展,画风艳丽工致,作花卉翎毛,妙在得其天真之处。《山鹧棘雀图》是他仅存的一幅真迹。此画表现的禽鸟、小滨,都是先作勾勒,然后着色,线条清细秀劲,功力很深。


③山水画宗师荆浩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家辈出的时代。这些山水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元、明、清山水画家努力学习的楷模。


五代山水画坛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他们创立了南北山水画的风格。


荆浩表现太行山景色,关仝描绘关、陕一带风光,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荆浩,字浩然,沁水人。《匡庐图》是荆浩名作。图中描绘了庐山及附近带的景色,重峦叠嶂,山路蜿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依山川地势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的形状,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立的庐山的崇敬仰慕之情。


荆浩还基于个人创作心得,写出了一篇探讨绘画技法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使中国水墨山水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文中提出画法“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只有“六要”具备才能画出山水的“神”,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真。他还提出了神、奇、妙、巧作为山水画品评的四个标准。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已获得成功的关仝还师法于他,北宋的李成、范宽都与荆浩有师承关系。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唐寅,也都一致尊他为山水画的宗师。


④山水三家


宋初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三家都师从荆浩,关仝的峭拔、李成的匡庐图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


李成(919~967年),唐宗室的后代。他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对烟林平远景色的描绘方面,“扫千里于咫尺,写万顷于指下”。他的代表作有《晴峦萧寺图》和《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分为远中近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左右两侧山石布列均衡,左下角的骑驴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入画面中心。山岩上的寒林增加了秋尽冬临的萧疏气氛。


范宽(约950~1027年)名中正,华原人。他的艺术创作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极大,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常流连于山川崖谷,领略山川之趣。他把自己对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画笔上,为“山川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


⑤青绿山水画


北宋后期,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画进入成熟发展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千里江山图》全长12米,为全景青绿山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的优点,锦绣山河尽在眼底,给欣赏者以良好的视觉效果,使人心旷神怡。这幅画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青绿山水的传统勾勒法,各类山、石、水、草木的设色统一中有变化。如天空上半部涂青色,越往下越浅,不但使山的轮廓分明,而且有落日余晖之感,色彩的运用非常成功。


《江山秋色图》则笔法秀劲工致,布局巧夺天工,其风格既有青绿山水的富丽,又有文人画的“雅逸”;显示出了由“大青绿”向“小青绿”过渡的趋势。


2.文人画兴起


①米氏山水


由于受北宋中期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至北宋末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出现了,即所谓的“米氏山水”。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移居江南,长江沿岸的云山烟树的景象启发了他,于是在董源的画法基础上,形成了他含蓄、空潆的神韵。他作画时不拘形色勾皴,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只求意似。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父法,有少量作品传世,《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是他的传世佳作。


②人物画大师李公麟


从画风上说,李公麟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李公麟,安徽舒城人,他活跃的时代正是文人学士交往频繁、士大夫墨戏之风盛行的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他对绘画最大的贡献是在人物故事画中体现文人意趣,在绘画形式上他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形式,他的“铁线描”由敛而放,由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他的传世作品有《维摩诘图》、《五马图》、《临韦偃放牧图》、《西园雅集图》等,其中《西园雅集图》描绘了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文人在驸马王冼家的花园里谈禅说道、作诗绘画的情景。这幅画的构图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成为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肖像画通行的格式。


③“减笔水墨”


宋代与白描艺术相映生辉的是“减笔水墨”,代表人物是梁楷、法常等。在宋初石恪的基础上,梁楷发展了水墨减笔画,《太白行吟图》是他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运用了一种泼墨大写意画法,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主要作品有《泼墨仙人图》、《六祖斫竹图》等。


3.市井风俗的写照——《清明上河图》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开始大量出现。当时,王居正、李嵩、苏汉臣等都是风俗画的高手,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显示出了风俗画的新成就。


张择端,字正道,是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他在画院任职,《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不朽名作。全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反映市俗生活的作品还有王居正的《纺织图》、李嵩的《货郎担图》及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秋庭婴戏图》等。

由于受北宋中期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至北宋末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出现了,即所谓的“米氏山水”。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移居江南,长江沿岸的云山烟树的景象启发了他,于是在董源的画法基础上,形成了他含蓄、空漾的神韵。他作画时不拘形色勾皴,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只求意似。仁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父法,有少量作品传世,《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是他的传世佳作。




简述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与苏轼同时代的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将文人画在山水画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践。他们创作的山水画法“米氏云山”标志着文人画“以简代密”的转变,经元初画家高克恭继承并发展,对元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受宋代禅宗佛学的影响,当时也出现了一批文人画的禅僧画家,如南宋后期的玉涧、宋末元初的温日观、法常,他们对后...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有哪些人
1、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

兰花的寓意和象征诗句
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花中四君子,即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其中,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5.关于兰花的诗句及解释 兰花诗 十二首 古风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

有谁知道莒南大店的历史
米氏出自楚庄王之族,由庄姓改姓米。宋末由河南(今洛阳)避乱迁至山西,明初迁到山东曹州。1855年黄河北迁之后,他们回到庄周故里褚庙和陈胡庄等地。米氏自十四世迁来以后,现已传至二十二世,历八世,有500多人。在庄周故里,一直传有“庄、米、严一家”之说。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均...

梅、兰、竹、石是文人回话的主题吗?
梅、兰、竹、石(菊)成为文人画的主题,如同山水画所发生的,同时意味着绘画趣味的历史性转变。同在唐、宋之际,花鸟画与山水画形成独立的绘画门类,而题材则广泛得多。有美术史家认为,花鸟画甚至早于山水画而肇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植物和动物为母题创作的图案。唐朝被记载能画花木禽兽者计有八十余人,其中...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米友仁的山水画被世人称为什么 -
月才先强: 米氏云山.二米开创的一种画风,他们擅用深深浅浅的点子,画的山水有烟雨迷蒙之感.点子重叠错落,称为“落茄点”,为二米的代表特征.

突泉县15953317990: 什么是米氏章法? -
月才先强: 米芾 书法家. 也就是他的写字的章法. 米芾(fú)(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在文学艺术上有何造诣 -
月才先强: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的资料 -
月才先强: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

突泉县15953317990: 《云山墨戏图卷》的作者米友仁是哪个时期的画家 -
月才先强: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突泉县15953317990: 中国画中的'落茄点'笔法是由谁所创? -
月才先强: 中国画中的'落茄点'笔法是由米芾所创.米芾独创的落茄点笔法,亦称米点.从五代到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在这名家云集的氛围中,米芾能够别开生面,以其独创的“落茄点”皴法开“米氏云山”一派,进而给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学书读后感 -
月才先强: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从此开...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的生平简介 -
月才先强: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

突泉县15953317990: 欲雨,雨欲霏”是谁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的艺术效果?“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是唐代山水画家谁提出的?
月才先强: 晴欲雨雨欲霏米氏父子(米芾、米友仁)作画不求工饰,崇尚天真自然,能打破中国画以线为主的常规,以 水墨烘染和横扫墨点表现难以描绘的“晴欲雨雨欲霏”效果.提倡“信笔作之”和“意似便已”,开创“墨戏”之风,对后世绘画艺术尤...

突泉县15953317990: 米芾是哪里人? -
月才先强: 米芾(1051-1107)(音fu,去声),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