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晚年为什么这么猜忌诸葛亮?

作者&投稿:长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白帝城托孤说的话,是在猜忌诸葛亮吗﹖~

不是,希望诸葛亮能完成统一大业,能够辅佐不争气的阿斗沿袭皇位千秋万载。

白帝城托孤电视剧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时诸葛亮任丞相,领益州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权力的确是很大,但是功劳是可以由诸葛亮自己创造的,但是官爵是刘备封的,他完全可以不给诸葛亮实权,既然给了,就说明他信任诸葛亮。看到楼上一位朋友说刘备入蜀时,留诸葛亮在荆州老家负责后方守备,不带他入蜀,体现了对诸葛亮的猜忌。当然,刘备的想法没有人能一猜一个准,但是我想,刘备把自己唯一的基业:荆州托付给诸葛亮,这不仅不是猜忌,恰恰是君子之间的信任。刘备集团负责荆州总防务的前前后后总共三个人:刘备、诸葛亮和关羽。(刘备和关羽在正史记载中,并未结拜为兄弟,但其手足情谊却毋庸置疑。)诸葛亮能和关羽前后担任相同的任务,相信这是刘备对诸葛亮才能和忠诚的肯定。刘备入蜀,攻打雒县的时候,副军师庞统中箭而死,当时战况的惨烈可想而知。在这种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刘备居然能把自己唯一的退路:荆州托付给诸葛亮,相信一定是基于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重视。白帝城托孤时,刘备确实曾经说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话。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并不像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有军事才能。相反,在正史中,他更多是以政治家的身份出场的。这样一个天才政治家在刘备提出的那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回答,他一定清楚:不能让皇上猜忌,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刘备也不是傻子,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不可能不了解,所以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不会接受。刘备也清楚,即使诸葛亮心里想接受也不会、不敢说出来。那诸葛亮想自立,不会告诉刘备;不想自立,只想忠心为主,更不会说。那刘备还问他干什么呢?其实你误解刘备这么说的用意了,他跟着让几个儿子拜诸葛亮为“相父”,差不多就是干爹的意思。他明白诸葛亮的才能和忠心,这么说只是奠定诸葛亮以后在蜀国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其他意思。 说的挺啰嗦,不过都是自己一字一句打出来的,狠辛苦啊…………

郭嘉是专才,诸葛亮是全才,这两个人不能比,而且郭嘉去世那年诸葛才出山,根本就没较量过。不过如果单比谋略,我觉得应该是郭嘉略胜一筹。

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而郭嘉是军事家。不过由于以前老罗太神化诸葛,后来我们又知道那些被我们所推崇的事原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对诸葛的喜欢就不免跌落谷底了。而郭嘉的出现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曹操的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让我们可以幻想如果郭嘉那时还活着,如果……太多如果让我们开始推崇郭嘉了。

本人是忠实的嘉迷,从开始读《三国志》起就很喜欢郭嘉。不仅是因为他的聪明,也因为他的张扬与曹操的那种相知。每有疑虑就问计于郭嘉,每有争议皆以“奉孝与孤相同”做结。
郭嘉一生虽然短暂,却用谋无数,而且都是诡奇的险招,在曹操进退两难时,坚定他的信念一举歼灭吕布,“虚国远征”攻乌丸,让袁氏余党无立锥之地,是他用生命留给了我们“兵贵神速”这个词。而反观诸葛,他是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发展蜀国,让一无所有的刘备得到了三分天下。但说到用谋略,抛却罗贯中给他加的“火烧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甚至那场原本是周瑜为主角的“火烧赤壁”,他在谋略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丞相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值得被记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郭嘉是谋略方面的天才,诸葛是政治方面的天才,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深感遗憾.

关于这些,建议楼主可以经常去去百度的诸葛亮吧和郭嘉吧,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贴子和经典的讨论。还有一篇是周泽雄先生写的《天生郭奉孝》这是这方面很好的文章,建议楼主看看<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4582378" target="_blank">http://post.baidu.com/f?kz=4582378</a>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毋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睿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睿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睿的才人,又用曹睿的师工、鼓吹、禁兵,曹睿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稷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不管站在凶手或死者的立场,毕竟杀人归罪凶手,被害则为死者:无论如何美化凶手,也无法隐匿犯行;贬低死者,仍无法为凶手脱罪;纵然歌颂死者,不能无视受害的事实;即使丑化凶手,亦不改身死凶手之手。故立场再多变,事实与评价仍然应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给点鼓掌肯定?
司马懿 - 简明历史传记

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睿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司马懿 - 简明演义传记

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贾诩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张绣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董卓|李傕|郭汜 张绣

贾诩 - 简明历史传记

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贾诩 - 简明演义传记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原为李傕手下,为求自保,建议李傕等人袭取长安,造成大乱。在李傕、郭汜二人争斗之际,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贾诩后改仕张绣,劝张绣降于曹操,而当张绣起心造反时,又设计协助,成功偷袭了曹军,此后又多次设计抵挡了曹操的进攻,表现出职业谋士的风范。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再次劝张绣投降于曹操,从此归附曹操。此后贾诩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马超、灭张鲁等战役中屡有建议,深得曹操信赖,后在魏文帝时期官至大司马,不久病逝。

贾诩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189年],董卓侵入洛阳,开始控制中央政权。贾诩以太尉属官的身份成为平津都尉,后来升为讨虏校尉。当时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陕,贾诩就在牛辅军中。

[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谋杀。不久,牛辅也在逃窜中被部下所杀,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去长安请求赦免。王允为人刚直,竟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部队,逃回乡里。贾诩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说长安传闻要杀尽西凉人,要是你们弃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就可以在朝廷的名义下征讨全国,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个计划被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袭击长安,等到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人。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而不能攻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事成后,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惧怕他。不久,贾诩的母亲去世,贾诩辞掉官职,后来又被拜为光禄大夫。

[195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争斗起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不久,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来帮助自己。后来,李、郭二人讲和,放出被劫持的献帝和朝臣,对此贾诩作出了很大努力,之后贾诩便上还官印。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很容易明白。将军虽擅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211年],曹操于渭南于马超交战。后来,马超军不利,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217年],曹操仍未立太子。曹丕曾派人向贾诩问计,贾诩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220年],曹丕即位,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300,前后共800户。又分食邑200,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223年],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同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5176 评论数 47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这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千古一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本人都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贾诩真的是时代的罪人吗?我认为对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时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的目的。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队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黄天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并不是历史的罪人,他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对一个旧王朝体制的摧毁。旧的王朝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致的)能够以一种赞许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

两个人都有谋有略,我觉得司马懿更出色

功高震主,关羽张飞都死了,刘备本身就是一个善妒的人,且他只有一个儿子,还是个幼儿,很容易被诸葛亮窃了江山。
时代背景和本人个性导致的猜忌。

在史书上有记载刘备猜忌诸葛亮?有哪个能找出来,哪本书,哪段?我也学习学习!如果是臆想出来的那也无妨,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出的结论也行。

三国演义里 刘备对诸葛亮是唯命是从
历史上 刘备猜忌诸葛亮 是正常现象

古代帝王的权术!刘备怕的是阿斗驾驭不了诸葛!所以宁愿除掉,也不能留着啊!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说到孙权晚年的昏庸,主要体现在三件事情上面,一是错了吕壹,导致很多功臣被打击或被杀;二是废太子,杀鲁王;三是逼死陆逊。如果单从这三件事情看,晚年的孙权,确实变得多疑猜忌、冷酷无情和昏庸无能。但是,孙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多人觉得是因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孙权变得有些精神分裂和头脑不...

老了,靠谁来守候晚年?——老年病房采访记(完结)
9.老了,靠谁来守候晚年 新来的35床是一位88岁的老太太,大家都叫她秀秀,四川人,也是早年随丈夫到北京工作留在北京的。老太太一生没有生育子女,喜爱孩子的她从四川老家他丈夫的弟弟家抱养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大的是男孩儿,抱来的时候7岁;小的是女孩儿,来时不过才几个月。老太太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养大...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
2、在我看来,李严的被废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而论其主要原因的话,我认为刘备在其中还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3、诸葛亮“辅政”时,黄皓还是个无名之辈。诸葛亮晚年,为了实际夙愿,六出祁山伐魏,于是长年在外征战。诸葛亮北伐时,曾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隋文帝晚年昏庸到什么程度了?
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是一个两大“极端”的典型人物。怎么说呢?他早年的时候英明神武,但到了晚年却被人说成是昏君。那么问题来了隋文帝为何到了晚年时候会被人们说成是昏君呢?实际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我们在判断“昏聩”和“圣明”这两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不一定能带有更为理性的判断,而...

青山绿水依身傍,抚琴煮酒享晚年。猜一生 肖
青山绿水 猜虎,虎啸山林中。依身旁应该是虎附近的生肖,然后抚琴煮酒,对牛弹琴……所以这个是不是牛

元宵节猜灯谜有答案
(猜一字) ——出 16、美酒飘香千万家。(打电影名一) ——春满人间 17、万象更新一片红。(打中成药名一) ——回春丹 18、除夕之夜乐陶陶。(打常用词一) ——欢度晚年 19、迷信的人少了。(猜一字) ——谜 20、年终岁尾,不缺鱼米。(猜一字) ——鳞 21、春节前调休(字谜)---茶 22、春节前有心创...

为何爱因斯坦要将晚年的笔记烧掉,科学家给出了哪些猜测?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这么快,离不开科学家们的研究,爱因斯坦受到了科学界的敬仰,但是他在临终之前,把他晚年的笔记都烧了,为此科学家们猜测,他的笔记里很有可能写的是关于新式核武器的制造方法,因为他是一个主张和平的人,在他知道原子弹的威力以后,不想有人用他...

晚年尉迟恭十六年不与外界接触,背后有什么隐情?
民间一说为李世民虽是一个胸襟宽广,不杀功臣的皇帝,但他晚年却猜忌之心很重,为了避祸,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尉迟恭不再出门。另一说为尉迟敬德在太平以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而为人又比较猖狂,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是看到皇帝杀了功臣以后,心里担忧,所以一直处于赋闲状态,炼丹求药。

隋文帝可谓一生艰苦朴素,勤勉聪明,为什么晚年却性情变化无常?
因为隋文帝天性多疑,并且人到老了之后容易犯糊涂,所以在隋文帝晚年的时候就会变得多疑、敏感和无常。隋文帝一生都励精图治,艰苦朴素但是晚年却变得很可怕,细数一下他性情大变之后大兴土木、非常多疑杀了很多的大功臣,甚至采用“钓鱼执法”用金钱贿赂官员,那些没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最后也都被斩死,并且...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会灭子?对卫青家族赶尽杀绝
不过汉武帝也不是完人,虽然说他称得上是一代大帝,但晚年时也是犯了糊涂。君主到了晚年时期,一般都特别容易猜忌别人,因为他们体弱多病,所以害怕别人夺取皇位,汉武帝也是如此。他在晚年时期猜忌了不少人,比如卫青和自己的太子。卫青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他,匈奴的事情可能还解决不了。在汉武帝...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对诸葛亮 -
查辉克林: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为什么不限制诸葛亮的大权? -
查辉克林: 刘备其实是做了一些工作,限制诸葛亮权力过大.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一直都很好的.他们之间,关系十分微妙.刘备当然要留“后手”. 下面我们详细说.1、刘备的遗嘱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更信任诸葛亮,还是关羽? -
查辉克林: 就拿“永安托孤”来说吧.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

海原县15683982418: 有什么事例市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要具体事例!!! -
查辉克林: 刘备在托孤之时不信任诸葛亮. 事例: 1,刘备惺惺作态:如果我儿子不行,你上. 诸葛亮痛哭流涕:我怎么敢不拼命辅佐你儿子,直到我死去呢? 2,安排李严借共辅后主之名,与诸葛亮互相挟制,防止诸葛权力过盛,独揽大权. 刘备在伐...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临死前是给诸葛亮下套吗????? -
查辉克林: 我想在真正的历史中,估计真是套,不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有多么正人君子,诸葛亮多么有才,那毕竟都有作者对其的美化,但是在历史中,任何一位君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而且刘备对诸葛亮很是了解,当时那种情况他应该很清楚诸葛亮会选择哪种情况.所以才会有托孤的故事.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实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死后,商鞅却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想诸葛亮之所以衷心的效忠阿斗也应该知道功大盖主,树大招风的道理吧,他也知道他衷心与阿斗一样会名垂前世的吧.

海原县15683982418: 历史上刘备入蜀之后为什么轻视猜疑赵云和诸葛亮? -
查辉克林: 赵云其实很强悍..第一 是因为时运不济.赵云投奔刘备时正是刘备最憋屈的时候 无兵可用 导致赵云只有充当警卫长的角色..而当后来有兵可帅的时候 蜀国又不乏大将 没有统兵经验的赵云子也就没有机会.直到后来无将可用 诸葛亮才用起了赵云 那时...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真的曾担心诸葛亮功高盖主吗? -
查辉克林: 是个上位者都会的. 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如果当时诸葛亮不这么说,而是傻乎乎的答应刘备“取而代之”,那诸葛亮就得马上死.刘备当时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是在探诸葛亮的口风,当时只要诸葛亮说错一句话,诸葛亮不仅会死,而且刘备会让诸葛亮比自己先死.因为皇位必须姓刘.

海原县15683982418: 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有什么隔阂,只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吗 -
查辉克林: 刘备与诸葛亮既是君臣,又是知己,好友.刘备临终在白帝城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世人争论久已,或曰:君臣大信以至于斯,万世楷模.或曰:刘备枭雄,疑...

海原县15683982418: l刘备为什么到后期不信任诸葛亮 -
查辉克林: 刘备是个小人,和曹操一样,其实关羽是被刘备害死的,张飞是间接被他害死的,小人额!

海原县15683982418: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为什么不提其他人? -
查辉克林: 我的理解是这是刘备高人一等的英雄识人水平所在; 刘备最起码看到三点才能做出如此有远见的政治预言: 1. 刘备知道诸葛亮的特点,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他的喜好;他喜欢马谡这类人.(刘备期待,诸葛亮是孙权的张昭,李严才是周瑜) 2. 刘备知道马谡的特点,马谡是个理论派,不是实战派.是不堪大用的. 3. 刘备知道诸葛亮和马谡关系比较好,且诸葛亮以后必将独挡大权,使用马谡这类的人.特意提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