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

作者&投稿:村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有哪些?~

你知道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科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回答者:劝你放弃 - 魔法师 五级 2-26 20:16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科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和成就
华罗庚的故事篇1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如下:罗庚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励志的故事。华罗庚出生于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华罗庚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在小学时期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后来在中学时期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数学才华。然而,华罗庚的求学之路...

数学天才华罗庚名人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 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 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 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 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 常常独出心裁 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 但这些...

华罗庚最有名的故事是什么?
2、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0字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依旧不忘学习。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关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1、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

华罗庚的小故事
小朋友一定想知道华爷爷小时侯的故事吧。 华爷爷小时侯可贪玩了,有时连上学也忘了去。妈妈及得直嚷嚷:“要是把你玩的劲头放到读书中去就好了!” 后来小罗庚上中学了。慢慢地,他觉得读书也很有趣,特别是数学课。这样他又一心一意的钻进数学中去了。 别的同学做数学题,一道道写的'整整齐齐,可是他的本子上...

数学家的小故事,必须20字左右的,急需啊。。。2个。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

华罗庚小时成长故事
2、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华罗庚喜欢对对子,有一次和钱三强,赵九章等人出行,华出上联:“三强韩赵魏”,众人为难,因为“三强”暗指钱三强.之后,华自己答出下联:“九章勾股弦”,众人称赞.有一次小华罗庚 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

阳高县13753788483: 华罗庚的故事 - 搜狗百科
呼尹济诺:[答案] 首先,20个字内能叫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

阳高县13753788483: 想要一个华罗庚的故事,一百字以内, -
呼尹济诺:[答案]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

阳高县13753788483: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200字 -
呼尹济诺:[答案] 华罗庚勤奋成才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

阳高县13753788483: 华罗庚的故事 -
呼尹济诺: 科学家的故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

阳高县13753788483: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00字左右)1.一定是故事,不能是简介.2.千万不能多于100字!3.语言简练一点!4. -
呼尹济诺:[答案]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

阳高县13753788483: 数学名家的故事 -
呼尹济诺:[答案] 华罗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

阳高县13753788483: 关于华罗庚的一个小故事. -
呼尹济诺:[答案]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当其他...

阳高县13753788483: 华罗庚专心学习的故事 -
呼尹济诺:[答案] 您好,我为您收集的几则小故事希望您喜欢,并且可以加点分!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

阳高县13753788483: 华罗庚小时候计算数学题时入迷的故事 -
呼尹济诺:[答案] 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