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简介

作者&投稿:臾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晓风的简介~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12-zhang_xf/zhang_xiaofeng.htm
回答者:淡紫晴天 - 魔法师 四级 2-4 10:30

--------------------------------------------------------------------------------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12-zhang_xf/zhang_xiaofeng.htm
回答者: 蛮乐 - 魔法师 四级 2-4 10:30

--------------------------------------------------------------------------------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baidu
回答者:C大家闺秀 - 童生 一级 2-4 10:31

--------------------------------------------------------------------------------

张晓风专辑*


--------------------------------------------------------------------------------

代表作: 科幻短篇:《潘渡娜》*
散文: 《步下红毯之后》



线上散文作品阅读 小说
白手 帕、 红手帕之 梅、兰、竹、菊
科幻
潘渡娜*
散文
初雪 孤意与深情 她曾教过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车子
绿色的书筒 爱情篇 饮啄篇 衣履篇 春之怀古
步下红毯之后 圣经之拓片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只因为年轻啊 地毯的那一端
大型家家酒 花之笔记 经典散文集(下载)



作家简介:
回答者: 别人叫我处男 - 经理 五级 2-4 10:34

--------------------------------------------------------------------------------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回答者:悠忻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4 10:36

--------------------------------------------------------------------------------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回答者:zhangay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4 10:50

--------------------------------------------------------------------------------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张晓风专辑*代表作: 科幻短篇:《潘渡娜》*
散文: 《步下红毯之后》



线上散文作品阅读 小说
白手 帕、 红手帕之 梅、兰、竹、菊
科幻
潘渡娜*
散文
初雪 孤意与深情 她曾教过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车子
绿色的书筒 爱情篇 饮啄篇 衣履篇 春之怀古
步下红毯之后 圣经之拓片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只因为年轻啊 地毯的那一端
大型家家酒 花之笔记 经典散文集(下载)

(张晓风1941—)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讲授中文、小说,戏剧、诗词等课程。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

张晓风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中国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KBU(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
张晓风(5张)(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小说
  《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 作品国学讲坛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行道树》。
编辑本段戏剧有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等。
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行道树》
  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裏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裏,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裏。但我们苦熬著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著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阅读答案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5)第2语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堕落”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6)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6)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7)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   (7)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编辑本段抗癌历程
  “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主要作品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张晓风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中国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KBU(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
张晓风(5张)(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小说
  《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 作品国学讲坛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行道树》。
编辑本段戏剧有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等。
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行道树》
  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裏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裏,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裏。但我们苦熬著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著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阅读答案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5)第2语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堕落”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6)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6)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感到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根本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7)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快乐于自己做出了贡献,忧愁于自己的处境。   (7)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编辑本段抗癌历程
  “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中文名: 张晓风
别名: 晓风,桑科,可叵
国籍: 中国台湾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 1941年
职业: 医生,作家
毕业院校: 台湾东吴大学
代表作品: 《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中国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KBU(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
张晓风(5张)(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行道树》。
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
戏剧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等。
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中文名: 张晓风
别名: 晓风,桑科,可叵
国籍: 中国台湾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 1941年
职业: 医生,作家
毕业院校: 台湾东吴大学
代表作品: 《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 张晓风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KBU(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HKBU(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
张晓风(5张)(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小说
  《白手帕》、《红手帕》、《梅兰 竹菊》 、《潘渡娜》。 作品国学讲坛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欢》、《一钵金》、《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咏物篇》、《春俎》、《生活赋》、《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种种有情》、《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遇》、《问石》、《缘豆儿》、《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秋千上的女子》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
戏剧
  《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等。
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   其中,《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行道树》选于《张晓风自选集》。《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抗癌历程
  “孙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网8月27日电不谈文学、不谈写作,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今天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演讲,第一次公开分享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据“中央社”报道,文学生涯中无数次获邀演讲,但是谈自己生病,张晓风说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谦虚地说,要谈分享,其实自己资历浅;毕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学问可以靠“多多充实”让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验血总是贫血,经过大肠镜检查,二零零五年十月医生宣判张晓风罹患大肠癌第二期。那时她还在阳明大学任教,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的活动,助理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说:“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   张晓风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她控制住了病情,张晓风套用一句闽南语说“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医生和身体内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听话就好。她形容,生病当时的自己,就像个小孩子,抱着一只熊宝宝布偶和几本书到医院,其它的都听医生调教。   在两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张晓风,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   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   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1] 经典选集

编辑本段人物专访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2]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的内容简介
《晓风书院的八卦事》内容简介:某日,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第一美男子、第一风流子的白晓风,办了家晓风书院。一时间,公主、郡主、才女、千金……蜂拥而至,各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身为皇朝的第一大将军,索罗定却被皇上派去晓风书院当卧底,汇报第一手资料,好让皇帝在跟嫔妃们打赌时稳赢不输,顺便...

爱情合约主要演员
林依晨 贺军翔 张睿家 韩智炜 林逸宏 钟欣愉

那萨尔丁人物简介
人物介绍主角团队那萨尔丁人物简介:有最纯正的建木族血统,真诚、爱自由、好奇心重、乐观、心直口快。技能“枯木逢春”,建木族传人的天然能力,他的手可以摸到任意木段,其上可长出新芽,并有8%的开花几率,花朵让人心情愉悦;“拳焰”,他胸前的碧玉可与其自身意念融为一体,形成拳焰,能对敌人...

地中海晓风残月作者简介
地中海晓风残月的作者,原名张宝清,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931年,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他的成长。他的一生跨越了半个世纪,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海外,目前定居在西班牙。1960年,他在西班牙国立电影专校完成了学业,进一步提升了他的专业技能。五年后,他在马德里电影实验研究...

晓风之舞歌词 晓风之舞的作曲人介绍
1、晓风之舞是钢琴独奏曲,没有歌词。这部作品采用暗喻的手法,通过对优美风景的描绘来反映出当时人民对和平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摆脱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技巧来表达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的景象。他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其实并不是真实的画面,而是丁老先生的主观遐想。这首...

“杨柳岸,晓风残月”全词是什么?作者是谁?其生平简介?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平简介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白玉老虎的内容简介
《白玉老虎》可说是「无间道」版的武侠小说,牵及「大风堂」、「霹雳堂」及「唐门」的斗争故事。本书以「大风堂」为主体。「大风堂」的三巨头是赵简、上官刃及司空晓风。此书得名来自一只「白玉老虎」,是司空晓风在赵无忌混入「唐家堡」时要他当面转交给上官刃的。它裏面藏著一个秘密——关於「...

晓风寒露不曾干是哪首诗
《折枝兰》。全诗如下:郑燮(清)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君看。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

“杨柳岸,晓风残月”全词是什么?作者是谁?其生平简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原名三变,...

春静晓风微作者是谁?
描绘春日胜景,表达了对春景的喜爱之情。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池州市17388311393: 张晓风简介 -
钮祁里尔: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张晓风专辑*代表作: 科幻短篇:《潘渡娜》* 散文: 《步下红毯之后》

池州市17388311393: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简介 -
钮祁里尔: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52.htm 去看看吧,还有图片【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__^*) 】

池州市17388311393: 张晓风是一个怎样的人 -
钮祁里尔: ”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她又是极人道的、四十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喜爱创作.小说张晓风笃信宗教,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

池州市17388311393: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是哪年出生的?
钮祁里尔: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

池州市17388311393: 张晓风是台湾 -- 代著名的--家、--家、--家
钮祁里尔: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也是诗人,戏剧学家,小说家.

池州市17388311393: 敬畏生命 -
钮祁里尔: 张晓风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池州市17388311393: 张晓风、宗璞、王家新三个作者的生平简介 -
钮祁里尔: (张晓风1941—)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讲授中文、小说,戏剧、诗词等课程.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

池州市17388311393: 关于张晓风 -
钮祁里尔:张晓风,1941年生,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池州市17388311393: 张晓风是台湾 -- 代著名的--家、--家、--家 -
钮祁里尔: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也是诗人,戏剧学家,小说家.

池州市17388311393: 孙晓风散文集著作有什么 -
钮祁里尔: 名称为孙晓风的人没有散文家,题目有误,应该是“张晓风”,张晓风的散文集介绍如下: 1、张晓风简介: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2、散文集代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