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对联 要有赏析,给分

作者&投稿:邲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描写冬天的对联要有赏析,给分最好能给我~

为您奉上: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

你看行吗?
就一首,够吗?
不够再说一声啊!


1,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进的豪情,用一个“青”字来承上启下,通过这透亮的青色,让读者看到下阕里,诗人更难述怀的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上阕里,只是单单描写了景致,在下阕里,诗人便更借景述怀,以物寓情了。
《绝句》下阕的首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首先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是由于在山西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数次古建筑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在该书中,有关“窗”的图样多达一卷,而这些图样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诗人先给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既然已经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青天”,那么就不应让我们看完整一个视角。这里,诗人用“含”字,便隐含掉很多视觉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给我们一个相机的取景器,我们便在一个“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远山。
“西岭”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岭雪山”。为什么诗人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吗?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经在中国开始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并达到鼎盛时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时。那时的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中,除了东方传统儒教的熏陶外,已经开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西方代表着死亡,东方代表着生机。佛教把人的死称为涅盘,是入西方极乐世界。儒教是劝人讲礼,讲一切生机的观念。作为诗人的杜甫,在写这首绝句时,已经辞掉官职,在归浣花溪的路上。那时,杜甫已经隐约看到了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不得志,难酬志愿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而此刻,这“窗”所遮挡的视线,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西岭”山脉恰倒好处地被诗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来,使我们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画笔,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绵延横亘的“西岭”雪线,到近出的抽丝“翠柳”。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全诗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下子将读者的眼球,从远景又拉回中远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心情的盼望。窗内有景,在这个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门,透过柴门而现门外江面上停泊蓄势待发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诗人将人生路比作万里行舟的精辟论断。这就是中国画中,景中借景,画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国画中山水画时常将主景的绘画中,在画“眼”这样的位置,画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这样一些点睛之处,而这样的点睛之处反而有别于泼墨渲染这样的大写意。往往于细微处更见细微,而这幅画的主题,大部分便出于此。中国人的含蓄,诗人与画家在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上的笔调,从这些大道相通的艺术观点上,都体现了出来。
若是将“门”外的景色当作“窗”景的画中画,是递进的景致。那么二字“泊”字与三句中颈字的“含”却有不同的意义。“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总要行舟,是泊总要有航的开始,所以,一个“泊”字给读者以将行的动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盖的意思。这是一种静的状态,静止千年的雪,是诗人一生的清白与孤独。诗人用“含雪”来表明他暮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用“泊船”来抒发自己归家心切,报国心志的感触。
“东吴”作为泛指一个地区的名词,和上句中“西岭”的山脉名词相对,给人以时空感。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正月三日辞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时,杜甫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辞掉了,但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也不自禁开始心中萌发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诗人借景把动与静的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给读者充分展露了出来。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岭”、“东吴”,两种物质“雪”、“船”。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大家,作为与诗仙李白齐名的唐代诗圣,其晚年五十多岁后才有大量的诗词问世,这首诗作为其晚年作品,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华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从出生伊始,武则天驾崩归天,唐代进入末代战乱时期,到诗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乱”。经年的人生磨难,使杜甫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
这段时期,诗仙与诗圣用大量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开始记录了盛唐时期人文、政治、社会等史诗。第一、抒写拯物济世的理想抱负;第二、批判现实黑暗;第三、歌咏自然山水。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传统。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飘逸奔放。而杜甫的诗继承了《诗经》以来的写实传统,直面现实人生,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古诗: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吴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这些可以吗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

南邻更可念,

布破冬未赎。

冬尽今宵促,

年开明日长。

鸣笙起秋风,

置酒飞冬雪。

隆冬到来时,

百花即已绝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儿童冬学闹比邻,

据岸愚儒却子珍。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只写两联,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_-
  看到一副谐音联,上联是“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是“细睨山势舞流溪”。真是令人叫绝。
  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
  谐音巧妙也就罢了,就是此联的意境也很耐琢磨。先说这“独览梅花”,真是贴切的要命。为什么呢?梅花品性坚贞,也很清高,远红尘,喜独处。拜访梅花,也宜诚心敬意,独自往访。能在冰雪林中,庭院一角,与梅相约,默默无语,把酒相对,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最忌把梅花作为观赏品种,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引得众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纷纷而来,绕树三匝,评头品足,甚至手折花枝,攀援合影。如此闹腾,梅若有知,定会懊丧之极。因此,赏梅最好是“独览”。再说说“扫腊雪”,也非常合乎时宜。腊月梅开,傲雪迎春。既然是“独览”雪中梅花,雪地之上,前无来者,必然是一片苍茫洁白。扫出一条蜿蜒小蹊,直通梅之所在,诚敬之意,寓于其中。这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所不同。桃李花开,以色诱人,来者逡巡树下,与艳相狎,以致“美女”窗前被踏出一条小径,倒不一定都是来着不善,但很可能是浮浪子弟居多。
  下联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说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是写访梅者的心态,那么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就可能是梅花的视角了。什么是“睨”?斜着眼睛看是也。文天祥《念奴娇》中写道,“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其的“睨柱吞嬴”,说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我理解,下联中的“睨”就是这样的眼神。“细睨”,就是眯着眼斜着看,端的是一派藐视困难艰险的傲骨。梅花不畏严寒,也不畏险峻。山势巍峨,在梅的眼中,不过是一条蜿蜒的小溪。待到冰消雪化,溪流潺潺,山花烂漫,舞动春的韵律,凝眸山外青山,这大概就是梅的向往了。
  “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一曲清歌,弹拨着梅花的交响;一组数字,记载着岁月的流淌······

  雪过三冬春有信
  风来二月柳含烟
  对联和诗词一样非常讲究意境、格律与对仗,如何赏析对联,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
  凡是对联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或寓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情感表达的是否打动人心;寓意表达的是否引人入胜。我觉得对联也可以这样说:联生于情,情成于联,没有情哪来的联。如果对联达到了以联示情、以情动人的境地,就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对联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参看笔者《楹联出、对联格率要求简介》),七言联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变格)
  注释: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解析一下,这副对联应该是第一种形式。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说,该联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对仗上严谨工整。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该联的词性组成。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名词)(动词) (数词)(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名词)(动词) (数词) (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可以看出,对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动相对,词义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这样说,该联不失为一副佳联


山东省19579669016: 描写冬天的对联 要有赏析,给分 -
田芬康得: 雪案联吟诗有味 冬窗伴读笔生香 皓月描来双燕飞 寒霜映出并头梅 评花赋就梅妆额 咏絮诗成雪满阶

山东省19579669016: 有没有描写冬天的对联??? -
田芬康得: 冬至已是四季尾 除夕又续一年头 重重山影被雪服 叠叠松身垂白丝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山东省19579669016: 冬天的对联 -
田芬康得: 上联:寒夜客来茶当酒,下联:竹炉汤沸火初红.上联:寻常一样窗前月,下联:才有梅花便不同.上联:风雨送春归,下联:飞雪迎春到.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下联:桃杏李春风一家.上联:宝剑锋从磨砺出,下联:梅花香自苦寒来.上联:绿蚁新醅酒,下联:红泥小火炉.上联:晚来天欲雪,下联:能饮一杯无?上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下联: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东省19579669016: 描述冬天的成语,诗句,春联 -
田芬康得: 成语:银装素裹、冰天雪地、 大雪纷飞、寒冬腊月、 天寒地冻、雪末纷扬、 冰雪消魂、冰雪交加、 雪花飞剑、冰气雪来、 雪若清天、雪柔云气、 魄冰出莲、薇雪凌雨、 寒冰依雪、冰击玉骨、 冰冰相连、漫天冰云、 如云潇潇、冰雪漫扬 诗句: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对联:1.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2.秋月扬明晖 冬岭秀寒松3.南邻更可念 布破冬未赎

山东省19579669016: 冬天对联有哪些? -
田芬康得: 雪案联吟诗有味 冬窗伴读笔生香皓月描来双燕飞 寒霜映出并头梅评花赋就梅妆额 咏絮诗成雪满阶 冬去残妆随雪化 春来美景任君描

山东省19579669016: 给我来个关于冬天的对联.? -
田芬康得: 传说朱元璋举事前,在大雪天遇到一个叫葛恩的人.交谈中,朱觉得葛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便与他结交,但不知他的才学,朱即景生情地吟出一联:“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葛恩听了,望...

山东省19579669016: 关于冬的对联 -
田芬康得: 冬去残妆随雪化 春来美景任君描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交柯松树傲腊雪; 并蒂梅花报新春. 梅花芳讯先春试; 柏叶吟怀小雪初. 雪雁双飞严寒退; 红梅并放坚冰融.

山东省19579669016: 到了冬天时应该写什么对联? -
田芬康得: 看到一副谐音联,上联是“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是“细睨山势舞流溪”.真是令人叫绝.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

山东省19579669016: 七字冬天对联古诗 -
田芬康得: 上联:冬至已是四季尾; 下联:白露又成三更后.上联:寒山千里染素雪; 下联:冷月九天飞白风.上联:寒山千里染素雪; 下联:冷月九天飞霜白.上联:寒山千里染素雪; 下联:冷月万年留青春.

山东省19579669016: 写几幅冬天的对联 -
田芬康得: 传说朱元璋举事前,在大雪天遇到一个叫葛恩的人.交谈中,朱觉得葛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便与他结交,但不知他的才学,朱即景生情地吟出一联:“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葛恩听了,望了望朱元璋,对道:“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是主?”这句话劝朱出头成大事,朱心中大喜.大雪吟联,促使朱元璋出山. 描绘冬天的对联甚多,如:“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清代才子王尔烈与方丈元空和尚对的这副对联,对冬天堆雪人,天空云变罗汉的奇趣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犹如身临其境.采纳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