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作者介绍?

作者&投稿:申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

《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扩展资料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
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
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扩展资料:
2、《爱莲说》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2、作者轶事:
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
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
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谥号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泥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5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681.htm

周敦颐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 周敦颐故里
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谥号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谥号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泥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50.htm


...好像是一篇散文,选自哪里?作者是谁? 恳请大家介绍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邂逅擦肩。我说,前世的前世我就一直是你心中的一枝青莲。千年心事何曾变?万种思念长相牵!于是莲说,我们是莺歌燕舞娥眉婉转鱼游蝶戏凤飞翩翩,是如镜湖面上出水芙蓉中的浴后红颜,分外娇艳,特别养眼。后来的后来,我明白,并不是每一次绽放都是情不自禁满...

《通灵王》的26个关键词
兄弟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好登场后,作者就比较刻意地去描写这两个人,因此当从叶口中得知兄弟这个事实时,就像莲说的"没有关系才奇怪吧"一样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在起初,这对双胞胎仿佛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却不能分开.可平行线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在漫漫靠近,相信在接触的瞬间,也就会迎来《通灵》的...

[军文]红之书txt全集下载
感谢大家一年以来不断的催坑(……),我只是想证明我没有放弃红之书而已(你真的没有放弃吗?)……PS:V章是老版的,作者本人无法锁定,但是请不要买,因为那些章节会在今后全部改掉。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一直到很多年以后,储北都对叶莲说的那句话感到十分郁闷。储北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早上当...

爰莲说古诗读?
《爱莲说》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古文。虽然有些地方看不太懂,但还是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爰莲说》的译文,不要重点词翻译
爰莲说的说字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1 浏览83 朱自清的《爰莲说》全文 《爱莲说》 是北宋周敦颐所写,并非朱自清。 作品: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爰莲说》的拼音版是什么?
yǔ dú ài lián zhī chū yū ní ér bú rǎn ,zhuó qīng lián ér bú yāo ,zhōng tōng wài zhí ,bú màn bú zhī ,xiāng yuǎn yì qīng ,tíng tíng jìng zhí ,kě yuǎn guān ér bú kě xiè wán yān 。原文: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作者生平 -
邹玲曼欣: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简介 -
邹玲曼欣:[答案]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

阿荣旗18417127440: 古诗文爱莲说的作者是谁 -
邹玲曼欣: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希望能帮助到你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 -
邹玲曼欣: 作者:周敦颐(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 -
邹玲曼欣: 《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简介!50字左右!大概说说爱莲说内容,选自……作者谁谁谁,切记50字左右! -
邹玲曼欣:[答案] 爱莲说: 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原文,翻译,作者介绍帮帮忙,谢谢
邹玲曼欣: 爱莲说(〔宋〕周敦颐)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 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的主要内容带个作者简介和书籍简介以及中心思想 -
邹玲曼欣:[答案] 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

阿荣旗18417127440: 文言文 - 《爱莲说》作者介绍
邹玲曼欣: 作者周敦颐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此,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

阿荣旗18417127440: 爱莲说的作者简介 -
邹玲曼欣: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