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从文中杜甫的遭遇可见他具有怎么样的品质

作者&投稿:祖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甫是怎样煮书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煮书”的意思是反复阅读书籍,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杜甫煮书”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典故, 表明了杜甫是很刻苦的人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注:应为左拾遗)。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王官〕罢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笔者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的重要原因。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杜诗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思想的执著, 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宏的“诗史”。
  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
  以唐代诗坛而论,有的人也写出了一些反映民瘼的作品,惜其感情深度不够;也有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悲愤的悯人之作,惜其未能坚持始终,一旦政治上遭受挫折,便去“独善其身”了。而杜甫从天宝十载(751)创作《兵车行》开始,直到大历五年(770)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20 年间始终把诗思引向苦难的人民,他以饱含泪水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群众遭受的兵役之苦,描写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村的荒废、农民的逃亡,描写了秦蜀路上流民的大批死亡,描写了楚地百姓家徒四壁、卖儿卖女。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至今犹能见到骊山脚下寒冬路旁那饿死者的惨白的尸骨,听到白帝城外荒村野谷那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哀哀寡妇的哭声。诚然,杜甫有一部分诗作表现的是个人的不幸遭遇,但他能够由个人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把个人的不幸放在社会人生的大不幸中加以表现。也休说杜甫仅以空文悯人,贫穷的他能拿出多少财物给人呢?他种有草药,“药许邻人劚(zhú)”(《正月三月归溪上有作》),他有棵枣树,“堂前打枣任西邻”(《又呈吴郎》), 他在夔州东屯种了水稻,还要分一些稻米给穷苦的农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这些微薄之赠当然不足以济民之困,但对杜甫来说亦足以表明他的爱民之心。唯其有此爱民之心,方能创作出忧民之作。
  那些对杜甫说三道四的高明的大师们,未必都肯拿出这些东西给别人!关心人民疾苦,这绝非仅具道德上的意义,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上看,民生安定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杜甫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对民生凋敝的现实发出感叹并大声疾呼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杜诗思想之伟大,还表现在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诚上。如果说热爱祖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品质,那么一部杜诗则是这种思想品质的集中表现。杜甫对国家的命运是无比关心的,国家时局的每一次变动、军事上的每一次行动及后果,都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印记,他的笔简直就是一架地震记录仪,日夜不停地摆动着忠实的毫尖。大到安史之乱、吐蕃陷京,小至陈陶、青坂之役,地方军阀作乱,无不反映于诗中,一些作品还能弥补史书之缺漏。杜甫反映时局并非被动地记录,他常常在诗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固守潼关、增防芦子关、限制回纥兵力、对朝政的改革措施,等等,无不表现他对国事的深思苦虑。他对国运的艰难每每发出回肠荡气的叹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在封建社会里,王室、天子代表着国家,尤其是时当民族战争的特殊年代,朝廷的存亡更是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所以,杜甫的爱国又常常与“忠君”联在一起。他切盼“北极朝廷终不改”,他忧叹“风尘澒洞昏王室”,实质上就是爱国之情的表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甫不能抛开朝廷去谋求国家的兴旺,他只能通过匡辅君王的方式去解脱民族的苦难。他的“忠君”是从爱国出发的,所以当他看到君王的所为有悖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时,便写诗批评、讽刺。他批评过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并用“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诗句指斥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他批评过玄宗的奢侈腐化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咏怀五百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赠贺兰钅舌》),指出正是由于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于昏无能的肃宗,他也给予了不少的讽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这是讽刺肃宗不纳忠谏,自以为是。“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忆昔二首》)这是讽刺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害怕皇后张良娣,听任他们相互勾结,打击忠臣,败坏朝纲。对于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剥夺郭子仪兵权,致使吐蕃攻入长安,君臣落荒而逃,长安百姓陷入灭顶之灾,这一败国行径,他也给予辛辣的讽刺:“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忆昔二首》)“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释闷》) 这些批评和讽刺皆对君主失道误国而发,足以看出杜甫“忠君”思想的实质。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群小,对于那些不修边备总吃败仗而习以为常的将军,对于那些削刻百姓骨肉的地方官吏、恃险作乱的地方军阀,杜甫总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投之以讽刺、规劝或讨伐。
  反之,对于那些在战乱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在政治斗争中为邪恶势力所残害的国士,杜甫从未忘记作诗深情悼念,为国失良材而老泪纵横。杜甫这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曾经感染了一代代后来者,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和促进其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笔触客观严谨,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极富生活气息。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于诗坛,具有鲜明的抒情性格。叙事诗善于选材,寓主观于客观,是其最大特色。精于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抒情诗则善于解剖内心世界,寄情于景,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而语言之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态度与实践,更为后人所折服。他所开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的命题方法,彻底结束了前人用旧题写新事的文不对题的局面,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石。杜甫对各种诗歌体式都是擅长的,尤其是律诗,一直被后人奉为创作上的典范。他无愧于“集大成”的诗人的美誉,无愧于“诗圣”的定评。正如元缜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所论: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杜诗虽因其对现实的深刻批评而冷落于当时,但是到了中唐终于被人们认识了它的价值,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当时的韩愈和白居易都积极推扬杜诗。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杜诗获得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自宋代起,杜诗注本渐趋增多,而以清人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比较著名的注本有郭知达《九家集注》、金鸾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胡震亨的《杜诗通》、黄生的《杜诗说》、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当代研究杜诗者亦具规模,杜诗选注本几曾出现,又有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杜甫年谱》、冯至的《杜甫传》刘开扬的《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等相继问世。陈贻) 焮先生的巨著资料翔实,见解颇新,每能给人以启发。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5个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的经历? -
松仇酚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虽然杜甫在当朝不...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 -
松仇酚磺: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

长丰县19154522677: 新唐书杜甫传译文 -
松仇酚磺: 【原文】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的轶事典故 -
松仇酚磺: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

长丰县19154522677: 冯至在《杜甫传》中是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 -
松仇酚磺: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传 冯至第一章详细内容 -
松仇酚磺: 启智人生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杜甫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

长丰县19154522677: 谁有杜甫的生平简介? -
松仇酚磺: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传 冯至 -
松仇酚磺: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长丰县19154522677: 关于《杜甫传》,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个够,写出分寸.”请从课文中... -
松仇酚磺:[答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

长丰县19154522677: 杜甫诗有什么美誉? -
松仇酚磺: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