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时期10女神

作者&投稿:盈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十个清末时期到民国时期文化名人 的事迹!最好具体一点!注意是文化名人!有教育意义的!~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梁启超的后半生与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反对袁士凯称帝的蔡锷(字松坡)将军病逝,梁启超上书大总统黎元洪《接受快雪堂设立松坡图书馆呈》,请拨北海快雪堂设立图书馆。此议得到批准。1923年松坡图书馆成立,后庑奉祀蔡锷及护国战争死难烈士,前楹设图书馆。为此,梁启超作《松坡图书馆记》及《松坡图书馆劝捐启》,号召社会各界关心该馆藏书建设及资金筹备,"庶仗群力,共襄阙成"。短短时间内,松坡图书馆已经办的颇有起色。
1925年5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梁启超出席并在会上作《演说辞》,备述"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和"养成管理图书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具体任务:(一)、"把分类、编目两专门组切实组织,……制成极绵密极利便的目录,务使这种目录不惟可以适用于全国,并可以适用于外国图书馆内中国书之部分。"(二)、"择一个适当都市,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图书馆,全国图书馆学者都借他作研究中心。"这是因为"一则财力不逮,二则人才不彀,与其贪多鹜广,闹得量多而质坏,不如聚精会神,不如将'一个'模范馆先行办好,不愁将来不会分枝发展。"(三)、"在这个模范图书馆内设一个图书馆专门学校,除教授现代图书馆学外,尤注重于'中国的图书馆学'之建设。"(四)、与私人藏书楼不同,这个图书馆"提倡不收费","许借书出外"。(五)、"另筹基金,编纂类书"。在本次会上,中华图书馆协会举行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公选梁启超为董事长。
1925年梁启超兼任国立京师图书馆(馆址在方家胡同)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址在北海庆霄楼)馆长,至1927年6月卸任,秉馆长职一年有余。
从1925年起到1929年梁启超病逝前,梁启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其中重点还在于"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和"养成管理图书馆人才"两件事项上。1925年12月20日梁启超在至副馆长李四光、图书部长袁同礼的信中说:"购书事日本方面不可忽略,……最要者为几种专门杂志,最好能自第一号搜起,购一全份,例如《史学杂志》、《史林》、《支那学》、《佛教研究》、《宗教研究》、《佛教学杂志》、《东洋学艺》、《外交时报》等。"1926年4月14日至张元济的信说:"闻东方图书馆购取孟苹蒋氏密韵楼之藏,神往无已。……其中倘有副本,而可以见让者,愿为北京图书馆求分一脔,则南北学者,胥渥嘉惠,宁非盛事。"
在争取图书馆办公和购书经费方面,更让梁启超费尽精力。1926年7月5日,梁启超致信李四光、袁同礼:"颇闻日人之东方文化会眈眈于方家旧籍,吾馆似不能不乘此时急起直追……。"在至任志清等人信中又云:"馆中国宝甚多,仆尸馆长之名,而未举其实,万一有疏虞,责将谁卸?半年以来为兹事寝不安席。"1926年10月15日又致张东荪信云:"此馆诚为美庚款所办,但款极有限,开办费仅一百万元,建筑及购书在内(现所划建筑费仅六十万元,实不成门面,余三十五万供购书费),无法敷分配,每月经常费仅三千耳。"甚至在不得已之中,将自己十余年来在永年保险公司所买保险单向北京通易信托公司押款,用以支撑经费周转,半年之间,共垫出九千七百五十元。
1927年梁启超因身体状况,辞去馆长职务。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继从朱次琦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汨其灵明,因弃之”,“静坐养心”。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返粤后,受今文经学家廖平启示,“明今学之正”。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将《公羊传》的“三统”说阐发为“改制”、“因革”的理论,“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历史的演变程序,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割让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的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要求“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还向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话。康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思想与李鸿章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讲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经翁同□奏报推荐,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请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制度局以行新制。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根据翁同□、徐致靖、杨深秀等人建议,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亦于6月16日被光绪帝召见,深得倚重。康又将所撰《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变政考》等进呈。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见戊戌变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时时准备扑灭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将康通缉。康有为由北京逃沪转港,又离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赴英国,再返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次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自立军因宗旨模糊,经费无着,旋即失败。康亦再无作为。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仍以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一百三十九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少从俞樾学经史,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和《经世报》编辑,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1898年避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2年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号召推翻满清政府。旋回国与蔡元培等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革命排满文章,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民报》。后与陶成章等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回国,宣传“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宋教仁被刺后,参与反袁斗争。1917年7月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1922年在上海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病逝于苏州。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但也因其逆潮流而为多受世人的指责。

郑观应(1842.7.24—1922.5),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父亲郑文瑞是一个无功名的读书人,在家乡设帐授徒,并督促郑观应习帖括之学。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供走奔之劳”。次年,由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宝顺洋行任职。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务。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丝楼,并兼管轮船揽载事项。同时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治七年(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郑观应转任生祥茶栈的通事,并出资合伙经营公正轮船公司。十二年(1873年),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次年,受聘为该公司总理之职并兼管帐房、栈房等事,郑观应着手在长江各主要口岸开设了商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太古船运生意颇为红火。郑观应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义思想的《易言》一书,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人员将西方国富强兵的书籍翻译过来,广泛传播于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并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的关税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主张“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郑观应在《易言》中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札委郑观应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郑观应为织布局总办,旋又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局总办。八年(1882年),郑观应与太古洋行聘期届满以后,正式脱离太古,接收李鸿章之聘,出任当时几至不能维持的轮船招商局帮办。上任伊始,即拟“救弊大纲”十六条上呈李鸿章,从得人用人、职责相符、赏罚分明、增加盈利、降低消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付诸实施。对外为制止太古、怡和洋行的削价竞争,郑观应亲与二洋行交涉签订了齐价合同。由于他的内外治理,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九年(1883年)十月,李鸿章擢升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郑观应自荐并经王之春推荐,粤东防务大臣彭玉麟调郑观应前往广东,总办湘军营务处事宜。彭玉麟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袭击法军粮草储存地西贡,派郑观应潜往越南西贡、柬埔寨金边等地侦察敌情,并谋联络南洋各地人士袭击法军。回到广州后不久,法国舰队进攻台湾,郑观应建议与法军决战,并条陈作战建议七条。旋被委任办理援台事宜,郑观应随即去香港租船,向台湾运送军队和粮草弹药。于此同时,郑观应被织布局案和太古轮船公司追赔案所缠绕。前一案是由于中法战争期间上海市面银根抽紧,股票大跌,使织布局外放之款收不回而出现亏损,经元善等受清政府委派来清理局务,发现总办龚寿图有挪用公款的行为,而龚寿图却攀诬郑观应经营不善,郑观应只得垫出两万金了结此案。后一案由于郑观应离开太古时所推荐的继任者杨桂轩经营不善,挪用公司款项,致使太古公司损失十万余元,太古援引保人亏欠有偿还义务的法律,将郑观应扣留于香港追索赔款。经过这两件案子,郑观应已是心力交瘁。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十三日,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感慨道:“年来命运坎坷,事多拂逆。以致上司朋友责于外,父兄妻子怨于内,进退维谷,申诉无门。惟今身败名裂,不足取信于人,虽到处乞怜,终难应手。”于是退隐澳门,寄情山水,将全幅精力用于修订重写《易言》,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终于杀青。《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盛世危言》在政治方面超越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是,提出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议会政治;这一思想早在《易言》中已经表露,在《盛世危言》中更是张大之。他认为“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竭力主张速行君主立宪,针对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顽固和强硬态度,以及英国、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后的成效,郑观应愤愤说“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亟行哉?噫!傎奕!”并主张赋予议会以“揽庶政之纲领”之权。为了君主立宪能顺利推行,郑观应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内政改革,主张广办报纸,以使下隐可以上达,并对大小官员起舆论监督作用,以劝善惩恶,兴利除弊。主张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淘汰冗员和年老让贤。“延聘名师,广开艺院”。认为要国强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学的新式人才的培养,他说按古今中外各国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厚本首在学校,“艺院日多,书物日备,制造日广,国势日强”。主张大力翻译西方书籍,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该书一出,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礼部尚书孙家鼐将该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读毕嘉叹不已,诏命分发大臣阅读。该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而且惠及后世,如康有为、孙中山即颇受该书影响,毛泽东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郑观应蛰久思动,自请盛宣怀举荐,由李鸿章委任为开平煤矿粤局总办,负责购地建厂,填筑码头。第二年李鸿章再度委任其为招商局帮办,整顿经营不景气的招商局,入局伊始,郑观应即与最大竞争对手太古、怡和洋行再签齐价合同。并拟出《整顿招商局十条》,旋又作《上北洋大臣李傅相禀陈招商局情形并整顿条陈》十四条,内容涉及到开源节流及具体经营方略。十九年(1893年),郑观应微服寻视长江各口,了解各分局利弊情形,调查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经营情况,后又巡视汕头、厦门、福州、浙江、天津各分局。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郑观应上书清廷说日本人将偷袭清军,开战后,又多次上书提请防备日本奸细、采取不准日本人使用电报密码等措施,报告日军运送军械的情况,决定将招商局部分船只拨作军用以运送人员军械。日军攻占东北后,郑观应等将招商局轮船20艘“明卖暗托”于德、英等国洋行,挂外国旗照常行驶,并上《条陈中日战事》,反对向日本乞和。战争结束后,郑观应将轮船全部收回,并坚决反对《马关条约》。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张之洞委任郑观应为汉阳铁厂总办。次年元月,兼任粤汉铁路总董。五月,由轮船招商局帮办改称为会同办理。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又兼任吉林矿务公司驻沪总董,广招股份。李鸿章死后,继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将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夺为己有。郑观应离开招商局,应广西巡抚王之春之邀去桂,署理左江道,同时兼办粤汉铁路工程局务并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旋因王之春被革职而去职赴粤,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任广州商务总会协理。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被广东商民推举为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有限公司总办,主持募股集资工作,旋因“守制”去职。宣统元年(1909年),三入招商局任董事,负责招商局商办去商部注册之事。次年,盛宣怀任命郑观应为会办,全权委托郑观应整顿商办以后的轮船招商局,再度出巡长江各口岸局务。武昌起义爆发后,郑观应自川回沪。民国以后,郑观应倾主要精力办教育,并兼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十年(1921年)四月,郑观应致书招商局董事会,请求辞职退休。一年后,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我国是世界上发行纸币种类最多的国家,仅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种以上。民国纸币的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和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民国纸币因问世时间较长,且其品种和版别又非常复杂,使集币爱好者的收藏难度大为增加,但民国纸币本身所固有的收藏价值是其它任何收藏品无法比拟的。

  因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纸币的收藏价值与其面额高低多半关系不大,主要与其品种珍贵与否有关。例如有孙中山头像的纸币比无头像的纸币价值要高些,各省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因存世量较少,一般比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价值要高,题材上佳的比题材一般的价值要高,这中间差异很大。按最新的市场行情来看,在京津沪等地的收藏市场上,即便是最常见的纸币品种,只要品相比较完好,价格最低也可以卖到五六元一枚,即便是品相很差的旧币,也可卖一二元一枚。

  而一些规格和面值特殊的民国纸币的价值尤其不菲。例如有一枚票幅为2.5厘米×5.1厘米、仅有拇指大小的纸币,这是1941年,因杭州沦陷而南迁至浙南山区的浙江地方银行,由于受到日军的严重封锁,导致印钞材料极度缺乏,为了渡过难关,印钞厂只好节省印钞纸张,于是便产生了这枚我国历史上最小面幅的纸币--浙江省地方银行横式一分纸币。如今这枚纸币在藏市里的身价已过万元,但还是很难寻觅。还有一种面值为60亿元的民国纸币,1949年5月,由国民政府新疆银行发行,面额标明"陆拾亿圆"。这枚天价纸币当时的实际价值究竟是多少呢?纸币上写有"折合金元券1万元",按照当时上海的物价,这枚60亿元的纸币只能买到77粒大米。这表明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已经濒临破产,但国民党政府出于内战的需要,仍大量滥发纸币,以至于面值越发越大,导致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今这枚堪称世界上面额最大的全新品相的"陆拾亿圆"民国纸币的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余元。

  对于收藏品来说,品相也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是品种完全相同的纸币,也会因品相新旧而造成很大的价格差异,故集币爱好者应以收藏品相上好的民国纸币为宜。

  纸币按版别及品相定价

10.文绣
文绣,是被命运捉弄最甚的一个。傅仪是一个冷 情的人,依赖荷尔蒙注射,文绣为妃九年,未蒙 一幸,处女离婚。被傅仪亲点的文绣,本来该是 皇后,却在太妃们的权利之争中,变成了淑妃。 14岁的小女孩,进到这样一个大圈圈套着小圈圈 的皇宫里,不够美丽,无法与婉容争艳,家境贫 寒,没有亲人可以依倚,自比苑鹿,多么可怜。 1931年,23岁的文绣勇敢的从天津静园出走,向 傅仪提出离婚,史称“妃**”。记得当时看得资 料中写道傅仪虽然同意离婚,也给了文绣一笔赡 养费,但是有诸多限制,其中一条就是不可再 嫁,文绣于是以教书为生。一直以为文绣孤独终 老,没想到其实她最后还是嫁给了一个国军军 官,拥有过几年的家庭幸福。

9.珍妃: 珍妃名叫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 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生于光绪 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 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 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 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 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 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 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 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 太后七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 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 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 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 当时,珍妃年仅25岁。

8. 周璇:一代歌后,她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 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 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 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 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 人,也会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难忘 的印象。加上电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的身 世,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7.孟小冬: 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 。

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 传记中偶尔出现。

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

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 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 。她是梨园的“冬皇”、著名的美人,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6.张爱玲: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 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 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 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 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 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 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 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 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 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 的孤寂。”

5.陆小曼:她能诗善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 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 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 的声音。

4.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 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 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 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 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 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 力。

3.林徽因: 世界上的美女很多,但不一定出身名门;出身 名门的美女也有,但不一定在男人的领域中学有所长;学 有所长的名媛也有,但不一定多才多艺,兼顾建筑与文 学;多才多艺的名媛也有,但不一定拎得清理智与情感,收获完美 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林徽因就是这样稀有的女人。

2.婉容:她,是满洲大家闺秀中闻名遐迩、百里挑一的美女与才 女。 她,是天津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曾经一掷千金、挥霍 无数。 她,光彩照人、气度娴雅。见多识广的外国使节夫人们 也无不赞叹、为之折服。 她,引领时尚潮流,是名满京城的新派女性、“明星”皇 后。 她,一颦一笑、宛转琴音的闲情逸致,至今还弥漫于两 朝帝王之家的宏伟宫殿里。 她,轻吟自己闺中相思之作“桃花歌①”的自怨自艾,依 然回荡在紫禁城储秀宫的雕梁画栋间。 她,为自己的父兄攀龙附凤而被推入万劫不复的“火坑” 。 她,精神日益颓靡,常常夜不成寐。不得不靠鸦片来麻 醉自己。 她,深受封建礼教残害,重病缠身、神志不清。 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得到迎娶皇后礼遇的女子。 她,有着《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 芳名——婉容、幕鸿(字)。 她,就是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后。

1.完颜立童记:
一生命运多舛,这位文静、优雅的女士,因为被 时代的漩涡拖累,又背负着这个传统家族过多的 负重,几次婚姻的机缘,都被错过了,终生未嫁。


民国几大才女,你都知道谁?
民国还是一个女性开始活跃的时期,大众评选的电影皇后、金嗓子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若要评选出“四大美女”来,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陆小曼、林徽因、周璇和阮玲玉。石评梅(1902年—1928年9月18日)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

盘点民国六大美女没人知道
二。陆小曼一个真正的男人,最有勇气,从不装逼,敢于寻求群体运气。和林一样,他也是一代才女。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擅长油画,会弹钢琴。他被胡适誉为不可不看的风景。第三,蝴蝶原名胡瑞花,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民国第一美女演员,中国已故最著名的女演员。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时期,她在...

从夏朝到民国有哪些奇女子﹖
她,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 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 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

民国时期的时代的女楷模有哪些人?
民国时期的女时代楷模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何香凝、宋庆龄、秋瑾、邓颖超、王光祈、赵世炎、陈衡哲、苏雪林、庐隐、李峙山、沈从文、萧红、丁玲、石评梅等。这些女性人物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更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们或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或以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社会...

民国女作家有哪些
她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这些女作家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她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都在于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战时期的女英雄有哪些?
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2、刘耀梅(1921年10月18日—1943年11月21日),女,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河北阜平县罗峪村人,抗战爆发后,她积极追随村妇救会主任做革命工作...

民国时期有名的才女有哪些!
10.民国期间,上海滩有两个很出名的七小姐,一个是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她就是张爱玲的后母;而另一个七小姐就是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闻名整个上海滩的盛爱颐。盛爱颐以“盛七”闻名,她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这样一个出生在盛世豪门的女子,竟然还拥有着...

民国女作家有哪些?
5、陈衡哲 陈衡哲(189O一1976)湖南衡山人,幼年时在上海女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美生赴美国学习。陈衡哲是民国著名的才女,是中国第一位流美女生,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大学女教授,现在著名女作家,诗人,最早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女作家。其文风思想犀利,风格卓异,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才华横溢,为...

民国旗袍女子是谁?
2、胡蝶民国电影皇后胡蝶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她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电影皇后,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主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首个代表中国电影界出访外国的女明星论演技,胡蝶并不在阮玲玉之上,正如其所言,“阮玲玉演得了我演过的角色,但我演不了她演的角色。”论姿色,胡蝶...

民国时期,中国有哪些漂亮的女名人结局悲惨的?
她有一首《铁蹄下的歌女》在几十年中仍然流行,这样的人生在我们看来实在是精彩难忘,但她却说,成名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不幸。她在自己三十几岁的时候被诬陷是军统特务头儿的情妇,这样的诋毁让她顿时一蹶不振,甚至进入了精神病院。不久她又遭受反右运动的打击,之后文革她仍然没能够幸免,就在这样的...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媛都是谁? -
宏璐斯巴: 民国十大名媛 1、林徽因:气如幽兰,才馥仙2、张爱玲:如此精致的世俗 3、胡蝶:民国“电影皇后” 4、阮玲玉:红颜哪堪薄命 5、孟小冬:“梨园冬皇” 6、潘玉良:一代画魂 7、赵一荻:绮霞的风采 8、王映霞:江南第一美人 9、唐瑛:上海滩交际花 10、陆小曼:繁华落尽是沧桑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的十大美女 -
宏璐斯巴: 绝世名伶——孟小冬 旧上海的交际女王——唐瑛 寂寞烟花——陆小曼 文学界奇女子——凌叔华 她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风华绝代的小姐——殷明珠 盛氏豪门七小姐——盛爱颐 她是传奇——张爱玲 江南第一美人——王映霞 “风采一生”的绮霞美人——赵一荻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十大奇女子排行榜 民国才女有哪些 -
宏璐斯巴: 1. 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传记中偶尔出现.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那部电影,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她的绝世...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时期的美女都有那些? -
宏璐斯巴: 民国的美女如云,从银幕前的电影明星、帷幕后的戏剧名旦以及交际场上的胭脂女郎便可略知一二.民国还是一个女性开始活跃的时期,大众评选的电影皇后、金嗓子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若要评选出“四大美女”来,我会首先想到陆小曼、林徽因、周璇和阮玲玉.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时期女作家 -
宏璐斯巴: 民国时期十大女作家: 1、张爱玲 2、王安忆 3、残雪 4、萧红 5、张洁 6、冰心 7、铁凝 8、迟子建 9、丁玲 10、宗璞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时期文人雅士公子哥儿心目中的首席民国女神是谁 -
宏璐斯巴: 民国时期的女神人物是陆小曼,不是苏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2]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逝世,享年63岁.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四大才女那个才是公认的第一,为什么民国四大才女 -
宏璐斯巴: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林徽因,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民国时代女神,但重点在建筑方面~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时期的美女都有那些?
宏璐斯巴: 阮玲玉

蒲县18594546390: 民国4大美女,最想修哪个 -
宏璐斯巴: 民国四大美女是二十一世纪初后人根据现代人的某种审美观和现代的知名度所评选出的四个民国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民国时期并无四大美女之说

蒲县18594546390: 大家觉得林徽因长得漂亮吗,我觉得她长得很一般 -
宏璐斯巴: 不觉得林微因长得好看 民国时期居然说她穿的时尚 可是我看了那么多民国美女照片都比不上清末皇后婉蓉 婉蓉穿搭很时尚 就是那一张披着毛绒领黑色外套四个人一起照的那张 小腿纤细 还有和溥仪一起照的穿着旗袍带着那耳环 笑起来让我觉得真的很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